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评价是在对客体行为方式进行客观描述的基础上对其作出价值评判的技术活动。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评价,是创业教育持续开展的内驱力。在创业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缺乏科学评价也影响着教育活动的纵深开展。
[关键词]创业教育 评价 绩效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123-02
创业教育是继学术性教育、职业性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护照”。它在欧美国家起步较早,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业已出现鼓励创业及创业教育的法律。我国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最早见于1991年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之后,教育部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九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试点,尝试创业教育。但长期以来,如何提高创业教育实效性,如何发挥创业教育在学生成功创业中的引领作用,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创业教育效果评价尚未系统出现。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重,随着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越来越多大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当前大学生创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创业意识日趋理性
有数据显示,有93.1%的在校学生认同“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体验的说法”;但有65.9%在校大学生并不赞同“因为工作难找,所以就自己创业”的说法;累计有91.6%的在校学生认同“大学生可以先就业,等条件成熟以后再创业”。
(二)想创业的人比较多,选择创业的人比较少
有近80%的大学生怀揣创业梦想,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遵循毕业找工作的传统就业思路,而是希望通过自主创业体现自己的价值,但真正实践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不大。
(三)创业面临诸多困难,创业行动难以落实
诸多研究显示,“经济基础”“实践经验”“政策支持”“人脉关系”等是困扰大学生创业的难题,我国大学生创业仍然主要停留在愿望阶段。
(四)创业付诸实施,但成果不乐观
据不完全统计,一般创业企业的失败率在七成,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则只有2%~3%。而据教育部在2004年的一项报告表明,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有17%的能实现赢利,能在5年内还能继续活下去的学生创业企业仅三成左右。
二、大学生创业行为及其评价的研究
目前,最主要的创业评价研究集中在案例研究上,主要分为群体案例研究与个案研究两类。
群体案例研究方面,如陈炯等(2005)、陈粟(2005)等学者立足于大学生创业者的某一典型群体,通过深入分析该大学生创业群体的活动,发现了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观念、创业意愿、创业成功条件等普遍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是知识经济时代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也日趋成熟,接受并正确认识创业的大学生已占多数,创业观念已经趋于理性化,不会受感性因素的支配。但需要重视的是,大多数学生的创业观念是比较片面的,并且低估了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性别、传统就业观念、专业背景、不同的创业认知、不同的社会背景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而社会关系与社会支持资源对于大学生创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有学者发现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教育成效,对大学生毕业后尝试创业有着显著的影响。接受了创业实践教育的学生,更加重视防范市场风险以及争取风险投资的支持,也更加重视团队合作精神,对创业的困难有更清醒的认识。
个案研究方面,很多学者则是通过对不同地域或家庭背景、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创业途径、不同创业方式、不同创业内容等等的大学生创业个案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这些个案研究可以发现,大学生创业活动成功率偏低,创业素质、创业资金、创业环境、创业支持等依然是主要因素。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形势,以及就业形势都呼唤更多的大学生踏上创业之路。众多学者均呼吁政府主管部门、高校职能部门、民间资本与机构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提供充足的资金和稳固的支持。
三、基于创业评价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评价是在对一定客体行为方式进行客观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作出价值评判的一种技术活动。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评价,是创业教育持续开展的内驱力。在目前对大学生创业的评价中,一部分是针对创业计划的。一直以来对创业计划的评审大多采用确定评价分项和各自权重的方式进行加权平均。另一部分关注创业行为本身,基本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大学生创业是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应予大力扶持和全面推广;二是大学生创业在目前阶段条件远不成熟,考虑到学生知识面、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局限,成本过高,因而不宜提倡。
关于创业评价的研究还不多见,直接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创业教育的较少,许多研究过于宏观,大部分在探讨创业教育的意义,大同小异,认识较为空洞或过于微观,评价缺乏系统性,缺少适合高等教育特点和高校教学实际的评价体系。
在创业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缺乏科学评价也影响着教育活动的纵深开展。研究者把当前的创业教育的缺失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认知观念有误差,把创业教育和同其他教育形式混淆,许多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内容不明确,创业教育没有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三是师资力量缺乏特别是指导实践类师资甚少,教育未曾普及,多数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机构和学生创业社团都是精英化的组织,大部分大学生因为自身条件限制不能参与其中。问题的出现是与创业教育的发展同步的,问题的解决也要在创业教育的发展中解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郑德霞.高教大众化背景下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研究.教育教学研究,2009.07.
[2]杜海东.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来自广东高职院校的分析.辽宁高职学报,2010.01.
