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学生体育,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加强,同时也是发展学生德育、智育美育的基础。提高小学生田径课程的质量,加强学生们体育训练的效果,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将是十分有益的。本论文主要从小学田径教学教法以及训练方法创新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小学段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双侧训练法的研究、应用以及优势进行分析,对双侧训练法在小学田径课程中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进行讨论。
关鍵词:小学;田径课程;双侧训练法;可行性;必要性
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培养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更加的明确。在近几年,系列数据显示,小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水平有下降趋势,在小学阶段,体育课程担负起了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重任。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精神体魄能够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提供一定的保障和基础。
但是在新课改进程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不不难发现存在于中小学体育课程中的普遍的困境和难题。田径是有着“运动之母”的美称,也与此可见田径运动在所有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地位之高,小学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也是以田径运动项目为主,多是围绕基础的“跑”“跳”“投”项目开展。那么我们要想在田径课程的教学中,响应国家新课改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要从田径课程的教学方法入手,探索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教法以及训练方法,能够有效改善现阶段小学田径课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本论文对双侧训练法进行讨论文和分析,并对其在小学段田径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小学段田径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学内容来看。我国小学段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比较简单和基础的,主要围绕基础的“走”“跳”“投”技术动做开展,例如:100米跑、接力跑、立定跳远以及投掷实心球等。这样制定田径教学内容,首先出于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的教学内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田径课程的开展。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好奇心逐渐加强,自我意识逐渐提高和苏醒,他们更加期待富有趣味性的相关田径训练的内容。面对比较枯燥乏味的田径技术动作的学习和练习,学生们都很难真正的提起自己的兴趣,无法完全融入到田径课程的学习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质量以及学生们学习技术动作的效率。
(二)从教学教法以及训练方法来看。从不少对小学阶段田径教学现状分析的文章来看,普遍存在于小学田径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也包括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的单一。现阶段教师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最简单和最基础的示范法和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学生们对技术动作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无法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技术动作,享受学习的过程。在小学段体育课程中多是以教师讲授示范之后,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中的技术动作练习和分组练习。这样是下学生体育课堂变的十分的单一和枯燥乏味,不仅难于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甚至会导致学生们对田径课程的学习产生抗拒的思想情绪,这些不仅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对田径课程积极健康的开展也会产生很大的阻挠。
(三)从教学形式来看。体育教育和文化课教学的本质是一样的,同样的也存在启发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两种教学形式。前者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技术掌握程度和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积极的掌握技术动作和学习目标;而相反的灌输式教学,教师们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一昧的注重将技术动作传授给学生,而忽视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成为被动的掌握知识“容器”。在小学体育课程中,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追求学生们技术动作的“规范”,导致不少学生们存在“依葫芦画瓢”的现象,没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动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小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善于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掌握和学习相关的技术动作和知识。
二、双侧训练法的相关概念阐释
(一)双侧训练法的产生和发展。在所有有关于双侧迁移的学说和研究中,最早的提出双侧前移相关概念的是学者Bryant,他通过对儿童进行双手交替打字的练习中,提出了“交叉疲劳”学说。在后来学者Swift继续丰富和完善有关双侧而迁移的学说通过单手抛接两个球的实验,证明了双侧迁移现象存在于简单的单一的运动之中,证实在肢体的一侧掌握相关运动技能之后,异侧肢体能够更加快速的掌握相关技术动作。在证实双侧迁移确实存在之后国内外学者开始将研究方向聚焦于双侧前移现象产生的机制,主流学说主要包括两大类,分别是“运动控制学说”和“认知学说”。运动控制学说主要通过肌肉激活的相关理论对双侧迁移现象进行解释,Schmidt 认为,动作的执行是由程序控制而完成的,而具有一般而独特特征的一类动作是由共同的一般运动程序控制的,通过一侧肢体的练习获得了这种一类动作的一般运动程序,就可以用于相同技能操作的另一侧,从而表现出比无对侧肢体学习经验者有更快的动作速度。认知学说中的学者认为运动技能双侧迁移产生的机制主要取决于,双侧肢体在掌握某项技术动作使是否存在相似的认知处理过程,也称为“共同要素学说”。Rose和Clark两位研究者,通过对有平衡困难的老年人进行了三个月的动态平衡练习,试验证明老年人们在计算机上进行平衡练习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调节自身平衡的策略有效的运用到运动过程中维持自身平衡之中,进一步的证明了相似认知处理过程是运动技能发生迁移的重要条件。
