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闺人未识,缘份来时展芳容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e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7月23日,首届中国青州艺术博览会召开,收藏天下数字频道、山东电视台鉴宝栏目等众多媒体参加,文化部艺术品评估鉴定委员会主任王立军、毛晓沪、夏天星等专家亲临现场鉴宝。笔者有幸将收藏多年的两枚古钱“西周”、“六铢”带到现场请专家对此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均为真品,并出具了三位著名专家签名的鉴定证书。
  作为一名普通的古钱收藏爱好者,能拥有两枚上档次、较为珍贵的古钱,笔者倍感荣幸与自豪,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回顾收藏“六铢”古钱的经历不禁感慨万千。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笔者在集贸市场上遇到一位卖字画的妇女,她将一串铜钱压在字画旁边,立即上前翻看,发现普通的古钱里面有一枚钱文与众不同且从未见过的古钱,就问多少钱一枚,那妇女说自己是替一位收废品老者代卖,五元一枚。于是当即买下,回家后对照古钱谱,在南朝货币中有一枚“太货六铢”钱与之相似,但此古钱只有“六铢”两字。此钱直径2.5厘米,穿径1厘米,钱体较薄,锈色牢结,有红斑及黄点。由于没有其他资料可参考,也就作为一般钱币放置。
  上世纪末笔者在一报刊杂志发售点翻阅《收藏》杂志1998年第2期总第62期时,发现登载了著名钱币专家董大勇先生的文章《珍惜古钱鉴赏举要》(之四)。文中有一段对“六铢”古钱的精彩论述,并有一枚六铢古钱的拓片。概况:此钱为南朝陈宣帝太建年所铸,形制与“太货六铢”基本相同,微差“太货”两字。“太货六铢”虽较少见,但不属珍品,而“六铢”至今见实物者极少,有的钱谱列为孤品。“六铢”之“六”形状似人双手叉腰,古人比喻“叉腰哭天子”者。珍惜程度:大珍罕品。(此品古钱为四川某藏友之藏品)时隔不久,《收藏》杂志1998年第6期总第66期又登载了董大勇先生的文章《古钱鉴赏漫笔》,文中又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四川一位朋友集到了被称为孤品,《历代古钱图说》《古钱大辞典》等重要著作失载,戴庭、丁福保诸位前辈未见的“六铢”。笔者看到董大勇先生这两篇文章对古钱“六铢”的精彩论述如获至宝,反复拜读,心中豁然开朗,惊喜万分,更进一步激起了与专家泉友交流的愿望。于是早在本世纪之初就曾写稿并寄照片,希望得到专家及泉友的赐教,但遗憾的是黄鹤飞去“杳无音信”。2010年春电视数字频道开通后看到了河南电视台文物宝库频道著名钱币专家袁银龙先生的古今钱币系列讲座。在讲到南朝货币时有一甾等于六铢之说。于是笔者又寄上有关“六铢”古钱照片资料,但仍旧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就在困惑迷茫山重水复之时,却迎来了柳暗花明。首届中国青州艺术博览会的召开,为这枚“六铢”古钱面世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正是应了那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说。这的确是缘分也是天意。“六铢”古钱得到了三位专家的一致认可,并出具了鉴定证书,这更说明了此古钱的珍贵性、稀缺性。既然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与重视,就不应藏在深闺秘不示人,今特写此稿并把“六铢”资料照片寄往《收藏界》杂志社,希望能借贵刊一角与老师泉友共鉴赏。
   (责编:丁丑)
其他文献
杨仲子(1885—1962年),原名杨祖锡,亦名扬子,号石冥山人、一粟翁、梦春楼主。江苏南京人。早年就读于江南格致书院,后留学法国攻读化学工程,后又去瑞士学习钢琴、音乐理论、作曲及西洋文学。归国后任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主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并兼任北京大学、中法大学等校的法文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是著名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一生致力于音乐和音乐教育,建立了中国音乐教育体
期刊
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创烧的一种具有独特釉色风格的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史书最早记录青白瓷者为北宋蔡襄所著的《茶录》:“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其后,许多记录青白瓷的墨迹就留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南宋赵汝适在他的《诸蕃志》中提到用瓷器贸易,在亚洲有十五个地区和国家,即现今的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等。书中笼统提到瓷器贸易
