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而文学接受活动也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中语文课堂中文学接受活动的教学现状却并没有体现文学接受活动的这一重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重要教育意义。本文分析了有效开展文学接受活动课堂的教学三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文学接受活动;髙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文学接受活动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包括阅读、欣赏、鉴赏、批判。它是以读者作为阅读和接受的主体,在其特定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这一接受对象的积极能动地、再创作性接受,以求实现接受主体与创作主体间的审美交流,让接受主体在这一审美愉悦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作品与接受者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读者通过文学接受活动,运用自己的想象改造作品,使得作品的能量得以释放和彰显,与此同时也在不断的改造自己,是一种将文学消费和文学生产统一起来的过程。本文分析了有效开展文学接受活动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 重视学生“期待视野”,推进教学的个性化设计
1.立足学生的“期待视野”,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进行文学接受活动的课堂教学时,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期待视野的差异,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合每一个人或者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要找准学生的期待视野,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也即符合他们“胃口”的教学内容。为此教师要把握住三个关键点,一是学生尚处的理解水平,二是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三是学生需要什么内容。教师通过长期与学生的交流与接触很容易把握住这三个关键点,从这三个关键点出发,教师不仅可以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拓展期待视野。例如在讲授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时候,就可以从三个关键点出发,设计教学内容。
2.激活学生的期待视野,创设自主的探究课堂
从学生的期待视野出发,有效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切实的帮助学生发展,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中激活学生的期待视野,利用学生自身已经具备的各项基本能力自主积极地探究问题,分析文本,创设自主性的探究课堂,在此基础上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扩展审美视野。
创设自主的探究性的文学接受课堂,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相对思想自由的教学氛围。从教师自身出发,老师要对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和作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教师是课堂的组建者和控制者,调控着课堂的进程,是以调控者和辅助者的身份出现的,但教师却不是课堂的主宰者,不是高高在上的话语掌控者,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迫使学生对自己绝对服从。老师只有对自己在课堂中所处的角色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之后,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良好关系,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在平等对话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个性化思维的发展。其次,在这种思想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形成批判阅读视角,以促进学生在批判视野的思维中形成探究能力。
二、填补“召唤结构”空白,提高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在接受理论看来,任何一个文本都蕴含着无数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点,这些未定性和空白点共同构成一个未完成的有待具体化的多层面的框架结构,而称之为“召唤结构”。这些“召唤结构”对接受者有一种“感召力”,促使着接受者以不同的方式对未定性进行意义确定,和空白点的填补,从而实现文本的具体化。在文学接受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接受文本的真正意义,就必须引导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对文本的具體化,确定文本的意义。而在此过程中,文本中“召唤结构”的丰富性和意义的多向性,又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解读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为他们提高自身的审美创造力起了奠基石的作用。
1.建构对话型课堂,唤醒主体的创造力
老师与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交流的过程,正如伊瑟尔所说:“文本与读者两极,以及发生在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文学交流理论的根基”,“文学作品是一种交流形式”,这就为建构对话型语文课堂奠定了理论基础,并通过老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唤醒审美主体间的创造力,使学生主体在施展创造力丰富文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2.填补“召唤性”空白,实现文本的再创造
对话型的语文课堂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看到了学生在进行文学接受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主观能动性,还促使教师在文学接受的教学中找回了自己的主动性,摆正了自己作为学生接受活动中的参与者、启发者和引导者的位置。在这样的文本、教师、学生相互作用的对话交流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作为鲜活的思维个体,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思想情感,双方运用情感和创造力共同填补和丰富文本中“召唤结构”的空白和意义未定点,从而在召唤结构和期待视野的互动中赋予文本的现实意义,完成对文本的再创造,实现视野的融合。
3.在启发中促进“视野融合”,放飞学生的文学想象
重视学生的期待视野,不仅是因为学生的期待视野作为他们进行文学接受活动的先结构和前见,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业已习惯和熟悉的文本,还因为学生的期待视野具有创造性力量,促使学生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进行积极主动重建活动的重要因素。因而期待视野呈现出一种双刃剑的功能,既呈现出一种知觉定势功能,又呈现出一种主体的创造性功能。正是学生接受主体这种不满足被动接受而不断渴求视野失衡、重建视野的文学接受状态,才出现了 “视野融合”,在与文本视野的交叉、断裂、延伸、排斥中不断融合与排斥,而走进文学接受的佳境,这也是文学接受课堂中的教学佳境。因而,促进学生的视野融合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也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语文教师所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结束语
在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和情感快速发展的阶段,应充分给予他们发挥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而了解他们接受文学的心理机制和发展过程则可以帮助老师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接受文本,提高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学东.用期待视野理论审视语文阅读教学[J].河南教育,2004(9)