(二)双侧训练法在各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和研究。在国内将双侧迁移相关理论运用在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中的教学实验研究也是数不胜数。学者冉春燕将双侧训练与铅球项目相结合,发现双侧训练的实验组在铅球技术动作掌握规范程度、达标成绩、兴趣以及运动损伤等方面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陈奥娜首次将双侧训练应用到标枪项目之中,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从具体的数据着手说明了双侧训练队学生掌握标枪技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将双侧训练应用在短跑训练中的相关教学实验。我国著名短跑运动员苏炳添换脚起跑引发各界的关注,同时也说明了双侧训练确实能够促进人体素质的整体提高,有效加强和提高弱势侧肢体的素质,从而提高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成绩。 双侧训练除了在田径项目中的普遍应用,同时在其他的体育项目中也存在普遍的应用研究。在张益博的教学实验中,通过双侧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反手羽毛球运动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加强了学生们的弱势侧肢体学习效果。王螽庆,刘志明等人除了证明双侧迁移在篮球运动中有积极地运用效果之外,同时在实验中针对双侧肢体的训练时间以及迁移产生的方向进行研究,探究双侧肢体训练时间和迁移方向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认为弱势侧向优势侧的迁移量要大于优势侧向弱势侧的迁移量。
从查阅的相关文献中,均能够看出,双侧训练已将在田径项目以及其他很多体育项目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但是教学实验研究基本上的研究对象均是以高校学生为主,将双侧训练法应用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实验研究还比较少,几乎是没有的,在研究上属于空白领域,这也是今后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进一步不成和完善的地方。
三、双侧训练法在小学段田径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
(一)双侧训练法适用于小学段的各项田径运动。正如上面对双侧前移产生的机制研究学说中所谈论到的,促进双侧迁移产生的条件主要是“共同要素学说”和“肌肉激活学说”。也就是说在小学段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双侧训练法适用于双侧技术动作不一样的运动项目。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一项新的新的技术动作时,身体左右两侧肢体在各个阶段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中重难点都存在不一样。在小学段的田径课程中所必须掌握的田径项目包括:短跑、立定跳远以及投掷实心球,这些技术动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双侧肢体所需要的掌握的技术动作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将双侧训练应用在小学田径课程中是完全适用的。另外双侧训练作为一种训练不需要专门的场地和器材,这也为教师们对学生进行双侧訓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是非常有利于双侧训练在小学段体育田径课程中普及的。
(二)双侧训练法能够很大程度提高小学生们学习的效果。双侧训练法相较于传统的训练方法,加入了对学生弱势侧的训练,对于小学生们来说是一种非常新颖的训练方式方法,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加入双侧训练法能够很大程度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双侧训练法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来说,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优势,这个优势也是基于“认知学说”。双侧训练法更加注重学生们联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主导地位,引导学生们主动掌握技术动作、另外学习新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小学生们对技术动作的理解程度并不是很完全很深刻,在对弱势侧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再次引导学生们进行学习,加深了对技术动作的练习和理解,在大脑中加深技术动作的理解,并且通过胼胝体,将弱势侧的学习效果迁移至优势侧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同样的,双侧训练法建立在“运动控制学说”之上,双侧训练在进行左右侧肢体相互交叉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很大程度缓解学生们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疲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都保持较集中的注意力。与此同时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由于运动疲劳而产生的运动损伤。另外通过对弱势侧肢体的学习,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对规范学生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双侧训练法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极大的帮助。在田径课后才能训练中,狠毒技术动作都是需要学生们用自己的惯用侧也就是优势侧完成技术动作的学习和训练,这就导致学生的非惯用侧肢体也就是弱势侧肢体的各方面发展不及优势侧肢体,这一点应该在教学和训练中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经过大量的研究证明,双侧能够很好的锻炼到身体左右两侧的肢体,能够促进两侧肢体健康、积极、全面的发展,能够提高弱势侧肢体的相关素质,这些都是传统训练方法所不能够做到的。通过双侧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身体两侧肢体平衡发展的效果,对提高学生身体的平衡力、协调能力都有加大的促进好帮助作用。
众所周知,人体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脑,对身体的左右侧进行交替控制,控制身体右侧是左脑居多,控制身体左侧右脑居多。那么在进行身体两侧肢体的交替训练是,对学生大脑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促进学生左右半脑的均衡发展。对于体育运动技术,左脑控制居多,右脑主要控制学生的情绪和思维,通过双侧训练,加强对学生右脑的开发,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同时也能够缓解学生长时间用右脑学习的疲劳感。
(四)丰富教师的训练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是一份神圣而特殊的职业,要求教师进行终身学习。为了响应国家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们应该对基础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以及教育教学方法、训练方法。教师们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变和创新,在保证学生掌握技术的动作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教学教法进行改变和创新。同时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教育过程中,保证和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导地位,善于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知识。
