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两隔义难忘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k_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的某日,我的好同学L由于肺癌到南京开刀,这是一次大的手术。听闻这个消息,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他这大半生吃了很多的苦,承受了别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做到了别人难以做到的事情—特别是有关人性的事。如今儿女已经长大成人,自己也已经退休,正是尽情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时候,却遭此不幸。难道真应了那一句古话,“人到荣华,寿已终”?
  几个好同学相约前去探望他,他显得很坦然。在此期间,我经常去看望他,做些口头的安慰,他很高兴。
  我于2014年12月28日前去探望他时,谈到我打算写家史的想法,得到了他的支持,我们谈了很长的时间,并相约数天后再次相聚。
  殊不知,此次欢畅的谈话却是我们人生的诀别。每次回想起来,心中就十分难过。总感觉上天是那么不公和残忍,总是给善良的人们留下许多伤痛和遗憾。
  2015年1月5日夜,我与几个外地同学相聚,突然接到他的妻子打来的电话,告知1月6日晚上无法与我相聚,因为在1月4日那天,L就已经被送往南京抢救。我闻听此言,犹如五雷轰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才相隔几天,怎么会突然病情恶化呢?他妻子又告诉我,L叫她瞒住我们,不让我们为他操心。到了这么危急的关头还不愿麻烦别人,这是多好的人啊!我们想前往南京探望他,他的妻子却不肯告诉我们地址,我们只有等待,耐心地等待!期盼天降奇迹,给L同学带来好运。
  2015年1月11日晚9点多,我接到他的妻子打来的告急电话:他不行了,准备用救护车送他回家。我闻听此言,立即傻眼了。立马赶到他家,帮忙做准备工作。随后,我立刻骑车赶到秦庄的熟人家,拿出三包香烟同他换了两堆稻草运到他的家。
  晚上11点多,人已运到家中,我与他仅仅分开13天,如今竟要阴阳相隔,我的心中非常悲痛。
  当医生摘下氧气瓶的一分钟内,我站在他的面前说:“老同学啊,我丁连如还代表另一个同学前来看望你了!”他已经不能讲话了,只是右眼角流出了一滴眼泪,我赶忙喊来他的女儿,让她用面巾纸擦干。我又立即让他的儿子从后背托起他,让他的女婿和“阴阳先生”为他穿衣服,又让他的儿子和女婿从两边对抄起他的双腿,给他穿上裤子。我和“阴阳先生”从右往左为他穿袜子和鞋子。整理停当后,由他的儿子和女婿双手对抄,抬着他前半部,其他人双手对抄抬着他下半部,从他的房间稳稳地抬到堂屋,平稳地放在稻草铺上,然后让他的妻儿跪下,哭着烧纸钱,为他送行。
  一切停当后,我在他妻子的提议下和他的后代坐在一起。我拿来纸和笔写下天亮后该办的一些事,并落实到具体的人。
  L同学走了,我们要把他的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忙而不乱。
  一切事情安排好后,他们让我回家休息,我坚决不肯走,陪他到天亮,当丧棚搭好后已经是早上7点多了。果不其然,1月12日开始下起了雨,俗称“天哭”,恐怕老天也在为L兄泣别送行吧。
  我利用在饭店吃早饭的机会,打了几个电话,当8点多钟又有人和我通电话的时候,我哭了,哭得很伤心。
  下午1点多,我来到他家,一切都按计划办得很好。1月12日这天,我又陪他到夜里12点。
  1月13日开丧,来吊唁的人很多,好在我们已经安排好了。
  1月13日晚上,我在灵堂陪好同学、好朋友L先生到夜里2点钟。他的家人多次叫我回去睡一觉,我知道他们的好意,生怕累坏了我,但我更知道,这一夜将是我和L先生人生中的最后一夜。明天,我们将永远地阴阳相隔了。
  1月14日早上,我5点20分到达他家,我向“阴阳先生”提出:我要为我的好同学、好朋友L先生“搀扶灵柩”。“阴阳先生”很懂,他带着我,当面告诉L同学的家人,这是中国“孝文化”最重的一个礼节—即L先生的“半个儿子”,作为死者生前对他所施的恩情回报的一種表现。他的家人先是不同意,认为礼节太重了,但在我再三坚持下,终于获得他家人的理解。
  当我一切按照规矩行事时,所有的送葬人都感到惊诧。
  当我一人单腿跪在那里(他的儿子陪“阴阳先生”回去安家了),扶着他的灵柩,我哭了,他的外甥女也哭了,我们哭得很伤心。
  从火化场到墓地,这一路,我跪别了我一生中的好同学、好朋友L先生—他曾是我的救命恩人。
  惜者—L,悲者—L,痛者—L!愿你的灵魂永远安宁,我将永远地怀念你!
