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的读书状况与其专业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了解和改善小学教师读书环境,营造读书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调查报告围绕小学教师读书现状之读不读、怎么读、读什么和读书效果四个维度对连云港四所小学教师的读书现状进行问卷和访谈,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从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读书内容的选择、读书方法引导、阅读习惯的培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引领等方面提出改善的对策,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读书;教师读书;现状;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B-0068-07
一、调查目的、时间、对象、方法
本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我市小学教师读书现状,发现存在问题,探讨解决对策,以达到让更多人正视教师的读书危机,改善读书缺失,加快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的目的。本调查于2014年3月开始,随机抽取我市4所小学各学科、各年龄段、各专业成长层次共计400名在岗教师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0份,其中A校50份、B校74份、C校88份、D校58份。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以访谈法。按照相关原则与方法设计了调查问卷,共49个题目。内容围绕读不读、怎么读、读什么、读书效果这四个主要问题设计。问卷由五点矢量表题、单选题、排序题、简答题组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读不读
所谓“读不读”,是指当下教师有没有从自己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读书。可能影响该问题的因素包括有读书观念和读书行为,而读书时间和读书数量可以对“读不读”进行标准和量化。
1.读书观念
一件事成功与否首先要看人们对其观念如何,即是否正确的认识并重视。读书也是如此,调查教师“读不读”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观念上的认识,即教师是如何看待“读书”的?是否有正确的读书观?是否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我们大多数的教师是如何看待“读书”的呢?如下图:
如上圖所示,绝大多数教师对“读书”不排斥,77.33%的教师认为“读书使人快乐”,81.25%的教师认识到“读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有帮助”,82.43%的教师认为读书“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促进作用”,78.53%的教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阅读一定的经典名著”,同时有83.85%的教师认同“今天,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但读书仍很重要”,79.2%的教师认为“学校开展读书活动非常必要”。对读书相关知识比如知道“世界读书日”及其意义的教师也过半数。说明教师对读书的观念是正确的,认识是到位的,对读书给自身专业发展带来的重要意义是认同的。
除了有关“读书”的观念性认识,在本次调查中,还考察了教师对“阅读量多少”的认识,统计如下:
以“一个人平均每年读十本书”为参考,衡量教师的阅读量大小。通过调查发现:57.45%的教师认为平均每年读十本书的这个阅读量很大,只有6%的教师认为不大。这反映出大多数教师对读书量的认识有偏差。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自身读书量低造成。同样相关的问题“认为同事的阅读量很大”和“对自已的阅读量满意”这个判断也说明了这一点。
教师对“读书”有愉悦的感受和正确的认识,意识到“读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对读书量的认识则分歧较大。
2.读书行为
在访谈中,所有教师都表示平时有读书习惯。而如何保证读书的常态化与日常化,显然,制定科学有效的读书计划,设定符合自身的读书目的等正确的读书行为很有必要。
从表2、表3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四分之一多一点的教师有具体的阅读计划和明确的阅读目的。也有近四分之一的教师是毫无计划和目的,随性而至。这样就难以保证读书的质与量。在开放式简答题中,关于“您一周大约摘记多少字的读书笔记”,有55.7%的教师没有摘记读书笔记,23.9%一周摘记在500字以内(包括500字),摘记500—1000字的有13.6%,一周摘记超过2000字的仅有6.8%。在“您的阅读计划是什么”的回答中,只有38.6%的教师写出了自己的阅读计划,31%的教师明显表示没有阅读计划。
众所周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制定可行的计划,按照计划朝着目标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读书也应如此,但从统计中可见,大多数教师的读书行为是无计划、无目的的随性而至,没有采用有效的读书方式、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效果难以保证。
3.读书时间
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四所学校中,60.33%的教师平均每天读书的时间是低于1小时的。只有极少数的教师每天读书超过2个小时。将四所学校数据单列,可以说明这不是一所学校所存在的问题。虽然其中个别数据有相差,比如B校有20%的教师每天读书时间超过两个小时,但综合四所学校的数据,不影响我们得出教师平均每天读书的时间过少这个结论。这也呼应了前文教师阅读量低的现象。