教师们学习双侧训练法是对终生学习理念的践行,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双侧迁移理论虽然在很早就已经发现并且被证实,但是在小学阶段的应用并不是很广泛。在双侧训练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也是十分的广泛,包括心理学知识和运动控制的相关理论知识,要想能够灵活的有效的将双侧训练应用于小学田径教学之中,无疑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考验。因此将双侧训练法应用于小学段体育课程之中也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应用双侧训练法的注意事项。双侧训练法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比较新的概念,在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自己的教育素养和水平,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双侧训练法进行技术动作的学习和训练。对于学生而言,弱势侧肢体的各方面素质都不及优势侧发育的好,因此学生在进行弱势侧肢体训练时,一定要保障好学生们的安全,逐步进行弱势侧的训练。
四、结语
在小学阶段开展的体育课程中,田径运动项目的学习所占比重非常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模块,在教学中教师们如果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目标,探索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技术动作,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们进行体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们树立“终身锻炼”的理念。 双侧训练法有着传统训练法所没有的很多优点,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的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技术动作的学习,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同时在运用双侧训练的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因此今后将双侧训练法运用逐步应用于小学段的教学中是可行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勇.核心素养视域下优化小学田径教学的几点思考[J].田径,2020(08):75-76.
[2]徐宏杰.基于兴趣培养的小学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0):126-127.
[3]陆建国.小学田径教学训练的现实困境与理性反思[J].田径,2020(03):70-71.
[4]徐洪美. 培养兴趣,提高小学田径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C].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161-162.
[5]林阳.小学体育田径课教学内容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6):155+157.
[6]邓榜玉. 非优势侧肢体训练对网球初学者底线正反手技术的影响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9.
[7]张益博. 双侧迁移理论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8.
[8]张益博,赵晚晴.雙侧迁移理论生理学机制的论证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04):157+165.
[9]李斌鑫,黄孟.双侧性迁移理论在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5):151-152.
[10]程隆.双侧性迁移理论在小学男生足球教学中的应用实验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0):73-75.
[11]张景帅.现代小学田径队训练现状及对策的探讨[J].民营科技,2012(12):170.
[12]陶新连. 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对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水平影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丁倩玉(1996-),女,汉族, 湖北省荆门市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武汉体育学体育教学专业。研究方向:田径。
关鍵词:小学;田径课程;双侧训练法;可行性;必要性
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培养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更加的明确。在近几年,系列数据显示,小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水平有下降趋势,在小学阶段,体育课程担负起了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重任。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精神体魄能够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提供一定的保障和基础。
但是在新课改进程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不不难发现存在于中小学体育课程中的普遍的困境和难题。田径是有着“运动之母”的美称,也与此可见田径运动在所有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地位之高,小学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也是以田径运动项目为主,多是围绕基础的“跑”“跳”“投”项目开展。那么我们要想在田径课程的教学中,响应国家新课改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要从田径课程的教学方法入手,探索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教法以及训练方法,能够有效改善现阶段小学田径课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本论文对双侧训练法进行讨论文和分析,并对其在小学段田径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小学段田径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学内容来看。我国小学段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比较简单和基础的,主要围绕基础的“走”“跳”“投”技术动做开展,例如:100米跑、接力跑、立定跳远以及投掷实心球等。这样制定田径教学内容,首先出于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的教学内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田径课程的开展。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好奇心逐渐加强,自我意识逐渐提高和苏醒,他们更加期待富有趣味性的相关田径训练的内容。面对比较枯燥乏味的田径技术动作的学习和练习,学生们都很难真正的提起自己的兴趣,无法完全融入到田径课程的学习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质量以及学生们学习技术动作的效率。
(二)从教学教法以及训练方法来看。从不少对小学阶段田径教学现状分析的文章来看,普遍存在于小学田径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也包括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的单一。现阶段教师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最简单和最基础的示范法和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学生们对技术动作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无法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技术动作,享受学习的过程。在小学段体育课程中多是以教师讲授示范之后,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中的技术动作练习和分组练习。这样是下学生体育课堂变的十分的单一和枯燥乏味,不仅难于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甚至会导致学生们对田径课程的学习产生抗拒的思想情绪,这些不仅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对田径课程积极健康的开展也会产生很大的阻挠。
