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三年反思,却有可能成为名师。” 在平时,教师如果坚持写教学后记,把教学中的闪光点、启示、顿悟记录下来并定期加以整理,那么就可以探索出新的教学规律,从而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那么,教学后记应该记些什么呢?
一是写“得意之举”。成功的教学,体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从不同角度和深度来把握教材内容,以恰当的方法和表现力去设计教学环节,一堂课下来总有成功之处,如:有趣的游戏、典型的案例、逼真的演示、巧妙的实验,幽默的讲解、传神的体态、奇妙的方法、有益的启示等等。教师课后要把这些认真及时地记录下来,以利于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加以实践和完善。日积月累,可以使好的教法“呼之欲出”,使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
二是查“败笔之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课堂教学中,每堂课都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教材内容处理不妥,有时教学方法选用不佳,有时师生活动不太协调,有时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师在每次教学后都能仔细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地寻找“疗法”,就会使自己逐渐聪明起来,以保证自己今后上同类课时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是采“创新之花”。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有时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新鲜的问题,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甚至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对教师来说,这是教学相长的有利时机。因此,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问题回答”“讨论发言”“练习答案”……中有用的内容整理后记录在案,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教学。
四是寻“灵感之源”。再详尽的教案也不可能写出师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或者一些偶然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如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就会稍纵即逝,留下很大的遗憾。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一闪念间”的想法,细寻“灵感之源”。
五是记“疑难之症”。 这里所说的“疑难”有两方面内容,包括学生的疑点,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惑、疑问、疑难等;也包括教师本身的疑点,如: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的质疑、思考、探寻等。对于学生的疑问和疑虑,教师要充分重视,及时记录,细加琢磨;而对于自己存在的疑惑和问题,要深入思考、加强研究、多方征询、力求甚解,以期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六是取“他山之石”。在进行集体备课或公开课教学时,同行们的意见尤显珍贵,常常能给我们以启示、提醒,补充、完善。教师在课前和课后多听取一些同行的意见并认真地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将大有裨益。坚持下去,定能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七是思“再教之法”。在教完每一堂课后,我们都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上有何新招以及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如果教师及时记下这些得失,然后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细细思考一下以后再教这样的内容时应该如何去做,就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乐于发现、勤于反思、善于记录,做一个教育教学的有心人,那么课堂教学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一是写“得意之举”。成功的教学,体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从不同角度和深度来把握教材内容,以恰当的方法和表现力去设计教学环节,一堂课下来总有成功之处,如:有趣的游戏、典型的案例、逼真的演示、巧妙的实验,幽默的讲解、传神的体态、奇妙的方法、有益的启示等等。教师课后要把这些认真及时地记录下来,以利于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加以实践和完善。日积月累,可以使好的教法“呼之欲出”,使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
二是查“败笔之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课堂教学中,每堂课都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教材内容处理不妥,有时教学方法选用不佳,有时师生活动不太协调,有时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师在每次教学后都能仔细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地寻找“疗法”,就会使自己逐渐聪明起来,以保证自己今后上同类课时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是采“创新之花”。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有时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新鲜的问题,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甚至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对教师来说,这是教学相长的有利时机。因此,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问题回答”“讨论发言”“练习答案”……中有用的内容整理后记录在案,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教学。
四是寻“灵感之源”。再详尽的教案也不可能写出师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或者一些偶然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如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就会稍纵即逝,留下很大的遗憾。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一闪念间”的想法,细寻“灵感之源”。
五是记“疑难之症”。 这里所说的“疑难”有两方面内容,包括学生的疑点,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惑、疑问、疑难等;也包括教师本身的疑点,如: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的质疑、思考、探寻等。对于学生的疑问和疑虑,教师要充分重视,及时记录,细加琢磨;而对于自己存在的疑惑和问题,要深入思考、加强研究、多方征询、力求甚解,以期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六是取“他山之石”。在进行集体备课或公开课教学时,同行们的意见尤显珍贵,常常能给我们以启示、提醒,补充、完善。教师在课前和课后多听取一些同行的意见并认真地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将大有裨益。坚持下去,定能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七是思“再教之法”。在教完每一堂课后,我们都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上有何新招以及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如果教师及时记下这些得失,然后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细细思考一下以后再教这样的内容时应该如何去做,就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乐于发现、勤于反思、善于记录,做一个教育教学的有心人,那么课堂教学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