在访谈中,不少教师反映当下工作压力大,日常需要处理的事务多,没有过多的时间也静不下心来读书。但表5所统计的数据似乎并不能说明这点。
上表中,我们发现不到一成的教师会拿出闲暇时间的三分之一来读书,多数教师用于读书的时间只是闲暇时间的五分之一甚至是六分之一。这说明教师并不是没有时间读书,而是时间没有用在读书上。在访谈中,也有一位教师这样表示:老师的时间紧,但还不至于没有读书的时间,关键看愿不愿意去读。从读书时间过少可以看出教师缺乏读书的自我意识,没有很好的分配、利用自己的时间在读书上。
4.读书数量
我们从2010年以来为一个时间段,统计教师平均每年的读书数量、每年购书费用以及个人藏书量:
表6告诉我们,把“教书”作为本职工作的教师,竟然有63.42%的教师平均每年读书量低于全国人均读书量——不足四本,8.81%的教师一年才读一本书。教师读书量过少,存在严重的读书危机。这一结论让我们震惊。表7、表8的统计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结论:2010年以来70.16%的教师平均每年购书费用低于300元,按目前小学教师年均收入5万计算,7成的教师对于读书资金投入仅占年收入的0.6%。55.08%的教师个人藏书量不足百本。那么,是什么造成教师读书量过少的原因呢? 从表9不难看出,“没时间”和“缺少阅读氛围”是造成教师读书量过少的主要原因。在访谈中,许多教师也表示平时工作忙,心情浮躁,静不下心来读书。这一方面确实反映了小学教师工作繁忙、学习时间较少的现状,但也说明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不高,对专业发展不够迫切,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综上分析,“小学教师读书现状调查”之“读不读”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读。多数教师对读书都有正确的认识,意识到读书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实际读书情况不理想,随意性的不良读书习惯使读书无计划、无目的,直接导致教师的读书时间过少,读书数量过低。读书没有时间和数量上的保证,难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可谓是认识很到位,行为很苍白!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我们中小学教师往往是不读书的,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教师队伍素质在不断下降,不要说和解放前一些“大师级”的中小学教师,如叶圣陶、夏丏尊等相比,就是和“文革”前的教师比,文化素养也是相对较低的。
(二)怎么读
所谓“怎么读”是指教师读书采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师如何将书“读进去”和“读出来”两方面。读进去是指教师读书时采用的方式方法,比如泛读、精读、通读、跳读等,读出来是指教师在看书的过程中或是看完书后对书中内容是否能够与他人有效的进行交流、记录和应用。
1.读进去
读书有很多种方式,不同的读物、不同的读者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基于专业成长的小学教师都是采用哪些读书方式呢?表10可知,泛读是教师主要读书方式,其次是仔细读但不作笔记或批注,少数教师能够精读。在开放式的简答题中,也有相关问题:您认为有效读书的方法有哪些?统计出了26种之多的读书方法,其中最多的是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其次是做笔记、思考、交流。
上述统计反映出教师会读书,能够选择恰当的方式读书。但精读偏少、研读没有出现。这说明在世风喧嚣的信息时代中,教师也免不了心浮气躁,很难静下心仔细阅读教育经典,也很少有教師主动摘抄读书笔记、撰写读书心得。这正是目前教师读书所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读出来
在统计有效读书方法时,不少教师提出读书交流很重要。有37.78%的教师会选择在课余时间与同事谈论读过的教育专著,也有28.88%的教师表示不会在课余时间和同事谈论。有56.65%的教师经常与他人交流读书感受,其中最主要交流对象是同事(39.8%),其次是朋友(33.08%)
作为教师对读书成果的应用,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对自身专业发展助力和对学生的成长助力两方面。在访谈时,不少有成就的教师谈到他不仅自己读,还会和学生一起读书,相互交流,与学生共同徜徉在书海中,共同嬉戏。这比教学生多认几个字、多做几道题更有意义。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会是一位幸福的教师,他的学生也会是幸福的学生。但在表12中,只有7.5%教师选择与学生进行交流,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将阅读的魅力展现给学生,缺失或放弃了一个教育的主阵地,这不能不说是遗憾的。
在统计中,调查的四所学校教师对于读书现状的反映绝大多数是一致的,比如对读书的看法、选择读书的方式等,但也有个性的体现。如表13,在对教师读书交流的主要方式调查时,发现个别选项还是有差距的,比如A校和D校教师读书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参加读书研讨活动,高于其他两个学校近10个百分比,说明两校经常组织教师读书研讨活动,这无疑是促进教师读书的良好举措。而B校则是偏重于组织教师写读书心得,有40.5%的教师以此为读书主要交流方式,远高于其他三校。读书交流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的阅读,学校的组织很有必要。
通过对“小学教师读书现状调查”之“怎么读”调查,可以发现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和技巧,但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缺少读书的心境。很少有教师能够潜心精读教育经典,绝大多数选择泛泛而读,不会主动撰写读书笔记,读书交流不到位,特别是与学生的交流欠缺,使读书与教育本应相辅相承的育人途径相隔甚远。
(三)读什么
所谓“读什么”是指教师读哪些书。这里包括书的选择、书的来源、书的类型、读书的书目。当今社会信息膨胀,书籍的种类多得令人眼花缭乱,来源也丰富多彩,就连书籍的材质也不再单一,作为教师是如何在书海茫茫中寻找属于自已的书来读?
