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红茶,又称宜红工夫茶,是中国工夫红茶的典型代表和传统出口商品。1 892年由广东香山籍实业家卢次伦在湖南省石门县的宜市建“泰和合红茶號”,收购石门、鹤峰、五峰、长阳四县的毛红茶精制加工创制成黝黑的米茶,正式定名为“宜红茶”。
清末民初,祁红、宜红、宁红并称中国三大出口红茶。民国初年,随着泰和合红茶号1 91 7年停业,宜红茶加工、集散中心北移至五峰县渔洋关,并于1 920年后达到最盛期,后因时局动荡,产量有所减少,抗日战争暴发,宜红茶生产基本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业公司于1951年建”宜都红茶厂”,集宜昌、恩施、常德三个地区的毛红茶精制加工成宜红茶出口,五、六十年代祁红、宜红、滇红长期占据中国出口红茶数量和质量的前三位,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一
湘北鄂西交界的武陵山东段区域处在神秘莫测的北纬30度地理圈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寡照,终年湿润,降水充沛,雨热同期;该区土壤以黄棕壤、黄壤、红壤的面积大,成土母岩多为片麻岩、沙岩、页岩等分化而成,pH值在4.0 - 6.5之间的酸性土居多;海拔300 -1000米之间的低山和半高山区的耕地为主。生态环境条件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早在公元三世纪西晋时,《荆州土地记》就记有”武陵七县通出茶。”这里的七县包括现长阳、五峰、鹤峰等地区。唐代陆羽(733 - 804年)在《茶经》开篇中写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里的巴山、峡州包括湖北西部一带。可见鄂西山区是中国茶叶的起源地和古老的茶区之一。
清道光年间(1821 - 1850年),工夫红茶生产技术日臻成熟,并从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传到江西,后又传到安徽、湖南和湖北。光绪丙子年(1 876年),广东商人林紫宸(又称子臣、志成、紫晨,生卒年月不详)到鹤峰县的五里坪和五峰县采花的朱家染铺等地挂”英商宝顺合茶庄”的招牌“采办红茶”。
1887年,广东省香山县上栅村(现珠海市唐家湾镇)人卢次伦(谱名卢有庸,字万彝,号次伦,1858 -1929年)受林紫宸之邀,来湖南石门在与湖北鹤峰交界的九台山铜矿任司帐,后因地界产权和劳资纠纷失利,同事返乡,卢次伦独留宜市(即泥沙,现为壶瓶山镇)断后。
1 889年春卢发现宜市周边及五峰、鹤峰盛产白、青茶,且品质上乘,逐回乡筹资1 000两银元,聘请安徽祁红的师傅于1 890年在宜市改制毛红茶2吨,次年生产5吨,均卖毛茶于汉口,获利颇丰。
1892年卢次伦在宜市的松柏坪建”泰和合红茶号”制茶工厂,老宅现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下设管事、司帐、运输等10个部门和津庄(津市)、汉庄(汉口)。由遍布石门、鹤峰、五峰、长阳四县的二、三十个分庄教授茶农做红茶,并大量收购,经碎茶、筛分、风选、拣剔、焙烘、官堆、装箱等工艺精制成”黝黑而光彩”,”颗颗般大的米茶”。成品茶分为”天、地、玄、黄”四个等级。正式定名为“宜红”,其意义:“一为制造地在宜市,另一则有宜呼其红也的意味”。”一张淡绿色的纸上,印有龙凤相对,中间出现一个椭圆,椭圆中出现端庄的‘宜红’,两旁印有广东泰和合红茶号及某年某月某日制的字样,这便是宜红的身份证——商标。”
