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傻子“眼中的世界”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berg4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尘埃落定》是一部描述土司制度在藏族地区的生存状况以及其必然走向衰落命运的小说,它巧妙地借一个傻子的视角去见证了这一切,通过傻言傻语的叙述预见了常人无法预见的“未来”,揭示了常人无法看透的哲理,独特而不奇怪,略有魔幻色彩却不失真实,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阅读视野。
  关键词:《尘埃落定》 傻子 叙述者 非常态叙述视角
  阿来在《尘埃落定》中用土司傻子儿子的眼光作为小说叙述的角度,旨在拿他作为观照世界的一个标尺。通过展现一个傻子眼中的世界来建构叙事,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独特的叙述视角。
  一、“我”的故事——非常态叙述视角
  (一)傻子与正常人。相对于常人,傻子通常被认为是智商有缺陷的人,他们会有各种异于常人或不受大脑控制的言行,或疯傻或痴呆,与常人的世界格格不入。这样的身份让他们的言行不被信任甚至被嘲讽,他们是处在社会边缘的一类人。
  《尘埃落定》的主人公是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家的二少爷,因生于父母醉后,从小在生理各方面都没有表现出正常人应有的能力而被认定是傻子。然而,傻子却预见了种罂粟的灾难和种麦子的利益,预见了土司制度终有一天要结束。这就是阿来在主人公设置上的一个反转,以傻子的本该有的“无知”为其之后的“反常”做铺垫。“我当了一辈子傻子,现在我知道自己不是傻子,也不是聪明人,不过是在土司制度将要完结的时候到这片奇异的土地上来走了一遭。”阿来给了主人公一个自我陈述的机会,不管故事内外的人相不相信,他可以随意说自己想说的话,他可以看见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因为是傻子,无需为自己的言行忧虑,阿来便放心地借他抒情叙事,展现一个与常人对立的新鲜而真实的世界。
  (二)全知与有限。全知视角是指“上帝”视角,叙述者可以从任何角度和时空来叙事;可以只集中于一件事,也可以同时观察好几件事;可以只讲述事件本身,也可以透视人物内心或揭示事件的本质,没有任何限制。而有限叙述中,叙述者由于身份、环境、时间等要素的限制,不能实现全知全能的叙述。所以,有限叙述会设定旁白或由作者自己进行补充,叙述效果不同。
  整体上,《尘埃落定》以第一人称叙述为主,傻子是叙述主体“我”。这种叙述的最大好处在于真实感强。读者与叙述者之间没有距离,叙述者如同与朋友面对面交谈,亲切而真挚。开篇以“我”早晨躺在床上,母亲洗手的生活场景展开故事,轻松流畅,不给读者紧张感。接下来通过细节叙述、第一人称对话和风景描摹来讲述傻子的生活,这种顺理成章的铺叙不着一丝刻意编写的痕迹。依常规,第一人称叙述是无法全知全能的,但傻子总有超出能力范围的似乎全知全能的言行,使得叙述者超越第一人称叙述的边界侵入全知视角的领域。被叙述的“我”将所见所感真实地传达给叙述者,叙述者的“我”又可以借自己的身份将被叙述者经历的却限于身份不能表达的东西展现出来,这两个身份的“我”各司其职,在小说中自由转换,互相弥补叙述的缺陷。叙述者有时还能清晰地刻画出故事经历者无法触及的场景,甚至连他们的语言和心理都能表现得真实可感。作为叙述者兼角色,傻子可以参与事件过程也可以离开作品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论,这样的“双重身份”使之超越了一个常人应该有的视角。阿来这种由第一人称叙述与全知叙述的过渡与混用,成功完成了视角越界,从而使各种视角游刃有余地为自己的小说服务,同时也让读者获得了一种新奇的心理和阅读体验。另外,小说还采用了略有距离感的第三人称,即把自己的故事交给别人讲述,类似“土司父亲”“土司儿子”“土司太太”等非第一人称称谓,是傻子有意拉开自己和这个家族的距离,也是作者意图拉开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对读者惯有的阅读习惯形成强烈的冲击。这种第三人称叙述进一步讲述了细节,弥补了第一人称的限制,让内容更完整,表达效果更好。阿来灵活地将各种人称穿插运用,增添了叙述的多样性,完好地处理了各种材料,使人物、故事和结构都有新奇感,成功建构傻子视角。
