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时珍出生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一生经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个朝代,在世时正是明朝的中后期。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1445),蕲州的府衙地位突然发生了变化,荆王朱瞻堈将王府迁到蕲州。朱瞻堈是仁宗朱高炽的第六个儿子,藩地原在江西建昌,因蟒蛇经常出入王府,于是向朝廷提出迁址。其实,迁到蕲州的真正原因是看上了蕲州的“麟阁江山”。蕲州地处长江中游北岸,上可达荆襄,下可到金陵,地处要冲。蕲州城三面环水,临江靠湖,军事上易守难攻。“背鹿岗,面凤岭,大江襟其前,诸湖带其后,左控匡庐,右接洞庭。”王府的移迁的确使蕲州获得了一次发展的机会。
李时珍祖父李晓山是个“铃医”,也就是背着药袋摇铃走村串户的游医。但到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这一代,已在蕲州定居开医寓,由于他医术高明,“王侯重之”,还被封了一个从九品的吏目,并入太医院幕府任职。
蕲州自古出名医。蕲州境内产中药材六百余种,其中蕲艾、蕲龟、蕲竹、茯苓、桔梗、紫苏、丹参、莲藕久负盛名。蕲州的蕲口镇历史上是药材聚散地,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到过此地,还买了一些旅途备用的药物,他见药物泡制精良,包装讲究,感慨地说:“药肆用心如此,亦可嘉也。”清光绪八年所编《蕲州志·方技》明朝部分,一共介绍了五位杰出的人物都是名医。古蕲州辖区内,宋朝的庞安时,明朝的李时珍、万密斋,清朝的杨际泰都是杏林巨擘,有医学著作流传后世。
李时珍十四岁考中秀才,后来又三次参加举试,皆名落孙山。中举不成,李时珍入仕理想破灭,李言闻便让儿子继承医业。古语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悬壶济世也是一种选择。
中医很难学,学中医的人要死记大量的医学典籍,死记一千多种中药的药理药性,熟知药物的产地、泡制方法、剂量,根据病情适量加减,灵活运用。拿脉是中医诊断病人病症的重要手段,望闻问切更多的是凭临床经验。史料记载,李时珍“读书十稔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善医即以医自居富顺”。他治好了荆王府荆穆王妃胡氏的胃病,又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琨孙子爱吃灯盏花的怪病。于是蕲州的荆王向武昌的楚王推荐,李时珍治好了楚王儿子暴厥的病,被楚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后来,楚王又向朝廷推荐,李时珍到了北京,被授予太医院判,成了皇室医生。这年,他才三十岁。
然而,仅仅只一年,李时珍便脱下太医院判的官服回到蕲州。
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的时候,已在雨湖北岸的红花园建了一处房子(此地因石榴树多,故名红花园)。他根据诗“考槃在阿,硕人之过”句,把新居叫“过所馆”。“过所馆”濒临雨湖,风景非常优美。《蕲州志》载,雨湖“春多桃李,夏盛芙蕖,为全州最盛处”。
李时珍是植物学家,也是一个园艺学家,他在过所馆内辟半亩地种上牡丹、芍药、丹参、紫苏、茯苓等药材,有空就莳弄。迷人的雨湖风光,雅致幽静的居所,为李时珍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写作环境。他太爱雨湖,给自己取号名“濒湖山人”。
李时珍《逢故友吴明清感赋》一诗,流露出自己舍弃功名、专心著书的志向。
青锁名藩三十年,虫沙猿鹤总堪怜。
孤兰杜若山中侍,谁遗文章四海传?
