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要做到注重新“话题”活动情境的创设,引导公共参与;关注活动过程,以“四元五环”教学法,提高活动效能,渗透科学精神;以微“项目”学习,深化活动内容,树立法治意识,培育道德情操;完善活动评价,引领价值取向,强化政治认同。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话题;微项目;四元五环
新一轮课程改革聚焦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对核心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要做到注重新“话题”活动情境的创设,引导公共参与;关注活动过程,以“四元五环”教学法,提高活动效能,渗透科学精神;以微“项目”学习,深化活动内容,树立法治意识,培育道德情操;完善活动评价,引领价值取向,强化政治认同。笔者尝试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二框“根本政治制度”为例,探索核心素养培育的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建构。
一、 活动设计:以新“话题”为主线,落实素养目标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教材的编写基本上都是以单元主题为中心进行课时学习的,因此可以以学生的新生活或融合时政新热点进行主题的话题设计,让学科学习走向话题式活动学习。这个新话题或主话题的选择可以是学生不断拓展的生活领域呈现的问题,也可以是跟当前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时政热点问题。
比如学习八年级上册,跟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足迹,一起来学习“我与社会”、如何“在社会中成长”课程;走进老师的网络生活,看看老师是怎样利用网络生活和工作备课,以及老师对网络又有着怎样的困惑与反思,来学习“网络改变世界”“合理利用网络”课程;通过电影《你好,李焕英》来学习“爱在家人间”,如何感恩父母等课程。
又如学习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二框“根本政治制度”,结合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事情,尤其是印度等国家疫情防控突然出现比较大的波动。这些事件每个人都非常关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教学上就具备很强的时效性。既是当前学生面临的生活问题,也是时政热点问题,可以设计作为主题话题情境。
课前导入环节,可以讨论“免费接种疫苗”得以成为现实的制度保障是什么?生活化的时政热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使原本看似不相关的话题之间建立了联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激发了出来,马上进入课堂的学习探究之中。通过探究,学生就明白其中的相关性,制度优势的结论就呼之欲出。
同时这一课时设计,根据主话题,可以设计三个活动环节:
环节一,疫情防控“悟”制度;
环节二,人大制度“看”民主;
环节三,中外比较“谈”自信。
把这一课时的课程内容“人民怎样行使当家作主权利?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怎样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话题化、情境化,把抽象的理论学习变成有具体情境支撑的鲜活的生活事例。学生就不会感觉学理论是无趣的、无用的、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些学生说道德与法治课很有趣,就是因为教师精心选择了学生生活和时政热点话题,课堂融合了时事教学,学生才觉得知识是鲜活的,运用是有趣的,课程是生动的。
二、 活动过程:以“四元五环”模式,提高活动效能
生活、时政热点“新话题”的情境创设,为丰富课堂教学创造了鲜活条件。但课堂的层层推进还离不开教学模式的支撑。在实施新课改背景下,各种新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洋思中学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课堂教学分先后五个阶段,即“揭示教学目标—自学前的指导—学生先学(自学、检测)—教师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包含“预习、展示、反馈”三个模块,课堂上具体表现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引领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交流、解决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学会学习。以此为基础,我们课题组以“四元五环”教学法为模式,推进课堂活动教学,提高活动效能。
“四元五环”中的“四元”是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设问、启思(促疑)、导悟、评价,引领学生阅读、领悟、表述、反思,达成价值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道德情操的学科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标发布时将同步更新为新课标的核心素养要求)。
“五环”是指导学、自学(互学)、研学、固学、展学五个环节。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循环往复,突出学生进阶性的学习,将教师的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让学生的学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有效地进行。每个环节学习目标明确,任务难度也在不知不觉中攀升,符合学生从简入难的思维发展的特点。学生思维有碰撞,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获得认同,提升情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四元五环”教学法的流程为:
第一环:热点导入,激发兴趣(导学)。
第二环:围绕问题,自学感悟(自学或互学)。
第三环: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研学)。
第四环:总结收获,巩固应用(固学)。
第五環:拓展延伸,立德树人(展学)。
五环不是按固有的顺序推进的,其顺序是灵活可调整的。人教版教材栏目也很好地体现“五环”特点,如“运用你的经验”是导学环节,“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是自学或互学环节,“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是研学环节,“拓展空间”是展学环节,练习巩学环节需要老师进行补充。围绕“四元五环”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去自学、尝试、探究、交流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图示如下:
“四元五环”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四元”活动和学生的“四元”活动,二者共同参与课堂设计的生活性活动、探究性活动、趣味性活动、思辨性活动,通过导学、自学(互学)、研学、固学、展学的课堂“五环”互动,完成课堂认知和思维活动,促进学科素养“四元”目标的达成。 三、 活动拓展:以微“项目”学习,深化活动内容
项目学习,是一种典型的深度学习,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并产生或创造成果的学习方式。课堂微项目学习,可以在“创造”中提升素养。相对于项目式学习,“微项目”的“微”侧重于课堂上有限时间内可实施的活动,因此它和社会实践活动相比,具有更大操作灵活性。微项目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实现认知结构完善、实践能力发展、复杂情感体验,在“创造”中提升素养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互动开放的世界》设计一个课堂微项目。
微项目:我为家乡代言,直播带货。
(1)你如何让家乡特产被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并购买它们?
