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新秀韩婷婷:在方寸间打怪升级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n_av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航天领域做科研很辛苦,來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以下简称8511所)的韩婷婷却甘之如饴。作为航天科研战线的90后女设计师,韩婷婷肩负国家级项目,躬耕于集成电路的方寸之间。工作5年来,她一路打怪升级,在“卡脖子”的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结缘航天,执笔方寸之间


  从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毕业时,面对十余家企业抛来的橄榄枝,韩婷婷不为所动。无论是外企、民企的高薪岗位激励,还是大型研发机构相对纯粹的学术工作,都没有改变她对自己职业规划的设想。
  怀揣着“用所学知识服务国防建设”的信念,韩婷婷毅然选择了加入8511所的微波与天线技术研究室,在射频集成电路这一“方寸之地”默默耕耘。
  军工科研是男性专长的领域,作为一名女性航天设计师,韩婷婷更能沉下心来做研究。“工作不分男女,工作只有难易。既然决定了自己的主攻领域,那就要静下心来好好做事。”作为单位微波室的年轻一代,韩婷婷主要负责集成电路相关的研制和创新论证工作。作为科室的新鲜血液,她对待工作比许多男性更有激情。
  新技术的发展对底层硬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国家大力倡导相关技术自主可控的背景下,韩婷婷所在的科室陆续接到了重要任务,论证研制工作接踵而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名90后新人,韩婷婷针对重要应用需求和国内相应的研究空白,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科研想法,主动请缨负责论证工作。
  在韩婷婷的策划和组织下,一支包含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等国内知名高校和优势单位的攻关团队逐渐形成。经过数次磨合,团队提炼出了项目所包含的核心科学问题,并梳理出了相应的科研计划。
  小试牛刀后,韩婷婷所在的团队研究项目进展顺利,连续取得多个创新性的科研成果,研究成果得到相关专家高度认可。

寸积铢累,一路打怪升级


  规律的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保证工作效率的基础。韩婷婷尽量保证规律的作息,每天一早梳理一整天的工作计划,想到的事情立刻去做。韩婷婷入所5年来,工作时间总是在科研楼的仿真计算机前和堆满书籍的学习室里来回穿梭。她的办公位上厚厚的产品手册摞起来比坐着的人还要高。
  在当下电子设备一体化、小型化的趋势下,从集成电路领域衍生出的微系统技术成为科研领域的热点内容。一个完整的微系统由传感器模块、执行元件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外部环境接口模块以及定位机构、支撑机构、工具等机械结构等部分构成。“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在课题论证之外,韩婷婷还积极与部门同事一起参加相关国防科技创新赛事,凭借创新的理念和认真钻研的态度,韩婷婷所在团队屡获佳绩。
  韩婷婷认为:“做事情就是要磨,就是要和困难博弈,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通宵写报告,打地铺做实验,对于她来说也成了家常便饭。在为预研报告与课题论证事项攻关期间,完成几厘米的模块设计往往需要数百上千页的论证分析报告。将系统功能集成在一块小小的芯片上实现,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从系统应用、芯片架构、指标分配到具体的每个模块的电路设计,都需要仔细去分析。
  韩婷婷的丈夫也是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每天工作结束后一起探讨前沿领域的技术话题,成为他们每天的必修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了解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不够。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韩婷婷利用业余时间攻读博士学位。从一开始的不在状态到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她的秘诀就是每天睡前“雷打不动”坚持两个小时专心读论文和思考科研项目。

