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比亚斯·马多林:自然与文明的交叉点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q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士摄影师托比亚斯·马多林(Tobias Mad?rin)在2014年出版了他的摄影书《地形:当代全球景象》。这本书重达4斤,其中100多页的内容汇集了过去20年间马多林在世界各地游历时拍摄的人造景观,试图揭示这些地点其实是人类理想和观念的产物,它们同时也是人类从环境中榨取养分的场所。西班牙贝尼多姆的海滩、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街心广场、香港的码头、乌干达卡巴莱的金矿……马多林用镜头展开的游弋并不是为了展现异域风情。单调、平静、巨细靡遗但又缺失兴趣点,观者想要为这些照片找到一条线索都很难:它们有些在城市、有些在野外、有些有人、有些没有、有时在空中俯瞰、有时贴在地平线上。不过,在本应该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各个场景中,影像的情绪却是统一的,没有叙事、没有抒情,他的相机精确地扫描眼前的景象,不停继续这个被他称作“没有时间表”的拍摄计划。
  镜头所见
  马多林所呈现的“景象”,并不依赖于“决定性瞬间”。他使用大画幅相机创作,从初期的4×5画幅,到5×7画幅,2002年之后换成8×10画幅。使用的器材决定了他在前期必须对拍摄对象做广泛的资料研究和筛选,因为一旦决定拍摄,就要付出高昂成本;而拍摄本身又是一个多人协作的过程,“我至少需要一个助手帮我扛着这堆大家伙”,为了找到合适的拍摄地点,“很多时候还需要一个当地人做向导”。拍摄方式本身取消了创作的随机性,这也决定了马多林的作品所希望呈现的是一个普遍的、恒定的事实。
  例如200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拍摄的街心广场(图02),大量面无表情的包豪斯式建筑挤压出一个不规则的空间,书报亭、杂货摊,一座来自另一个时代的街钟,模仿里约大教堂样式的出气口,作为点缀并延伸向远方的树,街道上的车辆,以及在白色装饰线条间行走的人——他们的行走或许是图像中最引人注意的元素,却无法将观者导向任何地方。
  再看他在西班牙贝尼多姆的莱万特海滩拍摄的景象(图03)。在这个著名的度假城市,海滩边酒店林立,阳台上备有椅子供人们享受日光浴和欣赏海景。窗口各种颜色的遮阳布与海滩上的阳伞呼应,人们在海水中、沙滩上休憩,依然是很多的人,依然人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一个群体而存在。
  所有的这一切,关于景,也是关于人。个体的面目虽然被抹去,但人作为一个集体,被由自己创造而又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文化(文明)裹挟,形成马多林“景象”中平静而强劲的存在。
  以摄影师自己的话来说,他所关注的正是“文明和自然的交叉点”。
  观察“人所改变的风景”
  这个交叉点让人想起1970年代在美国肇始的“新地形摄影”。
  “新地形摄影”是策展人威廉·詹金斯1975年为在纽约州罗切斯特一个美术馆举行的展览所起的名字。为了反映当时摄影界出现的新潮流,他将8名年轻美国摄影师的作品联合起来做了一个展,名为《新地形学:人所改变的风景》,展览也邀请到在杜塞尔多夫学院任教的贝歇夫妇参加,他们的作品特色正是以格状拼图方式呈现工业建筑。观看这些摄影师的作品,一以贯之的是客观、平淡的日常。如果说贝歇夫妇以一种标本化、文献式的拍摄展示了“旧世界”的遗迹,新世界的这些摄影师则更多地展示了对美国西部的探索。与传统的、传达雄浑和广袤的西部照片不同,他们展示了人在这一背景下的存在。
  罗伯特·亚当斯将相机对准科罗拉多州空荡荡的街巷,一排排标准化的村屋住宅,正在扩张的城郊;刘易斯·巴尔茨拍摄的照片则平铺直叙地展示一些办公建筑和工厂仓库的墙壁,那些敞开或关闭的门似乎在与观者对视;尼古拉斯·尼克松聚焦于城市的内部:摩天大楼、高速公路、棋盘形的街道;斯蒂芬·肖尔是唯一使用彩色胶片的摄影师,他拍摄的十字路口和街道带有一种奇妙的光和色,引人凝视。