泰和合红茶号自成立后,宜红茶产量逐年上升,由茶号成立1 892年的25吨上升到1 899年接近1 50吨,达到鼎盛时期。民国初年因土匪横行、豪劣侵蚀、同行竞争、市场萎缩,卢次伦于1917年10月将正式运行25年之久的泰和合红茶号关闭停业,回广东故里,研究佛学,怡养天年。1929年冬因病去世,享年71岁。泰和合红茶号停业后,宜红茶的精制加工、集散中心北移至五峰县渔洋关。清末在渔洋关设茶庄的有郑继庭的泰和合,”后有义成生、志成、仁华等茶庄”;民国初有卢淑良的太和洋茶号;1924 -1937年计有11家茶号,”其中源泰、恒信、民生、民孚、同顺昌等7家并驾齐驱,且负名气。”最高峰年产红茶250吨。
二
据1992年版《湖北省志t贸易》记载:”1933年前后,湖北省银行多次带领江西、浙江、汉阳等地的茶商和制茶技工,来渔洋关开设茶号,并将红茶定名为宜红茶。”至此”宜红茶”成为湘北鄂西交界的五峰、鹤峰、长阳、石门四县茶区的公共品牌。
1 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暴发,宜红茶生产基本停止,1 941年底太平洋战争暴发,宜红茶生产完全停止;抗战胜利后宜红茶恢复缓慢,至1 949年解放前夕,全宜红茶产区四县年产茶叶不足500吨。1950年2月中国茶业公司在五峰县渔洋关成立了“宜红区收购处”,1 951年3月转建”宜都红茶厂”,后改为湖北宜都茶厂,由老红军李治平(1916 - 1996年)任厂长,解放军安排一个整建制排的部队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在湖北、湖南两省的宜昌、恩施、常德三个专区的红茶产区设恩施、五峰、渔关、鹤峰、泥沙5个一级站(处)和30个基层工作(收购)站,在宜市原泰和合红茶号1日址成立“宜都红茶厂泥沙手工分厂”,在宜昌城区设立营业处。负责全宜红茶区毛红茶的统一收购、精制,所产宜红茶全部上调汉口外销,产区再无其他任何一家收购毛红茶精制加工的商号和企业。
1960年以后,原苏联对华贸易减少,加上鹤峰、恩施、宜昌、五峰、宣恩、建始等县先后办厂精制宜红茶,成品交由湖北省茶叶公司以宜红茶、或拼配成其它品牌出口外销.宜都茶厂的生产规模逐渐下降,至九十年代初达到最低谷,年产宜红茶不足500吨。这个时期,后建的精制茶厂纷纷转产停办,只有宜都茶厂一家还在困难中艰守。1 998年宜都茶厂改制为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茶文化的兴起和人们饮茶习惯的改变,国内外红茶市场看好,宜红茶生产发展进入新时代。产地范围:宜红茶在”泰和合红茶号”创制、经营时期,产地仅为湘鄂边界的石门、鹤峰、五峰、长阳(产地现已划为五峰)四县。民国时期以渔洋关为加工、集散中心后,产区略有扩大。1951年宜都红茶厂成立后,宜红茶产区扩大到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省宜昌、恩施和湖南省常德三个专区的十六个县,即宜昌专区的五峰、长阳、宜昌、秭归、兴山、宜都,恩施专区的建始、利川、恩施、巴东、宣恩、鹤峰,常德专区的石门、慈利、桑植、大庸。涉及到种茶农户5万户,计25万余人。1 958年原属宜都红茶厂的泥沙手工分厂迁至石门县城,1 959年建成投产,改”宜红茶”为”湘红茶”。从此湖南省不再生产宜红茶。 20世纪70-80年代宜红产区精制茶厂较多,出现毛红茶抢购现象,宜红茶的原料产地曾经扩大到四川、重庆、湖南和贵州的相关茶区。201 3年1 2月,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发布《湖北宜红茶》省级地方标准,规定宜红茶的主要生产区域为湖北省的宜昌市和恩施州的所属县、市、区,核心县市有宜都市、五峰县、长阳县、夷陵区、鹤峰县、宣恩县、来凤县、恩施市、利川县、建始县、巴东县等十多个县。这个区域内能生产条形毛红茶的初制加工茶厂(合场、公司、合作经济组织等)有近干家,能精制加工宜红茶的企业不到十家,年产量在1与万吨左右。
