让作文成为学生个体生命的表述形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clou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加强作文教学研究和改革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全面实现语文教学价值和发展价值的一个重要问题。作文教学该怎样进行改革,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主张,但是不管怎样,都必须让学生亲近作文,对作文有兴趣、有感情,并且能主动参与,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心随意动”、“笔随心动”,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生命的愉悦。总的来说,就是让作文能够成为学生个体生命的表述形式。
  一、作文教学呼唤“生命化”
  在对写作的万般无奈之下,不少同学会总结了一些如“凑”、“抄”、“套”等“回春妙招”。“凑”,就是将名言警句和时兴材料凑在一起,东拉西扯,不管意思是不是准确,凑在一起能不能整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抄”,就是考试之前苦背“范文”,考试中了则好,不中只要能勉强拉得上,也只好将就着胡扯一通;“套”,就是文章结构套固定模式,文章题材套陈腐材料等。这种文章被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翔称之为被“污染过的文章”,是“死不死活不活,黑不黑白不白”的“灰色作文”。造成这种“灰色作文”盛行而学生的个体生命活力难寻的作文现象,当然是跟我们传统的当今也在一定层面和范围内存在的作文教学是相关的。
  其实,写作始终是一种心智活动,是写作主体生命意识的一种欢快流动,率真情感的一次畅然宣泄。作文无疑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外化,是学生寄托自己灵魂与生命的精神家园,铭刻自己思想与经历的纪念碑。情感的丰盈,心灵的充分泽润,人生世相的真切体验和深刻感悟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有了这些,学生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就会积极主动地运用作文这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作文就会成为学生心灵倾诉的一种方式,一种自然而真实的方式;作文就会成为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人生感悟的一种方式。这时候,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心灵,真实的自己,也是他们真实的需要。
  作文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写作能力以及写作情感提升为本,在作文教学与学生写作过程中注入生命活力,激活学生悟性,激发写作情感,培植一种根植于人文精神之上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与人性感受,打造一个良好的令人荡气回肠的人文情境,让学生在作文学习与自我写作过程中磨砺人生,追求真善美,体会生命的价值,这就是作文“生命化”之道路。作文教学必须要走出隔离生命的冷漠阴影,使作文直入生命腹地,融入学生蓬勃的生命活动,让人文关怀回归到作文教学中来,让写作成为自己个体生命的表述形式,成为自己的生命活动,通过写作见证自己的生命。也只有这样才能闪耀作文生命的光辉,反之就必将断送作文的生命,以致消磨了学生鲜活的独特的个性。
  二、切实做到“三个关注”,促使学生把作文作为自己的生命表述形式
  (一)关注生活——提高学生个体生命对生活的感受力
  生活是写作之源。要想让学生寻找到写作的快乐和成就感,就必须让学生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自己。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与生活亲密接触,在生活的大海中寻宝探幽,让学生在关注中思考,在体验中发现,在表达中提升。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感受生活,体验人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及有关评析,不断丰富自我生活体验,不断提高自我生活感受力。
  关注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感受力,一是要走进生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为我们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新鲜感。只有注入了新鲜的体验和感受,作文才会常写常新。新鲜感的培养,让学生带着感情和想象去看待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学习用陌生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事物。三是要培养对生活的悟性。生活是位人生最好的老师,但是生活这位老师给人的教育从来都不是滔滔不绝的说教和明白无误的结论,而是暗示。四是培养内省力。一些性格内向、思想深沉的学生,往往能用细腻的笔触抒写其内心之所感,有如鱼得水之乐;有些学生则相反,作文内容空洞苍白,其原因不是他们在生活中毫无感知和体验,而是他们注意力的内心指向性较差,平时的许多感触如水过沙石,竟未能留下痕迹,所以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内省力。
  (二)关注个性——让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写作过程中实现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
  刘锡庆提出作文应该是“文以载人”,作文应该以人为本,以个性为灵魂。文章承载个性,无疑是写作的一种“内在规律”,也无疑是文章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文以人为本,以个性为灵魂也无疑是正确的,与现代教育理论相对应的个性教育就积极主张对人的天赋与潜能的开发,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表现自己,直到唤醒自我,发现本真。
  培养学生写作个性,一是要发现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写作。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宽容和理解,尊重学生个体的经验和价值体验,尊重学生个体的情感和智慧成长。对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认识偏激、厌俗情感等都应持理解、宽容的态度,过早、过多地要求认识的绝对正确和情感的绝对健康,其实还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不尊重,也是对真实生命的不尊重。教师营造自由和谐的空气,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亲近生命、融入生命,不要疏远生命、逃离生命,要还生命以本色。二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引导学生求真,让学生能袒露心灵,让学生在反省的精神世界中写作。鲁道夫·奥伊肯指出:“人是一种思考与反省的存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和体验进行反思,进而把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进入到自己内部精神世界之中。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作是借助语言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省和选择,是运用文本形式对生活经验的实质表达。写作过程是学生自我经验、情感、价值、内在精神和信仰的唤醒和相互交融。三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新课程标准》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自我。只要让学生拥有了一份心灵的自由,一方精神的空间,就一定会在作文中装载自我,放飞个性。   用人本主义课程的话语来说,写作是一种具有促进学生“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功能和价值的课程。不论是体察生活还是反省自我表达自我,其内核都是学生生命主体。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去引导学生唤醒自我,发现自我。引导学生研究自我,研究自己的长处,是长于一种文体,还是长于一种思维;是想象丰富,还是思维深刻;是语言富有个性有文采,还是构思精巧技法高超。对自我的研究和发现,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在生成和创造的写作当中实现个性写作,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关注评价——在发掘激励赏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作文评价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让学生感受写作的精神愉悦,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发展性作文评价,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心中有人,目中有文”,做到“人”与“文”的统一,重在发掘学生的潜能,重在激励和赏识,教师要真正地用心去呵护学生的那份真情,在学生的作文当中去发现能体现学生求真向善的东西,发现学生作文当中真实的心灵和感受,发现文中展现的学生灵魂的灿烂笑容。