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要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一个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学习数学,获取知识,收获的将是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改下如何运用新理念使用旧教材;如何实施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现谈几点做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问题,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通常总是活生生的,原汁原味的现实问题的某种模拟,简化或典型化。因此,教学时应从运用教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考虑,不应变成形式化或模拟化的抽象演练,而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再现在课堂上,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例如:数学十二册教材中的《圆柱的表面积》安排了三道相对独立的例题,教学时如果按部就班地老师一例一例地教学生逐题进行演练,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对教材进行加工,构造一个技术员指导工人生产奶粉罐的情境,把毫无联系的三道题自然有机地串联起来,变为工人生产奶粉灌全过程的三道工序。其做法是让一位学生扮演“技术员”指导同桌的“工人”加工一个高19厘米,底面直径13厘米的奶粉罐。
首先指导剪一个长4 0 . 8 2 厘米( 底面周长) 宽1 9 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做奶粉罐的侧面, 并算出它的面积, 13×3.14×19=775.58(平方厘米)接着指导剪出两个直径为13厘米的圆做上下底,面积(13/2)2×3.14×2=265.33(平方厘米),用透明胶把三片硬纸板粘盒成一个圆柱体(奶粉罐), 共用纸板面积是775.58+265.33=1040.91(平方厘米),然后将上述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全班都采用“四舍五入”法的是1000平方厘米。这时老师问:如果拿1000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全部利用)让你们加工上面这个奶罐合格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是不合格,因为1000平方厘米比实际1040.91平方厘米少了40.91平方厘米,所以成了次品。师逗趣地说:“3.15”刚过。我们可不能指导工人加工次品来坑害消费者啊!全班都笑了,在笑中学生既明白了“进一法”的道理,又受到教育。
实践证明,课中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模拟人们实际生产活动, 出之自然,毫无雕琢之感,顺应学生学习的认知心理与认识水平,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了气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二、巧选习题训练 培养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更多体现在学生解答习题的一种能力,而习题是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最活跃的教材,学生能否把自己的想法积极反映出来,很重要一点是在习题设计中,应摆脱由于片面强化选拔功能,以至于无穷无尽的题目,机械反复的练习,使学生感到厌倦,苦不堪言的桎梏,设计一些联系实际,尽可能满足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展示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形成创新技能。例如在教《圆柱的表面积》一课,习题是这样设计的,让生拿出各自准备的圆柱体(奶粉罐、水管、量筒、羽毛球、筒等),要求他们求出制作这些圆柱体材料的大小,并让他们说说所需的条件和计算方法。
求制作奶粉罐材料的大小应知道直径和高求的是表面积,用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水管材料的大小应知道横截面周长乘以长,求制作量筒大小应知道底面直径和高,把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以上各题所需的条件都由学生自量所得)。
这样把枯燥的练习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学生对所获取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三、相信学生能行 培养创新情感
古今中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主体,即尊重学生,教师只有怀着十分信赖的感情,尊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思想的放开,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融洽配合,教师只有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并在广泛的思维训练中提供广阔空间,才能适机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创新。一句话只有师生感情默契友好,才会变教和学矛盾为教和学的统一,才会产生教学的高效率。反之,传统陈腐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压抑着学生思想和情绪,使学生始终拘谨于教师的眼皮之下,这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实现创新,只有情感的和谐民主,相信学生能行。例如:教师在教学应用题“一根铁丝长60米,每次用5 米,用了6次以后,还剩下多少米?”全班同学都争着回答,连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也举手了。老师请他回答,他刚开了个头“60÷5”就立即引起大家的哄笑,教师敛住微笑冷静地对学生说:“大家不要笑,这位同学没有说完”,然后,鼓励这位同学顺着他的思路往下说。不一会儿,一种极有创造性的思路呈现在大家面前“5×(60÷5-6)”老师当即带头给予掌声祝贺,从些这位同学对学习树立了信心。全班同学的创新“成果” 接连不断。创新情感也得到培养。
四、鼓励“异想”思维 培养创新人格
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学生蕴藏着的巨大的创新学习潜能,而创新学习来自创新的人格。我们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长期重压之下,只能循规蹈矩,唯唯诺诺,不敢冒险。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不少教师大脑里还没有“异想”的观念。学校的责任不只是传播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教会他们不仅仅是成功渴望,还应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挫折,还应有不惟书,不惟上,敢于开拓,这是创新教育的基石。
例如,在一次讲完“分数化小数”的知识之后,有一女生提出:“有没有不要计算就能一眼看出某个分数化成小数是多少 ?全班学生大笑都说她懒,说得这位女生满脸通红。此时,我第一个念头就是要保护她这种新精神。”说道:懒不一定是坏事。人类的进步是靠智慧和勤劳创造的,但从某种角度讲与人类的“图享受”和“贪懒”是分不开的。如我们制造洗衣机是为了不用手洗衣服,制造汽车是为了不走路,希望同学们能正确对待勤和懒,老师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想法,要能一眼看出分数化小数是多少,只要你花一定的时间去记如:1/2=0.5,1/4=0.25,3/4=0.75 ……等常用数据,只要教师时时、事事注意呵护学生的创新火花,学生的创新人格必定能形成,并成为创新能力的底蕴。
