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绽放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jia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执教初三的语文教师,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我们经常做的似乎更多是一种表面上的、易于操作的、并能短期见效的工作,但是每次改完作文感受最深的还是很多学生的文章里缺少个体性以及有思想性的表达,这不能不说是目前作文教学的缺失和悲哀。就此,笔者尝试着上了一节作文思维训练课,但是对于这样的课,能有什么样的效果,其实笔者内心也是没有底的。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实在是颠覆了我对他们考场作文表现的看法,现就本节课撷取两个片段和大家共享。
  【课堂片段一】
  思维训练需要为学生寻找一个好的切入口,一个帮助学生打开思维起到引领作用的素材。我原本想选择的是一个老作文题目《灯》,以物为题,本身就具有比喻、象征意味,应该能比较好地激起孩子们的兴趣。为此,我还特意在PPT上加了一张散发着昏黄柔和光芒的台灯的照片,我深知这样的课,开头氛围的营造以及找一个能打开学生话题的切入点特别重要。
  这天上午大课间,因为雨天取消了课间操,同学们都在教室或走廊嬉笑玩耍。另有一堆人则凑在班级的一扇窗户边谈论着什么。我走近一看,原来是窗户的钢化玻璃裂了,细细碎碎的花纹布满了整扇窗户,我的本意是制止他们靠近玩耍的,却被他们叽叽喳喳的话激发了新的设计。回去后,我立刻对教学设计作了修改,就让同学们去观察这块玻璃!
  上课了,我出示本课标题后,开门见山:“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它就在我们身边,它只是它,但是当我们走近它或走进它时,你又会觉得它并不仅仅只是它。”这时,同学们的眼睛纷纷随着我手指的方向望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块玻璃,看看你眼中的它是什么样的。”
  脸上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他们兴奋异常,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玻璃上面有碎裂的花纹”“是破碎的,但是它并没有塌”“阳光透过来很漂亮”“你没发现所有的花纹都是由一个点发出来的吗”“像万花筒”……学生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我笑了。
  【课堂启示一】
  真正走进学生,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
  我们经常会纸上谈兵地跟学生说你们要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挖掘身边的事情,但是并没有人去真正引领他们发现,告诉他们这些就是我们生活中时时存在的事情。其实真正要反思的可能不仅是学生,更是教者自己。更多的时候,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在那个年龄的大多感受,或者已经丧失了感知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真实感受的能力,我们对他们的所谓教导以及评判,往往是基于本阶段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去要求他们能有近同于自己的感知和理解,这是很难做到的。
  这节课顺利的开头不过是利用了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发现,我们看到了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并运用于教学中,这看似简单无心,背后需要我们做的却并不简单,更需用心。
  【课堂片段二】
  指名一批同学对玻璃进行描述后,我接着追问了第二个问题:“对此你想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样的感受,可以写下来”。对于从具体到抽象的话题,他们一直都是比较怵的,或者说是比较懒的,所以气氛一下就降下来。我给出了一个小提示:“比如说刚才有同学在描述这块玻璃时说‘是破碎的,但是它并没有塌’,玻璃碎而不倒,其实他已经能够透过现象看到其代表的某种精神了。”同学们若有所思,但是似乎还是没能一下子找到自己的想法,课堂内的安静让气氛有点紧张,沉浸在一种宁静而又积极的奇妙氛围中,我自己也被带入了这样的氛围,去思考,去想象。
  整整十分钟!这在平时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的课堂简直是难以想象!十分钟过后,学生们的回答是这样的:
  “我想到了万马奔腾!我从这画面上看到的是一种气势,一种由无数微小物体营造出来的气势!微小也可以创造伟大!”
  “我看到的是不同。上面的每一条裂纹都是不同的,但是每一条裂纹却可以互相配合,利用之间的差别,去组成一个画面。我想到的是我们个人也应该在团队合作中如此去做,利用不同,最终达到同一的目标。”
  “我看到了画面上的悲壮。玻璃破了,但是上面的每一块小碎玻璃都在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力与周围的玻璃手拉手不放弃,每一片玻璃都没有放弃别人,也没有放弃自己。”
  “我其实觉得每一根线条都很凌厉,但是我下课忍不住去摸时,感受到的却又是无棱无角,非常平滑,我想到的是绵里藏针,”同学们笑了起来,这名同学赶紧补充,“我说的是那种内心很有原则,但是在外部表现出来的是宽容、仁厚的那种人。”
  我看了下时间,还有不到十五分钟的时间了,但是按照原有设计下面还有练习和总结的环节,这样答下去恐怕下面两个环节的内容无法完成。但是看到同学们跃跃欲试的眼神,还有回答过的同学也因为其他同学的回答又有了新想法要说的样子,我决定:放弃下面两个环节,将时间全交给学生们,让他们尽情表达!
