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伏那天,忽然心血来潮,想登一次芦芽山。说走就走,准备好行囊,骑了一辆摩托车独自一人朝五寨沟驶去。
一路凉风习习,山道弯弯,山路两侧满是不知名的野花,五颜六色,颔首微笑,杂草苍翠葱茏,随风摇曳。斗折蛇行的清涟河从上游激流而下,哗哗水声清脆悦耳,晨曦下波光潋滟。群山、巨石、树木依次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不一会儿,山路向苍莽的松林钻去。眼前群山高耸,松林墨绿,头顶白云缭绕,耳畔松涛阵阵。景色实在宜人,不觉已到芦芽山麓。存车后,随着游人朝山坡爬去。
踏着蜿蜒小径拾级而上,抬头松柏参天,遮天蔽日,蓊蓊郁郁,俯首莲花怒放,香气袭人。野花遍地,红得如火,白得像雪,粉得似霞,五彩缤纷。静听,泉水叮咚,溪水潺潺;细看,雾气升腾,霞光万道。空气温柔湿润,仿佛细腻的手抚摸,周身惬意。山坡忽而平坦开阔,杂草油嫩,风过处,碧波荡漾,草尖露水晶莹。忽而陡峭起来,踩着盘根错节的藤条,如攀仙境。芦芽山是座石头山,表面覆盖着一层黑土。落叶、松针、松果等落下来越积越厚,踏上去如踩地毯,松树就长在这土层上,根伸向四周,罩在地面上。有一棵松树,直挺挺地立在一块巨石上,它的根如鹰爪一样抓在岩石上,插到细密的石缝里。
游人成了山的点缀,年长者,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年轻人,谈笑风生,青春靓丽;小朋友,身轻如燕,童音绕林,可亲可爱。只见两个大汉抬着花轿快步走来。一个少妇细皮嫩肉,手捏纱巾,稳坐轿中,山歌甜脆,洒下一坡。“丁零丁零”,又见牵马的、拉骡的,披红挂绿走来。一个后生高坐马鞍上,身体一晃一晃的。又见一个老人手拄木棍,拉着一个男孩儿,脚步敏捷。经过身边,气不喘,脸色红润,说说笑笑,虽年高,却脚板有劲,与前面坐轿骑马的两位年轻人相比,前者汗颜无地。老人活出了自信,活出了任性,活出了尊严,活出了精彩,令人肃然起敬!人应该有点儿精气神。登山是这样,做什么事都应该这样。望着老人稳稳当当地消失在密林里,我沉思着。
钻密林,爬暗道,登石磴,过天梯,太子殿浮现于眼前。脚踩木板,随着游人小心翼翼攀上太子殿。脚刚站稳,呼啸的山风从深涧直往上钻,觉得轻飘飘的。太子殿建在巨石堆成的不足十平方米的芦芽山最高处。四面全是深不可测的悬崖峭壁,让人有晕眩之感。绕太子殿一圈,实在惊险。太子殿并不与芦芽山相连,下有万丈深渊。太子殿坐南朝北,“太子殿”三字居顶部,殿门两侧石刻联语:复慈云于中国,施法雨于边方(清光绪年间白文良)。两侧还有“佛祖”二字,引人注目。近代黄克毅先生有诗赞曰太子殿:“素仰芦芽景色美,山静林幽惹人醉。危崖嶙屿耸碧空,太子殿前几忘归。”民间传说太子殿领牲求雨灵验,诸如此类的传说还有很多。
听人说,古时候,芦芽山下有一个叫神路沟的村庄(就是现水库东面),村里住着一家名门望族。他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做了大官,三儿子天生对当官不感兴趣。经常说他不求高官,只求长生。母亲劝说无效,单等丈夫外出归来好好教训这个不争气的三儿子。三儿子特别聪明,早看出了母亲的心事,趁夜深人静离家出走。母亲发现后在后面追,儿子在前面跑,一直追了五六十里,追到了芦芽山脚下。眼看母亲就要追上,三儿子着急,挥手向后轻轻一划,顿时发出山崩地裂的巨响,山崖裂开万丈深涧,就像刀切豆腐一般。