[2]罗佳丽.文学接受观下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策略的选择[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文学接受活动;髙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文学接受活动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包括阅读、欣赏、鉴赏、批判。它是以读者作为阅读和接受的主体,在其特定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这一接受对象的积极能动地、再创作性接受,以求实现接受主体与创作主体间的审美交流,让接受主体在这一审美愉悦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作品与接受者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读者通过文学接受活动,运用自己的想象改造作品,使得作品的能量得以释放和彰显,与此同时也在不断的改造自己,是一种将文学消费和文学生产统一起来的过程。本文分析了有效开展文学接受活动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 重视学生“期待视野”,推进教学的个性化设计
1.立足学生的“期待视野”,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进行文学接受活动的课堂教学时,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期待视野的差异,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合每一个人或者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要找准学生的期待视野,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也即符合他们“胃口”的教学内容。为此教师要把握住三个关键点,一是学生尚处的理解水平,二是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三是学生需要什么内容。教师通过长期与学生的交流与接触很容易把握住这三个关键点,从这三个关键点出发,教师不仅可以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拓展期待视野。例如在讲授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时候,就可以从三个关键点出发,设计教学内容。
2.激活学生的期待视野,创设自主的探究课堂
从学生的期待视野出发,有效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切实的帮助学生发展,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中激活学生的期待视野,利用学生自身已经具备的各项基本能力自主积极地探究问题,分析文本,创设自主性的探究课堂,在此基础上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扩展审美视野。
创设自主的探究性的文学接受课堂,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相对思想自由的教学氛围。从教师自身出发,老师要对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和作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教师是课堂的组建者和控制者,调控着课堂的进程,是以调控者和辅助者的身份出现的,但教师却不是课堂的主宰者,不是高高在上的话语掌控者,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迫使学生对自己绝对服从。老师只有对自己在课堂中所处的角色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之后,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良好关系,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在平等对话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个性化思维的发展。其次,在这种思想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形成批判阅读视角,以促进学生在批判视野的思维中形成探究能力。
二、填补“召唤结构”空白,提高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在接受理论看来,任何一个文本都蕴含着无数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点,这些未定性和空白点共同构成一个未完成的有待具体化的多层面的框架结构,而称之为“召唤结构”。这些“召唤结构”对接受者有一种“感召力”,促使着接受者以不同的方式对未定性进行意义确定,和空白点的填补,从而实现文本的具体化。在文学接受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接受文本的真正意义,就必须引导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对文本的具體化,确定文本的意义。而在此过程中,文本中“召唤结构”的丰富性和意义的多向性,又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解读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为他们提高自身的审美创造力起了奠基石的作用。
1.建构对话型课堂,唤醒主体的创造力
老师与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交流的过程,正如伊瑟尔所说:“文本与读者两极,以及发生在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文学交流理论的根基”,“文学作品是一种交流形式”,这就为建构对话型语文课堂奠定了理论基础,并通过老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唤醒审美主体间的创造力,使学生主体在施展创造力丰富文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2.填补“召唤性”空白,实现文本的再创造
对话型的语文课堂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看到了学生在进行文学接受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主观能动性,还促使教师在文学接受的教学中找回了自己的主动性,摆正了自己作为学生接受活动中的参与者、启发者和引导者的位置。在这样的文本、教师、学生相互作用的对话交流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作为鲜活的思维个体,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思想情感,双方运用情感和创造力共同填补和丰富文本中“召唤结构”的空白和意义未定点,从而在召唤结构和期待视野的互动中赋予文本的现实意义,完成对文本的再创造,实现视野的融合。
3.在启发中促进“视野融合”,放飞学生的文学想象
重视学生的期待视野,不仅是因为学生的期待视野作为他们进行文学接受活动的先结构和前见,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业已习惯和熟悉的文本,还因为学生的期待视野具有创造性力量,促使学生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进行积极主动重建活动的重要因素。因而期待视野呈现出一种双刃剑的功能,既呈现出一种知觉定势功能,又呈现出一种主体的创造性功能。正是学生接受主体这种不满足被动接受而不断渴求视野失衡、重建视野的文学接受状态,才出现了 “视野融合”,在与文本视野的交叉、断裂、延伸、排斥中不断融合与排斥,而走进文学接受的佳境,这也是文学接受课堂中的教学佳境。因而,促进学生的视野融合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也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语文教师所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结束语
在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和情感快速发展的阶段,应充分给予他们发挥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而了解他们接受文学的心理机制和发展过程则可以帮助老师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接受文本,提高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学东.用期待视野理论审视语文阅读教学[J].河南教育,2004(9)
[2]罗佳丽.文学接受观下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策略的选择[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