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一上午是肖世富教授的心理咨询门诊,当记者按约定来到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时,很多患者已经在那里等待很长时间了。
人到老年,抑郁多发
60多岁的赵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特地来看肖教授的门诊。赵女士看上去情绪不是很好,肖教授便用非常和缓的语气问她:“你哪里不好,有什么问题?”赵女士愁眉不展,说道:“肖医生,最近我的睡眠特别差,每天睡眠时间不足1小时。晚上就是睡不着觉,只能在白天打个盹,精神也特别差。”赵女士告诉肖教授,早在半年之前,她的睡眠就不好了。当时她想,既然睡不着觉,就要想办法让自己睡得着。于是,她就找了一家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医生诊断她是失眠症,给她开了助睡眠的药。刚开始,赵女士感觉有点效果,但很快,她的睡眠问题就变得更加严重了,催眠药的效果越来越差。后来医生给她换了药,但效果仍然不佳。眼看着睡眠问题越来越重,焦急的赵女士决定吃中药进行调理。然而,令她失望的是,中药调理几个月后,效果并不理想,能睡得着的时间越来越短,而且一到晚上,她就会为睡眠的事情感到紧张。除了睡眠差,她的情绪也很不好,对生活悲观失望,平时不想动,很少到外边与人接触,感觉生活中没有一点乐趣。肖教授问她,有没有过消极悲观或自杀的想法?赵女士回答,是非常悲观,但还没有自杀的想法。
肖教授告诉赵女士,她患的是中重度的抑郁症。事实上,半年前她出现症状,就是抑郁症的表现。由于没有按抑郁症来治疗,所以治疗效果不好,还导致症状加重。现在应该接受正规的治疗,服用抗抑郁药控制病情。
赵女士担心服用抗抑郁药会有副作用。肖教授耐心解释说:“抗抑郁药目前已经相当成熟,副作用比较小,适合长期用药。旧一代的抗抑郁药服用后,患者可能会有行动迟缓等表现,但新一代药不会有这样的副作用,完全不必担心。只要能树立信心,抑郁症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听罢肖教授的耐心解释后,赵女士微微露出一丝笑容,似乎对战胜疾病有了一点信心。肖教授还特地叮嘱患者和家属:“抗抑郁药物疗效的体现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过分着急;今天配好药就可以服用,一般两周左右会有起效,到时可根据情况来复查一下。”
当天,来看抑郁症的患者有好几位,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肖教授向记者表示,现在老年人患抑郁症的比例很高,约是年轻抑郁症患者的2倍。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往往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再加上大脑功能衰退,比年轻人更容易患抑郁症。然而,现在很多老年人对抑郁症的认识不够,甚至存在很多误解,往往不能及时就诊,或者得不到正确治疗,只能默默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
肖世富教授特别提醒:
*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不要有偏见,需要像对待躯体疾病那样治疗。
* 一定要认识到抑郁症的危害,严重的抑郁症可引起轻生念头甚至自杀行为。
* 及时发现抑郁症,如长时间情绪不佳、睡眠不好(早醒),应及早就诊。
* 抑郁症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助治疗。
* 严重抑郁症患者需要住院治疗。磁疗、电刺激疗法等可以起到良好效果,但要取得抑郁症的长期缓解,还要依赖药物治疗。
* 抑郁症不能根治。首次发作的抑郁症,需要持续服药半年;如果是抑郁症第2次发作,需要持续服药治疗2年以上时间;如果是第3次发作,就需要终身服药治疗。目前,抑郁症不能根治,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症状,类似于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治疗。
正视老年痴呆
70多岁的魏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肖教授门诊。根据家人的描述,魏先生退休以后生活很丰富,经常外出旅游,还参加社区里的各项活动。但最近两年,魏先生明显变了,越来越不爱出门,每天都待在家里,记忆力变得越来越差,前说后忘,也不愿再做家务。最近,魏先生外出后差点找不到回家的路,家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带他来就诊。
肖教授问魏先什么时候退休的、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魏先生的反应都比较慢,回答也不太准确。肖教授又询问家属,魏先生有无患者脑血管病、血压好不好,家属说没有这方面的问题。经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心理测试,魏先生被初步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即通常所说的“老年性痴呆”。
肖教授建议魏先生做一个脑部影像学检查,以便发现可能的病因,如脑萎缩、脑血管病变等,并且给他开了胆碱酯酶抑制剂等有助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肖教授还特别叮嘱家属,一定要做好护理,要详细记录患者各个方面的变化,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进食、洗澡、穿衣、运动能力、如厕、管理财务和就医的能力)、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注意力等状况,还要关注他的情绪状况。一定要尊重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温暖。不要让患者独立外出,以免发生迷路或走失。
肖教授告诉记者,老年期痴呆是一组常见病,但很多患者和家属对于“痴呆”这一词比较敏感,不愿意正视问题,直到病情很严重才来就诊。实际上,“老年性痴呆”并不是科学的说法,是老年期痴呆的一种,应该称“阿尔茨海默病”或“老年性脑功能衰退”更为适合。肖教授说,目前阿尔茨海默病还不能根治,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精心护理等方式,让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减轻医疗和护理负担。
精神病患者,也有美好未来
高女士在家人陪伴下兴冲冲地走进肖教授的诊室,外人根本看不出来她曾经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几个月前,她曾经产生过被害妄想(怀疑有人害她,实际并无此事)。药物治疗后,她的病情控制很好,这次是专门来复查的。肖教授看她状态和神情非常好,便问现在情况如何。高女士说:“我感觉一切都很正常,就是工作效率不是很高,是不是服药的关系?”