  接下来,我干脆采用接力的方法,一个一个按顺序来。
  “看待事物应该用不同角度去看。你看从每一块小玻璃里望过去的景象都是不太一样的。”
  “我觉得它很像一块干涸的土地,让我联想到干旱的非洲大地,还有那些瘦骨嶙峋的黑孩子们。”
  “蜻蜓的翅膀跟这个也很像。我想到了蜻蜓的飞翔,还有小时候爷爷带我在小区广场捉蜻蜓的画面,现在蜻蜓好像很少见了。”
  “就像生活,像河流,外表平静,内在汹涌。”
  “给它一点阳光,就可以色彩缤纷,绽放万般光华。”
  “我看到了每一条线都好像要冲破窗框的束缚,急切地奔向自由。”
  ……
  下课铃响,同学们还意犹未尽,那块玻璃简直成了我班的“班宝”。还有的孩子跟我说:“老师,我怎么觉得我的课桌看过去也全是故事呢。”另一个孩子凑过来:“老师,我觉得黑板才是故事最多的!”我不禁又一乐。
  【课堂启示二】
  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充分思考和表达
  这节课回想起来环节非常简单,寻找切入点——给予充分时间思考——表达,但是这节课给我的收益很大。
  有时候我们会去抱怨为什么自己设计的问题得不到预想的效果,为什么课堂会陷入沉闷,为什么一次次的提示引导仍然得不到满意的回答,最后变成教师一个人的自说自话。我想很多时候,原因不仅出在问题的设计上,更是出在抛出问题后有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我们总是害怕课堂出现安静,殊不知安静才是可以产生丰富思想的土壤。当然这里的充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标准,而是要依靠任课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给出比较精准的判断,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引领者,还要成为学情的评定者,课堂环节的掌控者,这样才能成就学生们的精彩回答。
  再回想一下这一节课我做了什么,不就是让学生安静地思考,我安静地聆听吗?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描述过这样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式,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定地进步。”愿我们的每一步都在向理想靠近。
  要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绽放,我们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寻找真正贴近学生生活的切入口,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思考权利,尊重他们的表达需求,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拒绝流于形式的讨论和喧嚣低效的互动,自然就能收获语文课堂的最大效益。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自从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后,“核心素养”成为近几年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热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改变、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作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接受一定的教育后习得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可深化,而语文学科则在此培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赤壁时所作,感情激荡、气势雄壮,是豪放派的代表作。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个性地解读和感悟这首千古名词呢?  一、激趣导入不可或缺  成功的语文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应该悉心创造和演绎精彩,包括开头,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成功课堂的第一道“坎”。  例如,就《念奴娇·赤壁怀古》而言,可以在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整节课
在高二语文课本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描绘的大鹏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外形高大雄伟,胸怀宽广,志存高远,见识非凡。跃于大海时,乘长风破万里浪;翱翔蓝天时,凭扶摇搏击长空。它不满足于现状,开拓新领域,开创新天地。千百年来,它被人们交口称赞。大鹏的形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化鱼为鸟——变化大  起初,大鹏是北海的一条大鱼,名叫鲲。鲲体积非常大,它的身体有几千里宽,可到底有几千里长,人们根本无法知道。
教师设计出一个好的板书不等于就有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却不能没有出色的板书。精美、考究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块”。它集教材编者的“编路”,文章作者的“文路”,语文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为一体。板书设计得好,运用得巧,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板书设计上要多下功夫,授课时让板书设计这朵艺术之花绽放于课堂,使语文课堂处处充满美。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从古诗词中体会人物的精神,这是每个教师都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作一简单的剖析,看看如何根据古诗词,带领学生感悟人物精神,体会诗词当中蕴藏的深厚意蕴。  一、理清作者信息,掌握诗词基调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生活在北宋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才华横溢的苏轼,创作出了无数或豪放或婉约的诗词,成为当时文坛的领军人物。在苏轼的笔下,感情是豪放充沛的
新课程改革在浙江省已实施多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上设定了“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作为选读内容的《选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文化论著的研读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去解读《论语》,把《论语》教学和应试、教学和文化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呢?  作为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学的根本,承载了厚重的传统思想文化,毫无疑问,它跻身“经书”之列,是实至名归。当然,不可否
2017年全国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与2016年相比,有传承有发展。传承下来的方面,一是继续采用三道单项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分数为9分;二是保持两道题的题干表述不变,即“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和”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三是主要考查信息的筛选和确认,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和C级。发展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选文范围多样而典范,深度关照现实,注重价值培育。
在教学了《春夜送友人》一诗之后,我认为《唐诗鉴赏辞典》(以下简称《辞典》)以及有关鉴赏资料对本诗的注解似乎有值得商榷之处。现把几点浅见陈述如下,以资各位同仁斧正。  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辞典》是这样解析的:“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近,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
浙江省语文高考卷的第五、六题为语言文字运用主观题,一般来说,题型不固定,语段的压缩、语句的扩写,图文转换等都会轮流考查。笔者在翻阅大量资料之后,发现老师们对于扩写这种题型没有较为清晰的思考角度,还仅仅停留在就题目提供的显性信息进行答题的层面,缺乏对于语段中隐形信息的把握。何谓隐形信息?《考试说明》对“语句的扩展”的考查要求如下:“扩展语句”是指根据题目提供的语言情境,对指定的语言单位(词语或句子)
苏教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李将军列传》的西汉飞将军李广射技高超、智勇双全、廉洁爱士,却因命途多舛而被迫自刎。那么,造成李广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下面结合选文谈谈笔者的浅陋见解。  文章第一段结尾借汉文帝口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句话的翻译是:“可惜呀,你没有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处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里值得说呢!”汉高祖打天下时代需要有谋略的勇士,“封个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