白雪诗歌千古调,清溪日醉五湖船。
鲈鱼味美秋风起,好似同游访旧天。
李时珍靠行医养家糊口,没有俸薪和补贴,他写作是靠业余时间。在“过所馆”他完成了《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医学著作,编写整理了《过所诗词》、《诗话》等文学作品集,完成了毕生的心血结晶《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全书五十二卷,列纲十六部,分目六十类,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插图一千一百零九幅,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例,全书一百九十余万字。后人评价说,《本草纲目》不仅是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药学之大成的著作,也是当今世界最杰出的药学巨典。
《本草纲目》的出版并不比著书容易,甚至比写书更难。
1578年,李时珍年届花甲,《本草纲目》已经写成。在修改润色的过程中,李时珍就四处打听寻访,想找一个理想的书坊把书印出来。在书商眼里,李时珍是个无名气地位的医生,印刷他的书不能为书坊扬名。
李时珍的大儿子李建中,这时已做了四川蓬溪县知县,算得上一个见了世面的官员。他对李时珍说:“父亲如果能请凤洲先生写一篇序文,那些刻书家一定不会怠慢的。”
凤洲就是大名鼎鼎的王世贞。王世贞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今江苏太仓县人。他是嘉靖年间进士,官至朝廷刑部尚书。当时王世贞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首领,李攀龙死后,王世贞主持文坛二十年。
《本草纲目》成书后两年没找到刻书家。万历八年(1580)秋天,六十二岁的李时珍背着重重的一袋书稿,从蕲州乘船沿江东下,一路劳顿,于九月九日到达江苏太仓王世贞的家。
李时珍将自己写的《本草纲目》给王世贞看,他说了写书的经历和成书后难找刻印处的苦衷,真诚恳请王世贞为此书写一篇序文。王世贞被李时珍的精神感动,答应了。李时珍只住几天便回蕲州。
李时珍走后,王世贞才仔细阅读《本草纲目》,凭着大文学家的眼力,他认为这部书的价值不可估量。序文中写道:“纪称,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辩明珠……”他还把李时珍的形象描绘了一番,说他瘦高的个子,精神饱满,言谈不凡,可称“北斗以南一人”,意思是天下少有的奇才。他说打开《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之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禁(仅)以医书观哉?实理性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
有了王世贞的序文,南京书商胡承龙才承印《本草纲目》。要命的是出书的周期长达十三年,年迈的李时珍不知道有多少次往返南京与蕲州之间,寒来暑往,李时珍日渐衰老,终于在七十五岁那年病倒在床,他拖着病体之躯,向朝廷写了一份遗表,倾诉自己编写《本草纲目》的意图,恳切希望朝廷“恩准礼部,转发史馆采择,或行太医院重修”,以便更多人读到此书。可惜,第二年李时珍去世,他未能看到自己的著作出版。
1606年,《本草纲目》传到近邻日本。日本医学界非常重视,1783年开始译成日文,随后此书又译成拉丁文、德文、法文、英文、俄文等许多国家的文字,风行世界,成为国际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接触到了两百多年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并读完了其中的部分章节后,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他把这部书称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另一位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说:“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中药书中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在和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完全隔绝的情况下,能在科学上获得如此辉煌成就,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
至今,英国、日本、莫斯科的一些大学里,巍然矗立着李时珍的塑像,与西方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达尔文、牛顿这些科学巨匠的雕像立在一起。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1445),蕲州的府衙地位突然发生了变化,荆王朱瞻堈将王府迁到蕲州。朱瞻堈是仁宗朱高炽的第六个儿子,藩地原在江西建昌,因蟒蛇经常出入王府,于是向朝廷提出迁址。其实,迁到蕲州的真正原因是看上了蕲州的“麟阁江山”。蕲州地处长江中游北岸,上可达荆襄,下可到金陵,地处要冲。蕲州城三面环水,临江靠湖,军事上易守难攻。“背鹿岗,面凤岭,大江襟其前,诸湖带其后,左控匡庐,右接洞庭。”王府的移迁的确使蕲州获得了一次发展的机会。
李时珍祖父李晓山是个“铃医”,也就是背着药袋摇铃走村串户的游医。但到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这一代,已在蕲州定居开医寓,由于他医术高明,“王侯重之”,还被封了一个从九品的吏目,并入太医院幕府任职。
蕲州自古出名医。蕲州境内产中药材六百余种,其中蕲艾、蕲龟、蕲竹、茯苓、桔梗、紫苏、丹参、莲藕久负盛名。蕲州的蕲口镇历史上是药材聚散地,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到过此地,还买了一些旅途备用的药物,他见药物泡制精良,包装讲究,感慨地说:“药肆用心如此,亦可嘉也。”清光绪八年所编《蕲州志·方技》明朝部分,一共介绍了五位杰出的人物都是名医。古蕲州辖区内,宋朝的庞安时,明朝的李时珍、万密斋,清朝的杨际泰都是杏林巨擘,有医学著作流传后世。
李时珍十四岁考中秀才,后来又三次参加举试,皆名落孙山。中举不成,李时珍入仕理想破灭,李言闻便让儿子继承医业。古语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悬壶济世也是一种选择。
中医很难学,学中医的人要死记大量的医学典籍,死记一千多种中药的药理药性,熟知药物的产地、泡制方法、剂量,根据病情适量加减,灵活运用。拿脉是中医诊断病人病症的重要手段,望闻问切更多的是凭临床经验。史料记载,李时珍“读书十稔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善医即以医自居富顺”。他治好了荆王府荆穆王妃胡氏的胃病,又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琨孙子爱吃灯盏花的怪病。于是蕲州的荆王向武昌的楚王推荐,李时珍治好了楚王儿子暴厥的病,被楚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后来,楚王又向朝廷推荐,李时珍到了北京,被授予太医院判,成了皇室医生。这年,他才三十岁。
然而,仅仅只一年,李时珍便脱下太医院判的官服回到蕲州。
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的时候,已在雨湖北岸的红花园建了一处房子(此地因石榴树多,故名红花园)。他根据诗“考槃在阿,硕人之过”句,把新居叫“过所馆”。“过所馆”濒临雨湖,风景非常优美。《蕲州志》载,雨湖“春多桃李,夏盛芙蕖,为全州最盛处”。
李时珍是植物学家,也是一个园艺学家,他在过所馆内辟半亩地种上牡丹、芍药、丹参、紫苏、茯苓等药材,有空就莳弄。迷人的雨湖风光,雅致幽静的居所,为李时珍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写作环境。他太爱雨湖,给自己取号名“濒湖山人”。
李时珍《逢故友吴明清感赋》一诗,流露出自己舍弃功名、专心著书的志向。
青锁名藩三十年,虫沙猿鹤总堪怜。
孤兰杜若山中侍,谁遗文章四海传?