  (三)叙述的可靠性。想要作品打动读者,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作品是否真实可信,是否有真情实感。叙述的可靠性在于作品叙述视角的透视度,即发掘是否达到一定的深度,是否达到作者的叙述目的,是否传达给读者想要传达的东西。从叙事学的角度讲,傻子叙述是一种限知角度叙述,里蒙·凯南在《叙事虚构作品》中将之称为“白痴叙述”,他认为这种叙述因叙述者的知识有限而变得不可靠。但《尘埃落定》中的傻子虽然表面上傻,却能预知土司制度的衰败,能坦然地道出很多让麦其土司也不得不承认有道理的话。而且从傻子叙述者的整體叙述过程来看,他的思路和线索是很清晰的,能够用条理的逻辑、完整的情节、细致的人物内心等各种要素来构建起合理的叙述,并不是傻子无厘头的乱讲话,不时冒出的惊人之语反而有大智若愚的感觉,从这些因素来看,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傻子叙述,而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所以说,叙述是否可靠不能只是以主人公是否正常为依据,而要看小说这样表现的真正目的所在,看到傻子背后作者的真正用意。这样一种新奇的叙述方式反而会使读者更有兴趣,并随之一起探寻事物的真相。
  二、傻不傻?——智者的话语
  小说中,傻子一再强调并欣然接受自己是一个傻子的事,他似乎还很庆幸自己是个傻子,并且很享受这样的身份。就像他自己说的:“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傻子这种出人意料的言论是阿来非常态叙述视角的核心表现方式。阿来在创作小说时说:“为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为了一个能够超越一般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层面的故事,我需要一个既能置身一切进程之中,同时又能随时随地超然物外的这样一个人物。”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先知式的傻子,他在重大的事情上有超于常人的判断力,在生活中却呆头呆脑、笨手笨脚,傻相十足。他是许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却又始终是一位旁观者、局外人。
  主人公傻子是一个人物形象,而非常态叙述视角却是一种话语特征、社会文化内涵,甚至是生命内涵。傻子以异于常人的身份被定位,阿来借用他处于边缘的社会地位和毫无顾忌的言行来揭示历史或社会,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坦诚地进行叙述。这样一来,所谓“智者的话语”就不仅仅是傻子主人公的言行和傻子叙述者揭示的话语,还有作者赋予傻子和他眼中世界的深刻含义。小说中,阿来没有对看似落后的土司文化做出简单粗暴的否定,也没有让傻子的形象陷入荒诞无趣的困境中,反而是用其独特的眼光为读者呈现出西藏民族的特色和土司文化的神秘,也道出了很多历史、文化的哲理。
其他文献
摘 要:李佩甫的《生命册》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乡下人进城”的故事。《生命册》在揭示乡土知识分子精神蜕变的同时,揭示了他们所独有的精神气质;《生命册》中关于都市想象的描述并非单薄,而是抽象地体现了时代精神;最后,《生命册》揭示了“乡土乌托邦”自我想象的虚幻及其不可实现性,并以略带伤感的语调收尾。笔者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对《生命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生命册》 乡土知识分子 都市想象 精神
摘 要:陈谦的小说往往呈现出对人内心世界的挖掘与心灵的自省,这种“向内转”的趋势延伸到了新作《虎妹孟加拉》中,她将目光转向了中国新一代小留学生成长困境与心灵隐痛的挖掘,可谓走在了移民书写的前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陈谦借主人公玉叶对猛兽的“移情”,表现了两种文化历史空间下年轻一代的“失语”,而在极端的压抑下,“出走”便成了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猛虎 移情 失语 出走  近年来,海外华文写作可谓异
摘 要:中国第五代导演利用“大写意”的影像语言创造“文化寓言”式的电影,体现出鲜明的先锋性和现代性,因此第五代电影一度被认为是对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的背离。事实上,第五代电影对本质真实的追求、固定长镜头的运用、兼具符号化和典型性的人物形象都体现了第五代电影在进行艺术创新的同时仍然保留了电影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第五代电影对于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来讲,既有反叛又有发展。  关键词:第五代电影 影像美学 现