母亲受惊吓,一下晕倒在半山坡。恍惚中看见三儿子身穿朝服,被玉皇大帝立为太子。当母亲清醒过来后,果然看见三儿子盘膝端坐在芦芽山顶上,闭目合十。母亲思念儿子,求当地石匠劈石修路,一直修到山顶,又在当时儿子挥手划裂的深涧上架了仙人桥,在儿子坐化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庙宇,名为太子殿。打那以后,当地官民,岁岁朝贡,祈求平安。每逢久旱无雨时,方圆百八十里的人都来求雨。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心愿,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种朴素的农耕思想。
站在太子殿极目远眺,整个芦芽山莽莽苍苍,芦芽山西接岢岚,东带宁武,南连静乐,北踞五寨。形似芦芽,直插云霄,峰峦重叠,沟壑纵横。密林遍山,溪水淙淙,芳草丛生。南有九寨沟,北有五寨沟,真是名副其实的游览胜地。向东俯瞰,壁立千仞,深不可测。身边忽然山气氤氲,如置仙境。滚滚涛声仿佛千军万马,令人战栗。南边,群峰对峙,怪石嶙峋,松插罅隙,古木参天,飞瀑跌溅,白浪滔天。西北而望,仿佛一堆白石稳稳安放在那里,雄奇险峻。向西、向东延伸,其下是一望无垠的亚高山草甸—荷叶坪。那儿草原广袤,青草茂盛,气象万千,宏伟壮观。
大自然太神奇了,顿觉人只是沧海一粟。
离开太子殿,恋恋不舍。芦芽之奇,芦芽之秀,芦芽之雄,芦芽之险,令人神往。
我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智而骄傲,我为家乡有这样的名山美景而自豪!大自然给了我无穷力量,我大踏步走下山崗。
一路凉风习习,山道弯弯,山路两侧满是不知名的野花,五颜六色,颔首微笑,杂草苍翠葱茏,随风摇曳。斗折蛇行的清涟河从上游激流而下,哗哗水声清脆悦耳,晨曦下波光潋滟。群山、巨石、树木依次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不一会儿,山路向苍莽的松林钻去。眼前群山高耸,松林墨绿,头顶白云缭绕,耳畔松涛阵阵。景色实在宜人,不觉已到芦芽山麓。存车后,随着游人朝山坡爬去。
踏着蜿蜒小径拾级而上,抬头松柏参天,遮天蔽日,蓊蓊郁郁,俯首莲花怒放,香气袭人。野花遍地,红得如火,白得像雪,粉得似霞,五彩缤纷。静听,泉水叮咚,溪水潺潺;细看,雾气升腾,霞光万道。空气温柔湿润,仿佛细腻的手抚摸,周身惬意。山坡忽而平坦开阔,杂草油嫩,风过处,碧波荡漾,草尖露水晶莹。忽而陡峭起来,踩着盘根错节的藤条,如攀仙境。芦芽山是座石头山,表面覆盖着一层黑土。落叶、松针、松果等落下来越积越厚,踏上去如踩地毯,松树就长在这土层上,根伸向四周,罩在地面上。有一棵松树,直挺挺地立在一块巨石上,它的根如鹰爪一样抓在岩石上,插到细密的石缝里。
游人成了山的点缀,年长者,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年轻人,谈笑风生,青春靓丽;小朋友,身轻如燕,童音绕林,可亲可爱。只见两个大汉抬着花轿快步走来。一个少妇细皮嫩肉,手捏纱巾,稳坐轿中,山歌甜脆,洒下一坡。“丁零丁零”,又见牵马的、拉骡的,披红挂绿走来。一个后生高坐马鞍上,身体一晃一晃的。又见一个老人手拄木棍,拉着一个男孩儿,脚步敏捷。经过身边,气不喘,脸色红润,说说笑笑,虽年高,却脚板有劲,与前面坐轿骑马的两位年轻人相比,前者汗颜无地。老人活出了自信,活出了任性,活出了尊严,活出了精彩,令人肃然起敬!人应该有点儿精气神。登山是这样,做什么事都应该这样。望着老人稳稳当当地消失在密林里,我沉思着。
