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完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tao_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的内在特性,决定了人类对它的喜爱,学生喜欢音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喜欢音乐的同时,是否会喜欢音乐课呢?这个答案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在北京市2012年的五、八年级音乐学科学科质量监控的调查问卷上,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现在音乐课大部分是持喜欢的态度的,但同时也存在遗憾!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呢。通过调查,我发现,最主要的问题还是集中在音乐课堂教学上,而产生的主要原因则是音乐教师在授课中,对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的切入点上准备不足,以至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成为了空想。而这里讲的教学切入点,主要讲的就是授课教师如何将一节课的知识与技能,有条理、有层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看似不起眼的准备工作,却往往能决定一节课最终的成就,那么,怎么才能让音乐课没有遗憾呢?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的四个思考中寻找答案。
  第一个思考:你感兴趣么?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音乐课标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但我要提醒各位教师的是,这里只把目标指向了学生,而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自己。第一个思考中的“你”,则直接把矛头指向了授课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而在我们中学音乐的课堂上,种种学习材料之中,你感兴趣的又有多少?湖南师范大学的郭声健教授曾说过:“音乐课堂上,绝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跑,也不能只有学生在跑,而应该是教师领着学生一起跑。”我以为,对兴趣的认知也遵循这个理念,没有了教师对授课内容的兴趣,仅仅只是机械的、被动的传授知识与技能,这样的音乐课绝对不会是一节合格的课!
  这样一个看似尖锐的问题,要解决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在我辅导过的一些教师备课中,当他们纠结在利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将课上好的问题上时,我总会先问一句:“你对所说的内容感兴趣么?”,然后再例举出北京市赵峰老师所讲过的全国优秀课例——《京腔京韵自多情》中的教师展示等环节作为参照,老师们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收获。的确如此,每每在教师备课之余,刻意的问上自己一句,整个课堂的发展与走向将截然不同。同样的内容,以自己有兴趣的角度入手,对各种材料进行筛选与整合,你会发现,自己的思路将更加的清晰,逻辑性更加合理。而在环节的安排上,将自己感兴趣的教学环节优先考虑,则会让自己对整个课堂的驾驭更加得心应手。那些专家型教师之所以能成为佼佼者,无不是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而这些独特的风格,正是他们兴趣之所在。在激发学生的同时,教师在享受教学的过程,没有一丝不快与遗憾,
  第二个思考:你觉得学生会感兴趣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教育观点的基础是三个原则:即自动、遵循自然和遵循文化的原则。而其中遵循自然的原则就是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过程,即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我们很多教师,特别是初入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往往准备了相当充分的教学素材,技能练习与展示也很到位,教学方法的种类也极为丰富,但是最后的课堂的效果却一般。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但忽视了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程度,没有能从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展开教学,导致其丧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则是众多原因中最迫切需要关注的一个。
  我以为,在中学音乐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渗透的美育,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建构在科学的前提下,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大众音乐知识与文化的普及者,而不是专业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者。目前中学音乐学科的教学素材涉及面是相当丰富的,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基本涵盖了绝大多数著名的音乐文化知识与相关技能。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的作品,是在作曲者成名多年之后,历经无数世故所创作的(如欧洲各个时期的名作);或者是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一个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与文化追求(如:京剧、戏曲)。这些知识在传授给学生的时候教师就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迁移与变化,在每一个环节的衔接处,铭记学生的需求,寻找最佳切入点。
  第三个思考:你讲明白了吗?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主要是接受间接知识,这就决定了学生获取大量知识必须是接受性的,这样一来,课堂上的教师有没有讲明白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有没有效率。在我们的音乐课堂当中,“没有讲明白”经常在不经意间出现,尤其是在教师提问环节。而这一现象并不被我们普遍的音乐教师所关注。音乐作品中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可塑性、填充性等特性,更是给予师生众多值得探索的领域。但是,这些特性同样也困扰着教师与学生,甚至让两者之间的交流产生了隔阂。原因很简单,问题需要答案来解答,音乐作品的特性,教师与学生能力的高低等,都会对提问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旦两者之间的提问与回答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解答,积极性必然会遭受打击,长此以往也将逐渐淡去学习的兴趣。笔者通过长期的观摩课例,得到了出现此类问题的课例都有着一个惊人的相似,那就是:教师自身在课堂提问时往往都是泛泛的提出问题,学生无法进行准确的回答。这样一来,“冷场”就出现了,接下来的学习便陷入了一个长期的慢热过程。
  能不能化繁为简、由浅入深,设计一个新的切入点来改进提问时所面临的困境?例如:教师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将“这首歌曲渗透出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这样一种类似简答题的方式改为“此首歌曲给你一种高亢的还是飘逸的感觉”的类似于选择题的提问方式时,无疑便于学生解答,教师在此基础上再依次加大提问的难度,则能有效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将提问的方式进行了分类,从选择题逐渐过渡到问答题,最后升华到学生的主动设问,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梦想吗?更难得的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也将逐步提升主动设问的数量与质量,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盲目的提问,还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判断意识。这对于初中阶段还没有具备完善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第四个思考:课堂教学有效吗?
