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芦芽山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luj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伏那天,忽然心血来潮,想登一次芦芽山。说走就走,准备好行囊,骑了一辆摩托车独自一人朝五寨沟驶去。
  一路凉风习习,山道弯弯,山路两侧满是不知名的野花,五颜六色,颔首微笑,杂草苍翠葱茏,随风摇曳。斗折蛇行的清涟河从上游激流而下,哗哗水声清脆悦耳,晨曦下波光潋滟。群山、巨石、树木依次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不一会儿,山路向苍莽的松林钻去。眼前群山高耸,松林墨绿,头顶白云缭绕,耳畔松涛阵阵。景色实在宜人,不觉已到芦芽山麓。存车后,随着游人朝山坡爬去。
  踏着蜿蜒小径拾级而上,抬头松柏参天,遮天蔽日,蓊蓊郁郁,俯首莲花怒放,香气袭人。野花遍地,红得如火,白得像雪,粉得似霞,五彩缤纷。静听,泉水叮咚,溪水潺潺;细看,雾气升腾,霞光万道。空气温柔湿润,仿佛细腻的手抚摸,周身惬意。山坡忽而平坦开阔,杂草油嫩,风过处,碧波荡漾,草尖露水晶莹。忽而陡峭起来,踩着盘根错节的藤条,如攀仙境。芦芽山是座石头山,表面覆盖着一层黑土。落叶、松针、松果等落下来越积越厚,踏上去如踩地毯,松树就长在这土层上,根伸向四周,罩在地面上。有一棵松树,直挺挺地立在一块巨石上,它的根如鹰爪一样抓在岩石上,插到细密的石缝里。
  游人成了山的点缀,年长者,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年轻人,谈笑风生,青春靓丽;小朋友,身轻如燕,童音绕林,可亲可爱。只见两个大汉抬着花轿快步走来。一个少妇细皮嫩肉,手捏纱巾,稳坐轿中,山歌甜脆,洒下一坡。“丁零丁零”,又见牵马的、拉骡的,披红挂绿走来。一个后生高坐马鞍上,身体一晃一晃的。又见一个老人手拄木棍,拉着一个男孩儿,脚步敏捷。经过身边,气不喘,脸色红润,说说笑笑,虽年高,却脚板有劲,与前面坐轿骑马的两位年轻人相比,前者汗颜无地。老人活出了自信,活出了任性,活出了尊严,活出了精彩,令人肃然起敬!人应该有点儿精气神。登山是这样,做什么事都应该这样。望着老人稳稳当当地消失在密林里,我沉思着。
  钻密林,爬暗道,登石磴,过天梯,太子殿浮现于眼前。脚踩木板,随着游人小心翼翼攀上太子殿。脚刚站稳,呼啸的山风从深涧直往上钻,觉得轻飘飘的。太子殿建在巨石堆成的不足十平方米的芦芽山最高处。四面全是深不可测的悬崖峭壁,让人有晕眩之感。绕太子殿一圈,实在惊险。太子殿并不与芦芽山相连,下有万丈深渊。太子殿坐南朝北,“太子殿”三字居顶部,殿门两侧石刻联语:复慈云于中国,施法雨于边方(清光绪年间白文良)。两侧还有“佛祖”二字,引人注目。近代黄克毅先生有诗赞曰太子殿:“素仰芦芽景色美,山静林幽惹人醉。危崖嶙屿耸碧空,太子殿前几忘归。”民间传说太子殿领牲求雨灵验,诸如此类的传说还有很多。
  听人说,古时候,芦芽山下有一个叫神路沟的村庄(就是现水库东面),村里住着一家名门望族。他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做了大官,三儿子天生对当官不感兴趣。经常说他不求高官,只求长生。母亲劝说无效,单等丈夫外出归来好好教训这个不争气的三儿子。三儿子特别聪明,早看出了母亲的心事,趁夜深人静离家出走。母亲发现后在后面追,儿子在前面跑,一直追了五六十里,追到了芦芽山脚下。眼看母亲就要追上,三儿子着急,挥手向后轻轻一划,顿时发出山崩地裂的巨响,山崖裂开万丈深涧,就像刀切豆腐一般。母亲受惊吓,一下晕倒在半山坡。恍惚中看见三儿子身穿朝服,被玉皇大帝立为太子。当母亲清醒过来后,果然看见三儿子盘膝端坐在芦芽山顶上,闭目合十。母亲思念儿子,求当地石匠劈石修路,一直修到山顶,又在当时儿子挥手划裂的深涧上架了仙人桥,在儿子坐化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庙宇,名为太子殿。打那以后,当地官民,岁岁朝贡,祈求平安。每逢久旱无雨时,方圆百八十里的人都来求雨。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心愿,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种朴素的农耕思想。
  站在太子殿极目远眺,整个芦芽山莽莽苍苍,芦芽山西接岢岚,东带宁武,南连静乐,北踞五寨。形似芦芽,直插云霄,峰峦重叠,沟壑纵横。密林遍山,溪水淙淙,芳草丛生。南有九寨沟,北有五寨沟,真是名副其实的游览胜地。向东俯瞰,壁立千仞,深不可测。身边忽然山气氤氲,如置仙境。滚滚涛声仿佛千军万马,令人战栗。南边,群峰对峙,怪石嶙峋,松插罅隙,古木参天,飞瀑跌溅,白浪滔天。西北而望,仿佛一堆白石稳稳安放在那里,雄奇险峻。向西、向东延伸,其下是一望无垠的亚高山草甸—荷叶坪。那儿草原广袤,青草茂盛,气象万千,宏伟壮观。
  大自然太神奇了,顿觉人只是沧海一粟。
  离开太子殿,恋恋不舍。芦芽之奇,芦芽之秀,芦芽之雄,芦芽之险,令人神往。
  我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智而骄傲,我为家乡有这样的名山美景而自豪!大自然给了我无穷力量,我大踏步走下山崗。
其他文献