发展性作文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过程的批判与对话等。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作文评价时,要注意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将学生写作能力的客观性和发展性有机结合,突出发展性。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掘学生作文中的成功之处,大至节段篇,小至字词句,只要有闪光点,都要予以肯定,要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二是强调学生作文的写作技巧与表达思想有机融合,重在思想内容。作文要有思想并且是有价值的思想,才是评价学生作文时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作文要清晰有效地表达思想,才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技巧的东西应该也只能是第二位的。三是将作文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强调个性的基础上不忽略共性。对于学生生命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以及个性化、创造性表达要给予充分肯定并在评讲中宣扬,同时对学生作文当中表现出的优秀作文的共性和存在问题的共性也要高度重视,并进行重点讲评,优秀作文的共性可给学生以好作文的基本标准,存在问题的共性可给学生提供改进方向,二者均不可轻忽。
  作文教学走“生命化”道路,是对教育“以人为本”的回归,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让作文成为学生个体生命的表述形式,是新课程改革和作文教学境界的共同追求。当然,让作文融入生命,让生命在作文中绚丽绽放,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探索,但是只要努力关注每一个不可复制的生命在写作中的长远、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学生本身就会获得更加丰富的生命成长和智慧成长,也必将促使社会更具活力。
  杨子文,教师,现居广东梅县。
其他文献
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
俗语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在告诉人们人多智慧多,面对某一问题,经过大家商量讨论,就一定能想出最好的办法来。高中语文集体备课亦是如此,面对同一个问题,同一篇课文,唯有尽备课组成员集体的智慧,才有可能寻找到更好的途径,写出更科学有效的教案,教者教时方显其卓越的智慧,学者学时方能感受学习之乐趣。那么,教师如何做才能使集体备课更有效呢?笔者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集体备课的必要性  
初中作文教学一直以来被广大教师称之为难点,其难在学生兴趣不足、素材不足、技巧不足。如何有效提高作文指导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成为了广大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的内容。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注重以情境教学为抓手,提高作文指导综合成效,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以下水作文示范创设情境开展指导   许多教师在作前指导中枯燥乏味,简单提要求,学生必然难以产生直观的感知。运用下水作文示范的方式可以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感受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将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分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它们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性质、功能和功能发挥方式等,都有本质性的分别。其中的“定篇”,是指那些具有丰厚蕴涵的经典作品,学生重点学习就是经典作品的丰厚内涵 。作为人教课标版选修科目《先秦诸子选读》所编选的篇目是当之无愧的“定篇”。   先秦诸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有原创性、最深邃、最
近年,新课改的东风吹遍神州教苑,在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们都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在新课改实践中也出现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上好课,教师们片面追求“新意”,不管“新颖、热闹”过后的实效!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后不难发现,教师们普遍反映“理论好讲,课难上”这个问题,还是因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改的内涵把握不准,理解偏颇,从而出现了课堂教学中值得反思的几个问题。 
生态化教学是在生态主义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学习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中,是和谐的生态体系,系统内每一事物均相互影响,学生在获取知识并寻求个人意义的同时,必须要在他所处的生态体系内寻求平衡,以维持生态层的平衡状态。生态化教学的出现使我们能够换一种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教育,并帮助我们重视教育中长期缺失的东西——关注人的生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不仅
诗歌鉴赏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复习中的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较快地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许多人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大多数的探讨者多着眼于技术层面,所以,总是在研究思想感情的若干类,诗歌意象的若干种,努力让学生掌握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的区别等等。这些确实很重要。但是这些知识也是需要积累、内化、融会贯通的,也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积累的。在高三紧张而有限的时间里,在如山的
“雾里看花”“水中捞月”,是当今很多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真实心态,他们不愿涉足诗歌领域。  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歌是最应该也必须引起学生兴味的体裁。那么我们教师就应该考虑如何让学生学着简单而倍感兴趣?如何让学生玩转诗歌赏析?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做了一些尝试。  一.学唱歌、背诗歌、悟情感  学生对音乐的感悟性超强,抓住他们这一特质,教师可以利用歌曲帮助学生记忆、感悟诗歌。  如:邓丽君《淡淡幽情》专
阅读依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阅读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运用自主性阅读方式进行教学,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激情,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我们每个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确保充足的阅读时间,以读激趣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每个语文老师必须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确保学生有充
语文阅读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中一大难点,很多教师往往是付出少、回报少。究其原因,与很多教师将文章进行孤立的文本分析有着非常大的关联。任何一篇精彩深刻的文章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倘若将其肢解,就很可能导致学生的“一叶遮目”,进而误解作者的意思,也感受不到文章的整体美,所以,整体性原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极其重要。  一、重视课程安排的整体性  对于每一节课,我们教师都应当将其放置在整个的教学目标里面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