三
我们经过6个小时的车程抵达鹤峰,继续驱车驶向80年代野生茶树种植地海拔1 2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98%,的下坪乡云蒙村。大约2小时以后抵达目的地。拜访当地第6代宜红技艺传承人李国凤师傅,由他带领我们去往茶山上。我们不知疲倦,也不想休息,直奔茶山。感觉车子是竖着行驶的,觉着就要被车子甩出去。
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四季分明,其独特的气候条件成就了茶叶独特的品质。
忍不住吃了一片叶子,甜津津,嫩爽。
迎面走来一位采茶大爷,篓子里的鲜叶不多。下山后参观宜红制作工艺整个流程,由当地第6代宜红技艺传承人李国凤师傅给我们讲解宜红工艺。
萎凋
室内自然静置萎凋不得翻动(过去传统采取日晒萎凋)
一般在8 12个小时水份散失40%左右
揉捻
过去揉捻采取脚下踩,不太科学卫生
后来人们一般采取机器揉捻2小时左右至鲜叶条索紧细并有弹性。
发酵
室内温度在30-35℃左右
湿度在90%
根据情况发酵时长8-12个小时
干燥
过去传统碳柴焙当今电焙
分三次焙火
第一次120℃去水份
第二次温度60℃左右继续去水分90%
第三次一个月以后温度70-75继续去水分保留8-10%
第四次完全焙干水分最低保留5-7%
第五次焙香(根据原料及茶品的区别選择不一样的焙香方式)
此次寻茶,翻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走进这么原始的深山里,山路崎岖险绝,惊险不断。持续往返16个小时的山路。不敢想象!追逐一款好茶不易,当时想起迎新老师说的: “且行且歌”我想在习茶的路上加一句“且珍惜”。不过茶汤入口那一刻,丝滑柔软,瞬间喜上眉梢,大家相觑都笑了。
清末民初,祁红、宜红、宁红并称中国三大出口红茶。民国初年,随着泰和合红茶号1 91 7年停业,宜红茶加工、集散中心北移至五峰县渔洋关,并于1 920年后达到最盛期,后因时局动荡,产量有所减少,抗日战争暴发,宜红茶生产基本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业公司于1951年建”宜都红茶厂”,集宜昌、恩施、常德三个地区的毛红茶精制加工成宜红茶出口,五、六十年代祁红、宜红、滇红长期占据中国出口红茶数量和质量的前三位,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一
湘北鄂西交界的武陵山东段区域处在神秘莫测的北纬30度地理圈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寡照,终年湿润,降水充沛,雨热同期;该区土壤以黄棕壤、黄壤、红壤的面积大,成土母岩多为片麻岩、沙岩、页岩等分化而成,pH值在4.0 - 6.5之间的酸性土居多;海拔300 -1000米之间的低山和半高山区的耕地为主。生态环境条件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早在公元三世纪西晋时,《荆州土地记》就记有”武陵七县通出茶。”这里的七县包括现长阳、五峰、鹤峰等地区。唐代陆羽(733 - 804年)在《茶经》开篇中写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里的巴山、峡州包括湖北西部一带。可见鄂西山区是中国茶叶的起源地和古老的茶区之一。