肖教授告诉她:“你的恢复情况非常好,工作效率受到一定影响,可能是原发病的原因。你现在根本看不出曾经患病的迹象,应该高兴才对。”肖教授告诉患者,目前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少药物剂量,将来适当时候可以考虑停药。患者和家属对自身的恢复结果和复查的结果都很满意,高兴地离开了诊室。
肖教授向记者解释说,经过不断的研发和改进,现在的精神科药物副作用已经很小,治疗效果也比较好,很多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社會功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整个上午,肖教授都非常忙碌。由于患者本身有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医生在与他们对话时,需要有高度的耐心,同时还要鼓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更要向陪同家属细致地交代注意事项。肖世富教授说,作为精神科医生,以最真诚的心态为患者服务,解决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战胜疾病,是一份很有成就感的事业。
肖世富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疾病诊治中心主任兼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老年性痴呆及相关病协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老年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擅长老年期精神障碍和老年期痴呆的诊治。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心理咨询门诊),周一下午(精神科门诊)
人到老年,抑郁多发
60多岁的赵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特地来看肖教授的门诊。赵女士看上去情绪不是很好,肖教授便用非常和缓的语气问她:“你哪里不好,有什么问题?”赵女士愁眉不展,说道:“肖医生,最近我的睡眠特别差,每天睡眠时间不足1小时。晚上就是睡不着觉,只能在白天打个盹,精神也特别差。”赵女士告诉肖教授,早在半年之前,她的睡眠就不好了。当时她想,既然睡不着觉,就要想办法让自己睡得着。于是,她就找了一家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医生诊断她是失眠症,给她开了助睡眠的药。刚开始,赵女士感觉有点效果,但很快,她的睡眠问题就变得更加严重了,催眠药的效果越来越差。后来医生给她换了药,但效果仍然不佳。眼看着睡眠问题越来越重,焦急的赵女士决定吃中药进行调理。然而,令她失望的是,中药调理几个月后,效果并不理想,能睡得着的时间越来越短,而且一到晚上,她就会为睡眠的事情感到紧张。除了睡眠差,她的情绪也很不好,对生活悲观失望,平时不想动,很少到外边与人接触,感觉生活中没有一点乐趣。肖教授问她,有没有过消极悲观或自杀的想法?赵女士回答,是非常悲观,但还没有自杀的想法。
肖教授告诉赵女士,她患的是中重度的抑郁症。事实上,半年前她出现症状,就是抑郁症的表现。由于没有按抑郁症来治疗,所以治疗效果不好,还导致症状加重。现在应该接受正规的治疗,服用抗抑郁药控制病情。
赵女士担心服用抗抑郁药会有副作用。肖教授耐心解释说:“抗抑郁药目前已经相当成熟,副作用比较小,适合长期用药。旧一代的抗抑郁药服用后,患者可能会有行动迟缓等表现,但新一代药不会有这样的副作用,完全不必担心。只要能树立信心,抑郁症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听罢肖教授的耐心解释后,赵女士微微露出一丝笑容,似乎对战胜疾病有了一点信心。肖教授还特地叮嘱患者和家属:“抗抑郁药物疗效的体现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过分着急;今天配好药就可以服用,一般两周左右会有起效,到时可根据情况来复查一下。”
当天,来看抑郁症的患者有好几位,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肖教授向记者表示,现在老年人患抑郁症的比例很高,约是年轻抑郁症患者的2倍。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往往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再加上大脑功能衰退,比年轻人更容易患抑郁症。然而,现在很多老年人对抑郁症的认识不够,甚至存在很多误解,往往不能及时就诊,或者得不到正确治疗,只能默默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
肖世富教授特别提醒:
*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不要有偏见,需要像对待躯体疾病那样治疗。
* 一定要认识到抑郁症的危害,严重的抑郁症可引起轻生念头甚至自杀行为。
* 及时发现抑郁症,如长时间情绪不佳、睡眠不好(早醒),应及早就诊。
* 抑郁症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助治疗。
* 严重抑郁症患者需要住院治疗。磁疗、电刺激疗法等可以起到良好效果,但要取得抑郁症的长期缓解,还要依赖药物治疗。