(三)从教学形式来看。体育教育和文化课教学的本质是一样的,同样的也存在启发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两种教学形式。前者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技术掌握程度和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积极的掌握技术动作和学习目标;而相反的灌输式教学,教师们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一昧的注重将技术动作传授给学生,而忽视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成为被动的掌握知识“容器”。在小学体育课程中,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追求学生们技术动作的“规范”,导致不少学生们存在“依葫芦画瓢”的现象,没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动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小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善于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掌握和学习相关的技术动作和知识。
二、双侧训练法的相关概念阐释
(一)双侧训练法的产生和发展。在所有有关于双侧迁移的学说和研究中,最早的提出双侧前移相关概念的是学者Bryant,他通过对儿童进行双手交替打字的练习中,提出了“交叉疲劳”学说。在后来学者Swift继续丰富和完善有关双侧而迁移的学说通过单手抛接两个球的实验,证明了双侧迁移现象存在于简单的单一的运动之中,证实在肢体的一侧掌握相关运动技能之后,异侧肢体能够更加快速的掌握相关技术动作。在证实双侧迁移确实存在之后国内外学者开始将研究方向聚焦于双侧前移现象产生的机制,主流学说主要包括两大类,分别是“运动控制学说”和“认知学说”。运动控制学说主要通过肌肉激活的相关理论对双侧迁移现象进行解释,Schmidt 认为,动作的执行是由程序控制而完成的,而具有一般而独特特征的一类动作是由共同的一般运动程序控制的,通过一侧肢体的练习获得了这种一类动作的一般运动程序,就可以用于相同技能操作的另一侧,从而表现出比无对侧肢体学习经验者有更快的动作速度。认知学说中的学者认为运动技能双侧迁移产生的机制主要取决于,双侧肢体在掌握某项技术动作使是否存在相似的认知处理过程,也称为“共同要素学说”。Rose和Clark两位研究者,通过对有平衡困难的老年人进行了三个月的动态平衡练习,试验证明老年人们在计算机上进行平衡练习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调节自身平衡的策略有效的运用到运动过程中维持自身平衡之中,进一步的证明了相似认知处理过程是运动技能发生迁移的重要条件。
(二)双侧训练法在各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和研究。在国内将双侧迁移相关理论运用在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中的教学实验研究也是数不胜数。学者冉春燕将双侧训练与铅球项目相结合,发现双侧训练的实验组在铅球技术动作掌握规范程度、达标成绩、兴趣以及运动损伤等方面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陈奥娜首次将双侧训练应用到标枪项目之中,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从具体的数据着手说明了双侧训练队学生掌握标枪技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将双侧训练应用在短跑训练中的相关教学实验。我国著名短跑运动员苏炳添换脚起跑引发各界的关注,同时也说明了双侧训练确实能够促进人体素质的整体提高,有效加强和提高弱势侧肢体的素质,从而提高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成绩。 双侧训练除了在田径项目中的普遍应用,同时在其他的体育项目中也存在普遍的应用研究。在张益博的教学实验中,通过双侧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反手羽毛球运动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加强了学生们的弱势侧肢体学习效果。王螽庆,刘志明等人除了证明双侧迁移在篮球运动中有积极地运用效果之外,同时在实验中针对双侧肢体的训练时间以及迁移产生的方向进行研究,探究双侧肢体训练时间和迁移方向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认为弱势侧向优势侧的迁移量要大于优势侧向弱势侧的迁移量。
从查阅的相关文献中,均能够看出,双侧训练已将在田径项目以及其他很多体育项目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但是教学实验研究基本上的研究对象均是以高校学生为主,将双侧训练法应用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实验研究还比较少,几乎是没有的,在研究上属于空白领域,这也是今后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进一步不成和完善的地方。
三、双侧训练法在小学段田径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
(一)双侧训练法适用于小学段的各项田径运动。正如上面对双侧前移产生的机制研究学说中所谈论到的,促进双侧迁移产生的条件主要是“共同要素学说”和“肌肉激活学说”。也就是说在小学段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双侧训练法适用于双侧技术动作不一样的运动项目。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一项新的新的技术动作时,身体左右两侧肢体在各个阶段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中重难点都存在不一样。在小学段的田径课程中所必须掌握的田径项目包括:短跑、立定跳远以及投掷实心球,这些技术动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双侧肢体所需要的掌握的技术动作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将双侧训练应用在小学田径课程中是完全适用的。另外双侧训练作为一种训练不需要专门的场地和器材,这也为教师们对学生进行双侧訓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是非常有利于双侧训练在小学段体育田径课程中普及的。
(二)双侧训练法能够很大程度提高小学生们学习的效果。双侧训练法相较于传统的训练方法,加入了对学生弱势侧的训练,对于小学生们来说是一种非常新颖的训练方式方法,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加入双侧训练法能够很大程度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双侧训练法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来说,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优势,这个优势也是基于“认知学说”。双侧训练法更加注重学生们联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主导地位,引导学生们主动掌握技术动作、另外学习新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小学生们对技术动作的理解程度并不是很完全很深刻,在对弱势侧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再次引导学生们进行学习,加深了对技术动作的练习和理解,在大脑中加深技术动作的理解,并且通过胼胝体,将弱势侧的学习效果迁移至优势侧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同样的,双侧训练法建立在“运动控制学说”之上,双侧训练在进行左右侧肢体相互交叉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很大程度缓解学生们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疲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都保持较集中的注意力。