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时代,新高考!面临新的课标的实施,给高中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定会受到更多的质疑,转变课堂教学的模式成为当下高三教师的重中之重的任务
关键词:新时代 新高考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新时代,新高考!面临新的课标的实施,给高中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定会受到更多的质疑,转变课堂教学的模式成为当下高三教师的重中之重的任务!如何转变又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刻苦钻研新课标、高考评价体系
这是首先必须做的事。在2017年版的新课标在2020年更新后,如何在学习中发现其中的变化,是事关备考成败的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课标上的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对高考备考有指引的作用。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务必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学习高考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务必突出“一核四层四”,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如下:“一核”“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高考再怎么重要,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难度,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
不能认为高考要改革了、上大学容易了,命题难度就会下降。"导向教学”其实就是说“高考=教学的指挥棒”,不论是高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都要紧盯这根指挥棒。
二、课堂教学的模式转变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课堂形式:一种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这种形式主要包括三种情况:老师一点一点地把知识嚼碎喂给学生,设计了一层又一层教学环节,学生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半步。看上去有了启发提问,大量练习,游戏活动,学具操作,显得热热闹闹,但还是事先按照老师设定的框框运行,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实质上并没有跳出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通过少数学生“灌”多数学生,教学时教师频频发问,为数不多的优等生就来“和”,表面上教学顺利,气氛热烈,实质上把大多数学生摆在“听众”席上,这种做法比教师的“满堂灌”的危害更大。这三种情况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说的所谓的应试教育。
最近在备考复习《新中国外交关系》、《新中国政治建设》、《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等过程中,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展示新的教学理念,与学生一起感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力,收到很不错的效果。
新旧教学模式的转变有这些变化:教学观念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知能并重”;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方法为主”;教学方法从“单纯的授、受”转向“合作参与”;教学特点从“生为教而学”转向“师为生而教”;教学过程从“重结论”转向“重过程”;教学对象从“关注部分学生”转向“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学方式从“单、双向交流”转向“群体、多向交流”。
实现教学转向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凡是学生能探索的老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活动的余地。进行教学课堂变革,首先弄清教学的结构是什么。
教学结构不清,自然是盲目乱改、乱变,无的放矢。简单的说,教学结构包括知识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学生认知结构三个部分。知识结构包括同化结构和顺应结构(同化、顺应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课堂教学结构包括师、生、教材、教法;认知结构是指内化了的知识网络体系。进行教学变革就是对教学的构成进行合理摆布、优化、改造,使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体现学科特点。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这些就是作为一线教师对课堂改革和新课堂的一些理解。希望一起来探索,使得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高效的课堂、幸福的课堂、有趣的课堂!
关键词:新时代 新高考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新时代,新高考!面临新的课标的实施,给高中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定会受到更多的质疑,转变课堂教学的模式成为当下高三教师的重中之重的任务!如何转变又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刻苦钻研新课标、高考评价体系
这是首先必须做的事。在2017年版的新课标在2020年更新后,如何在学习中发现其中的变化,是事关备考成败的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课标上的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对高考备考有指引的作用。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务必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学习高考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务必突出“一核四层四”,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如下:“一核”“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高考再怎么重要,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难度,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
不能认为高考要改革了、上大学容易了,命题难度就会下降。"导向教学”其实就是说“高考=教学的指挥棒”,不论是高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都要紧盯这根指挥棒。
二、课堂教学的模式转变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课堂形式:一种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这种形式主要包括三种情况:老师一点一点地把知识嚼碎喂给学生,设计了一层又一层教学环节,学生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半步。看上去有了启发提问,大量练习,游戏活动,学具操作,显得热热闹闹,但还是事先按照老师设定的框框运行,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实质上并没有跳出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通过少数学生“灌”多数学生,教学时教师频频发问,为数不多的优等生就来“和”,表面上教学顺利,气氛热烈,实质上把大多数学生摆在“听众”席上,这种做法比教师的“满堂灌”的危害更大。这三种情况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说的所谓的应试教育。
最近在备考复习《新中国外交关系》、《新中国政治建设》、《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等过程中,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展示新的教学理念,与学生一起感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力,收到很不错的效果。
新旧教学模式的转变有这些变化:教学观念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知能并重”;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方法为主”;教学方法从“单纯的授、受”转向“合作参与”;教学特点从“生为教而学”转向“师为生而教”;教学过程从“重结论”转向“重过程”;教学对象从“关注部分学生”转向“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学方式从“单、双向交流”转向“群体、多向交流”。
实现教学转向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凡是学生能探索的老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活动的余地。进行教学课堂变革,首先弄清教学的结构是什么。
教学结构不清,自然是盲目乱改、乱变,无的放矢。简单的说,教学结构包括知识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学生认知结构三个部分。知识结构包括同化结构和顺应结构(同化、顺应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课堂教学结构包括师、生、教材、教法;认知结构是指内化了的知识网络体系。进行教学变革就是对教学的构成进行合理摆布、优化、改造,使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体现学科特点。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这些就是作为一线教师对课堂改革和新课堂的一些理解。希望一起来探索,使得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高效的课堂、幸福的课堂、有趣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