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故乡三城乡固镇村的赵庄与乌衣唐柏郢相距仅一箭之地。鸡犬之声相闻,相互之间的往来却十分艰难,因为一条清流河阻隔着两岸的人民。1951年秋,唐柏郢唱大戏,固镇村很多老乡通过多种渡河的工具赶到唐柏郢去看戏,童年的我因为家里没有渡河的用具,无法前往。母亲说,我们在家里照样能听到戏,我知道那是在哄我的。这一夜,锣鼓的打击声和抑扬顿挫的笛音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灵。第二天我很不开心,心想,能有座桥该多好啊。
1955年,家乡获得了大丰收。深秋,父母和庄子里的青壮年们,挑着稻子去交公粮。如果不是这条清流河,这一趟交公粮只需二三十分钟。因为收粮点就在我们庄子的斜对面的红土山。那天我跟父母和庄子的乡亲,一路小跑往红土山奔去。这送粮队向西行四里多路,先到乌衣北桥口,然后,小心翼翼地上浮桥,过了清流河,上了乌衣大街,再向东行了三里多地,花了近两个小时,总算到了交粮点。再看父母亲汗水已经湿透了衣衫,众乡亲也都大汗淋漓。我说:“怎么不建桥呢?”大人们都笑了起来,说:“宝子,等你长大了实现这个愿望吧。”我被大家“奚落”了一顿。
说到建桥,其实在1937年春,两岸就有乡绅筹了几百块大洋,想要造座木质大桥,后因故,建桥的事就耽搁下来。
家乡的桥在我心中成了终生难忘的情结。
1955年夏,我家支锅,让我去乌衣买十多斤石灰块,当时我人小,挑着小担子,颤颤巍巍走上浮桥,扁担“不听话”,到了桥中间,桥似乎晃动起来,把我吓得魂不附体,回到家跟父母亲发了“黑烟风”,“你们再让我上乌衣挑东西,我就不认你们是我爹妈”。
1973年初,我結婚了。春节后父母思乡情深,便带我们回老家。从来安坐汽车到滁县,又从滁县乘火车到乌衣。一家四口人兴高采烈地回老家,可是走到桥口,妻子胆怯,心想这二尺多宽浮桥面,人怎么走?正巧对面有几个老乡走过来。她居然喊起来:“大哥大哥,你不要走,让我先过去!”引得两岸的人哈哈大笑。我的妻子是城里人,什么时候走过这形似独木的桥?我心中又一次漾起两岸造一座大桥的涟漪。
说起家乡的桥,真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清流河的北岸有一位童养媳,当时只有十四五岁,那年她老公公生病,让她去乌衣抓药,可是当走近桥口时,桥已经不在了。因为昨夜暴雨把浮桥冲走了,她见状,仰天大哭,感动了桥边一位老先生,便出钱雇了一只船把其送到对岸,及时抓了药,救活了老公公。童养媳全家为了感恩,给老先生送了一块儿写着“大恩大德菩萨心肠”的匾,被传为佳话。这位童养媳从此受到很大的启发,决心要做好人,要做善事,后来成了固镇村第一任村主任、来安唯一一位女乡长。
最让我难忘的是1953年夏的一天,我的族侄要去乌衣考初中,一夜暴雨浮桥没了,渡船冲走了,他站在清流河北岸圩埂上,呼天喊地,考初中泡汤了。正因为这次的耽搁,让他失去了机遇,最后当了个民办教师终老此生。
故乡的桥一直在我心中沉淀着,我一直关注着它。直到父母去世后,每年回去扫墓,我都期盼着有朝一日能见到这座故乡的桥。1994年,家乡传来要造乌衣大桥的消息,我高兴得跳起来。我有点儿不信,于是雇了一辆双排座汽车从来安转到滁县,又直奔乌衣桥口,当地人告诉我桥向下游移了五百米,于是立即赶到施工现场,果然施工现场人来人往,穿梭不断,我失态地从口袋掏出早就准备好的香烟,从中抽出许多根,一一散给施工人员。不知谁说了一句,老板还不去买两条烟犒劳一下我们。我摸摸身上也只有二百多元,请司机去商店买了两条“红塔山”,交给施工负责人。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此时施工的师傅说:“现在政策好,近几年还要在清流河上造三四座桥,你买烟的钱可得准备好啊。”我说:“好,就是把我工资全部花光也甘心情愿啊!”
