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普及到中国特色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ttym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典型科幻主义结合的角度入手,剖析我国科幻电影的演进走向与未来发展,考量中国国情与东方传统文化对科幻类电影的双重关系与互动,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究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西方科幻元素与传统中国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 本土科幻电影;传统文化;文化结合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科幻电影之起源
  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第一部科幻影片《小太阳》的上映。电影讲述一群北方的孩子探讨如何让春天来得更早一些,在科学家的帮助下,他们造出了小太阳并发射到了太空,春天提前来临了。事实上,该片在当时并未被看作是科幻电影,而是被归为科教片的范畴。影片的科学气息非常浓厚,这在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引发了大众对科学技术的思考,但是作为一部真正的科幻电影,影片缺失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凭空虚构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世界,难以引起观者的共鸣。从科幻电影的源头——科幻文学的角度来看,60年代正处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第一时期”[1],本土科幻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是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其创作思想强调功能性而忽略文学性。受科幻文学作品的影响,许多科幻电影的创作过程中也存在类似问题。如上述《小太阳》等都具有脱离社会实际等一系列“硬伤”,难以看作是真正的科幻电影。
  20世纪70年代上映的科幻片《生死搏斗》与《珊瑚岛上的死光》代表了我国在科幻电影方面取得的初步发展,此时本土科幻电影开始与社会形态和现实人性结合。前者反映主人公不畏强权、勇于抗争的精神;后者表现了科学家热爱祖国、愿意为科学事业献身的一系列优秀品质。随后80年代,本土科幻片《错位》《霹雳贝贝》等科幻作品登上银幕。但从90年代初开始,本土科幻电影变成了凤毛麟角般的存在。在这期间,整个中国也只有《紫雨风暴》《再生勇士》等寥寥十几部科幻片。[2]纵观20世纪整个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呈现出一个起伏不定的状态,没有取得根本性的成就。从数量上看,对比国内每年平均五、六百部的电影产量,科幻片在其中所占比例较低。从作品本身看,本质上是对西方科幻电影的模仿。类型片的区别在于风格、题材和价值观念方面各有一系列的程式[3],科幻片作为一种大类型片也有其“程式”,而中国在20世纪上映的大部分科幻片都是使用西方的固定“程式”,没有对其做出突破。20世纪本土科幻电影创作者们没有拍摄出真正的中国式科幻电影,没有发展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科幻电影“程式”。
  二、中国科幻电影的障碍与突破
  多年来,西方国家为何可以拍摄出大量脍炙人口的科幻电影,乃至使其成为一种热门的主流电影派系,而在中国科幻类题材却鲜有佳作?从国情上看,中国社会对电影主流观念与西方科幻片的思想存在差异。20世纪国内的许多优秀电影作品大多是表现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诉求,而西方科幻作品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看重,反而更加强调人与自然以及客观世界的关系。就像凡尔纳的多部小说改编而成的科幻电影一样,观众在其中感受到的是人类对未来和外部世界的渴望,而不是东方人所习惯的细腻情感表达。从另一方面看,中国导演以及市场对电影往往强调其现实意义,而不是其娱乐审美功能。
  还应当指出,20世纪一些科学技术特别是工业设计领域的落伍成为了中国科幻电影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碍。众所周知,20世纪我国科技领域的许多技术较西方落后,其中自然包括了科幻电影所必须的一些相关技术。中国想要拍出大型科幻片的“硬件条件”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滞后的科学技术也极大地限制了创作者的“科幻想象力”。“科幻片”的定义是:“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点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4]这个定义表明了科幻片中的想象其实是对已有的现代科技的合理推演,科幻电影创作者们在创作中的想象力都是建立在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