  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创建有效课堂甚至是高效课堂逐渐成为了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目标。音乐学科的教学有效性,虽不及自然学科那样明显与及时,但它最终仍旧会体现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正是由于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我们的音乐老师往往在授课时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也得不到落实。它表现在课堂提问环节中,当教师设问时,一般是会了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而他回答正确之后此阶段的教学任务也被老师们认为已教授清楚,没有继续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更没有充分顾及全体学生的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变成了面向一个学生!
  音乐学科属于人文学科,但它却尤为突出学科特有的知识与技能。没有这些,音乐课堂教学就不能有效的开展,审美也就无从谈起,可见它强调了学科中技术的运用。而要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保证学生在每节课堂上掌握相应的技术,就成为了我们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能不能想很多自然学科一样,将学案更为广泛的运用在我们的课堂上,在保证学科特性的前提了,找准切入点,开展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的测验?在我辅导过的一个节课上,我和讲课教师一起做了一次小小的尝试——在教师提问,个体学生回答完毕后,老师要求学生打开早就分发下去的学案,学生按小组,完成于刚才问题同一类型的检测,随后,教师随机挑选学生展示结果。针对结果,教师要求同小组内回答正确的学生帮助尚有疑义的学生来解决问题。然后,重新分配小组,再次展示。课堂结束后,教师还要求学生将自己是如何学会的过程写成心得并保留。这样的尝试,既实现教学方法的运用的多样性,又没有给学生造成过多的学习负担,还保证了课堂学习的有效。
  由于各种原因,所以授课进度与评价标准等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纲领性内容,在音乐学科中并不统一,我们的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时是一般是依照教材上的顺序来安排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相对简单。这样就不能保证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与运用,对课堂的有效性就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全国在这些问题上并没有什么成型的结论,北京市也只是在去年正式开展了艺术素养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工作,成果还需等待课堂的印证。但我以为,我们每位音乐教师应该有探究意识,积极的投入这些工作的研究与实践,早日形成成果,成就我们学科的学习梯次建设,为音乐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古人云:“乐者,乐也”,让我们都以主人翁的意识,积极、快乐的开展自己学科富有卓效的改革,让音乐课堂成为传播美、传播正能量的殿堂。就像礼记所书: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他文献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阅读是写话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写话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写话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这就是我们的长青话题——“读写结合”,也就是阅读与写话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低段学生写话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
期刊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的教育活动非常丰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陶行知以实验推广“乡村教育”作为改造农村的出发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陶行知主张“以教育救农村”,具有其独特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而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首先普遍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农村教育问题就凸显在我们面前。本文着力于陶行知的乡村教
期刊
课后辅导是课内教学的辅助、补充形式,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沟通师生情感、实行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由于学生之间在知识技能基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对课内教学的适应性不同,有着不同的辅导要求。  我现在所带的一年一班共有22人,学习数学的情况来看,大约有5人左右能力较强,基础较好;10人左右属于中等生,基础题一般能胜任,而对于中高档难度的
期刊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推进下,各中小学的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和激情,各科教师的教学都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被提上日程。而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外语教学不断得到重视,课堂教学也更加重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而作为外语之一的英语教学首当其冲,如何适应新课改,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对新课改初中英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阐述。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研究表明
期刊
一、教学内容解析  黄金分割是9年级上学期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课本所在位置是比例线段的第二课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参考资料上建议两个课时,而我设计为三个课时完成,第三个课时专讲黄金分割。因为黄金分割与勾股定理并称为几何学中的“双宝”,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美术及几何作图等方面,课本在后面专门设计了阅读材料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金分割及其作用(见教材)。所以结合这一内容,进行一个课时的黄金分割的教学非常
期刊
面对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耗时较多,收效较小”的局面,做为具有二十年教龄的我得出了改变这种局面的心得,那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使整个教学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气氛。同时,在教学时,使学生进入语境,创造情景,帮助学生通过英语直接理解教学内容意思,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兴趣活动。如唱歌、游戏、饶口令等。运用这些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乐中学”又在“学中乐”。在
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建立以来,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确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标志,奠定了本学术领域深入发展的基点,促进了本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面临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创新与发展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期刊
一、介绍  背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帮助,同时,背诵在英语学习中也同样有着重大帮助。在没有外语语言环境下,背诵不失为学习外语的最好办法。在笔者多年的外语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发现:英语成绩较好的学习者背诵课文很轻松、简单;反之,擅长背诵英语课文的学习者英语成绩也不会太差。这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和规律。这一现象和规律本身也表明了,背诵在英语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英语学习与背诵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期刊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英语教学活动的生命,是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优化课堂教学环节,高效地达到教学目的是摆在英语教学前的难题。本文试图从新课的导入,课堂活动的设计及课堂管理三方面入手探讨这一问题。  一、新课导入  新课伊始的导入属于热身环节,也是容易被授课教师忽视的地方。事实上,新颖、有趣的导入能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很好地调动学
期刊
作为新课改的小学一线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增长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对学生新知识的获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重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