摘 要:舞蹈动作中的“韧”,一般是指一种持续、绵延的发力,使人体保持某一种造型或者状态,一般比较费力,但带给观众的视觉效果也较为震撼。山西民间舞蹈无论是对情感的绵延、拿捏,还是动作的抻韧、挥洒,都离不开一个“韧”,离不开这博大、包容的亘古之“韧”,温稳、持续的绵延之“韧”,勤劳、节俭的克己之“韧”,质朴、憨厚的敦实之“韧”以及精美、多元的广博之“韧”。  关键词:山西 民间舞蹈 审美价值 韧  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情景早伴着二月的风出现在了我们这座小城里。春风没有失信,果真又一次携着万点嫩绿翩然而至,陪伴着人们从三月的杨柳到五月的繁花。上一次去外婆家,小村庄里也是春意盎然。而我惊喜地发现,与绿意而来的不仅是春风这个伴儿,还有一只白狗。   一个初春的黄昏,我在外婆家吃晚飯,猛然,后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转头看不见人影,但见一狗。妹妹怕狗,下意识往妈妈身上靠,嘴里嚷嚷着。白狗忽见这么
摘 要:杨宝林的学人书法,已经成为书界乃至学界关注的重要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的学养特别是深厚的书法理论修养。他能在学书中理性把握艺术传统、艺术规律,有效地汲取传统文化和书法理论的精华,通过对书作内容性的强化、书法美学的重构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诠释,走入了融会古今的新境界。  关键词:杨宝林 书法理论 学人书法  杨宝林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书法理论家、书
摘 要:屈原“楚辞”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士风,尤以《离骚》所涉及的服饰、巫风及南蛮色彩为最。其服饰描写“尚奇”“尚高洁”的特点折射出楚国士人的享乐意识和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卜筮与楚人巫政不分的治国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卜筮过程中的歌舞恋爱形式是楚国士人浪漫主义情怀形成的原因之一;“骚体”这一诗歌形式中彰显的蛮语色彩透视出楚国士人奔放随性的性格,苗蛮原始女性崇拜与楚国士人对女性持赞美、尊重的
摘 要:细读徐则臣的小说,神秘的气息四处弥漫。小说中丰富的民间神秘文化是对传统志怪文化的接续,然而其神秘背后所透视出的对灵魂的焦灼、对现代人性的考问,却是明显溢出对所谓神仙鬼怪的猎奇或膜拜,本土文学资源背后是现代人的生存体验;设造迷宫,设置陌生人和省略空缺等形式形成的神秘主义叙事显示出对先锋小说采用的现代主义形式的借鉴,而其始终不忘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摹写与观照,又显现出对为神秘而神秘的尽情于语言和形
摘 要:巴金的《沉落》与靳以的《残阳》,都是对于学院派知识分子加以讽刺的小说,充分反映了作家的民粹思想与批判意识。不过,在《沉落》中,巴金在对主人公批判的同时,流露出一种隐在的悲悯。《残阳》中的教授,则完全被靳以描画成漫画式的小丑。其中隐现着两位作者对于人性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巴金 靳以 《沉落》 《残阳》 知识分子 人性  巴金的《沉落》(初载1934年11月1日《文学》第3卷第5号)与靳以
摘 要:本文结合波伏瓦的观点对小说《少女小渔》中对自我意识缺失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对小渔和两个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小渔自身意识的条分缕析,探寻处于生存困境的女性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少女小渔》 女性 自我意识 缺失 价值  意大利老人和小渔的假结婚是《少女小渔》故事所有起伏的开端。然而小渔命运的波澜兴起却远在假结婚这件事之前。假结婚在本文中作为一个境遇的分界点来帮助我们探寻小渔这个人物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