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不仅仅是因年代久远,更是因为影响范围十分广阔波及周边国家,成为亚洲的文化中心。作为两个一衣带水的邻国,中国与日本从古至今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至佛法儒学,小至服饰装扮,无一不体现出两国之间的密切往来。而中日之间的礼仪和民俗节日自然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关键词:中元节;盂兰盆节;起源;重视传统文化
1、节日起源:
我国夏历的七月十五又称“鬼节”、“中元节”同时也称“盂兰盆节”。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中元节也因佛教中的盂兰盆会又称为“盂兰盆节”。“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是为倒悬之意,形容苦难灾厄的样子,多指已逝的亲人所受的倒悬之苦。“盆”是指盛放贡品的器皿。“盂兰盆”便是解倒悬的意思。
佛经《盂兰盆经》中记载了一篇叫《目连救母》的故事。相传释迦摩尼弟子目连的母亲罪业深重死后变成饿鬼在饿鬼道中受苦,目连不忍母亲受苦又因得六通后想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几经无果后哭着向佛祖求助。佛祖便让目连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之食供奉十方众僧。目连依照佛祖的指示最终借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使母亲解脱。而破地狱成功时,地狱的群鬼也跟着出来,农历七月因此被称为鬼月,这也是盂兰盆节法会、祭典举办的原因,也因目连救母的故事,故目连尊者,是中元普渡中民间奉祀的对象。
1.1盂兰盆节在中国的发展
最初盂兰盆节时,佛教僧众用盆子装满百味供品,供养的是十方佛僧,以解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此后因中国民间信仰而成为重要的一项民俗,每当盂兰盆会来临之际,人们便摆设供品,盛放百味之食以此招待十方僧众,祈祷已故的亲人摆脱苦海,也是为家中健在的亲人长辈祈求平安康健报答长辈的养育之恩。东汉时期,张陵在青城山创立的“五斗米道教”是中国道教初始的雏形,他将一年分为三元,三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的合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称元宵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因此这三个月圆之夜形成了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和下元水官解厄的三元节。
1.1.1中国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的产物。从南朝梁武帝时期开始正式设立中元节,随后各代沿习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到了宋元时期,民间已经家家摆设供品祭祖还增加了祭祖、放河灯、点莲湖灯、送面羊、放焰口等活动。中元节当天,人们事先在街口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将地藏王菩萨供在法师座前,台子下面供着面制的桃子和大米。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每家每户纷纷把牲畜祭品及各式面食、果蔬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应在祭品上插上多种颜色的三角纸旗,纸旗上一般写有“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此时,法师会敲响引钟。带领下方的多名僧人诵读各类咒语和真言,完毕后即应施食,向四方撒面、桃子和大米,重复撒三次。
这种仪式叫做"放焰口"。清乾隆皇帝《普宁县志》中曾说:“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清代的百姓十分重视七月十五,人们在中元节通常组织形式多样的祭祀活动,不同地区的寺庙和道观均会在七月十五举行盂兰盆会,并且还会聚集民众在街巷中设立高台诵读经文,搭设水陆道场,表演一部分与中元节有关的戏剧,甚至还有舞狮和杂技等表演活动,夜晚人们将白天制作的纸船放到水中,并且还会在户外点放河灯,人们将其称之为“慈航普渡”,该活动场面热闹非凡。另外,当时每家每户还会在门外路旁烧纸,用以祭祀路边的野鬼。
1.2盂兰盆节在日本的发展
盂兰盆节于6-7世纪传入日本,飞鸟时代传入到日本的节日现已成为日本的传统节日之一。日本人首次举办盂兰盆节是在7世纪中期。日本人认为,在盂兰盆节当天离开人世的亲人能够回家探亲,因此七月十五也成为了日本人与已去亲人重新团圆的日子。
1.2.1日本盂兰盆节习俗
自盂兰盆节从我国传入到日本后,就在日本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日本,盂兰盆节也被人们称为灯笼节和佛教万灵会。原本盂兰盆节主要是祭祀祖先和祈祷冥福的日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人已经将这一天视为家人团聚的日子。