钻密林,爬暗道,登石磴,过天梯,太子殿浮现于眼前。脚踩木板,随着游人小心翼翼攀上太子殿。脚刚站稳,呼啸的山风从深涧直往上钻,觉得轻飘飘的。太子殿建在巨石堆成的不足十平方米的芦芽山最高处。四面全是深不可测的悬崖峭壁,让人有晕眩之感。绕太子殿一圈,实在惊险。太子殿并不与芦芽山相连,下有万丈深渊。太子殿坐南朝北,“太子殿”三字居顶部,殿门两侧石刻联语:复慈云于中国,施法雨于边方(清光绪年间白文良)。两侧还有“佛祖”二字,引人注目。近代黄克毅先生有诗赞曰太子殿:“素仰芦芽景色美,山静林幽惹人醉。危崖嶙屿耸碧空,太子殿前几忘归。”民间传说太子殿领牲求雨灵验,诸如此类的传说还有很多。
听人说,古时候,芦芽山下有一个叫神路沟的村庄(就是现水库东面),村里住着一家名门望族。他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做了大官,三儿子天生对当官不感兴趣。经常说他不求高官,只求长生。母亲劝说无效,单等丈夫外出归来好好教训这个不争气的三儿子。三儿子特别聪明,早看出了母亲的心事,趁夜深人静离家出走。母亲发现后在后面追,儿子在前面跑,一直追了五六十里,追到了芦芽山脚下。眼看母亲就要追上,三儿子着急,挥手向后轻轻一划,顿时发出山崩地裂的巨响,山崖裂开万丈深涧,就像刀切豆腐一般。母亲受惊吓,一下晕倒在半山坡。恍惚中看见三儿子身穿朝服,被玉皇大帝立为太子。当母亲清醒过来后,果然看见三儿子盘膝端坐在芦芽山顶上,闭目合十。母亲思念儿子,求当地石匠劈石修路,一直修到山顶,又在当时儿子挥手划裂的深涧上架了仙人桥,在儿子坐化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庙宇,名为太子殿。打那以后,当地官民,岁岁朝贡,祈求平安。每逢久旱无雨时,方圆百八十里的人都来求雨。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心愿,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种朴素的农耕思想。
站在太子殿极目远眺,整个芦芽山莽莽苍苍,芦芽山西接岢岚,东带宁武,南连静乐,北踞五寨。形似芦芽,直插云霄,峰峦重叠,沟壑纵横。密林遍山,溪水淙淙,芳草丛生。南有九寨沟,北有五寨沟,真是名副其实的游览胜地。向东俯瞰,壁立千仞,深不可测。身边忽然山气氤氲,如置仙境。滚滚涛声仿佛千军万马,令人战栗。南边,群峰对峙,怪石嶙峋,松插罅隙,古木参天,飞瀑跌溅,白浪滔天。西北而望,仿佛一堆白石稳稳安放在那里,雄奇险峻。向西、向东延伸,其下是一望无垠的亚高山草甸—荷叶坪。那儿草原广袤,青草茂盛,气象万千,宏伟壮观。
大自然太神奇了,顿觉人只是沧海一粟。
离开太子殿,恋恋不舍。芦芽之奇,芦芽之秀,芦芽之雄,芦芽之险,令人神往。
我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智而骄傲,我为家乡有这样的名山美景而自豪!大自然给了我无穷力量,我大踏步走下山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