1.书的来源
从上表中,我们发现教师书的来源比较均衡。借阅占比重稍大一些,58%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种类齐全,55.38%的教师认为能够满足自身需要。除此之外,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寻找”也成为教师读书的重要来源之一。33.6%的教师最常用的读书途径就是网上阅读。
2.书的选择
在上表中的几个选项中,自己喜欢(35.2%)和公认经典(30.1%)是教师选择书籍的主要标准。而与专业有关的书籍并不是热选,这也说明当下教师的读书具有个性化色彩,选择的主观意识强,并不以专业唯上。
3.书的类型
关于教师读书的类型,问卷按三个不同的标准进行调查:教师最喜欢哪些类型的书?教师认为对专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书籍是哪些类型?作为教师,必须阅读的哪些类型的书籍?最理想状态下就是三者为一,这样读书既有了主观能动性,又能促进专业发展。但实际情况如何?见下表。
从上表中,我们能看出教师喜欢读的书和认为有用、必须要读的书不尽相同。最受教师喜欢的书分别是文学类、休闲类和科普类;而教师认为对专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书籍依次是教育经典、教育案例类和文学类;而作为教师,必须阅读的书籍教育类、文学类和传记类。只有文学类既是教师喜欢又是教师认为有用和必须的。在回答“你读过的书有哪些”时,教师列举出的绝大多数是文学类,其中大部分是文学经典名著、小说,也有童书,还有少量历史传记类。
但作为教师,在思想上还是认为自己应该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在列举读过的教育专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什么是教育》《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爱的教育》《陶行知文集》《窗边的小豆豆》《教育是什么》《爱弥儿》等。
关键词:读书;教师读书;现状;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B-0068-07
一、调查目的、时间、对象、方法
本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我市小学教师读书现状,发现存在问题,探讨解决对策,以达到让更多人正视教师的读书危机,改善读书缺失,加快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的目的。本调查于2014年3月开始,随机抽取我市4所小学各学科、各年龄段、各专业成长层次共计400名在岗教师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0份,其中A校50份、B校74份、C校88份、D校58份。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以访谈法。按照相关原则与方法设计了调查问卷,共49个题目。内容围绕读不读、怎么读、读什么、读书效果这四个主要问题设计。问卷由五点矢量表题、单选题、排序题、简答题组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读不读
所谓“读不读”,是指当下教师有没有从自己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读书。可能影响该问题的因素包括有读书观念和读书行为,而读书时间和读书数量可以对“读不读”进行标准和量化。
1.读书观念
一件事成功与否首先要看人们对其观念如何,即是否正确的认识并重视。读书也是如此,调查教师“读不读”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观念上的认识,即教师是如何看待“读书”的?是否有正确的读书观?是否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我们大多数的教师是如何看待“读书”的呢?如下图:
如上圖所示,绝大多数教师对“读书”不排斥,77.33%的教师认为“读书使人快乐”,81.25%的教师认识到“读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有帮助”,82.43%的教师认为读书“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促进作用”,78.53%的教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阅读一定的经典名著”,同时有83.85%的教师认同“今天,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但读书仍很重要”,79.2%的教师认为“学校开展读书活动非常必要”。对读书相关知识比如知道“世界读书日”及其意义的教师也过半数。说明教师对读书的观念是正确的,认识是到位的,对读书给自身专业发展带来的重要意义是认同的。
除了有关“读书”的观念性认识,在本次调查中,还考察了教师对“阅读量多少”的认识,统计如下:
以“一个人平均每年读十本书”为参考,衡量教师的阅读量大小。通过调查发现:57.45%的教师认为平均每年读十本书的这个阅读量很大,只有6%的教师认为不大。这反映出大多数教师对读书量的认识有偏差。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自身读书量低造成。同样相关的问题“认为同事的阅读量很大”和“对自已的阅读量满意”这个判断也说明了这一点。