期刊
景泰蓝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品,因创始于明代景泰年间而得名。其工艺十分复杂,难度极高。本人于一九五九年去北京工艺美术学校任教后,一九六九年教师下厂去北京工艺美术厂协助设计工作。此间在珐琅车间,亲眼目睹景泰蓝珐琅制造工艺的全过程,其流程从设计开始,当时基本上以瓶罐颊中、小件出口产品为主。首先根据图纸,用铜皮手工敲打成胎型,然后用条形细铜丝掐弯成各种图案的造型,如云纹、花瓣、龙凤等;再用特殊粘合材料按铜
期刊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并风靡国内外,至南宋时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那么,这个庞大的窑系究竟有多大,包含哪些窑口呢?为方便喜爱青白瓷的藏友收藏研究,现将各地烧造青白釉瓷器的窑场资料加以整理,介绍于下:  一、江西  景德镇窑:在青白瓷窑系中产品质量最好的窑口。目前发现烧造青白瓷的窑场有宋代
期刊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  2004年,我刚刚接触到铜元收藏,从普品开始,寻找各铜元局的作品,哪怕是那个局最常见的普通一员,也让它站个队,领个户头。  清代乃至民国,人们的观念里,贵州地处西南边陲,偏僻得连晚清的铜元局都未曾设立,以致在满目的晚清民国铜元阵容中,没有“黔”字号品种。但偏远的地方,易出稀奇事。  铜元的流通时代早过去,曾经铸过铜元的民国各级政府也快寿终正寝了,而在这个时候的194
期刊
7月21日,“第九届南戴河荷花艺术节暨星光大道明星走进南戴河”盛装开幕之际,“名人名画展”亦在南戴河中华荷园咏荷馆隆重举办。  荷风莲韵,翰墨飘香。一幅幅宁静致远的咏莲画,一幅幅暗香浮动的牡丹图,一幅幅惟妙惟肖的油画作品,在古典音乐的悠扬声中愈加熠熠生辉。走进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中华荷园咏荷馆,徜徉其中,时时体会到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感受,艺术之美,凝重深厚,儒雅大气,凝聚着人们对诗情画意的欣赏追求。 
期刊
“哐!底座闷哼一声,本次春拍首个一锤子买卖在贵州达成。付清26万后,某先生喜笑颜开地接过了第一件战利品—一瓶1966年产的贵州茅台。  如果仅仅从上个月许多针对性很强的报道来看,本次春拍不失为成千上万场“喜创新高”的拍卖会中的一员。实际上,精品仍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北京荣宝,一上来就抖出了齐白石的《荷塘春秋》和张大千的《玉簪花》—两位泰斗之作品,对于每场拍卖会来说,已经是赵本山、宋祖英之于春
期刊
阳春三月,正是外出的好时节,爱好美玉的我,每逢周末,必去古玩市场看玉—“淘”一“淘”,“赏”一“赏”。  我之玩玉,只入不出,前些年还比较自在,因当时玉价虽已不菲,但还能接受,然而随着近年来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火爆,玉价飞涨,于是给自己定下了只看不买的纪律。故每每手捧美玉,几番徘徊,度囊中之羞涩,回首流连再三,终顿足不顾而去。  然“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因此偶尔还是难忍心头之好而小有所得。每得一
期刊
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可谓争奇斗艳,无论是青花的淡描雅致,还是五彩的姹紫嫣红,都无时无刻不向世人展示那美妙的身姿,诉说那令人心动的美丽传说。在众多种类中,“釉里红”作为中国瓷坛的一枝奇葩,以其红白相映的独特魅力受到青睐,历来被视为瓷中珍品。  山东博物馆藏有一件明洪武官窑釉里红缠枝花卉碗(见图1)。碗高10厘米,口径20.3厘米,口微撇,深腹,圈足。碗体内外均施釉,纹饰以釉里红彩描绘。碗外壁绘缠枝牡丹
期刊
堆塑瓷瓶是我国宋代时长江下游地区流行的一种有堆贴塑内容的特殊的随葬明器,其典型特征为在主体罐的上部堆贴着飞鸟瑞兽、门阙楼阁、仙佛人像、乐伎杂耍等雕像。堆塑瓷瓶造型独特,雕饰复杂,形态各异。到了元代,造型逐渐简单直至衰落,分布范围小。堆塑瓷瓶将各种丧葬明器浓缩于一身,并组合为一有机的整体,集中了大量的丧葬信息,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历史研究价值以及收藏价值。    一、堆塑瓶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据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