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anshaobu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二语文课本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描绘的大鹏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外形高大雄伟,胸怀宽广,志存高远,见识非凡。跃于大海时,乘长风破万里浪;翱翔蓝天时,凭扶摇搏击长空。它不满足于现状,开拓新领域,开创新天地。千百年来,它被人们交口称赞。大鹏的形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化鱼为鸟——变化大
  起初,大鹏是北海的一条大鱼,名叫鲲。鲲体积非常大,它的身体有几千里宽,可到底有几千里长,人们根本无法知道。就是这样一条大鱼,不安于做鱼的现状,不安于北海广阔水域的生活,希望能像展翅翱翔的飞禽那样到万里高空一展身手;希望到一望无垠的南海逍遥畅游。春来秋去,暑往寒临,鲲不断进化,终于化鱼为鸟,如愿以偿。变化之大,真可谓天翻地覆。从此,这只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大鹏,也叫鲲鹏。
  二、高如泰山——形体大
  鲲化为鹏之后,鹏的形体也非常硕大。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样高大,身长达几千里。振翅奋飞时,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一样。它活动的天地也非常广阔,只有“北冥”、“南冥”、“九万里”高空这样大的空间,才能容得下它,让它尽情逍遥。形体之大,简直使人无法想象。
  三、搏击长空——志向大
  北海,虽为旷远非世人所见之地,虽广袤无垠,碧波荡漾,但对大鹏而言仍不满足,它不愿像井底之蛙那样,固守一方来观天。它要到“无所至极”的大世界里去,它要到九万里的高空去展望世界,它要到南海那天然的大池里去开创新生活。它知道生命的价值在于志存高远,翱翔蓝天,搏击长空,实现理想;它懂得应把握时机,乘长风,行万里,直达目的地。正因为这样,它对蜩、学鸠、斥鷃的嘲笑讥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些家伙,微末委琐,不论形象上还是品行上都是些“侏儒之群”而已。虽频频鼓着翅膀,却习惯于惰性之中,安守现状。最可恶的是将世界之一角当作世界之全,苟安其中,沾沾自喜。它们胸无大志,知识有限,见识短浅,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以自知自历为自满。它们根本不了解大鹏的精神境界,不知道生命的真正价值何在,还要翻嘴弄舌,嘲笑大鹏“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去呢”?简直是多此一举!“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简直是太不安分守己了!这些没志向的小形象、小人物,反衬出大鹏形象的高大,志向的远大。
  四、气势磅礴——力量大
  大舟航行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负载。大鹏硕大无比的身体,只能等到六月海动、狂风巨飙刮起时,它才能乘着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图谋南飞。当大鹏双翅左右荡漾,振翼拍水奋飞时,激起的水浪高达三千里,使整个天空变成了海洋的世界;卷起的风暴滚滚翻腾,与连天接地的巨大羊角一起,遮天蔽日,声震寰宇,气吞山河。这高飞远行的壮举,气势是多么磅礴,力量是多么巨大有力,景象是多么神奇壮美!背负青天,俯瞰苍茫大地;转而南飞,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碍它,和那御风而行的列子一样,自由翱翔于寥廓长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这情景令人停足翘首,神往不已!
