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学年行将结束之时,学校教科室总会下发一张继续教育表格让每位英语教师填写一年来的继续教育情况,并附相关的继续教育证书、证明的原件、复印件,然后上交教师进修学校进行验证。考核内容涵盖指导读书、专家讲座、课题研究、论文发表、本人公开课或讲座、参与各级教研活动记录卡、各级各类的专题培训(含网络培训)、学历进修等。每个子项目都赋予一定量的分值,以便汇总进行量化考核。不同职称的教师规定的年继续教育学时也不一样。并且,有的地区或学校将教师能否完成规定继续教育学时同职称晋升、评优甚至绩效考核挂钩。这样一来,就将原本为教师份内之事的继续教育变成一种行政手段,教师有抵触情绪在所难免。事实上,广大的教师是真心地愿意不断学习,具有不断进取的自我发展精神[1]。我们理解教育管理者的初衷,但本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目的、因人而异和因学科而异(英语学科有其特殊性)的原则,考核的内容完全可以更丰富、更人性化和更有针对性,考核手段可以更灵活、更多元,这样教师们的继续教育会逐渐从抵触走向自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首先要善于发现并努力弥补和完善现行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误区之一 被指导读书
教师喜欢读什么书、读谁的书、名著也好、杂文也罢,完全是一种个人偏好,这得由他们自己决定。只要是对教师自身发展、提高有益的书籍都是应该值得提倡和鼓励的。而有关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非要给教师指定某某书、某某人的书,并要求写出一定字数的读书笔记作为考核的佐证材料,这多少有些“强按牛头不喝水”的意味,最终也伤害了教师读书的积极性。虽然大多数教师也都能按时完成,但这里面肯定有“敷衍”的成份,读书读到这个程度,还有多少“质量”可言呢?
建议
⒈进行“菜单”式书目推荐
书目来自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由教师继续教育部门召集各种专业人员根据现行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新课改要求重点推荐理论前沿、课堂教学阵地必读书目。另一层面来自一线教师的需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重点选出并推荐老师们最想看的、最想了解的、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书籍[2]。
广泛涉猎当然有好处,但英语教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时间有限。所以,英语教师读书要“泛”中求“精”,增强针对性。首先,学校可以考虑取消读书名目限制的条条框框,让教师读自己喜欢的书刊,如《英语教学论》、《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英语教师》等。这样,即使要求写读书笔记也是心甘情愿。并且教师不广泛阅读相关理论书籍、报刊,是不可能写出高质量论文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推荐一些书籍供教师自己选择阅读,以体现尊重。其次,应该扩充英语专业书刊,相对于语文、数学等学科而言,大多数农村学校现存英语专业书籍实在有限。因此英语学科的负责人应当向学校申请购买或订阅相关专业书刊的类和数,扩大英语教师的选择范围。
2.优化教科研激励手段
对那些积极读书、能发表一定量的专业论文的教师可以给予一定数量的书刊奖励,这比单纯的经济刺激有效得多。此外,支持、鼓励教师学历提升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这样,读书也自然会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误区之二 公开课缺乏“生态”
上课原本是教师最常态的一种教学行为,大家也都知道课堂教学的价值,也都在努力地提高。但一旦冠上“公开”二字,上课就往往失去其原生态的风味。因为不同级别的公开课不但可以获得相应的继续教育学时,还是评优、职评的重要条件,不但有用,而且有利。围绕一节公开课,往往要进行一系列的非常规的教学行为,通常称之为“磨课”,有时甚至一个团队出谋划策。在正式登场之前,授课教师要事先在非相关班级试上,然后再改进,有时这个程序还要重复。级别越高的公开课,重复的可能性就越高。在这个过程之中,难免有学生成为试验品,学生何辜之有?
