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旅游产业的地域依附特征,地方性知识对旅游职业教育课程具有规定性,主要体现为情境性与开放性统一的课程理念,田野工作与文化分析结合的课程开发路径,以及基于实践性活动的课程资源、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价。文章探讨的开发工作包括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资源、师资、实训、评价等结构要素在内的《旅游策划》课程标准,可为旅游专业群层面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课堂层面的教学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旅游策划;地方性知识;文化地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9)02-0048-04
旅游产业是一个地域性特征明显的服务产业,对地方的自然地理、文化地理有着的极强的地域附着性[1]。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出发,分析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培训课程开发,有利于推动人力资源协同的旅游产业发展。原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将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创新型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路径。如何对接旅游产业发展的地方性需求是当前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文章从课程开发的层面切入,在阐述地方性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地方性知识对旅游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开发路径、实施特征等方面的规定性,并以《旅游策划》为例,深入探讨地方性旅游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范式结构与编制技术,以期能够为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实践积累。
一、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及应用
“地方性知识”的概念由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 Geertz)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迅速渗透到多个学科领域。吉尔兹主张从比较的视角探讨西方现代科学体系之外的文化传统、自然知识,寻求文化的“地方性”[2]。迁移到科学实践哲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地方性知识”概念,形成空间、文化、方法论意义上的三种理解。从空间意义上,地方性知识被理解为某地理空间范围内产生的知识;从文化意义上,地方性知识被界定为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知识;从方法论意义出发,地方性知识被解读为“普遍主义和历史特殊主义之间的方法之争”的产物[3],地方性知识不代表具体的知识形态,而成为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在这种新型的知识观念中,知识的构造不囿于地理、文化、时空,但是受到社会、文化、价值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并且因为不同参与者的介入而重构新的知识情境。据此,知识的构造具有情境性、开放性、叙事性。
在教育学的领域,地方性知识引起了课程专家的关注。当前,对于地方性知识与课程开发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三类观点。一是从地方性知识在课程开发中的价值定位出发,认为地方性知识可以作为课程开发的独特视角和方法论[4];二是从地方课程开发技术出发,课程开发主要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层面的具体路径[5];三是对地方性知识进入课程的批判反思[6],认为“地方性知识”是从斯宾塞关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向阿普尔所提及“谁的知识最有价值”问题的转换[7]。
从多学科视角聚焦到教育学学科领域,再具体到旅游职业教育层面的课程,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和理论对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启示在于:对接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既具备普遍性的、现代化的旅游专业知识技能,又对地方旅游产业的格局、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有充分了解的旅游产业从业人员,需要借鉴地方性知识的理论用以开发适需的旅游职业教育课程。
二、地方性知识对旅游职业教育课程的规定性
旅游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属于高等、中等职教育的专业大类,《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旅游大类”专业下设“旅游管理”等12个专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旅游服务类”专业下设“酒店服务与管理”等9个专业[8]。在旅游职业教育中,地方性知识的特质和边界对课程理念、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具有内在的规定性,且这些规定性从专业和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向科目课程、课堂逐层传递。
(一)课程理念