  再看马多林的摄影,延续“新地形摄影”的某些特点。他也偏爱展示那些人迹稀少的地区。在德国延施瓦尔德的郊外,土地被大型机械破开,以采集地表下的褐煤。在阿根廷的盐湖,纯净的湖山云天被工程机械打断,采集出的盐如金字塔般堆在湖心。在乌干达的卡巴莱,人们拿着铁锹掏空山体,在一片雾气中寻找可以维持窘迫生活的金砂。而在瑞士的韦森,一套昂贵的山间别墅被浸泡在洪水中,平静的水面倒映出的不是林间美景,而是一个梦想的破灭。
  马多林有意淡化了主观意图,以趋于中性的语调展示景观,风格、情绪和观点让位于细节的展现。但显然,照片所折射的并非虚无。在对城市、郊区发展的冷静注视中,新地形摄影的艺术家们其实暗示了他们对“人所改变的风景”的批判态度:人所取得的胜利和他们陷入的困境。而这一点,也是马多林照片中隐含的主题。
  将“看”转变为“识”
  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马多林将前辈的视角扩展到全球,而他镜头中的影像也不再局限于一条街道、一个停车场,或是几名路人,而是展现了更为庞杂、更缺乏形式感的场景。“如果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马多林说,“那我就无法完成这些拍摄。在世界各地与不同的人深入接触,你需要有社会责任、尊重和对人类的积极看法。”如定义新地形摄影的那一代摄影师一样,马多林的风景是一个交杂着自然、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复杂整体。他的画面中通常有四个显性或隐形的存在:作为改造者的人,作为接受者的人,自然、改造的痕迹。他将传统风景摄影师的“看”转变为“识”。由大景深带来的弥散性的视角最大程度地消解了兴趣中心,如同一幅精细的画,让观者辨认种种细节,最终合成一个线索和印象,表现形式上的平静和背后错综复杂的信息和立场形成对比。无论在那些自然为主导还是建筑为主导的画面中,人类的活动构成了一种视觉与意识形态相重叠的地形学。在对马多林画面的长久注视当中,观者或许会不自觉地想象这些丑陋的(或令人惊奇的)人类痕迹(或成就)产生前的景象。不同的环境首先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依靠理想、信念、劳作,依靠欲望、索取、弱肉强食,人改变了周遭的景观,而这些人造的风景反过来成为人生活的空间和局限,这是马多林照片中出现的“回路”。理解了这一“回路”,也许才能理解马多林照片中淡淡的幽默、嘲讽、苦涩,理解那些西装革履、步履匆匆的人和尽情嬉水、晒日光浴的人都是被环境所定义的人,虽然身份可以转换,但他们彼此都不可能在对方的环境中出现。
  因此,马多林的《地形》背后的线索依然是人的痕迹。在他所选取的那些人与环境的交叉点,环境不再是人所生活的背景,而是与人紧密相连、相互反射的存在。对这些地点的审视,有助于我们以超越个人悲喜的视角思考人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无论是一个下午,还是数千年,人类所留下的印迹。
其他文献
在网上一篇被广泛传播的“腔调指南”中,一款德国手工制造、带着圆润木质手柄以及精密金属镜头的中画幅相机,被形容为“可以立即让你的腔调提升一个档次”。  摄影人对设备的需求可分为很多层次。有人将之作为商业工作的工具,有人需要记录身边的点滴,有人想要沉淀大自然的壮美,也有人单纯为了追求摄影的乐趣,感受一台精雕细琢,百年设计,独特手感,充满传奇和故事的相机。  因此,初冬北京,一场飞思数码后背携瑞士阿尔帕
期刊
自1977年11月世界上第一台35mm自动对焦相机柯尼卡C35 AF诞生,自动对焦系统便成为各相机厂商研发的重中之重。30多年来,自动对焦系统的每一次更新升级都会在拍摄题材、拍摄技巧、拍摄内容等方面给摄影人带来全新体验。精准快速的对焦系统也成为区分专业机型与民用机型的重要标准之一,以至于舞台摄影、自然摄影、体育摄影等题材成为专业单反机型“一统天下”的领域,使用民用单反的影友只能“望而兴叹”。  2
期刊
每次出国旅游都要为带什么摄影器材费尽心思,既要轻便又要保证质量,真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去年九十月份,我先后去了俄罗斯、捷克、奥地利、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等中、东欧几个国家,带了索尼全画幅  微单TM A7S、富士的X-T1和尼康的D800E三台相机。  选择这几台相机,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比如选择索尼A7S,是因为它在高感光度画质、弱光对焦性能和视频拍摄方面有独特优势。它虽然有效像素只有1220万,