此外,每学年的公开课机会相对于教师数量而言是极不相称的。对农村地区教师来说,县级公开课还勉强可以争取,而省、市级公开课则如凤毛麟角。这倒不是农村教师教学水平所至,而是因为教研体制问题。因为只有省、市级教研员亲自到现场,这样的公开课才被认可。而农村学校大多远离都市,交通不便,下乡一次,舟车劳顿,亦情有可原。
评价的误导,导致职能的异化也是公开课缺乏“生态”的原因之一。公开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索教学规律,是一项重要的教研活动[3],而许多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通常说好话,不愿指明课堂教学中的失误或不足,上课教师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获。
建议
对于这种教研的城乡差别,上级主管教研部门也并非没有注意,事实上,他们也正试验或采取一些方法来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1.区县教研联片,丰富教研组织方式
南京市于2010年初在相邻区县第一次举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联片活动,虽然市教研员没有出席,但上课老师的市公开课性质得到承认。这种活动受到农村教师的欢迎,希望能继续。
2.增加教研员数量
长期以来,南京市高中英语教研员只设一人,而全市共有60多所高中,再勤奋的教研员也不能解决教师的公开课机会问题。鉴于此,2012年秋,南京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专门负责高一、高二活动的教研员,农村教研活动频率有所增强。
3.建立学校联盟,加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
2012年12月初,由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党委书记牵头成立了南京市星级学校联盟,并邀请部分市教研员参与指导并努力争取提升教研活动的级别。策划同层次学校教师多开展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都得到增强。
4.鼓励“家常课”
教师给予公开课充分准备本是分内之事,但不论是否借班上课,其主体皆是学生。教师不应该为了达成公开课的理想结果进行“磨课”,拿学生“试误”。相反,教师应该课前充分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预料之外的情况,积极应对,以达到动态生成。其实,完美的英语课堂不必一定是一节完整的课,很多时候,成功的公开课往往留给人们思考空间,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关于公开课的评价标准和方向也应与时俱进。 误区之三 英语教研活动因卡而“卡”
继续教育关于教研活动学时的认定包括两方面:教师自己的公开课;教师自己参与市级教研活动的记录(县级没有,也以公开课和讲座为主)。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每学年初下发每位教师一张教研卡,参与市级教研活动的老师在活动结束时,要到教研室负责验证的老师处盖章认可。出于教学需要和经费问题,农村学校只派出部分老师参与,因而参加教研活动老师的实际数和验证数有出入,出现同一教师往往持数卡反复验证的尴尬。
教研活动的时间安排、组织形式也值得商榷,大多市级教研活动安排半天,往往是听两节公开课,授课老师说课,然后验证,缺少与与会老师的互动。这样为验证而进行的教研活动背离了“教”和“研”的初衷。
建议
鉴于《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特色和教研卡验证的不足,可以取消教研卡验证形式,代之以基于问题解决的专题公开课、研讨和研讨记录。因为《牛津高中英语》每单元皆围绕一个话题展开,主要包括Welcome、Reading、Wordpower、Grammar、Task、Project及Self-assessment等七大部分,围绕每一部分的教材取舍、教学创新皆是一个难点,教师无论新老,皆困惑颇多。
1.要处理好“自己说”和“听人说”的关系
“自己说”指的是教师自己对教学部分的理解、自己的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对上课教师的客观教学评价,但要“能说、会说”,必须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否则说是“胡说”。“听人说”指的是认真听取其他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评价和其他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活动。
2.要处理好“计划性”和“临时性”的关系
“计划性”指的是每周、每月的研讨内容,参与研讨人员要提前安排,让参与讨论教师有所思考、有所准备,在体现计划性的前提下保证有效性。同时研讨的过程中,思想的交锋必然会有新的视角、新的观点出现,即“临时性”。这些新视角、新观点往往是解决教学困惑的极佳方案,所以,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3.增加衡量教研活动的参照
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甚至是与此相关的教学论文也都可以作为衡量教师教研活动的参照,取消教研卡验证的“紧箍咒”。
误区之四 课题研究“少数人研究,多数人看戏”