情境性与开放性的统一,是地方性知识视阈下旅游职业教育课程理念的重要阐释。从知识观念的角度出发,地方性知识认为,知识总是在特定情景中生成,并且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有效的,因此,普遍性知识和地方性知识存在开放转化的关系。聚焦到旅游职业教育,需要着眼于自然地理、文化地理如何结合具体的情境形成地方性旅游资源,纳入到旅游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内中容,并不断地拓展、转化,对接普遍性的旅游知识。
首先,旅游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原则应是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智慧,即要关注课程知识的情境性。如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形成,那么课程所承载的普遍有效的知识就会成为空泛的内容。换言之,旅游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不应囿于既有的普遍性理论知识的整合,更应关注在时空和文化构成的特定旅游情境中,学习者如何创造性地将普遍适用的旅游知識和技能规则,转换成为对具体事件的有效行为。
其次,旅游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具有开放性,在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知识趋于融合的背景下,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是双向的,普遍性知识会在地方性的情境中趋于地方化,而地方性知识的又是面向人类文化开放、不断吸收吸纳“地方”以外的知识而构建的知识体系[9]。
(二)课程开发
基于地方性知识视阈的旅游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从地方性旅游资源如何融入课程的维度,寻找适宜的开发路径。美国学者本克斯(Banks)认为将地方性知识融入普遍性知识的课程体系,有补充、平行、转型、综合四种路径,其中,“补充”和“转型”是两种最基本的模式,“补充”即在原有主流课程体系中增加地方课程,“转型”则是凸显知识的情境性,开放地融合普遍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整体改变课程架构[10]。田野工作和文化分析,是地方性旅游资源和文化地理融入旅游职业教育课程的可行路径。 田野工作特指深入民间,对地方社会和民间的民俗传统、地理资源进行考察和梳理,贴近地面,获得“地气”,挖掘能够迁移到课程和课堂的地方性旅游资源。文化分析是用文化去关照、过滤、提炼和整合地方性知识,审视经过文化加工的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将一定范围内旅游地理资源与文化资源相互关联形成有序的课程架构[11]。在地方性知识的课程意识关照下,通过案例分析与情境的深度描述来组织和构架构课程。
(三)课程实施
在地方性知识视阈下,旅游职业教育课程形态是综合化的,决定课程的呈现形态、实施与评价都区别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旅游课程。首先,在课程资源的呈现形态方面,经过田野工作和文化加工形成的旅游职业教育课程,往往承载着鲜活、生动、丰富的地方文化地理和旅游资源,这些课程资源主要以原生态的知识和问题呈现,需要教材、实物、情境等教学条件和手段的支撑。
其次,地方性知识的基本形态规定旅游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应重视实践性活动。地方性知识主要以实践性知识形态为主,区别于普遍性知识体系中的概念、原理、原则等知识块。地方性知识的实践特征,规定了旅游职业教育的課程实施途径必须包含和重视学生的调查、讨论、探究、撰写、设计等实践活动,体验和认知特定地方的民俗、服饰、建筑、工艺,从而了解和掌握文化地理中的文化景观、空间组合等与地方性特征结合的旅游知识和技能。
第三,地方性知识的实施形态规定了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更多地强调过程性评价。学习者对地方性旅游文化与资源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内在体验、感悟解读是地方性知识融入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关注点,需要通过活动汇报、作品展示、成长档案袋等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的设计主要关注学习者对地方性知识的了解程度、理解程度和融入程度。
三、融合地方性知识开发《旅游策划》课程标准的范式结构
(一)课程性质定位
《旅游策划》在旅游类专业及专业群的课程体系中,一般属于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是在具备《旅游概论》《旅游服务心理》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开设的进阶课程。旅游策划贯穿旅游核心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的“有形资源开发——无形产品生产——体验式消费”的三个环节[12],属于经营管理范畴的活动。因此,《旅游策划》课程可以作为一门综合能力拓展的特色课程开设,促进旅游职业教育专业和专业群对接旅游产业和产业链的发展需求。
(二)课程目标确立
在地方性知识视阈下,结合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旅游策划》课程目标可设置为三层。一是知识与技能层面,立足地方性旅游资源,使学习者掌握旅游策划活动的普遍性概念、要素、类型,认识旅游策划活动的基本特征,了解旅游策划与其他商业策划的异同;二是过程与方法层面,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习者掌握旅游策划的基本过程环节、表现形式、技能方法,能够策划开发差异化的地方性旅游项目;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培养旅游从业者能够从顾客需求出发,认同多元文化,促进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意识。
(三)课程内容架构
《旅游策划》是以策划理论为指导,将地方性的旅游资源作为策划实践重点的交叉学科课程,突出旅游消费产品的差异化,其课程内容架构可以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旅游策划的缘起及真伪。策划源自于经营管理活动,旅游策划则始于旅游经营管理,在策划方案中,是否有目标预期,尤其是效益预期,是真伪策划的标志。