与此同时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由于运动疲劳而产生的运动损伤。另外通过对弱势侧肢体的学习,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对规范学生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双侧训练法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极大的帮助。在田径课后才能训练中,狠毒技术动作都是需要学生们用自己的惯用侧也就是优势侧完成技术动作的学习和训练,这就导致学生的非惯用侧肢体也就是弱势侧肢体的各方面发展不及优势侧肢体,这一点应该在教学和训练中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经过大量的研究证明,双侧能够很好的锻炼到身体左右两侧的肢体,能够促进两侧肢体健康、积极、全面的发展,能够提高弱势侧肢体的相关素质,这些都是传统训练方法所不能够做到的。通过双侧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身体两侧肢体平衡发展的效果,对提高学生身体的平衡力、协调能力都有加大的促进好帮助作用。
众所周知,人体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脑,对身体的左右侧进行交替控制,控制身体右侧是左脑居多,控制身体左侧右脑居多。那么在进行身体两侧肢体的交替训练是,对学生大脑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促进学生左右半脑的均衡发展。对于体育运动技术,左脑控制居多,右脑主要控制学生的情绪和思维,通过双侧训练,加强对学生右脑的开发,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同时也能够缓解学生长时间用右脑学习的疲劳感。
(四)丰富教师的训练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是一份神圣而特殊的职业,要求教师进行终身学习。为了响应国家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们应该对基础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以及教育教学方法、训练方法。教师们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变和创新,在保证学生掌握技术的动作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教学教法进行改变和创新。同时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教育过程中,保证和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导地位,善于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知识。
教师们学习双侧训练法是对终生学习理念的践行,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双侧迁移理论虽然在很早就已经发现并且被证实,但是在小学阶段的应用并不是很广泛。在双侧训练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也是十分的广泛,包括心理学知识和运动控制的相关理论知识,要想能够灵活的有效的将双侧训练应用于小学田径教学之中,无疑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考验。因此将双侧训练法应用于小学段体育课程之中也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应用双侧训练法的注意事项。双侧训练法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比较新的概念,在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自己的教育素养和水平,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双侧训练法进行技术动作的学习和训练。对于学生而言,弱势侧肢体的各方面素质都不及优势侧发育的好,因此学生在进行弱势侧肢体训练时,一定要保障好学生们的安全,逐步进行弱势侧的训练。
四、结语
在小学阶段开展的体育课程中,田径运动项目的学习所占比重非常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模块,在教学中教师们如果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目标,探索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技术动作,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们进行体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们树立“终身锻炼”的理念。 双侧训练法有着传统训练法所没有的很多优点,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的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技术动作的学习,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同时在运用双侧训练的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因此今后将双侧训练法运用逐步应用于小学段的教学中是可行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勇.核心素养视域下优化小学田径教学的几点思考[J].田径,2020(08):75-76.
[2]徐宏杰.基于兴趣培养的小学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0):126-127.
[3]陆建国.小学田径教学训练的现实困境与理性反思[J].田径,2020(03):70-71.
[4]徐洪美. 培养兴趣,提高小学田径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C].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161-162.
[5]林阳.小学体育田径课教学内容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6):155+157.
[6]邓榜玉. 非优势侧肢体训练对网球初学者底线正反手技术的影响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9.
[7]张益博. 双侧迁移理论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8.
[8]张益博,赵晚晴.雙侧迁移理论生理学机制的论证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04):157+165.
[9]李斌鑫,黄孟.双侧性迁移理论在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5):151-152.
[10]程隆.双侧性迁移理论在小学男生足球教学中的应用实验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0):73-75.
[11]张景帅.现代小学田径队训练现状及对策的探讨[J].民营科技,2012(12):170.
[12]陶新连. 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对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水平影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丁倩玉(1996-),女,汉族, 湖北省荆门市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武汉体育学体育教学专业。研究方向:田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