总之,文明的历史,是人类创新能力发展的历史。创新,是时代永恒的灵魂,是人类社会生息发展的不渴源泉。创新教育必将承担光荣的历史使命,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的天职。
一、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问题,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通常总是活生生的,原汁原味的现实问题的某种模拟,简化或典型化。因此,教学时应从运用教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考虑,不应变成形式化或模拟化的抽象演练,而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再现在课堂上,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例如:数学十二册教材中的《圆柱的表面积》安排了三道相对独立的例题,教学时如果按部就班地老师一例一例地教学生逐题进行演练,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对教材进行加工,构造一个技术员指导工人生产奶粉罐的情境,把毫无联系的三道题自然有机地串联起来,变为工人生产奶粉灌全过程的三道工序。其做法是让一位学生扮演“技术员”指导同桌的“工人”加工一个高19厘米,底面直径13厘米的奶粉罐。
首先指导剪一个长4 0 . 8 2 厘米( 底面周长) 宽1 9 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做奶粉罐的侧面, 并算出它的面积, 13×3.14×19=775.58(平方厘米)接着指导剪出两个直径为13厘米的圆做上下底,面积(13/2)2×3.14×2=265.33(平方厘米),用透明胶把三片硬纸板粘盒成一个圆柱体(奶粉罐), 共用纸板面积是775.58+265.33=1040.91(平方厘米),然后将上述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全班都采用“四舍五入”法的是1000平方厘米。这时老师问:如果拿1000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全部利用)让你们加工上面这个奶罐合格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是不合格,因为1000平方厘米比实际1040.91平方厘米少了40.91平方厘米,所以成了次品。师逗趣地说:“3.15”刚过。我们可不能指导工人加工次品来坑害消费者啊!全班都笑了,在笑中学生既明白了“进一法”的道理,又受到教育。
实践证明,课中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模拟人们实际生产活动, 出之自然,毫无雕琢之感,顺应学生学习的认知心理与认识水平,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了气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二、巧选习题训练 培养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更多体现在学生解答习题的一种能力,而习题是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最活跃的教材,学生能否把自己的想法积极反映出来,很重要一点是在习题设计中,应摆脱由于片面强化选拔功能,以至于无穷无尽的题目,机械反复的练习,使学生感到厌倦,苦不堪言的桎梏,设计一些联系实际,尽可能满足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展示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形成创新技能。例如在教《圆柱的表面积》一课,习题是这样设计的,让生拿出各自准备的圆柱体(奶粉罐、水管、量筒、羽毛球、筒等),要求他们求出制作这些圆柱体材料的大小,并让他们说说所需的条件和计算方法。
求制作奶粉罐材料的大小应知道直径和高求的是表面积,用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水管材料的大小应知道横截面周长乘以长,求制作量筒大小应知道底面直径和高,把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以上各题所需的条件都由学生自量所得)。
这样把枯燥的练习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学生对所获取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三、相信学生能行 培养创新情感
古今中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主体,即尊重学生,教师只有怀着十分信赖的感情,尊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思想的放开,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融洽配合,教师只有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并在广泛的思维训练中提供广阔空间,才能适机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创新。一句话只有师生感情默契友好,才会变教和学矛盾为教和学的统一,才会产生教学的高效率。反之,传统陈腐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压抑着学生思想和情绪,使学生始终拘谨于教师的眼皮之下,这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实现创新,只有情感的和谐民主,相信学生能行。例如:教师在教学应用题“一根铁丝长60米,每次用5 米,用了6次以后,还剩下多少米?”全班同学都争着回答,连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也举手了。老师请他回答,他刚开了个头“60÷5”就立即引起大家的哄笑,教师敛住微笑冷静地对学生说:“大家不要笑,这位同学没有说完”,然后,鼓励这位同学顺着他的思路往下说。不一会儿,一种极有创造性的思路呈现在大家面前“5×(60÷5-6)”老师当即带头给予掌声祝贺,从些这位同学对学习树立了信心。全班同学的创新“成果” 接连不断。创新情感也得到培养。
四、鼓励“异想”思维 培养创新人格
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学生蕴藏着的巨大的创新学习潜能,而创新学习来自创新的人格。我们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长期重压之下,只能循规蹈矩,唯唯诺诺,不敢冒险。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不少教师大脑里还没有“异想”的观念。学校的责任不只是传播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教会他们不仅仅是成功渴望,还应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挫折,还应有不惟书,不惟上,敢于开拓,这是创新教育的基石。
例如,在一次讲完“分数化小数”的知识之后,有一女生提出:“有没有不要计算就能一眼看出某个分数化成小数是多少 ?全班学生大笑都说她懒,说得这位女生满脸通红。此时,我第一个念头就是要保护她这种新精神。”说道:懒不一定是坏事。人类的进步是靠智慧和勤劳创造的,但从某种角度讲与人类的“图享受”和“贪懒”是分不开的。如我们制造洗衣机是为了不用手洗衣服,制造汽车是为了不走路,希望同学们能正确对待勤和懒,老师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想法,要能一眼看出分数化小数是多少,只要你花一定的时间去记如:1/2=0.5,1/4=0.25,3/4=0.75 ……等常用数据,只要教师时时、事事注意呵护学生的创新火花,学生的创新人格必定能形成,并成为创新能力的底蕴。
总之,文明的历史,是人类创新能力发展的历史。创新,是时代永恒的灵魂,是人类社会生息发展的不渴源泉。创新教育必将承担光荣的历史使命,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