教师对“读书”有愉悦的感受和正确的认识,意识到“读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对读书量的认识则分歧较大。
2.读书行为
在访谈中,所有教师都表示平时有读书习惯。而如何保证读书的常态化与日常化,显然,制定科学有效的读书计划,设定符合自身的读书目的等正确的读书行为很有必要。
从表2、表3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四分之一多一点的教师有具体的阅读计划和明确的阅读目的。也有近四分之一的教师是毫无计划和目的,随性而至。这样就难以保证读书的质与量。在开放式简答题中,关于“您一周大约摘记多少字的读书笔记”,有55.7%的教师没有摘记读书笔记,23.9%一周摘记在500字以内(包括500字),摘记500—1000字的有13.6%,一周摘记超过2000字的仅有6.8%。在“您的阅读计划是什么”的回答中,只有38.6%的教师写出了自己的阅读计划,31%的教师明显表示没有阅读计划。
众所周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制定可行的计划,按照计划朝着目标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读书也应如此,但从统计中可见,大多数教师的读书行为是无计划、无目的的随性而至,没有采用有效的读书方式、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效果难以保证。
3.读书时间
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四所学校中,60.33%的教师平均每天读书的时间是低于1小时的。只有极少数的教师每天读书超过2个小时。将四所学校数据单列,可以说明这不是一所学校所存在的问题。虽然其中个别数据有相差,比如B校有20%的教师每天读书时间超过两个小时,但综合四所学校的数据,不影响我们得出教师平均每天读书的时间过少这个结论。这也呼应了前文教师阅读量低的现象。
在访谈中,不少教师反映当下工作压力大,日常需要处理的事务多,没有过多的时间也静不下心来读书。但表5所统计的数据似乎并不能说明这点。
上表中,我们发现不到一成的教师会拿出闲暇时间的三分之一来读书,多数教师用于读书的时间只是闲暇时间的五分之一甚至是六分之一。这说明教师并不是没有时间读书,而是时间没有用在读书上。在访谈中,也有一位教师这样表示:老师的时间紧,但还不至于没有读书的时间,关键看愿不愿意去读。从读书时间过少可以看出教师缺乏读书的自我意识,没有很好的分配、利用自己的时间在读书上。
4.读书数量
我们从2010年以来为一个时间段,统计教师平均每年的读书数量、每年购书费用以及个人藏书量:
表6告诉我们,把“教书”作为本职工作的教师,竟然有63.42%的教师平均每年读书量低于全国人均读书量——不足四本,8.81%的教师一年才读一本书。教师读书量过少,存在严重的读书危机。这一结论让我们震惊。表7、表8的统计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结论:2010年以来70.16%的教师平均每年购书费用低于300元,按目前小学教师年均收入5万计算,7成的教师对于读书资金投入仅占年收入的0.6%。55.08%的教师个人藏书量不足百本。那么,是什么造成教师读书量过少的原因呢? 从表9不难看出,“没时间”和“缺少阅读氛围”是造成教师读书量过少的主要原因。在访谈中,许多教师也表示平时工作忙,心情浮躁,静不下心来读书。这一方面确实反映了小学教师工作繁忙、学习时间较少的现状,但也说明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不高,对专业发展不够迫切,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综上分析,“小学教师读书现状调查”之“读不读”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读。多数教师对读书都有正确的认识,意识到读书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实际读书情况不理想,随意性的不良读书习惯使读书无计划、无目的,直接导致教师的读书时间过少,读书数量过低。读书没有时间和数量上的保证,难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可谓是认识很到位,行为很苍白!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我们中小学教师往往是不读书的,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教师队伍素质在不断下降,不要说和解放前一些“大师级”的中小学教师,如叶圣陶、夏丏尊等相比,就是和“文革”前的教师比,文化素养也是相对较低的。
(二)怎么读
所谓“怎么读”是指教师读书采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师如何将书“读进去”和“读出来”两方面。读进去是指教师读书时采用的方式方法,比如泛读、精读、通读、跳读等,读出来是指教师在看书的过程中或是看完书后对书中内容是否能够与他人有效的进行交流、记录和应用。
1.读进去