  不仅如此,西方国家的历史相对较短,其大多是海洋文明或是殖民建国,基于此西方国家难以追溯自己的历史,相比回忆他们更愿意描绘一个未来,所以才可以孕育出如此之多优秀的科幻电影作品;而东方文化悠久的历史在给予我们创作灵感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习惯于追溯过去,难以表现出一种狂放的现代性。更进一步而言,东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之处决定了传统“西方式”科幻电影难以在中国得到良好的发展。西方文化带有着主观意识来建设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性,如西方最早的文学作品《奥德赛》,这本书重点反映出的是“经幻想加工过的自然现象以及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和胜利”[5]。从中不难看出西方文化自起源就将人与自然世界看为两个独立的个体,在两者存在冲突时西方人勇于斗争,斗争的结果则通过科幻作品来表现,这是人基于现实对未来做出的合理想象,它可以是美好的也可以是具有警示性的。相比较下,东方文明从未将自然与人看作是相互独立的事物。就像中国文化体系起源中的“道”,它是指世间万物都具有的一种共同规律,而“中国人认识这种规律所使用的方法是‘取象’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6],即以身体和自然世界为源抽象出一些图形或文字。中国文明中最基本的“道”就是我们从人类性别器官上所提取出的乾坤两卦,这种“道”存在于世间一切事物之中。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没有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具有同样的“道”,两者之间没有本质冲突,科幻作品从现实意义上来讲缺乏产生的条件。伴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科幻电影的引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这些背景条件下,国人应对这种变相“文化入侵”的方法只能是拍摄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科幻大片,发展出一套完整的中国特色科幻电影体系。而深刻在国人骨子里的怀旧情怀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这些与西方有根本区别的意识形态其实正是我们建设这一体系的根本价值所在。
  三、从《流浪地球》看科幻电影的新思路
  2019年《流浪地球》的横空问世代表了东方思想与西方视效的成功融合。《流浪地球》与其他的一些好莱坞科幻片的设定一样同样是地球面临毁灭、人类寻找新的家园,但却是第一个人类逃亡带上地球的,这是与西方科幻的不同之处,也是东方文化中“故土难离”的体现。很多的国家和文化都会对自己的故乡有特殊的情感,在中华文化当中这种情感体现得尤为明显,电影中的一句话“人类在宇宙间离开了地球,就像婴儿在沙漠里离开了母亲!”,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与“明月何时照我还”等中国传统诗词的表达无二。对待“家”这个话题,我们相对比较“保守”,西方人则更加灵活变通。《流浪地球》与西方同题材科幻片《星际穿越》(2014)相比较,一部是中国科幻的崛起之作,一部是西方科幻的传统代表,后者的主题和《流浪地球》非常相似,但在面临同样是地球出现危机的问题时,该片中的人类却是通过一艘宇宙飞船来寻找新的星球完成人类迁徙,而且影片后面情节也未再涉及地球,显然创作者忽略了地球的故乡性质。其次,横向来看《星际穿越》的剧情中除开地球,共涉及到两个外太空星球以及一个黑洞,后三个地点是影片中主要情节的发生点,而地球只是起了一个故事引入及情节推动的作用,所占篇幅远不及这三个地点。由此可见,地球本身在影片中的重要性较低。该部影片所突出的是“寻找家园”而不是《流浪地球》中的“守護故土”。通过上面的分析论证,很明显发现西方传统科幻作品与中国科幻作品在“家”这个问题上处理的根本性不同,这种独特的家园情结是整个东方文明体系下的人们心中的共鸣点。   值得一提是,除了故土是家的组成部分,亲人同样也是家的一部分,相较中国对家庭观念的注重,《流浪地球》中祖孙三代齐上阵的情况在西方电影中很难见到。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不依附家庭,而是倾向于一种自我依赖。以《星际穿越》为例,从影片主要人物结构上看,《星际穿越》中有库珀、艾米莉亚、墨菲、布兰德教授,其中除庫珀与墨菲是父女关系之外,其余人之间均无血缘关系,而是工作伙伴或战友。作品是以库珀为纽带将墨菲与布兰德、艾米莉亚联系起来组成主要人物结构的,影片中既体现了父女亲情,也体现了友情与爱情,整体而言是混合的情感。对比《流浪地球》,刘培强、韩子昂、刘启、韩朵朵四人之间既是故事主要人物,又组成了一个传统的东方式家庭,影片中所体现的情感整体来讲单纯性更高,重点表现了父子情、爷孙情、兄妹情三方面,这与中国人数千年来传统思想中的大家族情结的共鸣度极高,充分展示了一个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下的科幻片角色结构的新模式。
  结 语
  20世纪,由于西方传统科幻电影的冲击,中国科幻电影发展趋于缓慢,直至改革开放后,电影创作者们逐渐从科学普及的中心视角转移到人性与现实上,才使得本土科幻电影有了新的发展态势,但直至20世纪结束也未拍摄出真正能够引起本土观众共鸣的中国式科幻片,其创作思维仍停留在模仿西方科幻电影的定式之中。其原因既有国情的影响,也有东方传统文化特点的因素。到了21世纪,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式科幻电影是本土科幻电影发展的出路。《流浪地球》的成功展示了本土科幻片的一种新思路,影片之所以能够赢得观众的认同,在于其将西方科幻文学与中国传统思想体系融合。任何文化体系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式,不同地区应该体现文化上的异同,想在影片中体现中国色彩,创作者在进行本土科幻作品创作时就必须具有传统意识,进行“东方式”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作出引起本土观众共鸣的上佳作品。
  参考文献:
  [1]孟繁博.科幻文艺对科学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盘剑.国产科幻片阙如与中国电影发展之“坎”[J].电影新作,2013(6).
