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网络运用越来越成熟的今天,计算机网络课程已成为了各大中职学校追捧的专业。为了更有效的学习各课程,很多中职院校采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本文就此模式展开研究,分析其必要性。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实践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中的一个学习方向之一,由于网络的普及,该方向逐渐被各大职校所重视,并设置为独立的专业。由于高校起步较早,其研究和建设已相对日趋成熟,但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却呈现出层次不一的局面。
一、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育的现状
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课本基本大同小异,通篇大多数就是定义,名词解释,原理等等一些抽象的东西,很多学生怀着很大的兴趣选读了该专业,但到头来却只学会了其概念、名词解释等。最后什么都没学到,白白浪费了几年的时光。此种教育很明显对学生个人,对社会都未起到任何的帮助。近年来,很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开始意识到该问题,他们借鉴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采用“工学结合”,确实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二、中职计算机网络工学结合的必要性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但各种形式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结合。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我国推行该教育模式稍晚,但工学结合必定是中职教育的大势所趋,因此工学结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1.工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专业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当今社会,技能型人才总是人才招聘中最热门的岗位,同时也是最难招的岗位。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方向的工种,很多中职应届生都只学到了皮毛,甚至有的仅会上网聊天而已。计算机网络方向必须掌握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以及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组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建设和网络管理的能力。因此封闭式的学院教育不可能得到,必须到企业实现工学结合,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工学结合促进了“双师资格”教师队伍的建设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但其教育核心仍然是教师。因此结合其专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学校可以考虑建立“双师资格”机制,让教师也到企业中去,更好的培训学生。同时,教师也能更加了解企业,使学校与企业之间更好的合作,从而输送更合适的人才。计算机网络在企业中应用甚广,很多问题并不是课本所能概括的,有运行,才会有故障,教师只有深入企业,才能更加专业。很多中职学校充分意识到这点,明文规定教师必须下企业锻炼,并以此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因素之一。
3.工学结合促进了实践和实习的机构建设
工学结合不仅仅表现于校企合作,很多学校为了更好的培训学生,不仅积极与企业采用合作的模式,学校本身也在校内设置了很多类似的基地。在计算机网络这块,学校都建立了机房,将主干课程,分为专业理论模块和专业实践模块。并推行学做一体、问题导入等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机房中,教师模拟工作现场,让学生参与产品设计及制作过程,针对实际设计任务讨论解决方案,有效培养学生的网页设计能力。
4.工学结合增加了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踏入社会做准备,如果学不能以致用,就违背了教育的终极目标。特别是职业学校,它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使得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连接,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理论认识运用于企业的生产运营中,不仅使企业运营更加专业化,也使得学校教学更加了解企业岗位需求,根据该需求设置教学活动,从而培育出更能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促进学校就业率。
三、中职计算机网络工学结合的实施障碍
1.政府关注度不高,工学结合无保障
工学结合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现实的意义,很多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都将其作为纲领性文件,但这个教育模式的更改并不是单靠教育方就能实现的,它更需要企业的配合。目前,企业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主要靠学校自身寻找企业去磨合。大多数企业都不能接受职业学校大规模的实习,即便有,也并非有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就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给予保障,否则要想实现实质性的发展是十分困难的。计算机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它带动了整个互联网的发展,现如今,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作为中等职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更应该受到政府的重视。比方说制定相关的税减免措施与接收实习指标挂钩等等。具体实施何种保障方案,是需要深入思想的话题,但相关的制度建设必须马上纳入政府的议程中去。
2.推行工学结合,需要不断的创新
我国实行该教育模式相比发达国家较晚,德国有“双元制”模式,英国有“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中国借鉴国外的经验,引进该模式,但却缺乏创新。因此,为了更有效的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推行符合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模式。
3.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在实施工学结合时,职业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自身才是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和实施的主体,需积极与企业沟通,找到企业与学校的共同目标,实现共同发展。对于一些大企业,学校领导应亲自进行沟通,制定长期合作的框架,为具体实践提供基础。比方说计算机网络专业,学校可与腾讯、百度等类似的互联网企业签订长期供应实习生的合作意向。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与企业协商,聘请一些企业的高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给予实质性的指导。除了校企合作外,学校自身也可以建设一些实习基地。现在有很多高校自身会设置一些研发机构,对外接收一些项目,所赚金额用来支付研发费用以及参与研究的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也可尝试该种方法,变被动为主动。计算机网络专业可建立自己的工作室,承接一些企业的网络设计、intranet应用以及程序设计等等工作,既参与了实践,又学习了知识。
4.未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工学结合形式化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不能以主人翁的心态来工作。而公司却已经把实习生作为员工来考量,学生一时受到束缚,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事情就屡有发生,加大了企业的管理难度,企业对实习生的印象大打折扣,进而影响了企业接纳实习生的积极性。即使接纳了,也只要求实习生做一些很基础的工作,把工学结合当做形式完成。因此为了保证工学结合的质量,学校必须建立其质量监督体系,并将该体系制作为标准流程,企业和学校时时督导,对整个过程和质量全程监控。
参考文献
[1]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与教育,2007,
[2]《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006年3月