读书有很多种方式,不同的读物、不同的读者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基于专业成长的小学教师都是采用哪些读书方式呢?表10可知,泛读是教师主要读书方式,其次是仔细读但不作笔记或批注,少数教师能够精读。在开放式的简答题中,也有相关问题:您认为有效读书的方法有哪些?统计出了26种之多的读书方法,其中最多的是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其次是做笔记、思考、交流。
上述统计反映出教师会读书,能够选择恰当的方式读书。但精读偏少、研读没有出现。这说明在世风喧嚣的信息时代中,教师也免不了心浮气躁,很难静下心仔细阅读教育经典,也很少有教師主动摘抄读书笔记、撰写读书心得。这正是目前教师读书所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读出来
在统计有效读书方法时,不少教师提出读书交流很重要。有37.78%的教师会选择在课余时间与同事谈论读过的教育专著,也有28.88%的教师表示不会在课余时间和同事谈论。有56.65%的教师经常与他人交流读书感受,其中最主要交流对象是同事(39.8%),其次是朋友(33.08%)
作为教师对读书成果的应用,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对自身专业发展助力和对学生的成长助力两方面。在访谈时,不少有成就的教师谈到他不仅自己读,还会和学生一起读书,相互交流,与学生共同徜徉在书海中,共同嬉戏。这比教学生多认几个字、多做几道题更有意义。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会是一位幸福的教师,他的学生也会是幸福的学生。但在表12中,只有7.5%教师选择与学生进行交流,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将阅读的魅力展现给学生,缺失或放弃了一个教育的主阵地,这不能不说是遗憾的。
在统计中,调查的四所学校教师对于读书现状的反映绝大多数是一致的,比如对读书的看法、选择读书的方式等,但也有个性的体现。如表13,在对教师读书交流的主要方式调查时,发现个别选项还是有差距的,比如A校和D校教师读书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参加读书研讨活动,高于其他两个学校近10个百分比,说明两校经常组织教师读书研讨活动,这无疑是促进教师读书的良好举措。而B校则是偏重于组织教师写读书心得,有40.5%的教师以此为读书主要交流方式,远高于其他三校。读书交流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的阅读,学校的组织很有必要。
通过对“小学教师读书现状调查”之“怎么读”调查,可以发现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和技巧,但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缺少读书的心境。很少有教师能够潜心精读教育经典,绝大多数选择泛泛而读,不会主动撰写读书笔记,读书交流不到位,特别是与学生的交流欠缺,使读书与教育本应相辅相承的育人途径相隔甚远。
(三)读什么
所谓“读什么”是指教师读哪些书。这里包括书的选择、书的来源、书的类型、读书的书目。当今社会信息膨胀,书籍的种类多得令人眼花缭乱,来源也丰富多彩,就连书籍的材质也不再单一,作为教师是如何在书海茫茫中寻找属于自已的书来读?
1.书的来源
从上表中,我们发现教师书的来源比较均衡。借阅占比重稍大一些,58%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种类齐全,55.38%的教师认为能够满足自身需要。除此之外,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寻找”也成为教师读书的重要来源之一。33.6%的教师最常用的读书途径就是网上阅读。
2.书的选择
在上表中的几个选项中,自己喜欢(35.2%)和公认经典(30.1%)是教师选择书籍的主要标准。而与专业有关的书籍并不是热选,这也说明当下教师的读书具有个性化色彩,选择的主观意识强,并不以专业唯上。
3.书的类型
关于教师读书的类型,问卷按三个不同的标准进行调查:教师最喜欢哪些类型的书?教师认为对专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书籍是哪些类型?作为教师,必须阅读的哪些类型的书籍?最理想状态下就是三者为一,这样读书既有了主观能动性,又能促进专业发展。但实际情况如何?见下表。
从上表中,我们能看出教师喜欢读的书和认为有用、必须要读的书不尽相同。最受教师喜欢的书分别是文学类、休闲类和科普类;而教师认为对专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书籍依次是教育经典、教育案例类和文学类;而作为教师,必须阅读的书籍教育类、文学类和传记类。只有文学类既是教师喜欢又是教师认为有用和必须的。在回答“你读过的书有哪些”时,教师列举出的绝大多数是文学类,其中大部分是文学经典名著、小说,也有童书,还有少量历史传记类。
但作为教师,在思想上还是认为自己应该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在列举读过的教育专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什么是教育》《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爱的教育》《陶行知文集》《窗边的小豆豆》《教育是什么》《爱弥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