白雪诗歌千古调,清溪日醉五湖船。
鲈鱼味美秋风起,好似同游访旧天。
李时珍靠行医养家糊口,没有俸薪和补贴,他写作是靠业余时间。在“过所馆”他完成了《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医学著作,编写整理了《过所诗词》、《诗话》等文学作品集,完成了毕生的心血结晶《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全书五十二卷,列纲十六部,分目六十类,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插图一千一百零九幅,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例,全书一百九十余万字。后人评价说,《本草纲目》不仅是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药学之大成的著作,也是当今世界最杰出的药学巨典。
《本草纲目》的出版并不比著书容易,甚至比写书更难。
1578年,李时珍年届花甲,《本草纲目》已经写成。在修改润色的过程中,李时珍就四处打听寻访,想找一个理想的书坊把书印出来。在书商眼里,李时珍是个无名气地位的医生,印刷他的书不能为书坊扬名。
李时珍的大儿子李建中,这时已做了四川蓬溪县知县,算得上一个见了世面的官员。他对李时珍说:“父亲如果能请凤洲先生写一篇序文,那些刻书家一定不会怠慢的。”
凤洲就是大名鼎鼎的王世贞。王世贞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今江苏太仓县人。他是嘉靖年间进士,官至朝廷刑部尚书。当时王世贞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首领,李攀龙死后,王世贞主持文坛二十年。
《本草纲目》成书后两年没找到刻书家。万历八年(1580)秋天,六十二岁的李时珍背着重重的一袋书稿,从蕲州乘船沿江东下,一路劳顿,于九月九日到达江苏太仓王世贞的家。
李时珍将自己写的《本草纲目》给王世贞看,他说了写书的经历和成书后难找刻印处的苦衷,真诚恳请王世贞为此书写一篇序文。王世贞被李时珍的精神感动,答应了。李时珍只住几天便回蕲州。
李时珍走后,王世贞才仔细阅读《本草纲目》,凭着大文学家的眼力,他认为这部书的价值不可估量。序文中写道:“纪称,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辩明珠……”他还把李时珍的形象描绘了一番,说他瘦高的个子,精神饱满,言谈不凡,可称“北斗以南一人”,意思是天下少有的奇才。他说打开《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之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禁(仅)以医书观哉?实理性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
有了王世贞的序文,南京书商胡承龙才承印《本草纲目》。要命的是出书的周期长达十三年,年迈的李时珍不知道有多少次往返南京与蕲州之间,寒来暑往,李时珍日渐衰老,终于在七十五岁那年病倒在床,他拖着病体之躯,向朝廷写了一份遗表,倾诉自己编写《本草纲目》的意图,恳切希望朝廷“恩准礼部,转发史馆采择,或行太医院重修”,以便更多人读到此书。可惜,第二年李时珍去世,他未能看到自己的著作出版。
1606年,《本草纲目》传到近邻日本。日本医学界非常重视,1783年开始译成日文,随后此书又译成拉丁文、德文、法文、英文、俄文等许多国家的文字,风行世界,成为国际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接触到了两百多年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并读完了其中的部分章节后,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他把这部书称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另一位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说:“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中药书中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在和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完全隔绝的情况下,能在科学上获得如此辉煌成就,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
至今,英国、日本、莫斯科的一些大学里,巍然矗立着李时珍的塑像,与西方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达尔文、牛顿这些科学巨匠的雕像立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