中学英语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是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解决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4]。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课题研究的级别越高,赋予的分值越大,很多教师因为职称评聘、评先进或纯粹弥补继续教育课时等各种原因往往热衷于成为某一集体课题组的成员,而具体过程参与则不甚积极,甚至连常规的课题组例会也很少参加。一个集体课题往往需要数年的研究过程才能结题,课题研究是一个实实在在“做”的过程,在课题选准的前提下和科学严谨的科研计划指导下,需要广大课题组成员间的定期和不定期的交流互动,这个互动的过程就是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过程,也才能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课题研究的成果才会丰富而翔实。从本质上说,课题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反映其课题研究的态度,这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课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建议
1.化“整”为“零”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进行个人课题研究。在2006~2007学年中,南京市教科所会同区县教科室、学校教科室组织各级各类“个人课题”成果展示、经验交流、观摩研讨、科研对话等活动38次。通过培训会议、报纸杂志、科研网络等平台进行了大量的“个人课题”研究指导工作。一些区县相应设立了区县级“个人课题”,部分学校也相应设立了校级“个人课题”[5]。研究时限也由最初的一年延长到二年,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结题时,不但要求主持者写出结题报告,还要上交相关论文。由于级别较高并且主持人没有职称限制,青年教师参与积极性高,极大地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真正回归课题研究的本位。
2.强化过程性管理和考核
针对集体课题研究中协调难、统一难的问题,在课题研究之前,就应讨论制定研究过程性规章,从制度上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行为和责任。在科学、合理设计和调整过程性研究方向和内容的过程中,对课题组成员还应进行一定的过程性量化考核(如给公开课、讲座、论文等都赋予一定的分值),完善评价机制,主要是激励机制,让课题研究向着正常、有序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能培养务实的科研之风,更能让教师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误区之五 专题培训理论与实践脱节
专题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现场培训和网络培训。但有一个共性就是名额有限、理论多、实践指导少、理论联系实际的更少。我们不能说学理论不好,但一定要联系当前的英语教学实际。
一是现场培训。从2005年《牛津高中英语》试行之初,南京市教研所举行了新教材培训,期间我们聆听了由锡山教师进修学校钱老师作的教科研报告和南京九中的张老师做的高考题体会,她们理论联系实际、娓娓而谈,让人受益匪浅。期间虽然也安排了一节示范课,但明显有“敷衍”的成份,一重点中学的一个老师带领重点中学的十个学生上了一堂阅读课,基本上就是按照教材练习走一个程式,这样的课优也罢、劣也罢,没有代表性和示范性。2009年9月在《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实施三周年之后,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暨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江苏省常州中学举行,期间,与会者听取了模块五二单元一个完整单元的教学,授课教师皆是各大市赛课一等奖获得者,皆是借班上课。执教者课堂活动设计之科学、课堂氛围之活跃、教学手段之丰富都令人耳目一新,真正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理念,可惜的是参与者每区县只有两到三人,虽然最后活动视频也上传到江苏省牛津英语教研网上,但点击率并不高,这可能是视频和现声效果有差异所致,也可能是相关学校的考核方式制约了教师的学习动力。 二是网络培训。自从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整合以来,网络培训也成了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手段,到现在几乎每年暑假或开学初,英语老师都要参加一定量的网络培训。2012年9月11日至9月25日,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全省高中英语教师参加省级网络培训,按地区分班,每班安排了专门的辅导员进行管理督促。通过这次培训,广大高中英语教师突破了学校的范围,从广度上和深度上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教研活动,简洁、省时、覆盖面大。