(2)如何让家乡特产走向世界?
通过课堂微项目的活动体验,学生要设计销售方案(商品的特色、用途、优势、销售渠道以及销售宣传等),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影响商品交易成功与否的因素(A降低生产成本,B提高产品质量,C拓宽销售渠道,D扩大产品知名度,E借助互联网平台等),理解当今经济发展的新经济、新业态等,以及推进微项目实施具体采用的方式、方法。
这个活动精彩,吸引学生的关注。在真实的情境中,在接续性的互动中,是学生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也是学生素养逐步形成和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去解决、去思考、去设计,如何有较好的销售,如何融入时代背景,在買与卖的活动过程中感知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对为家乡代言,发展经济具有现实意义。
又如,学习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二框“根本政治制度”。微项目设计为:请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方案,把建议反映给当地人大代表。具体如,请各小组任选一个方案,共同设计一个简洁并可行的建议,通过学校反映给当地人大代表。
方案1:关于学校西边校门口道路未设置规范的人行道,要保证学生上学放学及过往行人安全的建议方案;
方案2:关于学校东门的规划建议。
微项目开展中要提醒学生怎么实施及注意的问题:
①在班级中充分讨论,采用民主集中的方式形成一项最能反映班级同学心声的建议。
②寻访学校所属辖区内的人大代表,并将班级建议提交给人大代表。
③记录人大代表的回复,并且反馈给全班同学。通过实施微项目建议,感受人大代表职责,体会人民当家作主,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小栏目“拓展空间”有很多微项目活动。如九年级上册第三课“参与民主生活”这一课时里,“拓展空间”活动设置为:学校打算从全校同学中选一名“校长小助理”参与学校管理。请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设计一个“校长小助理”选举方案。这个活动设置列举了选举方案包括的五个部分和选举程序的五个阶段,并设置三个问题小结活动过程。这类实践型微项目活动,一般是从教材中的课程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运用课程知识,在活动过程中掌握课程知识的应用经验或产生新的课程知识。
如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生活在民主国家”的“拓展空间”设置的活动为:假设你是一名政协委员,与同学合作调查所在地区存在的民生问题,试着写出你们的“提案”。这类活动,一般可按照如下策略展开教学:
环节一“计划与调研”,通过引导学生设计调研活动的问卷,为学生的预实践做准备;
环节二“统计与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对调研的情况或数据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提升或理性思考;
环节三“反思与建议”,引导学生进行建议,写出“提案”。
通过这些环节活动,学生更加关注教材,正确应用教材知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凸显教材中课程核心知识的教育价值,从而完成课程核心知识的建构,提升素养。
四、 活动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润泽育人课堂
缺少评价与反馈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对于活动型课堂来说,单一的评价方式与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显然也是不相匹配的。作为教师应该结合自评、他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帮助他们不断积累成功经验,健康自信地成长。
(一)教师评价:在学习进程中及时进行描述性反馈
教师要关注对学生活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用发展、动态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及时了解学生活动动态过程的效果,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及时获得反馈信息,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观点进行及时点评,或肯定、或指导、或补充、或激励,使活动更加顺利进行,及时发现问题。
把握好评价的目标、方法和尺度,适时调节控制,缩小教学过程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充分引领学生健康发展。
(二)学生自评:设立目标、制定计划和分享学习过程
学生自评,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参照一定的标准,关注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情况设立目标、制定计划和分享学习过程,进行反省与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我定位,了解自己在活动中的有关情况,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适时调整,及时改进思想行为,树立活动的信心,促进自身不断完善与进步。
如七年级上册《让家更美好》一课活动中,教师布置学生回家观察并行动,以自己的方式回报家人的爱。可以帮家里做事,比如扫地、擦桌子、浇花草,可以是体察家人工作的辛苦,为他们端茶送水;可以是管好自己等。学生通过参与家务活动,感受家庭责任,表达对长辈、对父母的爱。然后课堂上教师出示一棵成长树,引导学生把自己为家庭做过的事情写在树枝上。活动中,家庭作业完成得出色的学生填的越多;比较逊色的学生,懊悔的心情写在脸上。这个填写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反省评价的过程,这样的自我评价,有效地起到了鞭策和激励的作用。
(三)学生互评:反馈练习中选用好作业和中等作业作为样板和示范 教师作为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学习伙伴,是形成性评价中重要的一员。现在很多班级配有实物投影仪或希沃投屏,老师可以用来展示学生的课堂作业。好作业做示范如欣赏作品一样,学生之间有进一步完善的建议或夸奖的话语。中等类型的作业改进、完善的空间比较大,有目的地展示中等作业来促进学生反思、改进。展示活动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评价,在交流中分享彼此的快乐。
教师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也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又如学习“根本政治制度”时进行课前调查的小组汇报:寻找身边的人大代表。上课时,教师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小组汇报。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你们小组之间评一评。”“你认为谁做得好,说得好,把掌声送给他。”一节课下来,学生始终处在互比和欣赏的氛围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自主、和谐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分析原因,提升了学生的评价能力。教师在活动中,要注重引领价值取向,强化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郑国顺.道德与法治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9):120-121.