[3]吴婕.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5期.
[4]刘丽娟,李晓东.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索.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3月.第30卷.第1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 评价 绩效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123-02
创业教育是继学术性教育、职业性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护照”。它在欧美国家起步较早,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业已出现鼓励创业及创业教育的法律。我国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最早见于1991年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之后,教育部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九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试点,尝试创业教育。但长期以来,如何提高创业教育实效性,如何发挥创业教育在学生成功创业中的引领作用,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创业教育效果评价尚未系统出现。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重,随着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越来越多大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当前大学生创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创业意识日趋理性
有数据显示,有93.1%的在校学生认同“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体验的说法”;但有65.9%在校大学生并不赞同“因为工作难找,所以就自己创业”的说法;累计有91.6%的在校学生认同“大学生可以先就业,等条件成熟以后再创业”。
(二)想创业的人比较多,选择创业的人比较少
有近80%的大学生怀揣创业梦想,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遵循毕业找工作的传统就业思路,而是希望通过自主创业体现自己的价值,但真正实践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不大。
(三)创业面临诸多困难,创业行动难以落实
诸多研究显示,“经济基础”“实践经验”“政策支持”“人脉关系”等是困扰大学生创业的难题,我国大学生创业仍然主要停留在愿望阶段。
(四)创业付诸实施,但成果不乐观
据不完全统计,一般创业企业的失败率在七成,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则只有2%~3%。而据教育部在2004年的一项报告表明,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有17%的能实现赢利,能在5年内还能继续活下去的学生创业企业仅三成左右。
二、大学生创业行为及其评价的研究
目前,最主要的创业评价研究集中在案例研究上,主要分为群体案例研究与个案研究两类。
群体案例研究方面,如陈炯等(2005)、陈粟(2005)等学者立足于大学生创业者的某一典型群体,通过深入分析该大学生创业群体的活动,发现了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观念、创业意愿、创业成功条件等普遍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是知识经济时代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也日趋成熟,接受并正确认识创业的大学生已占多数,创业观念已经趋于理性化,不会受感性因素的支配。但需要重视的是,大多数学生的创业观念是比较片面的,并且低估了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性别、传统就业观念、专业背景、不同的创业认知、不同的社会背景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而社会关系与社会支持资源对于大学生创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有学者发现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教育成效,对大学生毕业后尝试创业有着显著的影响。接受了创业实践教育的学生,更加重视防范市场风险以及争取风险投资的支持,也更加重视团队合作精神,对创业的困难有更清醒的认识。
个案研究方面,很多学者则是通过对不同地域或家庭背景、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创业途径、不同创业方式、不同创业内容等等的大学生创业个案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这些个案研究可以发现,大学生创业活动成功率偏低,创业素质、创业资金、创业环境、创业支持等依然是主要因素。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形势,以及就业形势都呼唤更多的大学生踏上创业之路。众多学者均呼吁政府主管部门、高校职能部门、民间资本与机构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提供充足的资金和稳固的支持。
三、基于创业评价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评价是在对一定客体行为方式进行客观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作出价值评判的一种技术活动。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评价,是创业教育持续开展的内驱力。在目前对大学生创业的评价中,一部分是针对创业计划的。一直以来对创业计划的评审大多采用确定评价分项和各自权重的方式进行加权平均。另一部分关注创业行为本身,基本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大学生创业是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应予大力扶持和全面推广;二是大学生创业在目前阶段条件远不成熟,考虑到学生知识面、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局限,成本过高,因而不宜提倡。
关于创业评价的研究还不多见,直接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创业教育的较少,许多研究过于宏观,大部分在探讨创业教育的意义,大同小异,认识较为空洞或过于微观,评价缺乏系统性,缺少适合高等教育特点和高校教学实际的评价体系。
在创业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缺乏科学评价也影响着教育活动的纵深开展。研究者把当前的创业教育的缺失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认知观念有误差,把创业教育和同其他教育形式混淆,许多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内容不明确,创业教育没有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三是师资力量缺乏特别是指导实践类师资甚少,教育未曾普及,多数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机构和学生创业社团都是精英化的组织,大部分大学生因为自身条件限制不能参与其中。问题的出现是与创业教育的发展同步的,问题的解决也要在创业教育的发展中解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郑德霞.高教大众化背景下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研究.教育教学研究,2009.07.
[2]杜海东.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来自广东高职院校的分析.辽宁高职学报,2010.01.
[3]吴婕.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5期.
[4]刘丽娟,李晓东.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索.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3月.第30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