  [3]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4]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K].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5]朱维之.外国文学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陈兵.佛教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娄胡恩,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是海上风电功率预测。
其他文献
【摘要】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作为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的开幕大戏,于2019年10月27日在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演出,引发热烈讨论。该剧虽由常州滑稽剧团制作,但其在剧作、剧场等多个层面均呈现出截然不同于传统滑稽戏的当代特质,本文拟从其在剧作层面的反诗性文化特质、剧场层面的实验色彩,即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两个维度来加以分析,以期为该剧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滑稽戏;诗性文化;剧场思维;间离 
期刊
【摘要】 2019年11年6日—11月13日,由福建省戏剧家协会组织承办的2019福建省中青年戏剧人才第三期培训在福建福州举行。此期培训班培训内容分为“名家课堂”“剧目观摩”“交流研讨”三大部分。其中,名家课堂囊括剧目创作、表演、剧团管理与传播等议题展开;观摩剧目包含评剧、话剧、闽剧、丝弦、京剧、弋阳腔、淮剧、音乐剧等剧种;专家点评会的与会专家从剧本创作、音乐创排、表演艺术、剧目管理、人才培养等各
期刊
【摘要】 近年来自主学习备受关注,如何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教育者把目光转向微课,微课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微课;高职学生;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由此对职
期刊
編者按:为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关于加大福建文化和旅游宣传力度、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的决策部署,依托“清新福建”和丰厚多元的八闽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扩大福建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作为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的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主办的“全福游·有全福”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师生美术作品展在福州朱紫坊33号顺利展出。本刊特刊出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期刊
【摘要】 《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花儿”中的歌词含蓄,并且富有丰富的诗意,通过对高山、平川等环境将一种空旷、寂寥的意境营造出来。这首曲令从表面上看与人毫无关系,但是每个乐句以及每个音符都体现着人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花儿”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上去高山望平川》;“花儿”;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花儿”还被称为“少年”,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歌。西北地区以
期刊
【摘要】 地方戏曲根植于地域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具有源远的艺术根基和广泛的受众群体。然而,在传播方式变革的推动下观众视听消费模式变得多样且变化迁移速度迅猛,地方戏曲艺术发展面临困境,不少艺术团或演出单位面临改制甚至濒临倒闭。如何立足地域文化优势,增强受众吸引力,探索新的良性发展道路,使其再焕新彩,是摆在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戏曲小型剧(节)目选材现实、时代气息浓厚、结构灵活且不
期刊
【摘要】 孔子作为“文艺大师”和“世界闻名瑰宝”,其思想理论主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性人物的代表。通过调查聚焦孔子进行创作的影视艺术作品,可见广大群众对于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怀有极高的期待,广大文艺研究和创作机构应该继续深度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关注典型人物,讲好中国故事,为人民群众创作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合力攀登文艺高峰!  【
期刊
楊幼梅 福建漳浦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花鸟画协会理事。创作的作品2012入选全国第三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中国美术家协会);2014入选全国第四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并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提名作品奖(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2018获“八闽丹青奖”第二届福建省美术双年展金奖、“生态龙岩·红色闽西——中国画
期刊
【摘要】 孙志纯的新作采用了与他惯用材料不同的丙烯,丙稀颜料给他带来了全新的感觉。他的这批新作已不再是观察后的作品,而是思索引导的创作之果。那些感觉似乎是偶然来到,但是那些偶然来到的、那些刮刀带出来的迹象,却是画家内心里想要迸发出来的心声。  【关键词】 孙志纯;“纯属偶然”;审美意向;人性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前两天孙志纯先生发给我28幅新作,打破了我对他的作品渐渐形成的
期刊
【摘要】2019年,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后浪新潮演出季的剧目《天堂隔壁是疯人院》与作为2019年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病号》先后上演,分别由王翀和符宏征执导。两部作品虽然创作相对独立,但就文本改写和创作层面而言,都以现实中的“暴力”入戏,进行了不同议题的社会侧写,并为中国当代戏剧实践展现了独特的转向。  【关键词】 《天堂隔壁是疯人院》;《病号》;暴力叙事;社会侧写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