期刊
《茶马古道》组图编排分析图  图片内容和视觉表现的多样性是让读者看下去的关键。这是从《茶马古道》全书166个跨页中选出的若干个跨页,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组照片的内在韵律和节奏。左边栏从上到下标记了几个关键的变量,分别是:色彩的变化,中间穿插一些黑白照片;照片的节奏,即将何种照片组合在一起;人脸,脸部总是很容易吸引注意力;景别,从远景到特写。  叙事即是对一系列相关联事件的陈述,按照某种顺序编排,这是大
期刊
尽管今天的北京与从前相比大不一样 ,昔日的北京人也大多搬到了三环甚至四环外。但北京还是北京,它的基本城市布局没变,魅力不减,迷人之处仍然很多呢。  15年,就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看,对于一个像意大利罗马或德国纽伦堡这样的城市,实在是小意思,这些城市可能100年都不会有太明显的变化。但对于北京或其他许多中国城市来讲,最近15年的变化足以让你出门转向找不着北。不过即使变化再大,旧房子拆得再多,北京的“传
期刊
“我对自己的所有照片都如数家珍。它们构成了我生命的脉络。而某些时候,照片本身也成为超越时间限制的存在,它们之间能相互交流,前后感应,互相诉说着秘密。”  —维利·罗尼  法国摄影师维利·罗尼(Willy Ronis)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见证人”。但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很少看到重大的历史事件,大多只是日常生活:店铺里两位俏皮的卖炸薯条的女商人,开心地怀抱“法棍”跑过街头的儿童,雨后跨过巴黎街头积水的
期刊
如果一个人用很多年的时间,专注于拍摄同一处风景,他是怎样一个人?他又会呈现给人们怎样的照片?  看卫坚拍摄于北京国贸地区(国贸地区指北京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周边地区,位于建国门外大街,这片区域也被称为CBD,即北京的中央商务区——编者注)的系列作品,很受触动。这些精美的照片并非出自职业摄影师之手,却蕴涵着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当人们都在感慨十年间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卫坚却在十年里坚持拍摄北京国贸地区
期刊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太阳和月亮作为天空的统治者,是天文景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星野摄影的思路和手法,我们能为它们赋予不同的意味。  悬日悬月的拍摄  出现在地平线附近的太阳和月亮犹如悬挂在视线远方,最能显现天地交融的美,其中以纽约的“曼哈顿悬日”最为著名。国内最经典的“悬日”场景应在长安街。作为北京城的水平轴线,长安街呈正东西向横贯全城,道路平直、视角畅通,因此,每当春分和秋分太阳从正东升起正
期刊
“不要去制造‘美的’物体,是颜色和光影让它自然而美。我喜欢的是日常。”  伦敦从来不缺乏摄影师来展现它的魅力。泰晤士河沿岸的现代建筑在破土而出,市中心街道还是如几百年前一样狭窄曲折,现代风景中交织着古典的怀旧风情,记录了工业的蓬勃兴衰。如果站在不同寻常的有利位置,比如超高起重机或摩天大楼顶端,应该能拍出比明信片更美更“正确”的作品吧?  摄影师迈克尔·柯林斯(Michael Collins)站在这
期刊
做过《新京报》摄影记者和《中国新闻周刊》图片副总监的李强创办的一合媒体工作坊之国际摄影交流工作坊,于2015年1月16日首次开班,2月初举办第二期,主题都关于报道摄影。我们关注它,不是因为工作坊导师队伍的名气,也不是因为工作坊讲解的拍摄技巧有多高明,而是因为这是国内业界不多见的,以媒体从业人员特别是报道摄影师的职业困惑与转型为关注焦点的工作坊。  当下,媒体变革成为很多媒体工作朋友们的焦点话题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