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自学能力是小学生的基本自学能力之一。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能为学生的今后学习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要求是:能理解数学课本内容,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具有学习数学的习惯,能够独立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助下,在自学活动和实践中培养出来。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必须自主地认识新课题,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或通过感性—理性的途径,或通过理性—理性的渠道,获取新知。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从材料走向结论,从已知走向未知的,表现为学生独立的认识过程,教师只是从旁引导,辅助、催化,所以活动的系统性与综合性较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逐步获得终身有用的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学,教师绝不是局外人,只有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自学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关键。首先,教师要钻进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去,抓住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设身处地地变换到学生的位置去思考问题和体验学生的心理。如有些教材比较浅显,可完全让学生自己看书,鼓励他们大胆提问,教师只讲解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材的关键和重点、难点。如:三位数乘多位数,只要点拨百位上的数相乘以后为什么要对齐百位。如果教材是后续教材,可先组织复习前承教材,设计迁移程序让学生自行同化新知。有些教材的内容难度较大,可拟定自学提纲,启发引导学生自学。其次,教师在自学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规定自学的范围、内容和要观察的图或算式,明确读书时需要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学有所指,学有所依。第三,学生在自学时,教师要随时获取信息,对关键性的问题、普遍遇到困难的问题和学生的质疑做出及时的点拨和个别交流,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关心,及时进行辅导、帮助,扶他们一下,使其能够完成自学过程。最后,学生自学结束,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对从练习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补救,并做个自学过程的概括、总结,使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受小学生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局限,数学能力不可能马上形成。我们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逐步培养。可以通过指导、扶助和放手三个过程进行引导。
指导:在学生读性质、法则和重点叙述时,教师要指导他们对关键词语加点,并重点分析。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中的“同时”“相同”两个词语,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为什么被除数、除数必须同时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不变;若不同时、不相同,商会怎样。阅读课本例题和习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术语、关键词语,咬文嚼字,理解题意,分清已知和未知。在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原因。如学生判断1.2能被0.6整除,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出概念進行对照,使其认识到由于没有注意前提而失误,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有了这个心理准备,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能有很大的提高。
扶助:教师在重点、难点、关键之处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己读课本,思考问题。如学生自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先提出思考题:为什么要通分?自学三角形面积时,教师可提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帮助他们自己探索,自己学习,使他们自学有得。在此基础上可以逐步变为教师口述思考题,最后过渡到学生自拟思考题来自学。
放手:到了高年级以后,教师可以只提课题,布置自学内容。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可出示相应的分数应用题,让学生先独立解题,然后结合百分数应用题回顾对比,组织学生自学、讨论。又如六年级的百分率应用题,一开始让学生自学,自己找规律,然后讨论,进行课堂练习,最后教师进行课堂作业检查和小结。
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助下,在自学活动和实践中培养出来。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必须自主地认识新课题,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或通过感性—理性的途径,或通过理性—理性的渠道,获取新知。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从材料走向结论,从已知走向未知的,表现为学生独立的认识过程,教师只是从旁引导,辅助、催化,所以活动的系统性与综合性较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逐步获得终身有用的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学,教师绝不是局外人,只有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自学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关键。首先,教师要钻进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去,抓住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设身处地地变换到学生的位置去思考问题和体验学生的心理。如有些教材比较浅显,可完全让学生自己看书,鼓励他们大胆提问,教师只讲解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材的关键和重点、难点。如:三位数乘多位数,只要点拨百位上的数相乘以后为什么要对齐百位。如果教材是后续教材,可先组织复习前承教材,设计迁移程序让学生自行同化新知。有些教材的内容难度较大,可拟定自学提纲,启发引导学生自学。其次,教师在自学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规定自学的范围、内容和要观察的图或算式,明确读书时需要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学有所指,学有所依。第三,学生在自学时,教师要随时获取信息,对关键性的问题、普遍遇到困难的问题和学生的质疑做出及时的点拨和个别交流,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关心,及时进行辅导、帮助,扶他们一下,使其能够完成自学过程。最后,学生自学结束,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对从练习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补救,并做个自学过程的概括、总结,使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受小学生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局限,数学能力不可能马上形成。我们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逐步培养。可以通过指导、扶助和放手三个过程进行引导。
指导:在学生读性质、法则和重点叙述时,教师要指导他们对关键词语加点,并重点分析。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中的“同时”“相同”两个词语,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为什么被除数、除数必须同时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不变;若不同时、不相同,商会怎样。阅读课本例题和习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术语、关键词语,咬文嚼字,理解题意,分清已知和未知。在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原因。如学生判断1.2能被0.6整除,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出概念進行对照,使其认识到由于没有注意前提而失误,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有了这个心理准备,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能有很大的提高。
扶助:教师在重点、难点、关键之处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己读课本,思考问题。如学生自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先提出思考题:为什么要通分?自学三角形面积时,教师可提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帮助他们自己探索,自己学习,使他们自学有得。在此基础上可以逐步变为教师口述思考题,最后过渡到学生自拟思考题来自学。
放手:到了高年级以后,教师可以只提课题,布置自学内容。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可出示相应的分数应用题,让学生先独立解题,然后结合百分数应用题回顾对比,组织学生自学、讨论。又如六年级的百分率应用题,一开始让学生自学,自己找规律,然后讨论,进行课堂练习,最后教师进行课堂作业检查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