在日本,盂兰盆被人们称为「お盆」,「お盆」是「盂蘭盆会(うらぼんえ)」的缩语,同时也是日本人在夏季举办祭祀祖先的活动。该活动将祖灵信仰与佛教信仰有机结合,同中国的祭祀祖先相比,该活动更加庄重肃穆。日本的「お盆」实际上是为祖先所举办的お祭り。日本人会在盂兰盆节这一天设置魂龛,点燃迎魂火以及送魂火,以这种方式来祭祀祖先和已经逝去的亲人。
盆舞【盆踊り(ぼんおどり)】是日本人在盂兰盆节时所跳的舞蹈。人们跳这种舞蹈来安慰死者的灵魂,盆舞是种集体性舞蹈,人们在广场或村落中央搭起木质的木塔,领唱在塔上表演,人群就在塔下随之舞蹈。人们参与这一活动时往往身着传统服饰比如夏季的和服或者浴衣,手持和扇,也有些地区会带传统的狐狸面具。盆舞原是一种佛教仪式。平安时代,空也上人发明了念佛舞,同时将其应用到盂兰盆的节日活动当中,其也成为为死者作法的活动、室町时代初期,出现了边打太鼓跳舞的方式。当前,很多地区在不同地区创办盂兰盆会和创办法事时依然延续了跳盆舞的习惯,人们以太鼓和口哼的小调为伴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以往的发展中,梦兰盆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所以跳盆舞时通常为满月。
黄瓜通常被人们看做快速奔腾的马,寓意为祈祷已故的祖先或亲人尽快回家。茄子主要代表了步行缓慢的牛,寓意是回到西方世界的速度较慢。这里也可将贡品放在牛的身上。
盂兰盆节时,人们会组织各种祭祀活动,乡间的活动更加丰富,每户人家都十分热闹,同时城里人也纷纷返乡,回家祭祖,距离家乡较远的人也全部回家祭祖,不能回家的也委托别人代自己祭奠祖先。由于很多人都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在外漂泊,所以很多人也会在盂兰盆节回家与家人团员,这也是祖先与现世人团聚的重要节日。由于过节时,大规模城市人回到乡下,所以其也被人们称为民族大移动。这一时期日本的大城市也会显示出人烟稀少,格外冷清的景象。日本城市居民的墓地一般设置在城市当中,每家都可共用一块墓碑。东京当中最有影响力的墓地的下葬人数多达十万人,還有部分墓地在寺院当中,城市中每一座寺院均设有一片墓碑,而农村的墓地就在自家附近。在扫墓时,日本人通常会献上鲜花,如白色的花或菊花等。除了鲜花之外还会携带适量供果摆在墓碑前。若死去的亲人喜欢抽烟或喝酒,日本人还会将酒和香烟摆在墓碑前,之后闭目作揖。向祖先汇报家中的情况,祈祷祖先保佑。部分日本人还会念经,诵经的同时还会向祖先讲述家中的情况。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日本大城市当中的盂兰盆节仪式越来越少见,如今人们普遍认为盂兰盆节就是全家人团聚和放松的日子。 2、盂兰盆节与中元节现状
对日本盂兰盆节的发展和演变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由中国盂兰盆会演进而来的日本盂兰盆节和中国的“鬼节”“中元节”不仅名称上存在不同,更为明显的是中国的“鬼节”“中元节”已渐渐被民众所遗忘,而日本的盂兰盆节却代代相传,经久不息。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于对他国先进文化的崇拜,日本积极学习中国文化礼仪等,并在宫廷中效仿使用。随后,日本历史上又经历了以贵族为政治中心的贵族社会阶段,因此盂兰盆会的祭祀活动也由宫廷走人一般的贵族家庭以及其亲朋好友、周边所接触的人群。其二,日本人的祖先信仰不但直接影响着盂兰盆节的仪式形式、祭祀对象、举行时间等,还使盂兰盆节文化逐渐演变成为日本人的重要精神支柱,成为日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祭祀活动。其三,日本政治的稳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盂兰盆节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使盂兰盆节由民间活动变为法定节假日。如今,日本的盂兰盆节是被日本官方认可并深深扎根于民间的公事活动。在吸收中国的盂兰盆会文化的同时,日本将自身的风俗习惯及信仰追求融合其中,不但保留了自己的主要制度和价值标准,而且使重组后的盂兰盆节文化在日本能够深人人心,传承不息。
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元节已经不再像以往受到人们的重视,每逢七月十五,依然会有人烧制祭祖,但是其仅仅是一种形式,已经逐渐失去了实际的内容,但是这种形式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中元节是远古文明流传下来的文化,对后世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该节日对人们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情感。古代的仪式是一种能够感受的物态化形式。在文化发展中也代表了一种不可逾越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观念。且人们在长期实践上述礼仪形式后,也获得了更加理想的认知。随着时代的发展,上述礼仪文化形式本身也成为了审美的主要对象,也就是理性思想下的感性积淀。
