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第七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活动结束后,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作了《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努力追求优质高效的语文教学》的报告,在报告中,王老师指出本次比赛一共12堂课,它们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语文意识。王崧舟老师说“语文意识是一个语文老师作为一种专业的重要标识,数学老师需要数学意识,音乐老师需要音乐意识,而语文老师毫无疑问、理所当然的应该具有语文意识。”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语文意识”这个词汇,受王老师的启发,我对语文意识进行了一番深入地了解和研究。
一、什么是语文意识
朱光潜先生有过一段经典阐述:“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与情感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严谨和积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通常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
王尚文先生针对朱先生的这段话,最早提出了“语文意识”这个词。所谓语文意识 ,就是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语文意识是指我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即对语文的自觉关注。
二、语文老师怎样具备语文意识
张中行先生指出:“读好文章,从两方面学:一方面是内容,要透彻了解它传播了什么知识,宣扬了什么思想;另一方面是表达,也就是在写法上或语言文字上有什么可取。就语文课说,这后一点很重要,因为读了以后,最好是能把写法的优点吸收到自己的笔下,取其所长,也写得好。这吸收要靠两个条件:一是熟读,把课文的笔调印入自己的头脑;二是识货,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张老先生虽然未用语文意识这一概念,但“透彻了解”“吸收”“写法上或语言文字上”的“优点”,要“识货”,均要靠着意揣摩的功夫,语文意识须臾离开不得。因此,语文老师的注意力应该更多、更自觉地分配到语言表达、语言形式上。
三、正确选择确定教材中的语文意识点
(一)玩味文章中的词语
音乐用声音和旋律来表现,美术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舞蹈用动作和姿态来表现,那么,文学作品靠什么来表现呢?那就是语言,正是精当、贴切的语言在造就着好的文学。所以,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而福楼拜也这样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过:“你所谈到的任何事物,都只有一个名词来称呼,只有一个动词来标志他的动作,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你必须寻求到迄今还没有找到的这个名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能满足于近似的。”可见,语言,或者说词语、语词之于文学来说有多么重要。那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当然要去引领学生去体会这种语言的妙处,去比较为什么要用“这个名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用王尚文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 ”,还要“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
(二)侧重文章的表达方法
作为高段的学生,他们最有意义学习的是学段中的语言形式,还是学篇中的表达方法?《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第五个阅读目标是这么写的:“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就是说高年级更要学习的是布局谋篇的技巧,而不是再拘泥于段的学习。相对于布局谋篇来说,这个就是大语文意识,而三个叠词作用的体会则是小语文意识了,就像王崧舟老师说的“语文意识有大语文意识和小语文意识之分。”
(三)侧重文章的体裁特色
如《文成公主进西藏》。这是一篇民间故事,细读文本后,发现《文成公主进西藏》主要有两个语文意识点:“阅读导语”中的“简要讲述故事”和“感受民间故事的特色”。如果按照前面一个语文意识去教学,这课就会感觉枯燥,没味道。那么后面一个如何呢?阅读提示中第一个句子是《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是两则引人深思的寓言故事。第2个句子是“下面这个故事,是一个民间传说,它又会让我们想到什么呢?”这两个句子特意提到了体裁!所以,让学生感受民间故事体裁的特色,就是一条有特色的语文意识。
那么这民间故事的体裁特色怎么让学生感受到?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民间故事的构思:比如,路纳,这是个真实存在的地名,那里的牛羊也确实很肥美,这些都是事实,至于牛羊肥美是不是文成公主撒了羊毛的缘故,这谁也不知道,只能证明文成公主的功绩,让百姓都很爱戴她,所以把这些好事都归功于文成公主。用事实与美好的想象进行对比,这样去思考民间故事的构思能起到举一反三作用,对于学生今后创作民间故事这样体裁的文章有个引领的作用。
这样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特别体裁的文章,比如,议论文《为人民服务》,它的最大的语文意识点就是领悟毛泽东是怎么来写这篇议论文的,还有为什么这么写。还有如儿歌《雪地里的小画家》,通过换顺序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儿歌的节奏感,音乐性和诗的意境的正确性,这就是最大的语文意识。