一提起“老胡同”就让人倍感亲切,为什么呢?因为是它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勾起不少感人肺腑的故事。  “六尺巷”的典故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这是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境内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地与吴宅相邻。吴氏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了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  张英家人见有理
期刊
时光总是匆匆,又是一年中秋时。父母不知增添了多少皱纹,多少白发。可口的月饼可以让我品尝到亲人相聚的甜蜜,但偶尔缺失的陪伴是孤单的、酸涩的,却也让我更懂得亲情的珍贵,让我尝到了故乡的甜美及温暖。同时,让我深刻地懂得珍惜身边人。如今,在萧瑟、冷清的中秋,让我点燃一把温暖的火,驱除秋的凉意。  记得离家的第一个中秋节,我因为愧疚,没有回家。  晚上,站在宿舍的阳台上,校园里一片寂静。似圆盘的月亮高高地挂
期刊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悠久的五月,在时间的大河里穿越奔流。经纬着人文,静观着沧桑,见证着辉煌,吹拂着天南地北的曙色。这多味的南风,撩起炊烟的缠绵,牵引出童年五彩的回忆。麦子,涵盖了童年所有的色彩。  清明忙种麦。一粒种子,从冬天的渴望中走出来了。清明时节,北方还是冷风剪剪、柳枝萧条,或雨雪霏霏呢。但是,有经验的农民是不会被这些“假象”迷惑的。他们,是时令最忠实的拥戴者和执行者。  其实,清明
期刊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来了,说起中秋节,童年的中秋时光一下子涌现脑海,记忆犹新。  儿时并不知晓中秋节的含义,只是听大人们说,中秋要赏月,吃月饼。记得那时,大人们总要搬桌椅到院子中间,摆上瓜果和月饼,沏一壶绿茶,一边赏月,一边侃侃而谈。我们这些孩子自然坐不住,跑到院子外玩耍,东奔西跑,捉迷藏、过家家,玩得不亦乐乎。  月光虽淡淡的,却把大地照得清清楚楚,如同白日。月光流泻在院子的墙上,给墙壁涂上一层银
期刊
爱情就是这样,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刘洋今年二十九岁了还没结婚,爸妈那叫一个愁,不断地给他介绍对象、安排他相亲,无奈缘浅情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他在微信加了一个网名叫含羞草的姑娘,两人每天通过聊天传递信息,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爱,只能用心默默聆听;情,只能用心牵念。一种爱,是心的默契;一种情,是心的守望。他仿佛听到这个文艺女青年心跳的声音,使自己孤独的心倍感温暖……  微
期刊
不知过了多久,飘荡在巷子里的清香突然没了踪迹。青石板上,是同伴光着脚丫踩过的痕迹;屋檐下是一群调皮孩子下雨忘记回家的身影……这是我记忆里,笼罩在云雾中的小江南,它有一个被人熟知的名字—文昌里。它从千百年前走来,悠悠岁月的芬芳中,走过漫漫的历史长河,孕育出无数的文人才子。  —题记  文昌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临川人的心中留下了城市的“根”与“脉”。古朴的文昌桥横跨抚河,岁岁年年唱着汤显祖笔下
期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今,我才有了深刻的体会。这一个“离”字对于我来说像刀一样扎在了心口上,生疼!  月又圆了,可人缺了!中秋明月依旧亮闪闪地高悬在天幕上,而月下却少了一个赏月的人,那个人就是我的母亲!多了一個凝望月亮便生出思念的伤心人!这个中秋节,母亲缺席了!  往年这个时候,兄弟姐妹几家人齐聚父母身边,为母亲祝寿。母亲的生日恰巧就在中秋节这一天,我们就双喜临门,一起庆祝
期刊
车水马龙,汽笛喧嚣,红尘中一天的繁华,在一片火烧云的末端,慢慢沉静,夜幕徐徐而下,习习晚风撩起了我思乡的衣袂。仰望头顶淡蓝色的星空,温婉静谧,回想匆匆半世,皆如指间流沙。  唯有我的家乡、我的亲人总是如影随形……  记忆中,家乡有一个偌大的石头,那形状,那神韵,活脱脱一个大蛤蟆,坐在青山之下、清溪之上,眼睛骨碌碌地转着,审视着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路人。这地方也因此得名“蛤蟆神”。  蛤蟆神,是我上
期刊
江南的春天雨水就是多,这不,下了将近半个月的雨,空气都拎得出水来。今天太阳终于露脸了,我比往常起得早,谁知88岁的母亲比我起得更早。  母亲坐在客厅沙发上喝着白开水,见我起床了,脸上顿时扬起了笑意。她对我说:“天晴了,你得到菜园去看看,菜地里的草肯定长过菜苗了,要赶快除草。”  我家的菜园在离老屋不远的小山窝,几代人都在这块土地上劳作过。远的不说,母亲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就消耗在这菜园里。  过去,我
期刊
作者简介:  张雅娜,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总会第一副主席、汉口分会主席、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2020年,《普陀灵光》荣获首届青年文学家文学大奖赛散文组特别奖。文学爱好者,写作始终是驻于心底的一个梦。  他站在我的面前,浅浅地微笑着。我定定地看着他,半晌无语。轮廓饱满、肚子微腆,俨然中年男子的他,我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怎么可能忘记?曾经刻在记忆深处的那张脸。  青春岁月里,那曾是我最熟悉的风景,是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