中元节、上元节和下元节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其也成为了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很多海外华人依然没有忘记祖先流传下来的节日文化内涵,并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中元节利用不同形式的祭祀活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传承了人类诸多优秀的品格。中元节中的活动实际上就是采取多种方式来慰藉祖先亡灵,祭祀先人灵寝。开展上述活动可起到催人奋进的作用。可以说重视民族传统节日是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数典忘祖不利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继承我国优秀的灿烂文明是当务之急必要做的事。
参考文献:
[1]叶大兵,乌丙安,中国风俗词典.施孤会.[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743
[2]傅正功.浅谈‘中元节’及其现代意义[J].寻根,2008(2):39
[3]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上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680
[4]宁文平,日本的属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31
[5]张君,神秘的节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212-213
[6]康乃,吴云.文化密码-民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7]朝铁英.列国志-日本.[M]社会科学出版社
[8]何跃青.中国民俗文化[M]外文出版社
[9]程蔷,民俗节日的继承和演变.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四期
[10]洪尚郁.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3
[11]张士闪.“鬼节”和“鬼节”.节日研究.2012年底二辑
[12]北村季吟.抄铃木弘恭订正增补.枕草子.枕草子春曙抄[M]东京.青山堂.1893
[13]黑板膦美.日本言纪[M].柬京:吉川弘文馆, 2O00.147.264.
[14]柳田国男.先祖话[M].柬京:角川,1994.114—122
[15]钟敬文.中国民俗史(隋唐卷)[M].北京:人民社,2008.245.
[16]高洪兴[1].中国鬼节与阴阳五行:从清明节和中元节说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132-140.
作者簡介:
王子皓(1997.2—),女,汉族,籍贯:辽宁沈阳人,辽宁师范大学大学海华学院,15级在读大学生,本科学士学位,专业:日语,研究方向:中日中元节和盂兰盆节异同。
(辽宁师范大学海花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关键词:中元节;盂兰盆节;起源;重视传统文化
1、节日起源:
我国夏历的七月十五又称“鬼节”、“中元节”同时也称“盂兰盆节”。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中元节也因佛教中的盂兰盆会又称为“盂兰盆节”。“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是为倒悬之意,形容苦难灾厄的样子,多指已逝的亲人所受的倒悬之苦。“盆”是指盛放贡品的器皿。“盂兰盆”便是解倒悬的意思。
佛经《盂兰盆经》中记载了一篇叫《目连救母》的故事。相传释迦摩尼弟子目连的母亲罪业深重死后变成饿鬼在饿鬼道中受苦,目连不忍母亲受苦又因得六通后想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几经无果后哭着向佛祖求助。佛祖便让目连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之食供奉十方众僧。目连依照佛祖的指示最终借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使母亲解脱。而破地狱成功时,地狱的群鬼也跟着出来,农历七月因此被称为鬼月,这也是盂兰盆节法会、祭典举办的原因,也因目连救母的故事,故目连尊者,是中元普渡中民间奉祀的对象。
1.1盂兰盆节在中国的发展
最初盂兰盆节时,佛教僧众用盆子装满百味供品,供养的是十方佛僧,以解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此后因中国民间信仰而成为重要的一项民俗,每当盂兰盆会来临之际,人们便摆设供品,盛放百味之食以此招待十方僧众,祈祷已故的亲人摆脱苦海,也是为家中健在的亲人长辈祈求平安康健报答长辈的养育之恩。东汉时期,张陵在青城山创立的“五斗米道教”是中国道教初始的雏形,他将一年分为三元,三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的合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称元宵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因此这三个月圆之夜形成了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和下元水官解厄的三元节。
