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理论的指导下,现代教育着眼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会”,更很重要的是“会学”。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那样:“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阅读 培养
近几年数学考题中不断出现阅读理解题,这类题型能较好地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解决数学问题的猜想与探索过程,要求正确掌握命题,对其本质作描述性的回答或进行判断概括及迁移发展。学生在解这类题时丢分比较严重,普遍出现“题没看清”、“理解错了”等状况,究其原因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太弱。在新课改理论的指导下,现代教育着眼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会”,更很重要的是“会学”。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那样:“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我在数学教学中,也积极尝试、大胆改革,下面结合实践,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通过预习、作笔记形成阅读能力
预习是学生提前对将要学习内容进行阅读,并作适当的笔记。在预习过程中,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他们先通读全文,了解本节课的目标、重点与难点以及与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掌握教材中的识记内容,根据自己掌握知识水平的情况,试着完成课后作业,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和水平,找出自己不懂或不足的地方,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阅读和自学技巧,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便于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有目的、有重点的精讲教材的有关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如《合并同类项》,先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行预习:①什么是同类项②同类项概念包含着哪些含义③如何合并同类项,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科书来预习,就可以逐步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所以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如《有理数的乘方》,通过预习,学生们基本能理解什么是乘方、幂、底数、指数,在此基础上提问-2的三次方与2的三次方的相反数相等吗?为什么?由此可以发现什么规律?于是学生会带着疑问再次富有兴趣地去阅读教材。
三、通过读写结合培养阅读能力
数学定义、定理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最佳教材。准确的定义、逻辑的演绎、严密的推理,只有通过学生的阅读学生才能从死的语言物质材料中解脱出来。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把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几何语言进行相互转化,如几何定理的内容是文字语言,学生不仅要熟记文字内容也要能熟练画出相应的图形,写出对应的几何语言;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范围要理解熟记直接影响着公式的正确运用;把一些用言语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成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如在学习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教师可带领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公理。如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他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读边理解某些关键词“夹角”、“对应”,同时几何问题转换成几何图形,用几何语言更直观的来理解表达公理。通过反复看图形,看公理,理解“夹角”,“对应”含义,将这个公理同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最后达到真正理解。
四、通过解应用题、阅读理解题提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近几年中考出现的大量阅读理解题、实际应用问题,还有教科书上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中,都有大量的生动、有趣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阅读理解和应用题,这些问题和内容,都很适合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比如,应用题的教学,在阅读的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编写好以阅读的思考形式提纲挈领,学生在阅读思考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数学阅读。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应用题理解的难易用度,进行阅读示范,带领学生逐字句逐段进行阅读,指出一些关键词和关键数量关系, 用日常语言、图表语言、列式理清各关键词和关键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数学阅读的要领。
五、通过合作交流促进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学习提高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的精神、团队观念、交往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共同阅读、交流阅读心得、分工动手操作、讨论,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思维的检索频率,使思维异常的活跃,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三角形中位线》,我提出三个问题给予导读导议:(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中位线有多少条?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何区别?(2)何谓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3)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根据反馈,学生都能轻松地理解掌握前两个问题,但对课本中这个定理的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疑惑。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由学生在全班上提出问题,针对要害给予点拨,让全班学生再思再议,发挥集体智慧,合作分析解决问题。有学生提出:“对这个定理的证明,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证明。”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运用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得出这一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不仅使学生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而且还体验了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总之,阅读是思考、是理解、是收获,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其数学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克服急躁和功利心理,循循善诱、循序渐进,通过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读写结合等多种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授人以渔”,才能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 阅读 培养
近几年数学考题中不断出现阅读理解题,这类题型能较好地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解决数学问题的猜想与探索过程,要求正确掌握命题,对其本质作描述性的回答或进行判断概括及迁移发展。学生在解这类题时丢分比较严重,普遍出现“题没看清”、“理解错了”等状况,究其原因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太弱。在新课改理论的指导下,现代教育着眼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会”,更很重要的是“会学”。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那样:“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我在数学教学中,也积极尝试、大胆改革,下面结合实践,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通过预习、作笔记形成阅读能力
预习是学生提前对将要学习内容进行阅读,并作适当的笔记。在预习过程中,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他们先通读全文,了解本节课的目标、重点与难点以及与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掌握教材中的识记内容,根据自己掌握知识水平的情况,试着完成课后作业,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和水平,找出自己不懂或不足的地方,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阅读和自学技巧,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便于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有目的、有重点的精讲教材的有关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如《合并同类项》,先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行预习:①什么是同类项②同类项概念包含着哪些含义③如何合并同类项,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科书来预习,就可以逐步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所以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如《有理数的乘方》,通过预习,学生们基本能理解什么是乘方、幂、底数、指数,在此基础上提问-2的三次方与2的三次方的相反数相等吗?为什么?由此可以发现什么规律?于是学生会带着疑问再次富有兴趣地去阅读教材。
三、通过读写结合培养阅读能力
数学定义、定理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最佳教材。准确的定义、逻辑的演绎、严密的推理,只有通过学生的阅读学生才能从死的语言物质材料中解脱出来。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把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几何语言进行相互转化,如几何定理的内容是文字语言,学生不仅要熟记文字内容也要能熟练画出相应的图形,写出对应的几何语言;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范围要理解熟记直接影响着公式的正确运用;把一些用言语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成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如在学习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教师可带领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公理。如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他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读边理解某些关键词“夹角”、“对应”,同时几何问题转换成几何图形,用几何语言更直观的来理解表达公理。通过反复看图形,看公理,理解“夹角”,“对应”含义,将这个公理同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最后达到真正理解。
四、通过解应用题、阅读理解题提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近几年中考出现的大量阅读理解题、实际应用问题,还有教科书上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中,都有大量的生动、有趣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阅读理解和应用题,这些问题和内容,都很适合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比如,应用题的教学,在阅读的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编写好以阅读的思考形式提纲挈领,学生在阅读思考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数学阅读。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应用题理解的难易用度,进行阅读示范,带领学生逐字句逐段进行阅读,指出一些关键词和关键数量关系, 用日常语言、图表语言、列式理清各关键词和关键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数学阅读的要领。
五、通过合作交流促进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学习提高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的精神、团队观念、交往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共同阅读、交流阅读心得、分工动手操作、讨论,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思维的检索频率,使思维异常的活跃,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三角形中位线》,我提出三个问题给予导读导议:(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中位线有多少条?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何区别?(2)何谓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3)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根据反馈,学生都能轻松地理解掌握前两个问题,但对课本中这个定理的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疑惑。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由学生在全班上提出问题,针对要害给予点拨,让全班学生再思再议,发挥集体智慧,合作分析解决问题。有学生提出:“对这个定理的证明,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证明。”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运用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得出这一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不仅使学生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而且还体验了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总之,阅读是思考、是理解、是收获,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其数学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克服急躁和功利心理,循循善诱、循序渐进,通过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读写结合等多种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授人以渔”,才能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