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牧马放羊,携手相伴,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毕业后,敖木希勒和阿拉滕吉如格这对90后夫妻回到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当起了牧民。他们一改祖辈的传统畜牧方式,引进国外新品种、开拓全球新市场,在2000余亩的牧场上,书写着不一样的热血青春。
留俄归国:大草原就是我们的家
28岁的敖木希勒从小在草原长大,2012年,他离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家,前往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大学读书。
四年苦读,敖木希勒不仅学业上收获满满,还赢得姑娘阿拉滕吉如格的倾心。这个同样来自大草原的女孩,比敖木希勒小一岁,花前月下,留下了两人携手一生的决心。
2016年大学毕业后,敖木希勒和阿拉滕吉如格一起前往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大学留学,学习社会学专业。
漂泊在外,两人聊得最多的是对家乡的思念,尤其看到俄罗斯发达的畜牧业,想到老家祖祖辈辈相对落后的畜牧方式,不约而同萌发了回归牧区的念头。“父母年纪大了,没多少精力照看牛羊,我们不回去的话,老人几十年的心血可能就没了。”结束两年的俄罗斯求学生涯,这对恋人回到家乡,当起了牧民。
两人的父母虽然想不通,但更多的是担忧,放牧毕竟是个辛苦活。敖木希勒宽慰家中老人:“你们放心,我们读过书,会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畜牧业。”说着,他拿出一沓厚厚的方案摆在他们面前。原来,早在学校,他和阿拉滕吉如格就给牧场做了一整套发展规划,包括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调整牲畜结构、建设牲畜暖棚等。
见儿子和准儿媳创业信心满满,父母稍稍安心,答应放手,让年轻人闯一闯。谁知,两人的第一个决定就让老人心惊肉跳。
敖木希勒想把自己的500头羊卖掉,引进国外肉牛新品种。这个想法颠覆传统,又有很大风险,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但心中充满担忧。善解人意的阿拉滕吉如格帮忙安抚老人,给他们看在俄罗斯牧场拍摄的一些画面:碧绿的草原上,温室大棚连成一片,美得仿佛一座玻璃宫殿,成群的牛羊膘肥体壮,悠然漫步。
“放牧的人呢?那些管道是用来干什么的?他们的棚怎么这么整洁干净?”老人看傻了眼。阿拉滕吉如格说:“这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建立一个现代化牧场。”
有了家人的支持,2019年开始,敖木希勒和阿拉滕吉如格着手调整畜种结构,用卖羊的资金,从澳大利亚等国引进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尝试进行牲畜改良。
引进“洋牛”:草原儿女的现代化牧场
一时间,草原上来了这么多“洋牛”,牧民都来看热闹,好奇这些“洋牛”会不会水土不服。“洋牛”经过长途运输、环境改变及饲养管理变化等,容易出现应激反应、机体抵抗力下降等问题,从而诱发疾病。
学校的知识暂时用不上,老牧民也没多少这方面的经验,敖木希勒和阿拉滕吉如格只能自学成才,从网上搜集知识,对“洋牛”采取隔离、分群、防疫、驱虫等措施摸索前行。
西门塔尔牛长得非常漂亮,毛色为黄白色或淡红白花,皮肤呈粉红色。日落黄昏之际,在绿色草原的映衬下,牛群放牧的场面美得像一幅油画。
“洋牛”度过适应期后,敖木希勒和阿拉滕吉如格又自学牛群冷配技术,陆续接出40余头牛犊。看着“洋牛”们在草原上顺利开枝散叶,这对小恋人松了口气,忙里偷闲,举办了一场简单而温馨的草原婚礼。像世世代代的牧民一样,敖木希勒和阿拉滕吉如格组建了小家庭,过起依水草而居、伴牛羊而行的草原生活。
刚出生的小牛犊十分柔弱,而内蒙古的冬天异常寒冷,牛犊经常被冻得瑟瑟发抖,有些体质弱的还会拉肚子。拉肚子对牛犊来说可不是小事,一不小心还会危及生命,阿拉滕吉如格心急如焚。
敖木希勒一边向老牧民寻求经验,一边从网上找资料,寻求对策。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有人用灯光给幼鸡取暖,按照这个方法,他花5000余元建起一个32平方米的小暖棚,里面用多支灯管组成一条条灯带,不仅暖和,看上去也很温馨。阿拉滕吉如格给丈夫的创意点赞:“有了这个‘取暖神器’,再也不怕小牛犊着凉拉肚子了。”
放牧,成了夫妻俩的主要工作。儿时,他们没少跟在父母后面,赶着一群牛羊,在大草原上一走就是一整天。其实,马背上的放牧生活非常枯燥,早上起床,拿着一根长木棍和绳子,把牛羊放到草原肥美的地方,看似悠闲,其实肩上的担子并不轻,不仅要管好牛羊,确保没有掉队的,还要眼观八方,看水、看地形、看天气、看野兽出没。天黑之前,还得把它们赶回棚里。
尽管如此,敖木希勒依然乐在其中,放牧归来,人还没到,歌声先传了回来……循着歌声,阿拉滕吉如格迎出来,和丈夫一起把牛羊赶回棚,兴致好时两人还会对歌一段。
在家放牧:延续马背上的梦想
随着通信网络在牧区的普及,敖木希勒改变传统的放牧方式,在自家牧场上安装监控设备,只要手指轻轻滑动,就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上360度无死角查看草原和牛羊的情況,还可以查看回放。
后来,敖木希勒进一步改进监控设备,不仅实现了自动对焦调节,还支持夜视功能。夫妻俩再也不用出门放牧,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避免了风吹日晒之苦。阿拉滕吉如格感慨:“要是我爸那一辈都有监控,他就不用骑着马、拿着望远镜追着牛羊跑了。”
坐在家里就能放牧?牧民刮目相看,纷纷来取经:“有文化就是不一样,把整个牧场都装进了手机里,哪怕出远门,也不用担心家里的牛羊了。”
听完这话,敖木希勒和阿拉滕吉如格深深感到,现代科技不仅能给传统畜牧业带来极大便利,还能改善牧民的生存状态,被牛羊牵着鼻子走的日子,将一去不返。两人暗下决心:等自家的现代化牧场上了轨道,就带着乡亲的牧场一起走上科技放牧之路。
如今,敖木希勒和阿拉滕吉如格心目中的现代化牧场已初具雏形,他们按照草畜平衡要求,在2000余亩牧场上,把牲畜数量定在20余头优良西门塔尔牛、20余头安格斯牛和200余只羊的范围内,按照草原承载力和牲畜膘情,走上少养精养、保护生态的高效益畜牧业发展道路,并在国内国际市场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世界已变成一个地球村,在哪里生活工作并不重要,关键是不能落伍。”谈及未来,敖木希勒打算和妻子一起去经营效益明显的现代化牧区走走看看,继续改善自家牧场的基础设施,更新现代化设备,推动畜牧业产业实现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日复一日,这对草原夫妻没有太多浪漫,但飘着青青草香的空旷星夜下,粗犷的敖木希勒也会说上几句贴心话:“谢谢你,跟我一起回到草原。”阿拉滕吉如格依偎在丈夫身旁,满脸幸福,草原不仅是她的家,更是她实现抱负的地方。
编辑 周晓序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