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应该既有良好的语感素养,又有良好的境感素养,既能够关注话语形式又能够关注话语意图。这才是圆融的、完整的语文意识,让语文意识渗透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之中,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色。
一、什么是语文意识
朱光潜先生有过一段经典阐述:“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与情感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严谨和积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通常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
王尚文先生针对朱先生的这段话,最早提出了“语文意识”这个词。所谓语文意识 ,就是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语文意识是指我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即对语文的自觉关注。
二、语文老师怎样具备语文意识
张中行先生指出:“读好文章,从两方面学:一方面是内容,要透彻了解它传播了什么知识,宣扬了什么思想;另一方面是表达,也就是在写法上或语言文字上有什么可取。就语文课说,这后一点很重要,因为读了以后,最好是能把写法的优点吸收到自己的笔下,取其所长,也写得好。这吸收要靠两个条件:一是熟读,把课文的笔调印入自己的头脑;二是识货,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张老先生虽然未用语文意识这一概念,但“透彻了解”“吸收”“写法上或语言文字上”的“优点”,要“识货”,均要靠着意揣摩的功夫,语文意识须臾离开不得。因此,语文老师的注意力应该更多、更自觉地分配到语言表达、语言形式上。
三、正确选择确定教材中的语文意识点
(一)玩味文章中的词语
音乐用声音和旋律来表现,美术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舞蹈用动作和姿态来表现,那么,文学作品靠什么来表现呢?那就是语言,正是精当、贴切的语言在造就着好的文学。所以,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而福楼拜也这样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过:“你所谈到的任何事物,都只有一个名词来称呼,只有一个动词来标志他的动作,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你必须寻求到迄今还没有找到的这个名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能满足于近似的。”可见,语言,或者说词语、语词之于文学来说有多么重要。那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当然要去引领学生去体会这种语言的妙处,去比较为什么要用“这个名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用王尚文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 ”,还要“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
(二)侧重文章的表达方法
作为高段的学生,他们最有意义学习的是学段中的语言形式,还是学篇中的表达方法?《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第五个阅读目标是这么写的:“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就是说高年级更要学习的是布局谋篇的技巧,而不是再拘泥于段的学习。相对于布局谋篇来说,这个就是大语文意识,而三个叠词作用的体会则是小语文意识了,就像王崧舟老师说的“语文意识有大语文意识和小语文意识之分。”
(三)侧重文章的体裁特色
如《文成公主进西藏》。这是一篇民间故事,细读文本后,发现《文成公主进西藏》主要有两个语文意识点:“阅读导语”中的“简要讲述故事”和“感受民间故事的特色”。如果按照前面一个语文意识去教学,这课就会感觉枯燥,没味道。那么后面一个如何呢?阅读提示中第一个句子是《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是两则引人深思的寓言故事。第2个句子是“下面这个故事,是一个民间传说,它又会让我们想到什么呢?”这两个句子特意提到了体裁!所以,让学生感受民间故事体裁的特色,就是一条有特色的语文意识。
那么这民间故事的体裁特色怎么让学生感受到?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民间故事的构思:比如,路纳,这是个真实存在的地名,那里的牛羊也确实很肥美,这些都是事实,至于牛羊肥美是不是文成公主撒了羊毛的缘故,这谁也不知道,只能证明文成公主的功绩,让百姓都很爱戴她,所以把这些好事都归功于文成公主。用事实与美好的想象进行对比,这样去思考民间故事的构思能起到举一反三作用,对于学生今后创作民间故事这样体裁的文章有个引领的作用。
这样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特别体裁的文章,比如,议论文《为人民服务》,它的最大的语文意识点就是领悟毛泽东是怎么来写这篇议论文的,还有为什么这么写。还有如儿歌《雪地里的小画家》,通过换顺序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儿歌的节奏感,音乐性和诗的意境的正确性,这就是最大的语文意识。
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应该既有良好的语感素养,又有良好的境感素养,既能够关注话语形式又能够关注话语意图。这才是圆融的、完整的语文意识,让语文意识渗透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之中,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