但是,在培训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培训时,有些学员抱着应付的态度,许多学员经过多次催促才上线学习,完成的作业质量有待提高,有相当一部分的作业经不起网络检测,所以,视频学习的效果不佳。
另外,由于参加学习的都是一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相对来说,15天的时间既要观看视频,又要完成作业,压力与困难同在。并且,视频内容高深、理论多于教学实践,学员兴趣点低。专家在线互动时间过短,只有9月24日上午9点到11点,区区两个小时不可能满足全省高中英语教师答疑解惑的要求。
建议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培训组织者来说,尽可能请一线名师,因为他们不但教学水平高,也具有相当的理论水平,无论是他们的专题讲座内容还是课堂教学模式都更加“平民化”。14.7%的英语教师希望教育专家给他们授课,73%的教师希望优秀中学教师授课,6.8%的教师希望大学师范类教授授课,5.4%的教师希望非教育界知名人士授课。这说明参训教师中大部分都希望优秀中学教师给他们授课,认为实践更重要[6]。网络培训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应该克服时空限制,建立一个即时、互动的交流平台,让全省、全市、全县的英语教师都能有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
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说,方法和手段就更多样化了,如在某些培训之后,学校可以组织二次培训,组织教师利用教研组活动例会进行集中视频观看、学习和讨论。学校也可以以某些培训的考核方式,进行培训小结评比并量化或上模仿课等,教师不认真研习,就难有上乘表现。还可以以培训为契机,让大家进行校际、县际、市际资源共享(包括论文、试卷、课件),不要为培训而培训,使培训有更多有实际意义的内容,让教师有更多收获,学生最终受益。
高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的已经得到解决,有的正在解决中。如江苏省暑假进行的高中英语教师引智培训中培训教师素质问题及部分教师出国进修演变成出国游的问题等。随着教育的发展,高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一定会不断出现,对于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因为继续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些地区对某些问题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如2005年,南京市建立“名师工作站”。“工作站”下设“教授级中学教师组”、“江苏省特级教师组”、“南京市学科带头人组”、“南京市青优组”等四个组,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7]。2005年,教育大市南通则由市委、市政府亲自组织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着力构建服务型、开放型、终身型教育体系,努力建成教育发展水平领先、人才培养质量一流、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教育强市,并将“名师打造工程”列入三大实施战略之一[8]。凡是能创造性解决和优化高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地区一定会涌现更多有创造力的高中英语名师,这也是高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李华.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基础英语教育,2006(12).
[2] 崔益祥.指导读书培训模式价值与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2).
[3] 徐国东.新课程下公开课中“秀”的剖析.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03(1).
[4] 刘忠保.中学英语教师教育科研中的问题与对策.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3).
[5] 刘永和.“个人课题”:教师专业成长的通途—记南京市教育科研“草根化”创新实验.教育科学研究,2008(1).
[6] 程义,晏小琴.江西省农村中学骨干英语教师培训效果探究.疯狂英语教师,2012(4).
[7] 刘永和.名师工作站:教育家成长的宽阔平台—南京市“名师工作站”的建设与思考.江苏教育研究,2010(10C).
[8] 杨曙明.如歌行板唱登攀——南通市名师工作室透视.江苏教育研究,2010(10C).
(责任编辑 郭振玲)
误区之一 被指导读书
教师喜欢读什么书、读谁的书、名著也好、杂文也罢,完全是一种个人偏好,这得由他们自己决定。只要是对教师自身发展、提高有益的书籍都是应该值得提倡和鼓励的。而有关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非要给教师指定某某书、某某人的书,并要求写出一定字数的读书笔记作为考核的佐证材料,这多少有些“强按牛头不喝水”的意味,最终也伤害了教师读书的积极性。虽然大多数教师也都能按时完成,但这里面肯定有“敷衍”的成份,读书读到这个程度,还有多少“质量”可言呢?