  五、名传千古——影响大
  《逍遥游》问世后,大鹏的形象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人们景仰大鹏,把它视作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和鸿鹄、雄鹰、青松、高竹、秋菊等意象一样,被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写进了自己的诗作。“诗仙”李白《上李邕》中就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的名句,表达了诗人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对世俗偏见的蔑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禽虫十二章》之二中写道:“蛙跳蛾舞仰头笑,焉用鲲鹏鳞羽多?”表达了诗人对见识甚少、目光短浅又自鸣得意之人的嗤笑讥讽,对志向高远之人的仰慕赞许。女词人李清照的《渔家傲》一词中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词句。词人借助庄子语意,表示自己希望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远举,直到那可使精神得以寄托的三仙山。写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完全突破了词人的婉约风格。1965年秋,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念奴娇·鸟儿问答》,诗人以鲲鹏的形象象征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表现出革命领袖高瞻远瞩、叱咤风云的革命气慨。
  对于大众而言,对鲲鹏的形象,人们有着各自的理解与诠释,人们有着各自的理想寄托。每当佳节来临或朋友相聚时,人们总是举杯祝愿对方“鹏程万里”、“鲲鹏展翅”、“志存高远”、“搏击长空”等等。有许多人很郑重地用“鲲鹏”之名给自己或者孩子起名字,表达希望有远大志向和高超本领的美好心愿。可见,大鹏在人们的心中占有何等崇高的地位。
  尽管庄子要通过大鹏形象告诉人们,形体大、力量大、志向大的鲲鹏,看似逍遥自由,实则仍未达到逍遥的境界,是“有所待”的。只有真正做到“无己”、“无功”、“无名”的人,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追求到精神的绝对自由。这一思想观点虽然被作者极具说服力的论述阐释得淋漓尽致,被人们认可接受,但更多的是人们把大鹏形象看作自信、进取,志向高远,奋力拼搏等精神品质的象征。尽管大鹏形象非常虚幻,但更多的是为我们所熟悉的真实的那一面。
  作者单位:甘肃白银市会宁二中。
其他文献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余字,苏教版高中语文《〈史记〉选读》节选了其中的“荆轲刺秦王”部分,仅这一部分,司马迁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在司马迁心目中的分量,正如清代学者郭嵩焘在《史记札记》中所说:“史公之传刺客,为荆卿也。”  荆轲刺秦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失败的原因,见仁见智。但笔者一直以为,荆轲刺秦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在于荆轲是一个“刺客”而不是“杀手”,燕太子丹让刺客去做杀手的事,于是处处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1943年写成的一篇作品。朱光潜曾为《中央周刊》写了两年稿子,后来集成两本册子,一是《谈文学》,一是《谈修养》。《说文嚼字》即收入其中的《谈文学》中。而1938-1946年,武汉大学由武汉珞珈山西迁四川乐山,这是武汉大学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时期,特别是作学问的图书和实验资料在西迁过程中屡屡遗失。因此,个人觉得,他在写作《咬文嚼字》时,不一定能查阅到所需的全部资料,有时只是根据记忆来
一、语文要如何教才能使你的课堂充满魅力?  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中华民族的迷惑——为什么中学的时候行,成年了就不行?中国的教育到底行不行?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只有莫言、屠呦呦两人获奖?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中国人获奖?我想,是否因为中国的教育一直存在满堂灌?抑或是上下五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端,能给我们带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个好的导入能深深吸引学生,使他们很快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顺利轻松地完成教与学打好基础。在此,我仅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谈谈课堂导入的五种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说明文。在学生的印象里,说明文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一般不招待见。老师可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文理既晓畅,习焉术渐纯。”叶老的话启示我们,语文文本是有语境的不同的字字、语语、段段等语言碎片在语境里形成的相互关联。最近观摩了一场以契诃夫的小说《苦恼》为教学文本的同课异构教学比赛,对同一个文本,不同的老师要上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精彩,就要看教师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了。从这场教学比
《(史记>选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十分微妙,一方面它是中国传统文史材料中的典范,有着重要的传承意义;另一方面它全部是文言文本,学生学起来相对吃力,要解决许多字词句义等工具性问题,要理解其中的人文性也不容易。笔者的思考是:可以本着“组块”的思路,选用串读的方式,来让学生完成对同一主题的文本意义的构建。本文就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的“《史记》的理想人格”这一主题为例,谈谈笔者重
从2009年开始,在往年五个语文能力层级的基础上,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增加了一个探究能力的要求。所谓探究能力,即指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更高能力层级。  探究型题目,一是题型比较陌生,二则能力要求高,三则普遍比较“活”。不少学生感到答题不得要领,近几年考试中,学生的得分率都不高。笔者认为:“解题贵有路,遵路识斯真”,对于解答探究型题目,不能乞灵于机械
鲁迅说:“我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作文批阅对我们语文老师而言则像一座无形的大山一样,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但又不得不艰难前行。为此,我们不得不反思,问题出在哪里?作文教学的出路在何方?我想还是教学理念的转变问题,在作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教师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因此在作文修改方面要讲究方法,指导学生怎样把已有的生活形成文章,使已成型的文
自从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后,“核心素养”成为近几年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热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改变、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作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接受一定的教育后习得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可深化,而语文学科则在此培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赤壁时所作,感情激荡、气势雄壮,是豪放派的代表作。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个性地解读和感悟这首千古名词呢?  一、激趣导入不可或缺  成功的语文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应该悉心创造和演绎精彩,包括开头,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成功课堂的第一道“坎”。  例如,就《念奴娇·赤壁怀古》而言,可以在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整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