清道光年间(1821 - 1850年),工夫红茶生产技术日臻成熟,并从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传到江西,后又传到安徽、湖南和湖北。光绪丙子年(1 876年),广东商人林紫宸(又称子臣、志成、紫晨,生卒年月不详)到鹤峰县的五里坪和五峰县采花的朱家染铺等地挂”英商宝顺合茶庄”的招牌“采办红茶”。
1887年,广东省香山县上栅村(现珠海市唐家湾镇)人卢次伦(谱名卢有庸,字万彝,号次伦,1858 -1929年)受林紫宸之邀,来湖南石门在与湖北鹤峰交界的九台山铜矿任司帐,后因地界产权和劳资纠纷失利,同事返乡,卢次伦独留宜市(即泥沙,现为壶瓶山镇)断后。
1 889年春卢发现宜市周边及五峰、鹤峰盛产白、青茶,且品质上乘,逐回乡筹资1 000两银元,聘请安徽祁红的师傅于1 890年在宜市改制毛红茶2吨,次年生产5吨,均卖毛茶于汉口,获利颇丰。
1892年卢次伦在宜市的松柏坪建”泰和合红茶号”制茶工厂,老宅现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下设管事、司帐、运输等10个部门和津庄(津市)、汉庄(汉口)。由遍布石门、鹤峰、五峰、长阳四县的二、三十个分庄教授茶农做红茶,并大量收购,经碎茶、筛分、风选、拣剔、焙烘、官堆、装箱等工艺精制成”黝黑而光彩”,”颗颗般大的米茶”。成品茶分为”天、地、玄、黄”四个等级。正式定名为“宜红”,其意义:“一为制造地在宜市,另一则有宜呼其红也的意味”。”一张淡绿色的纸上,印有龙凤相对,中间出现一个椭圆,椭圆中出现端庄的‘宜红’,两旁印有广东泰和合红茶号及某年某月某日制的字样,这便是宜红的身份证——商标。”
泰和合红茶号自成立后,宜红茶产量逐年上升,由茶号成立1 892年的25吨上升到1 899年接近1 50吨,达到鼎盛时期。民国初年因土匪横行、豪劣侵蚀、同行竞争、市场萎缩,卢次伦于1917年10月将正式运行25年之久的泰和合红茶号关闭停业,回广东故里,研究佛学,怡养天年。1929年冬因病去世,享年71岁。泰和合红茶号停业后,宜红茶的精制加工、集散中心北移至五峰县渔洋关。清末在渔洋关设茶庄的有郑继庭的泰和合,”后有义成生、志成、仁华等茶庄”;民国初有卢淑良的太和洋茶号;1924 -1937年计有11家茶号,”其中源泰、恒信、民生、民孚、同顺昌等7家并驾齐驱,且负名气。”最高峰年产红茶250吨。
二
据1992年版《湖北省志t贸易》记载:”1933年前后,湖北省银行多次带领江西、浙江、汉阳等地的茶商和制茶技工,来渔洋关开设茶号,并将红茶定名为宜红茶。”至此”宜红茶”成为湘北鄂西交界的五峰、鹤峰、长阳、石门四县茶区的公共品牌。
1 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暴发,宜红茶生产基本停止,1 941年底太平洋战争暴发,宜红茶生产完全停止;抗战胜利后宜红茶恢复缓慢,至1 949年解放前夕,全宜红茶产区四县年产茶叶不足500吨。1950年2月中国茶业公司在五峰县渔洋关成立了“宜红区收购处”,1 951年3月转建”宜都红茶厂”,后改为湖北宜都茶厂,由老红军李治平(1916 - 1996年)任厂长,解放军安排一个整建制排的部队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在湖北、湖南两省的宜昌、恩施、常德三个专区的红茶产区设恩施、五峰、渔关、鹤峰、泥沙5个一级站(处)和30个基层工作(收购)站,在宜市原泰和合红茶号1日址成立“宜都红茶厂泥沙手工分厂”,在宜昌城区设立营业处。负责全宜红茶区毛红茶的统一收购、精制,所产宜红茶全部上调汉口外销,产区再无其他任何一家收购毛红茶精制加工的商号和企业。