1.1.1中国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的产物。从南朝梁武帝时期开始正式设立中元节,随后各代沿习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到了宋元时期,民间已经家家摆设供品祭祖还增加了祭祖、放河灯、点莲湖灯、送面羊、放焰口等活动。中元节当天,人们事先在街口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将地藏王菩萨供在法师座前,台子下面供着面制的桃子和大米。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每家每户纷纷把牲畜祭品及各式面食、果蔬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应在祭品上插上多种颜色的三角纸旗,纸旗上一般写有“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此时,法师会敲响引钟。带领下方的多名僧人诵读各类咒语和真言,完毕后即应施食,向四方撒面、桃子和大米,重复撒三次。
这种仪式叫做"放焰口"。清乾隆皇帝《普宁县志》中曾说:“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清代的百姓十分重视七月十五,人们在中元节通常组织形式多样的祭祀活动,不同地区的寺庙和道观均会在七月十五举行盂兰盆会,并且还会聚集民众在街巷中设立高台诵读经文,搭设水陆道场,表演一部分与中元节有关的戏剧,甚至还有舞狮和杂技等表演活动,夜晚人们将白天制作的纸船放到水中,并且还会在户外点放河灯,人们将其称之为“慈航普渡”,该活动场面热闹非凡。另外,当时每家每户还会在门外路旁烧纸,用以祭祀路边的野鬼。
1.2盂兰盆节在日本的发展
盂兰盆节于6-7世纪传入日本,飞鸟时代传入到日本的节日现已成为日本的传统节日之一。日本人首次举办盂兰盆节是在7世纪中期。日本人认为,在盂兰盆节当天离开人世的亲人能够回家探亲,因此七月十五也成为了日本人与已去亲人重新团圆的日子。
1.2.1日本盂兰盆节习俗
自盂兰盆节从我国传入到日本后,就在日本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日本,盂兰盆节也被人们称为灯笼节和佛教万灵会。原本盂兰盆节主要是祭祀祖先和祈祷冥福的日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人已经将这一天视为家人团聚的日子。
在日本,盂兰盆被人们称为「お盆」,「お盆」是「盂蘭盆会(うらぼんえ)」的缩语,同时也是日本人在夏季举办祭祀祖先的活动。该活动将祖灵信仰与佛教信仰有机结合,同中国的祭祀祖先相比,该活动更加庄重肃穆。日本的「お盆」实际上是为祖先所举办的お祭り。日本人会在盂兰盆节这一天设置魂龛,点燃迎魂火以及送魂火,以这种方式来祭祀祖先和已经逝去的亲人。
盆舞【盆踊り(ぼんおどり)】是日本人在盂兰盆节时所跳的舞蹈。人们跳这种舞蹈来安慰死者的灵魂,盆舞是种集体性舞蹈,人们在广场或村落中央搭起木质的木塔,领唱在塔上表演,人群就在塔下随之舞蹈。人们参与这一活动时往往身着传统服饰比如夏季的和服或者浴衣,手持和扇,也有些地区会带传统的狐狸面具。盆舞原是一种佛教仪式。平安时代,空也上人发明了念佛舞,同时将其应用到盂兰盆的节日活动当中,其也成为为死者作法的活动、室町时代初期,出现了边打太鼓跳舞的方式。当前,很多地区在不同地区创办盂兰盆会和创办法事时依然延续了跳盆舞的习惯,人们以太鼓和口哼的小调为伴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以往的发展中,梦兰盆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所以跳盆舞时通常为满月。
黄瓜通常被人们看做快速奔腾的马,寓意为祈祷已故的祖先或亲人尽快回家。茄子主要代表了步行缓慢的牛,寓意是回到西方世界的速度较慢。这里也可将贡品放在牛的身上。
盂兰盆节时,人们会组织各种祭祀活动,乡间的活动更加丰富,每户人家都十分热闹,同时城里人也纷纷返乡,回家祭祖,距离家乡较远的人也全部回家祭祖,不能回家的也委托别人代自己祭奠祖先。由于很多人都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在外漂泊,所以很多人也会在盂兰盆节回家与家人团员,这也是祖先与现世人团聚的重要节日。由于过节时,大规模城市人回到乡下,所以其也被人们称为民族大移动。这一时期日本的大城市也会显示出人烟稀少,格外冷清的景象。日本城市居民的墓地一般设置在城市当中,每家都可共用一块墓碑。东京当中最有影响力的墓地的下葬人数多达十万人,還有部分墓地在寺院当中,城市中每一座寺院均设有一片墓碑,而农村的墓地就在自家附近。在扫墓时,日本人通常会献上鲜花,如白色的花或菊花等。除了鲜花之外还会携带适量供果摆在墓碑前。若死去的亲人喜欢抽烟或喝酒,日本人还会将酒和香烟摆在墓碑前,之后闭目作揖。向祖先汇报家中的情况,祈祷祖先保佑。部分日本人还会念经,诵经的同时还会向祖先讲述家中的情况。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日本大城市当中的盂兰盆节仪式越来越少见,如今人们普遍认为盂兰盆节就是全家人团聚和放松的日子。 2、盂兰盆节与中元节现状