二是旅游策划的特殊性。针对旅游产品无形性、不消耗性和不可移动性,旅游消费层次性、可重复性和多重关联性,旅游资源无限性、再生性和垄断性的特征,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特征需要通过策划来实现创新、维新的支撑。一般的企业(营销)策划偏重于既有产品针对市场的策划,重点关注市场的开发、资源整合及策略选择;旅游策划则是基于市场目标而进行的包括产品、管理、资源及策略在内的全程策划,在整个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具有连贯性。策划者的职业能力素质和结构的要求较为复杂。
三是旅游策划的类型。旅游策划可以分为旅游产品(景区)策划、旅游地形象策划、旅游节事活动策划、旅游市场营销策划、旅行社(产品)线路策划等类型。在旅游专业群中,不同专业所关注的策划类型各有所侧重。
四是旅游策划的市场需求。分析旅游产业在国际、国内、区域层面的产业发展状况,认识旅游策划是基于市场需求开发旅游产品的重要环节,需要旅游管理、营销策划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从业人员。
五是旅游策划的职业能力。旅游策划的职业能力模块包括市场调查、数据分析、理念创意、概念形成、方案(产品)设计、推广方式、效果预期分析、评价等。具体化为市场调查方法、文本编写技术、市场数据分析理论和技术、创意形成方法、相关产品及形象设计能力、广告营销、财务效益分析、评价手段、专门的组织活动能力。
(四)课程教学实施
模拟教学、项目教学、头脑风暴等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旅游策划》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者专业理论基础的搭建和职业能力的获得主要通过反复性的训练来养成,由此需要教师结合地方性旅游资源进行模拟教学。模拟公司的分组能够帮助学生在组织形式上更近职场,同时也符合真实工作情境中的项目计划和实施要求,对学习者的评价也更便捷和有效;项目教学通过真实项目的市场调查、数据分析、客户沟通、方案汇报、评价等进行指导;另外,头脑风暴法作为创意形成的重要引导方法,需要教师在旅游策划教学中熟练掌握和应用指导,因此,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技巧有较高的要求。
(五)教学资源开发
教材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旅游策划》课程教学实施产生重要的影响。旅游职业教育中的《旅游策划》课程教材需适应职业能力需求、地方性旅游资源与职业院校学习者特殊性,因此,校本教材是有效及主要的教学资源,校本教材开发的重点是引导和指导教学活动,通过反复实践和训练使学习者获得职业能力。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助于标书文件、ppt、设计文稿、调查报告、视频、创意方案等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呈现。 (六)师资队伍配备
《旅游策划》课程需要授课教师在课程開发、项目策划、资源整合、网络应用等方面具备较强的能力。由于旅游产业的地域依附性,教师需要具备结合地方性旅游资源开发真实项目和教学案例的能力,主持和执行旅游策划项目能力,能够对旅游策划项目进行指导和管理,能够获得校内外资源来对教学进行支撑。
(七)课程实训开展
旅游策划的实训体系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前者是指校内建立起的满足实训需求的实训软硬件支持体系。包括多媒体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室、工学结合的柔性教学管理制度、实训经费保障制度、具共享性的网络指导和评价系统。后者指需要和行业内的骨干策划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构建实训教师、实训项目、实训平台综合的一体化支持体系。
(八)课程评价改革
《旅游策划》课程考核需要借鉴职业标准,探索实施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探索需要关注三个重点。第一是过程性评价的项目,需要选择开放式的项目实训能力代替以知识记忆为主的内容;第二是评价重点的选择,应聚焦在方法的掌握、理念的形成、创意的新颖、方案的可行性方面,权衡评价标准中多个要素的权重;第三是多元主体评价的整合。在分组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中,需要赋予不同评价主体以弹性的裁量权,在项目开展前师生互动研讨,形成评价方案,需要针对评价的重点维度,对学习者个人的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参与成效,以及各个小组的团队项目优劣,开展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最终形成学习者个体、学习小组、教师都参与都认可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唐文跃.地方性与旅游开发的相互影响极其意义[J].旅游学刊,2013(4).
[2][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王海龙,张家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3]盛晓明.地方性知识的构造[J].哲学研究,2000(12).
[4]成尚荣.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7(9).
[5]潘洪建.地方性知识及其对课程开发的诉求[J].教育发展研究,2012(12).
[6]蒋红斌.地方性知识与地方课程开发——一种批判性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4).
[7][美]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专题: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EB/OL].http://www.moe.gov.cn/s78/A07/zcs_ztzl/2017_zt 06/,2018-12-27.
[9]成尚荣.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7(9).
[10]潘洪建.地方性知识及其对课程开发的诉求[J].教育发展研究,2012(12).