建议
⒈进行“菜单”式书目推荐
书目来自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由教师继续教育部门召集各种专业人员根据现行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新课改要求重点推荐理论前沿、课堂教学阵地必读书目。另一层面来自一线教师的需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重点选出并推荐老师们最想看的、最想了解的、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书籍[2]。
广泛涉猎当然有好处,但英语教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时间有限。所以,英语教师读书要“泛”中求“精”,增强针对性。首先,学校可以考虑取消读书名目限制的条条框框,让教师读自己喜欢的书刊,如《英语教学论》、《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英语教师》等。这样,即使要求写读书笔记也是心甘情愿。并且教师不广泛阅读相关理论书籍、报刊,是不可能写出高质量论文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推荐一些书籍供教师自己选择阅读,以体现尊重。其次,应该扩充英语专业书刊,相对于语文、数学等学科而言,大多数农村学校现存英语专业书籍实在有限。因此英语学科的负责人应当向学校申请购买或订阅相关专业书刊的类和数,扩大英语教师的选择范围。
2.优化教科研激励手段
对那些积极读书、能发表一定量的专业论文的教师可以给予一定数量的书刊奖励,这比单纯的经济刺激有效得多。此外,支持、鼓励教师学历提升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这样,读书也自然会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误区之二 公开课缺乏“生态”
上课原本是教师最常态的一种教学行为,大家也都知道课堂教学的价值,也都在努力地提高。但一旦冠上“公开”二字,上课就往往失去其原生态的风味。因为不同级别的公开课不但可以获得相应的继续教育学时,还是评优、职评的重要条件,不但有用,而且有利。围绕一节公开课,往往要进行一系列的非常规的教学行为,通常称之为“磨课”,有时甚至一个团队出谋划策。在正式登场之前,授课教师要事先在非相关班级试上,然后再改进,有时这个程序还要重复。级别越高的公开课,重复的可能性就越高。在这个过程之中,难免有学生成为试验品,学生何辜之有?
此外,每学年的公开课机会相对于教师数量而言是极不相称的。对农村地区教师来说,县级公开课还勉强可以争取,而省、市级公开课则如凤毛麟角。这倒不是农村教师教学水平所至,而是因为教研体制问题。因为只有省、市级教研员亲自到现场,这样的公开课才被认可。而农村学校大多远离都市,交通不便,下乡一次,舟车劳顿,亦情有可原。
评价的误导,导致职能的异化也是公开课缺乏“生态”的原因之一。公开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索教学规律,是一项重要的教研活动[3],而许多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通常说好话,不愿指明课堂教学中的失误或不足,上课教师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获。
建议
对于这种教研的城乡差别,上级主管教研部门也并非没有注意,事实上,他们也正试验或采取一些方法来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1.区县教研联片,丰富教研组织方式
南京市于2010年初在相邻区县第一次举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联片活动,虽然市教研员没有出席,但上课老师的市公开课性质得到承认。这种活动受到农村教师的欢迎,希望能继续。
2.增加教研员数量
长期以来,南京市高中英语教研员只设一人,而全市共有60多所高中,再勤奋的教研员也不能解决教师的公开课机会问题。鉴于此,2012年秋,南京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专门负责高一、高二活动的教研员,农村教研活动频率有所增强。
3.建立学校联盟,加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
2012年12月初,由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党委书记牵头成立了南京市星级学校联盟,并邀请部分市教研员参与指导并努力争取提升教研活动的级别。策划同层次学校教师多开展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都得到增强。
4.鼓励“家常课”
教师给予公开课充分准备本是分内之事,但不论是否借班上课,其主体皆是学生。教师不应该为了达成公开课的理想结果进行“磨课”,拿学生“试误”。相反,教师应该课前充分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预料之外的情况,积极应对,以达到动态生成。其实,完美的英语课堂不必一定是一节完整的课,很多时候,成功的公开课往往留给人们思考空间,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关于公开课的评价标准和方向也应与时俱进。 误区之三 英语教研活动因卡而“卡”
继续教育关于教研活动学时的认定包括两方面:教师自己的公开课;教师自己参与市级教研活动的记录(县级没有,也以公开课和讲座为主)。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每学年初下发每位教师一张教研卡,参与市级教研活动的老师在活动结束时,要到教研室负责验证的老师处盖章认可。出于教学需要和经费问题,农村学校只派出部分老师参与,因而参加教研活动老师的实际数和验证数有出入,出现同一教师往往持数卡反复验证的尴尬。
教研活动的时间安排、组织形式也值得商榷,大多市级教研活动安排半天,往往是听两节公开课,授课老师说课,然后验证,缺少与与会老师的互动。这样为验证而进行的教研活动背离了“教”和“研”的初衷。
建议