对日本盂兰盆节的发展和演变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由中国盂兰盆会演进而来的日本盂兰盆节和中国的“鬼节”“中元节”不仅名称上存在不同,更为明显的是中国的“鬼节”“中元节”已渐渐被民众所遗忘,而日本的盂兰盆节却代代相传,经久不息。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于对他国先进文化的崇拜,日本积极学习中国文化礼仪等,并在宫廷中效仿使用。随后,日本历史上又经历了以贵族为政治中心的贵族社会阶段,因此盂兰盆会的祭祀活动也由宫廷走人一般的贵族家庭以及其亲朋好友、周边所接触的人群。其二,日本人的祖先信仰不但直接影响着盂兰盆节的仪式形式、祭祀对象、举行时间等,还使盂兰盆节文化逐渐演变成为日本人的重要精神支柱,成为日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祭祀活动。其三,日本政治的稳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盂兰盆节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使盂兰盆节由民间活动变为法定节假日。如今,日本的盂兰盆节是被日本官方认可并深深扎根于民间的公事活动。在吸收中国的盂兰盆会文化的同时,日本将自身的风俗习惯及信仰追求融合其中,不但保留了自己的主要制度和价值标准,而且使重组后的盂兰盆节文化在日本能够深人人心,传承不息。
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元节已经不再像以往受到人们的重视,每逢七月十五,依然会有人烧制祭祖,但是其仅仅是一种形式,已经逐渐失去了实际的内容,但是这种形式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中元节是远古文明流传下来的文化,对后世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该节日对人们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情感。古代的仪式是一种能够感受的物态化形式。在文化发展中也代表了一种不可逾越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观念。且人们在长期实践上述礼仪形式后,也获得了更加理想的认知。随着时代的发展,上述礼仪文化形式本身也成为了审美的主要对象,也就是理性思想下的感性积淀。
中元节、上元节和下元节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其也成为了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很多海外华人依然没有忘记祖先流传下来的节日文化内涵,并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中元节利用不同形式的祭祀活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传承了人类诸多优秀的品格。中元节中的活动实际上就是采取多种方式来慰藉祖先亡灵,祭祀先人灵寝。开展上述活动可起到催人奋进的作用。可以说重视民族传统节日是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数典忘祖不利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继承我国优秀的灿烂文明是当务之急必要做的事。
参考文献:
[1]叶大兵,乌丙安,中国风俗词典.施孤会.[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743
[2]傅正功.浅谈‘中元节’及其现代意义[J].寻根,2008(2):39
[3]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上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680
[4]宁文平,日本的属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31
[5]张君,神秘的节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212-213
[6]康乃,吴云.文化密码-民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7]朝铁英.列国志-日本.[M]社会科学出版社
[8]何跃青.中国民俗文化[M]外文出版社
[9]程蔷,民俗节日的继承和演变.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四期
[10]洪尚郁.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3
[11]张士闪.“鬼节”和“鬼节”.节日研究.2012年底二辑
[12]北村季吟.抄铃木弘恭订正增补.枕草子.枕草子春曙抄[M]东京.青山堂.1893
[13]黑板膦美.日本言纪[M].柬京:吉川弘文馆, 2O00.147.264.
[14]柳田国男.先祖话[M].柬京:角川,1994.114—122
[15]钟敬文.中国民俗史(隋唐卷)[M].北京:人民社,2008.245.
[16]高洪兴[1].中国鬼节与阴阳五行:从清明节和中元节说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132-140.
作者簡介:
王子皓(1997.2—),女,汉族,籍贯:辽宁沈阳人,辽宁师范大学大学海华学院,15级在读大学生,本科学士学位,专业:日语,研究方向:中日中元节和盂兰盆节异同。
(辽宁师范大学海花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