组建团队,“矽望”屡获佳绩


  在前期攻关努力下,以韩婷婷作为带头人的微系统创新攻关团队逐渐成形。团队名为“矽望”,“矽”与“希”同音,与芯片的核心材料“硅”元素同义,取名“矽望”,包含了团队对专业领域未来的美好愿景。
  这支团队现有成员16人,其中博士6人、硕士10人,90后青年党员11人,是一支先锋党员突击队。团队在韩婷婷的带领下,坚持原始创新、刻苦攻关,对“急难险重新”任务抢在先、干在先。
  近年来,团队成功研制了国际领先的芯片样片,打破了欧美在该领域对我国的封锁,实现自主可控,为电子信息系统装备高功能集成、小型轻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团队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可极大降低卫星载荷成本,有力支持卫星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天基通信组网与商业航天的发展。韩婷婷和团队先后获得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级年度科技进步奖、中国航天科工一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先进个人”、年度“创新团队”等奖项。
  作为党龄9年的党员,韩婷婷也是党员突击队队长,在建党百年之际她深有感触:“作为航天人,作为党员,要有责任与担当。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团队要在创新与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积极亮身份、当先锋!”
  面对未来,韩婷婷认为,微系统有大能量,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在微系统的方寸之间,有一点突破,就能够让我们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走得更加踏实、更加坚定。”
  编辑 王冬艳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流经茅台镇的赤水河茅台风景  乘着清凉的风,汽车沿着遵义至茅台的高速公路在崇山峻岭中穿行。离古镇愈近,愈感神秘,我也愈加兴奋,因为将要一睹其千年风韵。  茅台古镇深藏在群峰环绕、逶迤绵延中,一条不算宽阔的河流波光潋滟,贯穿全境。这是从深山沟壑里流淌出来的百回千转的赤水河。两岸建筑鳞次栉比,色调统一,窗格镂花,古色古香,颇有江南园林的韵味。蓝天上,白云飘飘悠悠,或坠落山顶,或挂在楼间,幽静而悠远。 
期刊
琐碎背后的“无价”  “想想,要是每件事都有意义,你会窒息的。”这句台词或许可以视作是枝裕和创作美学的独白。是枝裕和的影片大多是发生在家庭中的故事,表面上看平淡琐碎,然而,他致力发掘的却是琐碎背后的“无价”,并由小见大,通过对家庭的描述呈现整个日本社会的生态。  是枝裕和196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练马区,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近一个世纪前,在日据时代,是枝裕和的祖父母因同姓不能结婚的规定私奔到台湾,在
期刊
《黄永玉和他的湘西》文字部分节选自黄永玉的散文,图片系摄影家卓雅在湘西拍摄的风物图。阅读时,读一段文字,再看几幅图片,湘西的具象就一点点长大,而我对湘西的向往也一点点膨胀。  黄永玉写五六十年前的凤凰古城,冬天,人们走街串巷去看傩堂戏,家家打粑粑;春天,乡里的“春倌”进城,提了装着春牛和“傲蔓儿”的篮子,到家家户户去“讲春”唱歌,报告节气;夏天,孩子们上山唱山歌,太阳快落时才过“跳岩”,远远看见城
期刊
在网上购买了陈慧的新书《世间的小儿女》,收到时已是晚上十点,我还是抓紧时间看了第一个故事。陈慧文如其人,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几乎不用成语,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容易看得进去。陈慧经历独特,是浙江余姚市梁弄菜市场的流动摊贩,摆摊之余进行写作,被称为“菜场作家”。  《养母》一文中,养母时常抱怨养父,因为他抽烟、喝酒、不上进,但就是离不开他。因为他在养母剖腹产遭遇劫难时,对着医生重重一跪,跪出了千山万水
期刊
崔道植  今年6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颁“七一勋章”时,87岁的崔道植脑海中闪过一个名叫“三八石”的村庄,那是他出生的地方。他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从那里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勋章的最高荣誉。从孤儿到痕检专家  崔道植是个孤儿,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是政府给了他温暖,资助了他上小学、中学的学费。之后,他参军入伍,22岁转业到黑龙江省公安厅工作。  在单位的支持下,崔道植被选送
期刊
认识良宽,要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起。1968年,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他做了“我在美丽的日本”主题演讲。其中,引用了多首良宽的和歌,最打动我的是那首:“作为纪念/留下什么好呢/春是樱花/夏是杜鹃/秋天是红叶。”  在这首和歌里,良宽于冬天处戛然而止。冬天留什么好呢?我在旅日学者苏枕书翻译的新书《良宽歌句集》里找到了答案。冬日里,良宽最爱的应是雪与梅花。而雪,是留不住的。  良宽是
期刊
有些書适合读完收藏,比如《故宫宴》,从美食视角切入神秘的故宫,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点。清代是中国近现代美食的起点,《故宫宴》着重介绍的就是紫禁城里的清代宫廷美食文化。  读正文前细读目录,有助于厘清书的脉络。《故宫宴》以十二个月份为章,每月以荐新食材为线,结合史料《膳底档》的记录,以八十篇文章复原了鲜为人知的皇家美食,唤醒了“紫禁城六百年”的文化记忆。  何为荐新?这是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的礼法仪
期刊
江苏是红色资源大省,存有众多独具特色、极为珍贵的红色文化印记。这份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家底,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也成为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江苏各地红色场馆、民间组织、个人纷纷举办形式多样的红色展览。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段段史料档案,成为我们学习党史的入口,让我们走进英雄人物的心灵世界,了解党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体悟今天幸福生活的
期刊
袁定阳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袁隆平的小儿子、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袁定阳在悲伤中,坚定不移地担起袁老“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两大梦想,继承父亲衣钵,研究杂交水稻技术。跟随父亲,跳入“农门”种稻  袁定阳1970年3月出生于湖南,他出生时,父亲袁隆平正值不惑,杂交水稻育种进入攻关阶段。冥冥之中,袁定阳与杂交水稻结下不解之缘。  小时候,袁定阳
期刊
徐光华  “从经济走向艺术,是理性的思考。光华的执着不是单一的,他将练字和思考始终联系在一起,以后会带来更大的正能量……光华以自己的生命为基准,从逻辑思维到意向思维的过程里,为生命带来别样的色彩。”著名书法家言恭达在南京崇正书院举办的徐光华书法展上如此说道。  从经济走向艺术,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对于一个完整的生命而言,总有交汇点和平行线。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徐光华说,其实管理学与书法艺术一直并行在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