鉴于《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特色和教研卡验证的不足,可以取消教研卡验证形式,代之以基于问题解决的专题公开课、研讨和研讨记录。因为《牛津高中英语》每单元皆围绕一个话题展开,主要包括Welcome、Reading、Wordpower、Grammar、Task、Project及Self-assessment等七大部分,围绕每一部分的教材取舍、教学创新皆是一个难点,教师无论新老,皆困惑颇多。
1.要处理好“自己说”和“听人说”的关系
“自己说”指的是教师自己对教学部分的理解、自己的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对上课教师的客观教学评价,但要“能说、会说”,必须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否则说是“胡说”。“听人说”指的是认真听取其他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评价和其他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活动。
2.要处理好“计划性”和“临时性”的关系
“计划性”指的是每周、每月的研讨内容,参与研讨人员要提前安排,让参与讨论教师有所思考、有所准备,在体现计划性的前提下保证有效性。同时研讨的过程中,思想的交锋必然会有新的视角、新的观点出现,即“临时性”。这些新视角、新观点往往是解决教学困惑的极佳方案,所以,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3.增加衡量教研活动的参照
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甚至是与此相关的教学论文也都可以作为衡量教师教研活动的参照,取消教研卡验证的“紧箍咒”。
误区之四 课题研究“少数人研究,多数人看戏”
中学英语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是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解决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4]。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课题研究的级别越高,赋予的分值越大,很多教师因为职称评聘、评先进或纯粹弥补继续教育课时等各种原因往往热衷于成为某一集体课题组的成员,而具体过程参与则不甚积极,甚至连常规的课题组例会也很少参加。一个集体课题往往需要数年的研究过程才能结题,课题研究是一个实实在在“做”的过程,在课题选准的前提下和科学严谨的科研计划指导下,需要广大课题组成员间的定期和不定期的交流互动,这个互动的过程就是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过程,也才能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课题研究的成果才会丰富而翔实。从本质上说,课题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反映其课题研究的态度,这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课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建议
1.化“整”为“零”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进行个人课题研究。在2006~2007学年中,南京市教科所会同区县教科室、学校教科室组织各级各类“个人课题”成果展示、经验交流、观摩研讨、科研对话等活动38次。通过培训会议、报纸杂志、科研网络等平台进行了大量的“个人课题”研究指导工作。一些区县相应设立了区县级“个人课题”,部分学校也相应设立了校级“个人课题”[5]。研究时限也由最初的一年延长到二年,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结题时,不但要求主持者写出结题报告,还要上交相关论文。由于级别较高并且主持人没有职称限制,青年教师参与积极性高,极大地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真正回归课题研究的本位。
2.强化过程性管理和考核
针对集体课题研究中协调难、统一难的问题,在课题研究之前,就应讨论制定研究过程性规章,从制度上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行为和责任。在科学、合理设计和调整过程性研究方向和内容的过程中,对课题组成员还应进行一定的过程性量化考核(如给公开课、讲座、论文等都赋予一定的分值),完善评价机制,主要是激励机制,让课题研究向着正常、有序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能培养务实的科研之风,更能让教师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误区之五 专题培训理论与实践脱节
专题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现场培训和网络培训。但有一个共性就是名额有限、理论多、实践指导少、理论联系实际的更少。我们不能说学理论不好,但一定要联系当前的英语教学实际。
一是现场培训。从2005年《牛津高中英语》试行之初,南京市教研所举行了新教材培训,期间我们聆听了由锡山教师进修学校钱老师作的教科研报告和南京九中的张老师做的高考题体会,她们理论联系实际、娓娓而谈,让人受益匪浅。期间虽然也安排了一节示范课,但明显有“敷衍”的成份,一重点中学的一个老师带领重点中学的十个学生上了一堂阅读课,基本上就是按照教材练习走一个程式,这样的课优也罢、劣也罢,没有代表性和示范性。2009年9月在《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实施三周年之后,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暨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江苏省常州中学举行,期间,与会者听取了模块五二单元一个完整单元的教学,授课教师皆是各大市赛课一等奖获得者,皆是借班上课。