[11]成尚荣.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7(9).
[12]赵小芸.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与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6).
[作者简介]陈祈安(1989-),女,广西南宁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节庆及会展管理。
[责任编辑 方 仁]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旅游策划;地方性知识;文化地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9)02-0048-04
旅游产业是一个地域性特征明显的服务产业,对地方的自然地理、文化地理有着的极强的地域附着性[1]。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出发,分析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培训课程开发,有利于推动人力资源协同的旅游产业发展。原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将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创新型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路径。如何对接旅游产业发展的地方性需求是当前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文章从课程开发的层面切入,在阐述地方性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地方性知识对旅游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开发路径、实施特征等方面的规定性,并以《旅游策划》为例,深入探讨地方性旅游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范式结构与编制技术,以期能够为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实践积累。
一、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及应用
“地方性知识”的概念由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 Geertz)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迅速渗透到多个学科领域。吉尔兹主张从比较的视角探讨西方现代科学体系之外的文化传统、自然知识,寻求文化的“地方性”[2]。迁移到科学实践哲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地方性知识”概念,形成空间、文化、方法论意义上的三种理解。从空间意义上,地方性知识被理解为某地理空间范围内产生的知识;从文化意义上,地方性知识被界定为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知识;从方法论意义出发,地方性知识被解读为“普遍主义和历史特殊主义之间的方法之争”的产物[3],地方性知识不代表具体的知识形态,而成为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在这种新型的知识观念中,知识的构造不囿于地理、文化、时空,但是受到社会、文化、价值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并且因为不同参与者的介入而重构新的知识情境。据此,知识的构造具有情境性、开放性、叙事性。
在教育学的领域,地方性知识引起了课程专家的关注。当前,对于地方性知识与课程开发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三类观点。一是从地方性知识在课程开发中的价值定位出发,认为地方性知识可以作为课程开发的独特视角和方法论[4];二是从地方课程开发技术出发,课程开发主要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层面的具体路径[5];三是对地方性知识进入课程的批判反思[6],认为“地方性知识”是从斯宾塞关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向阿普尔所提及“谁的知识最有价值”问题的转换[7]。
从多学科视角聚焦到教育学学科领域,再具体到旅游职业教育层面的课程,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和理论对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启示在于:对接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既具备普遍性的、现代化的旅游专业知识技能,又对地方旅游产业的格局、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有充分了解的旅游产业从业人员,需要借鉴地方性知识的理论用以开发适需的旅游职业教育课程。
二、地方性知识对旅游职业教育课程的规定性
旅游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属于高等、中等职教育的专业大类,《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旅游大类”专业下设“旅游管理”等12个专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旅游服务类”专业下设“酒店服务与管理”等9个专业[8]。在旅游职业教育中,地方性知识的特质和边界对课程理念、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具有内在的规定性,且这些规定性从专业和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向科目课程、课堂逐层传递。
(一)课程理念
情境性与开放性的统一,是地方性知识视阈下旅游职业教育课程理念的重要阐释。从知识观念的角度出发,地方性知识认为,知识总是在特定情景中生成,并且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有效的,因此,普遍性知识和地方性知识存在开放转化的关系。聚焦到旅游职业教育,需要着眼于自然地理、文化地理如何结合具体的情境形成地方性旅游资源,纳入到旅游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内中容,并不断地拓展、转化,对接普遍性的旅游知识。