这天晚上我失眠了……
1955年,家乡获得了大丰收。深秋,父母和庄子里的青壮年们,挑着稻子去交公粮。如果不是这条清流河,这一趟交公粮只需二三十分钟。因为收粮点就在我们庄子的斜对面的红土山。那天我跟父母和庄子的乡亲,一路小跑往红土山奔去。这送粮队向西行四里多路,先到乌衣北桥口,然后,小心翼翼地上浮桥,过了清流河,上了乌衣大街,再向东行了三里多地,花了近两个小时,总算到了交粮点。再看父母亲汗水已经湿透了衣衫,众乡亲也都大汗淋漓。我说:“怎么不建桥呢?”大人们都笑了起来,说:“宝子,等你长大了实现这个愿望吧。”我被大家“奚落”了一顿。
说到建桥,其实在1937年春,两岸就有乡绅筹了几百块大洋,想要造座木质大桥,后因故,建桥的事就耽搁下来。
家乡的桥在我心中成了终生难忘的情结。
1955年夏,我家支锅,让我去乌衣买十多斤石灰块,当时我人小,挑着小担子,颤颤巍巍走上浮桥,扁担“不听话”,到了桥中间,桥似乎晃动起来,把我吓得魂不附体,回到家跟父母亲发了“黑烟风”,“你们再让我上乌衣挑东西,我就不认你们是我爹妈”。
1973年初,我結婚了。春节后父母思乡情深,便带我们回老家。从来安坐汽车到滁县,又从滁县乘火车到乌衣。一家四口人兴高采烈地回老家,可是走到桥口,妻子胆怯,心想这二尺多宽浮桥面,人怎么走?正巧对面有几个老乡走过来。她居然喊起来:“大哥大哥,你不要走,让我先过去!”引得两岸的人哈哈大笑。我的妻子是城里人,什么时候走过这形似独木的桥?我心中又一次漾起两岸造一座大桥的涟漪。
说起家乡的桥,真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清流河的北岸有一位童养媳,当时只有十四五岁,那年她老公公生病,让她去乌衣抓药,可是当走近桥口时,桥已经不在了。因为昨夜暴雨把浮桥冲走了,她见状,仰天大哭,感动了桥边一位老先生,便出钱雇了一只船把其送到对岸,及时抓了药,救活了老公公。童养媳全家为了感恩,给老先生送了一块儿写着“大恩大德菩萨心肠”的匾,被传为佳话。这位童养媳从此受到很大的启发,决心要做好人,要做善事,后来成了固镇村第一任村主任、来安唯一一位女乡长。
最让我难忘的是1953年夏的一天,我的族侄要去乌衣考初中,一夜暴雨浮桥没了,渡船冲走了,他站在清流河北岸圩埂上,呼天喊地,考初中泡汤了。正因为这次的耽搁,让他失去了机遇,最后当了个民办教师终老此生。
故乡的桥一直在我心中沉淀着,我一直关注着它。直到父母去世后,每年回去扫墓,我都期盼着有朝一日能见到这座故乡的桥。1994年,家乡传来要造乌衣大桥的消息,我高兴得跳起来。我有点儿不信,于是雇了一辆双排座汽车从来安转到滁县,又直奔乌衣桥口,当地人告诉我桥向下游移了五百米,于是立即赶到施工现场,果然施工现场人来人往,穿梭不断,我失态地从口袋掏出早就准备好的香烟,从中抽出许多根,一一散给施工人员。不知谁说了一句,老板还不去买两条烟犒劳一下我们。我摸摸身上也只有二百多元,请司机去商店买了两条“红塔山”,交给施工负责人。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此时施工的师傅说:“现在政策好,近几年还要在清流河上造三四座桥,你买烟的钱可得准备好啊。”我说:“好,就是把我工资全部花光也甘心情愿啊!”
这天晚上我失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