执教者课堂活动设计之科学、课堂氛围之活跃、教学手段之丰富都令人耳目一新,真正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理念,可惜的是参与者每区县只有两到三人,虽然最后活动视频也上传到江苏省牛津英语教研网上,但点击率并不高,这可能是视频和现声效果有差异所致,也可能是相关学校的考核方式制约了教师的学习动力。 二是网络培训。自从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整合以来,网络培训也成了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手段,到现在几乎每年暑假或开学初,英语老师都要参加一定量的网络培训。2012年9月11日至9月25日,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全省高中英语教师参加省级网络培训,按地区分班,每班安排了专门的辅导员进行管理督促。通过这次培训,广大高中英语教师突破了学校的范围,从广度上和深度上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教研活动,简洁、省时、覆盖面大。
但是,在培训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培训时,有些学员抱着应付的态度,许多学员经过多次催促才上线学习,完成的作业质量有待提高,有相当一部分的作业经不起网络检测,所以,视频学习的效果不佳。
另外,由于参加学习的都是一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相对来说,15天的时间既要观看视频,又要完成作业,压力与困难同在。并且,视频内容高深、理论多于教学实践,学员兴趣点低。专家在线互动时间过短,只有9月24日上午9点到11点,区区两个小时不可能满足全省高中英语教师答疑解惑的要求。
建议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培训组织者来说,尽可能请一线名师,因为他们不但教学水平高,也具有相当的理论水平,无论是他们的专题讲座内容还是课堂教学模式都更加“平民化”。14.7%的英语教师希望教育专家给他们授课,73%的教师希望优秀中学教师授课,6.8%的教师希望大学师范类教授授课,5.4%的教师希望非教育界知名人士授课。这说明参训教师中大部分都希望优秀中学教师给他们授课,认为实践更重要[6]。网络培训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应该克服时空限制,建立一个即时、互动的交流平台,让全省、全市、全县的英语教师都能有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
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说,方法和手段就更多样化了,如在某些培训之后,学校可以组织二次培训,组织教师利用教研组活动例会进行集中视频观看、学习和讨论。学校也可以以某些培训的考核方式,进行培训小结评比并量化或上模仿课等,教师不认真研习,就难有上乘表现。还可以以培训为契机,让大家进行校际、县际、市际资源共享(包括论文、试卷、课件),不要为培训而培训,使培训有更多有实际意义的内容,让教师有更多收获,学生最终受益。
高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的已经得到解决,有的正在解决中。如江苏省暑假进行的高中英语教师引智培训中培训教师素质问题及部分教师出国进修演变成出国游的问题等。随着教育的发展,高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一定会不断出现,对于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因为继续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些地区对某些问题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如2005年,南京市建立“名师工作站”。“工作站”下设“教授级中学教师组”、“江苏省特级教师组”、“南京市学科带头人组”、“南京市青优组”等四个组,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7]。2005年,教育大市南通则由市委、市政府亲自组织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着力构建服务型、开放型、终身型教育体系,努力建成教育发展水平领先、人才培养质量一流、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教育强市,并将“名师打造工程”列入三大实施战略之一[8]。凡是能创造性解决和优化高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地区一定会涌现更多有创造力的高中英语名师,这也是高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李华.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基础英语教育,2006(12).
[2] 崔益祥.指导读书培训模式价值与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2).
[3] 徐国东.新课程下公开课中“秀”的剖析.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03(1).
[4] 刘忠保.中学英语教师教育科研中的问题与对策.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3).
[5] 刘永和.“个人课题”:教师专业成长的通途—记南京市教育科研“草根化”创新实验.教育科学研究,2008(1).
[6] 程义,晏小琴.江西省农村中学骨干英语教师培训效果探究.疯狂英语教师,2012(4).
[7] 刘永和.名师工作站:教育家成长的宽阔平台—南京市“名师工作站”的建设与思考.江苏教育研究,2010(10C).
[8] 杨曙明.如歌行板唱登攀——南通市名师工作室透视.江苏教育研究,2010(10C).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