首先,旅游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原则应是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智慧,即要关注课程知识的情境性。如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形成,那么课程所承载的普遍有效的知识就会成为空泛的内容。换言之,旅游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不应囿于既有的普遍性理论知识的整合,更应关注在时空和文化构成的特定旅游情境中,学习者如何创造性地将普遍适用的旅游知識和技能规则,转换成为对具体事件的有效行为。
其次,旅游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具有开放性,在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知识趋于融合的背景下,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是双向的,普遍性知识会在地方性的情境中趋于地方化,而地方性知识的又是面向人类文化开放、不断吸收吸纳“地方”以外的知识而构建的知识体系[9]。
(二)课程开发
基于地方性知识视阈的旅游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从地方性旅游资源如何融入课程的维度,寻找适宜的开发路径。美国学者本克斯(Banks)认为将地方性知识融入普遍性知识的课程体系,有补充、平行、转型、综合四种路径,其中,“补充”和“转型”是两种最基本的模式,“补充”即在原有主流课程体系中增加地方课程,“转型”则是凸显知识的情境性,开放地融合普遍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整体改变课程架构[10]。田野工作和文化分析,是地方性旅游资源和文化地理融入旅游职业教育课程的可行路径。 田野工作特指深入民间,对地方社会和民间的民俗传统、地理资源进行考察和梳理,贴近地面,获得“地气”,挖掘能够迁移到课程和课堂的地方性旅游资源。文化分析是用文化去关照、过滤、提炼和整合地方性知识,审视经过文化加工的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将一定范围内旅游地理资源与文化资源相互关联形成有序的课程架构[11]。在地方性知识的课程意识关照下,通过案例分析与情境的深度描述来组织和构架构课程。
(三)课程实施
在地方性知识视阈下,旅游职业教育课程形态是综合化的,决定课程的呈现形态、实施与评价都区别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旅游课程。首先,在课程资源的呈现形态方面,经过田野工作和文化加工形成的旅游职业教育课程,往往承载着鲜活、生动、丰富的地方文化地理和旅游资源,这些课程资源主要以原生态的知识和问题呈现,需要教材、实物、情境等教学条件和手段的支撑。
其次,地方性知识的基本形态规定旅游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应重视实践性活动。地方性知识主要以实践性知识形态为主,区别于普遍性知识体系中的概念、原理、原则等知识块。地方性知识的实践特征,规定了旅游职业教育的課程实施途径必须包含和重视学生的调查、讨论、探究、撰写、设计等实践活动,体验和认知特定地方的民俗、服饰、建筑、工艺,从而了解和掌握文化地理中的文化景观、空间组合等与地方性特征结合的旅游知识和技能。
第三,地方性知识的实施形态规定了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更多地强调过程性评价。学习者对地方性旅游文化与资源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内在体验、感悟解读是地方性知识融入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关注点,需要通过活动汇报、作品展示、成长档案袋等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的设计主要关注学习者对地方性知识的了解程度、理解程度和融入程度。
三、融合地方性知识开发《旅游策划》课程标准的范式结构
(一)课程性质定位
《旅游策划》在旅游类专业及专业群的课程体系中,一般属于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是在具备《旅游概论》《旅游服务心理》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开设的进阶课程。旅游策划贯穿旅游核心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的“有形资源开发——无形产品生产——体验式消费”的三个环节[12],属于经营管理范畴的活动。因此,《旅游策划》课程可以作为一门综合能力拓展的特色课程开设,促进旅游职业教育专业和专业群对接旅游产业和产业链的发展需求。
(二)课程目标确立
在地方性知识视阈下,结合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旅游策划》课程目标可设置为三层。一是知识与技能层面,立足地方性旅游资源,使学习者掌握旅游策划活动的普遍性概念、要素、类型,认识旅游策划活动的基本特征,了解旅游策划与其他商业策划的异同;二是过程与方法层面,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习者掌握旅游策划的基本过程环节、表现形式、技能方法,能够策划开发差异化的地方性旅游项目;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培养旅游从业者能够从顾客需求出发,认同多元文化,促进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意识。
(三)课程内容架构
《旅游策划》是以策划理论为指导,将地方性的旅游资源作为策划实践重点的交叉学科课程,突出旅游消费产品的差异化,其课程内容架构可以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旅游策划的缘起及真伪。策划源自于经营管理活动,旅游策划则始于旅游经营管理,在策划方案中,是否有目标预期,尤其是效益预期,是真伪策划的标志。
二是旅游策划的特殊性。针对旅游产品无形性、不消耗性和不可移动性,旅游消费层次性、可重复性和多重关联性,旅游资源无限性、再生性和垄断性的特征,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特征需要通过策划来实现创新、维新的支撑。一般的企业(营销)策划偏重于既有产品针对市场的策划,重点关注市场的开发、资源整合及策略选择;旅游策划则是基于市场目标而进行的包括产品、管理、资源及策略在内的全程策划,在整个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具有连贯性。策划者的职业能力素质和结构的要求较为复杂。