[2]朱志伟.《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建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8):19-21.
[3]田宝军,康许培.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7(28):5-8.
[4]粟远荣.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审视与反思——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9(10):47-50.
[5]王建强.基于白板环境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7(53):32.
[6]刘丽华.深化课改求发展 大胆实践谋跨越——“二师”实践“跨越式”试验,促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1):17-18.
[7]刘文.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D].寧波大学,2014.
[8]徐祥林.浅谈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时政热点的创新教学方式[J].考试周刊,2020(62):147-148.
[9]陈曼利.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研究[D].伊犁师范大学,2020.
[10]廖明旭.着眼初小衔接,着力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模式[J].教育界,2021(7):34-35.
[11]闫卫卫.素质教育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探索[J].学周刊,2021(18):91-92.
[12]卢英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议题设置及其深化——以《开放互动的世界》活动型课堂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7):81-83.
[13]虎银忠.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建构[A].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0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八期)[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0:2.
[14]窦秀艳.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中的活动教学策略[J].中国教师,2021(5):100-101.
作者简介:
陈福海,福建省福清市,福清元洪高级中学。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话题;微项目;四元五环
新一轮课程改革聚焦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对核心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要做到注重新“话题”活动情境的创设,引导公共参与;关注活动过程,以“四元五环”教学法,提高活动效能,渗透科学精神;以微“项目”学习,深化活动内容,树立法治意识,培育道德情操;完善活动评价,引领价值取向,强化政治认同。笔者尝试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二框“根本政治制度”为例,探索核心素养培育的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建构。
一、 活动设计:以新“话题”为主线,落实素养目标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教材的编写基本上都是以单元主题为中心进行课时学习的,因此可以以学生的新生活或融合时政新热点进行主题的话题设计,让学科学习走向话题式活动学习。这个新话题或主话题的选择可以是学生不断拓展的生活领域呈现的问题,也可以是跟当前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时政热点问题。
比如学习八年级上册,跟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足迹,一起来学习“我与社会”、如何“在社会中成长”课程;走进老师的网络生活,看看老师是怎样利用网络生活和工作备课,以及老师对网络又有着怎样的困惑与反思,来学习“网络改变世界”“合理利用网络”课程;通过电影《你好,李焕英》来学习“爱在家人间”,如何感恩父母等课程。
又如学习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二框“根本政治制度”,结合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事情,尤其是印度等国家疫情防控突然出现比较大的波动。这些事件每个人都非常关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教学上就具备很强的时效性。既是当前学生面临的生活问题,也是时政热点问题,可以设计作为主题话题情境。
课前导入环节,可以讨论“免费接种疫苗”得以成为现实的制度保障是什么?生活化的时政热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使原本看似不相关的话题之间建立了联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激发了出来,马上进入课堂的学习探究之中。通过探究,学生就明白其中的相关性,制度优势的结论就呼之欲出。
同时这一课时设计,根据主话题,可以设计三个活动环节:
环节一,疫情防控“悟”制度;
环节二,人大制度“看”民主;
环节三,中外比较“谈”自信。
把这一课时的课程内容“人民怎样行使当家作主权利?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怎样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话题化、情境化,把抽象的理论学习变成有具体情境支撑的鲜活的生活事例。学生就不会感觉学理论是无趣的、无用的、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些学生说道德与法治课很有趣,就是因为教师精心选择了学生生活和时政热点话题,课堂融合了时事教学,学生才觉得知识是鲜活的,运用是有趣的,课程是生动的。
二、 活动过程:以“四元五环”模式,提高活动效能