1960年以后,原苏联对华贸易减少,加上鹤峰、恩施、宜昌、五峰、宣恩、建始等县先后办厂精制宜红茶,成品交由湖北省茶叶公司以宜红茶、或拼配成其它品牌出口外销.宜都茶厂的生产规模逐渐下降,至九十年代初达到最低谷,年产宜红茶不足500吨。这个时期,后建的精制茶厂纷纷转产停办,只有宜都茶厂一家还在困难中艰守。1 998年宜都茶厂改制为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茶文化的兴起和人们饮茶习惯的改变,国内外红茶市场看好,宜红茶生产发展进入新时代。产地范围:宜红茶在”泰和合红茶号”创制、经营时期,产地仅为湘鄂边界的石门、鹤峰、五峰、长阳(产地现已划为五峰)四县。民国时期以渔洋关为加工、集散中心后,产区略有扩大。1951年宜都红茶厂成立后,宜红茶产区扩大到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省宜昌、恩施和湖南省常德三个专区的十六个县,即宜昌专区的五峰、长阳、宜昌、秭归、兴山、宜都,恩施专区的建始、利川、恩施、巴东、宣恩、鹤峰,常德专区的石门、慈利、桑植、大庸。涉及到种茶农户5万户,计25万余人。1 958年原属宜都红茶厂的泥沙手工分厂迁至石门县城,1 959年建成投产,改”宜红茶”为”湘红茶”。从此湖南省不再生产宜红茶。 20世纪70-80年代宜红产区精制茶厂较多,出现毛红茶抢购现象,宜红茶的原料产地曾经扩大到四川、重庆、湖南和贵州的相关茶区。201 3年1 2月,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发布《湖北宜红茶》省级地方标准,规定宜红茶的主要生产区域为湖北省的宜昌市和恩施州的所属县、市、区,核心县市有宜都市、五峰县、长阳县、夷陵区、鹤峰县、宣恩县、来凤县、恩施市、利川县、建始县、巴东县等十多个县。这个区域内能生产条形毛红茶的初制加工茶厂(合场、公司、合作经济组织等)有近干家,能精制加工宜红茶的企业不到十家,年产量在1与万吨左右。
三
我们经过6个小时的车程抵达鹤峰,继续驱车驶向80年代野生茶树种植地海拔1 2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98%,的下坪乡云蒙村。大约2小时以后抵达目的地。拜访当地第6代宜红技艺传承人李国凤师傅,由他带领我们去往茶山上。我们不知疲倦,也不想休息,直奔茶山。感觉车子是竖着行驶的,觉着就要被车子甩出去。
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四季分明,其独特的气候条件成就了茶叶独特的品质。
忍不住吃了一片叶子,甜津津,嫩爽。
迎面走来一位采茶大爷,篓子里的鲜叶不多。下山后参观宜红制作工艺整个流程,由当地第6代宜红技艺传承人李国凤师傅给我们讲解宜红工艺。
萎凋
室内自然静置萎凋不得翻动(过去传统采取日晒萎凋)
一般在8 12个小时水份散失40%左右
揉捻
过去揉捻采取脚下踩,不太科学卫生
后来人们一般采取机器揉捻2小时左右至鲜叶条索紧细并有弹性。
发酵
室内温度在30-35℃左右
湿度在90%
根据情况发酵时长8-12个小时
干燥
过去传统碳柴焙当今电焙
分三次焙火
第一次120℃去水份
第二次温度60℃左右继续去水分90%
第三次一个月以后温度70-75继续去水分保留8-10%
第四次完全焙干水分最低保留5-7%
第五次焙香(根据原料及茶品的区别選择不一样的焙香方式)
此次寻茶,翻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走进这么原始的深山里,山路崎岖险绝,惊险不断。持续往返16个小时的山路。不敢想象!追逐一款好茶不易,当时想起迎新老师说的: “且行且歌”我想在习茶的路上加一句“且珍惜”。不过茶汤入口那一刻,丝滑柔软,瞬间喜上眉梢,大家相觑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