三是旅游策划的类型。旅游策划可以分为旅游产品(景区)策划、旅游地形象策划、旅游节事活动策划、旅游市场营销策划、旅行社(产品)线路策划等类型。在旅游专业群中,不同专业所关注的策划类型各有所侧重。
四是旅游策划的市场需求。分析旅游产业在国际、国内、区域层面的产业发展状况,认识旅游策划是基于市场需求开发旅游产品的重要环节,需要旅游管理、营销策划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从业人员。
五是旅游策划的职业能力。旅游策划的职业能力模块包括市场调查、数据分析、理念创意、概念形成、方案(产品)设计、推广方式、效果预期分析、评价等。具体化为市场调查方法、文本编写技术、市场数据分析理论和技术、创意形成方法、相关产品及形象设计能力、广告营销、财务效益分析、评价手段、专门的组织活动能力。
(四)课程教学实施
模拟教学、项目教学、头脑风暴等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旅游策划》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者专业理论基础的搭建和职业能力的获得主要通过反复性的训练来养成,由此需要教师结合地方性旅游资源进行模拟教学。模拟公司的分组能够帮助学生在组织形式上更近职场,同时也符合真实工作情境中的项目计划和实施要求,对学习者的评价也更便捷和有效;项目教学通过真实项目的市场调查、数据分析、客户沟通、方案汇报、评价等进行指导;另外,头脑风暴法作为创意形成的重要引导方法,需要教师在旅游策划教学中熟练掌握和应用指导,因此,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技巧有较高的要求。
(五)教学资源开发
教材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旅游策划》课程教学实施产生重要的影响。旅游职业教育中的《旅游策划》课程教材需适应职业能力需求、地方性旅游资源与职业院校学习者特殊性,因此,校本教材是有效及主要的教学资源,校本教材开发的重点是引导和指导教学活动,通过反复实践和训练使学习者获得职业能力。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助于标书文件、ppt、设计文稿、调查报告、视频、创意方案等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呈现。 (六)师资队伍配备
《旅游策划》课程需要授课教师在课程開发、项目策划、资源整合、网络应用等方面具备较强的能力。由于旅游产业的地域依附性,教师需要具备结合地方性旅游资源开发真实项目和教学案例的能力,主持和执行旅游策划项目能力,能够对旅游策划项目进行指导和管理,能够获得校内外资源来对教学进行支撑。
(七)课程实训开展
旅游策划的实训体系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前者是指校内建立起的满足实训需求的实训软硬件支持体系。包括多媒体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室、工学结合的柔性教学管理制度、实训经费保障制度、具共享性的网络指导和评价系统。后者指需要和行业内的骨干策划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构建实训教师、实训项目、实训平台综合的一体化支持体系。
(八)课程评价改革
《旅游策划》课程考核需要借鉴职业标准,探索实施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探索需要关注三个重点。第一是过程性评价的项目,需要选择开放式的项目实训能力代替以知识记忆为主的内容;第二是评价重点的选择,应聚焦在方法的掌握、理念的形成、创意的新颖、方案的可行性方面,权衡评价标准中多个要素的权重;第三是多元主体评价的整合。在分组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中,需要赋予不同评价主体以弹性的裁量权,在项目开展前师生互动研讨,形成评价方案,需要针对评价的重点维度,对学习者个人的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参与成效,以及各个小组的团队项目优劣,开展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最终形成学习者个体、学习小组、教师都参与都认可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唐文跃.地方性与旅游开发的相互影响极其意义[J].旅游学刊,2013(4).
[2][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王海龙,张家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3]盛晓明.地方性知识的构造[J].哲学研究,2000(12).
[4]成尚荣.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7(9).
[5]潘洪建.地方性知识及其对课程开发的诉求[J].教育发展研究,2012(12).
[6]蒋红斌.地方性知识与地方课程开发——一种批判性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4).
[7][美]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专题: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EB/OL].http://www.moe.gov.cn/s78/A07/zcs_ztzl/2017_zt 06/,2018-12-27.
[9]成尚荣.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7(9).
[10]潘洪建.地方性知识及其对课程开发的诉求[J].教育发展研究,2012(12).
[11]成尚荣.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7(9).
[12]赵小芸.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与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6).
[作者简介]陈祈安(1989-),女,广西南宁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节庆及会展管理。
[责任编辑 方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