[3]马斌.经营基地:产教结合的育人创新[J].职教通讯2006年第八期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实践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中的一个学习方向之一,由于网络的普及,该方向逐渐被各大职校所重视,并设置为独立的专业。由于高校起步较早,其研究和建设已相对日趋成熟,但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却呈现出层次不一的局面。
一、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育的现状
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课本基本大同小异,通篇大多数就是定义,名词解释,原理等等一些抽象的东西,很多学生怀着很大的兴趣选读了该专业,但到头来却只学会了其概念、名词解释等。最后什么都没学到,白白浪费了几年的时光。此种教育很明显对学生个人,对社会都未起到任何的帮助。近年来,很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开始意识到该问题,他们借鉴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采用“工学结合”,确实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二、中职计算机网络工学结合的必要性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但各种形式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结合。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我国推行该教育模式稍晚,但工学结合必定是中职教育的大势所趋,因此工学结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1.工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专业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当今社会,技能型人才总是人才招聘中最热门的岗位,同时也是最难招的岗位。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方向的工种,很多中职应届生都只学到了皮毛,甚至有的仅会上网聊天而已。计算机网络方向必须掌握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以及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组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建设和网络管理的能力。因此封闭式的学院教育不可能得到,必须到企业实现工学结合,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工学结合促进了“双师资格”教师队伍的建设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但其教育核心仍然是教师。因此结合其专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学校可以考虑建立“双师资格”机制,让教师也到企业中去,更好的培训学生。同时,教师也能更加了解企业,使学校与企业之间更好的合作,从而输送更合适的人才。计算机网络在企业中应用甚广,很多问题并不是课本所能概括的,有运行,才会有故障,教师只有深入企业,才能更加专业。很多中职学校充分意识到这点,明文规定教师必须下企业锻炼,并以此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因素之一。
3.工学结合促进了实践和实习的机构建设
工学结合不仅仅表现于校企合作,很多学校为了更好的培训学生,不仅积极与企业采用合作的模式,学校本身也在校内设置了很多类似的基地。在计算机网络这块,学校都建立了机房,将主干课程,分为专业理论模块和专业实践模块。并推行学做一体、问题导入等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机房中,教师模拟工作现场,让学生参与产品设计及制作过程,针对实际设计任务讨论解决方案,有效培养学生的网页设计能力。
4.工学结合增加了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踏入社会做准备,如果学不能以致用,就违背了教育的终极目标。特别是职业学校,它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使得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连接,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理论认识运用于企业的生产运营中,不仅使企业运营更加专业化,也使得学校教学更加了解企业岗位需求,根据该需求设置教学活动,从而培育出更能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促进学校就业率。
三、中职计算机网络工学结合的实施障碍
1.政府关注度不高,工学结合无保障
工学结合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现实的意义,很多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都将其作为纲领性文件,但这个教育模式的更改并不是单靠教育方就能实现的,它更需要企业的配合。目前,企业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主要靠学校自身寻找企业去磨合。大多数企业都不能接受职业学校大规模的实习,即便有,也并非有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就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给予保障,否则要想实现实质性的发展是十分困难的。计算机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它带动了整个互联网的发展,现如今,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作为中等职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更应该受到政府的重视。比方说制定相关的税减免措施与接收实习指标挂钩等等。具体实施何种保障方案,是需要深入思想的话题,但相关的制度建设必须马上纳入政府的议程中去。
2.推行工学结合,需要不断的创新
我国实行该教育模式相比发达国家较晚,德国有“双元制”模式,英国有“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中国借鉴国外的经验,引进该模式,但却缺乏创新。因此,为了更有效的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推行符合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模式。
3.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在实施工学结合时,职业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自身才是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和实施的主体,需积极与企业沟通,找到企业与学校的共同目标,实现共同发展。对于一些大企业,学校领导应亲自进行沟通,制定长期合作的框架,为具体实践提供基础。比方说计算机网络专业,学校可与腾讯、百度等类似的互联网企业签订长期供应实习生的合作意向。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与企业协商,聘请一些企业的高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给予实质性的指导。除了校企合作外,学校自身也可以建设一些实习基地。现在有很多高校自身会设置一些研发机构,对外接收一些项目,所赚金额用来支付研发费用以及参与研究的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也可尝试该种方法,变被动为主动。计算机网络专业可建立自己的工作室,承接一些企业的网络设计、intranet应用以及程序设计等等工作,既参与了实践,又学习了知识。
4.未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工学结合形式化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不能以主人翁的心态来工作。而公司却已经把实习生作为员工来考量,学生一时受到束缚,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事情就屡有发生,加大了企业的管理难度,企业对实习生的印象大打折扣,进而影响了企业接纳实习生的积极性。即使接纳了,也只要求实习生做一些很基础的工作,把工学结合当做形式完成。因此为了保证工学结合的质量,学校必须建立其质量监督体系,并将该体系制作为标准流程,企业和学校时时督导,对整个过程和质量全程监控。
参考文献
[1]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与教育,2007,
[2]《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006年3月
[3]马斌.经营基地:产教结合的育人创新[J].职教通讯2006年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