* 抑郁症不能根治。首次发作的抑郁症,需要持续服药半年;如果是抑郁症第2次发作,需要持续服药治疗2年以上时间;如果是第3次发作,就需要终身服药治疗。目前,抑郁症不能根治,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症状,类似于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治疗。
正视老年痴呆
70多岁的魏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肖教授门诊。根据家人的描述,魏先生退休以后生活很丰富,经常外出旅游,还参加社区里的各项活动。但最近两年,魏先生明显变了,越来越不爱出门,每天都待在家里,记忆力变得越来越差,前说后忘,也不愿再做家务。最近,魏先生外出后差点找不到回家的路,家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带他来就诊。
肖教授问魏先什么时候退休的、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魏先生的反应都比较慢,回答也不太准确。肖教授又询问家属,魏先生有无患者脑血管病、血压好不好,家属说没有这方面的问题。经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心理测试,魏先生被初步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即通常所说的“老年性痴呆”。
肖教授建议魏先生做一个脑部影像学检查,以便发现可能的病因,如脑萎缩、脑血管病变等,并且给他开了胆碱酯酶抑制剂等有助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肖教授还特别叮嘱家属,一定要做好护理,要详细记录患者各个方面的变化,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进食、洗澡、穿衣、运动能力、如厕、管理财务和就医的能力)、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注意力等状况,还要关注他的情绪状况。一定要尊重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温暖。不要让患者独立外出,以免发生迷路或走失。
肖教授告诉记者,老年期痴呆是一组常见病,但很多患者和家属对于“痴呆”这一词比较敏感,不愿意正视问题,直到病情很严重才来就诊。实际上,“老年性痴呆”并不是科学的说法,是老年期痴呆的一种,应该称“阿尔茨海默病”或“老年性脑功能衰退”更为适合。肖教授说,目前阿尔茨海默病还不能根治,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精心护理等方式,让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减轻医疗和护理负担。
精神病患者,也有美好未来
高女士在家人陪伴下兴冲冲地走进肖教授的诊室,外人根本看不出来她曾经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几个月前,她曾经产生过被害妄想(怀疑有人害她,实际并无此事)。药物治疗后,她的病情控制很好,这次是专门来复查的。肖教授看她状态和神情非常好,便问现在情况如何。高女士说:“我感觉一切都很正常,就是工作效率不是很高,是不是服药的关系?”
肖教授告诉她:“你的恢复情况非常好,工作效率受到一定影响,可能是原发病的原因。你现在根本看不出曾经患病的迹象,应该高兴才对。”肖教授告诉患者,目前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少药物剂量,将来适当时候可以考虑停药。患者和家属对自身的恢复结果和复查的结果都很满意,高兴地离开了诊室。
肖教授向记者解释说,经过不断的研发和改进,现在的精神科药物副作用已经很小,治疗效果也比较好,很多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社會功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整个上午,肖教授都非常忙碌。由于患者本身有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医生在与他们对话时,需要有高度的耐心,同时还要鼓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更要向陪同家属细致地交代注意事项。肖世富教授说,作为精神科医生,以最真诚的心态为患者服务,解决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战胜疾病,是一份很有成就感的事业。
肖世富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疾病诊治中心主任兼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老年性痴呆及相关病协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老年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擅长老年期精神障碍和老年期痴呆的诊治。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心理咨询门诊),周一下午(精神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