其他文献
初伏那天,忽然心血来潮,想登一次芦芽山。说走就走,准备好行囊,骑了一辆摩托车独自一人朝五寨沟驶去。  一路凉风习习,山道弯弯,山路两侧满是不知名的野花,五颜六色,颔首微笑,杂草苍翠葱茏,随风摇曳。斗折蛇行的清涟河从上游激流而下,哗哗水声清脆悦耳,晨曦下波光潋滟。群山、巨石、树木依次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不一会儿,山路向苍莽的松林钻去。眼前群山高耸,松林墨绿,头顶白云缭绕,耳畔松涛阵阵。景色实在宜人,不
期刊
我的故乡三城乡固镇村的赵庄与乌衣唐柏郢相距仅一箭之地。鸡犬之声相闻,相互之间的往来却十分艰难,因为一条清流河阻隔着两岸的人民。1951年秋,唐柏郢唱大戏,固镇村很多老乡通过多种渡河的工具赶到唐柏郢去看戏,童年的我因为家里没有渡河的用具,无法前往。母亲说,我们在家里照样能听到戏,我知道那是在哄我的。这一夜,锣鼓的打击声和抑扬顿挫的笛音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灵。第二天我很不开心,心想,能有座桥该多好啊。 
期刊
莲花村的北面有一座坡,人们都称其为黄土坡。坡上的泥土黄得像一堆金黄的稻子。村里有一条路,一直延伸到坡顶,直通补郎村,路左侧从坡脚到坡顶生长着一片茂盛的青杠林。当时,村民们总爱沿着这条路赶牛去凉水井。回来时,牛背上驮着草,从黄土坡上欢欢喜喜地蹦跳着回家。  从记事起,我对这个于外人不起眼的黄土坡有一种亲切深厚的感情。有一天,我和舅舅去凉水井放牛,在回来的路上,舅舅叫我在后面赶牛,他则悠闲地骑在水牛背
期刊
“小彪崽,赶紧起床了。约好了去吃抚州米粉的。快点儿,快点儿!”耳边隐隐传来母亲的喊声。  我的家乡抚州,是江西省下辖市(地级),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成员之一,自古有“襟领江湖,控带闽粤”之称。抚州位于赣东,地处华东地区,素有江右古郡、文化之邦、才子之鄉等美誉,孕育出汤显祖、王安石、曾巩等名人。这座兼容了古典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城市,在这晨光中慢慢苏醒过来,静谧之地,不慕繁华,不舍安宁。我们闲步走在古
期刊
香琴的老公在建筑工地从外架上摔下来后,成了半身不遂的残疾人,一家的生活重担就落在了香琴一个人身上。  那年她28岁,长相佳,有文化,有口才,别人劝她改嫁,但她还是选择留了下来。正好村里缺一名妇女主任,乡里决定提拔她,村主任也有意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了她。  香琴听村主任这么一说当然高兴,哼着小调邀上同村的花妹去捞枞毛丝。花妹问香琴:“怎么这样开心呢?”香琴告诉花妹:“俺要进村里做妇女主任了,听说以后还
期刊
1986年7月,我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江苏省镇江粮食学校,从教六年半。1992年12月,从学校调到建行。如今,虽然离开教师岗位已29年,但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常常在脑海萦绕。  难忘教学辛劳。刚到学校时,学校缺政治老师,于是领导安排我上政治经济学,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我虽然在高中和大学都学过政治经济学,但毕竟不是我的专业,学得不深不透。再說教和学那是两个概念,常言道,“
期刊
我喜欢闲暇时沏一杯茶、看一本书,让那浓郁的茶香浸润着书香,在心底流淌;喜欢安静的时候赏一处风景、忆一段时光,让那美丽的景色遇见最初的纯真,在眼前浮现;亦喜欢在温暖的春天撷一缕春光,赏一园花色,让那花的凝香陪伴自己洒下一路芬芳。  在这个春风和煦、柳絲飘飞的春天,我触碰了桃花的粉嫩、海棠花的绚烂,欣赏了紫荆花的花絮、碧桃的红艳,唯独对牡丹花开的富贵敬而远之。也许是自己的单薄与牡丹的雍容华贵极不相称,
期刊
傍晚时分,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砸在河堤的水泥路面上,像无数个花朵在依次绽放。岸边的绿树、坡上的碧草,一眼望不到边的河面,还有掠过水面飞向远处的鸟儿,尽管白浪滔天有凶险,还是难掩淮沭河的美轮美奂。凉风习习,淮沭河坡岸的杨树沙沙声响,穿过河堤的项荡洞,坐落堤脚外的白色粮库,散落在附近的白墙红瓦的几户人家,像是浓浓绿荫下的童话世界。  台风“烟花”裹挟着暴雨西进北上,前几天嶂山闸36孔全开,受新沂河行洪
期刊
从南山上下来时,天色已晚。  我们就在南山下的小饭馆,最后吃了一顿地方小炒。  我拍了店门口水龙头滴水的照片,那时候那一句“滴滴答答等你来”正当被人传唱。  天空下起了雨,细蒙蒙的,但寒意有些侵入骨髓,或许是因为这即将要到来的别离。  我们是相距千里的两个人,却因为约的是同一个导游而被一同带上南山。  那时候你是洒脱俊美的少年,而我也还是可爱纯粹的少女。  前半段的时候,我们还不熟悉,我的相机里只
期刊
气候还很燥热,阳光如火,但早晚已经有了秋的意境。風是轻柔的,在呼吸的空气里弥漫着芬芳的味道。季节的转换悄无声息,不经意间想起一句诗,“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秋不仅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思念的季节,转眼间,夏天已经成为故事。站在秋的路口,突然觉得,这个季节,这个时间,这个景色,如此美好。  2021年8月21日,一位文友分享了一篇文章给我,名字叫《淡紫色的秋天》,他说秋天的颜色是紫色的,象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