生活、时政热点“新话题”的情境创设,为丰富课堂教学创造了鲜活条件。但课堂的层层推进还离不开教学模式的支撑。在实施新课改背景下,各种新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洋思中学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课堂教学分先后五个阶段,即“揭示教学目标—自学前的指导—学生先学(自学、检测)—教师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包含“预习、展示、反馈”三个模块,课堂上具体表现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引领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交流、解决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学会学习。以此为基础,我们课题组以“四元五环”教学法为模式,推进课堂活动教学,提高活动效能。
“四元五环”中的“四元”是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设问、启思(促疑)、导悟、评价,引领学生阅读、领悟、表述、反思,达成价值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道德情操的学科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标发布时将同步更新为新课标的核心素养要求)。
“五环”是指导学、自学(互学)、研学、固学、展学五个环节。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循环往复,突出学生进阶性的学习,将教师的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让学生的学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有效地进行。每个环节学习目标明确,任务难度也在不知不觉中攀升,符合学生从简入难的思维发展的特点。学生思维有碰撞,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获得认同,提升情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四元五环”教学法的流程为:
第一环:热点导入,激发兴趣(导学)。
第二环:围绕问题,自学感悟(自学或互学)。
第三环: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研学)。
第四环:总结收获,巩固应用(固学)。
第五環:拓展延伸,立德树人(展学)。
五环不是按固有的顺序推进的,其顺序是灵活可调整的。人教版教材栏目也很好地体现“五环”特点,如“运用你的经验”是导学环节,“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是自学或互学环节,“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是研学环节,“拓展空间”是展学环节,练习巩学环节需要老师进行补充。围绕“四元五环”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去自学、尝试、探究、交流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图示如下:
“四元五环”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四元”活动和学生的“四元”活动,二者共同参与课堂设计的生活性活动、探究性活动、趣味性活动、思辨性活动,通过导学、自学(互学)、研学、固学、展学的课堂“五环”互动,完成课堂认知和思维活动,促进学科素养“四元”目标的达成。 三、 活动拓展:以微“项目”学习,深化活动内容
项目学习,是一种典型的深度学习,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并产生或创造成果的学习方式。课堂微项目学习,可以在“创造”中提升素养。相对于项目式学习,“微项目”的“微”侧重于课堂上有限时间内可实施的活动,因此它和社会实践活动相比,具有更大操作灵活性。微项目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实现认知结构完善、实践能力发展、复杂情感体验,在“创造”中提升素养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互动开放的世界》设计一个课堂微项目。
微项目:我为家乡代言,直播带货。
(1)你如何让家乡特产被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并购买它们?
(2)如何让家乡特产走向世界?
通过课堂微项目的活动体验,学生要设计销售方案(商品的特色、用途、优势、销售渠道以及销售宣传等),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影响商品交易成功与否的因素(A降低生产成本,B提高产品质量,C拓宽销售渠道,D扩大产品知名度,E借助互联网平台等),理解当今经济发展的新经济、新业态等,以及推进微项目实施具体采用的方式、方法。
这个活动精彩,吸引学生的关注。在真实的情境中,在接续性的互动中,是学生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也是学生素养逐步形成和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去解决、去思考、去设计,如何有较好的销售,如何融入时代背景,在買与卖的活动过程中感知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对为家乡代言,发展经济具有现实意义。
又如,学习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二框“根本政治制度”。微项目设计为:请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方案,把建议反映给当地人大代表。具体如,请各小组任选一个方案,共同设计一个简洁并可行的建议,通过学校反映给当地人大代表。
方案1:关于学校西边校门口道路未设置规范的人行道,要保证学生上学放学及过往行人安全的建议方案;
方案2:关于学校东门的规划建议。
微项目开展中要提醒学生怎么实施及注意的问题:
①在班级中充分讨论,采用民主集中的方式形成一项最能反映班级同学心声的建议。
②寻访学校所属辖区内的人大代表,并将班级建议提交给人大代表。
③记录人大代表的回复,并且反馈给全班同学。通过实施微项目建议,感受人大代表职责,体会人民当家作主,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小栏目“拓展空间”有很多微项目活动。如九年级上册第三课“参与民主生活”这一课时里,“拓展空间”活动设置为:学校打算从全校同学中选一名“校长小助理”参与学校管理。请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设计一个“校长小助理”选举方案。这个活动设置列举了选举方案包括的五个部分和选举程序的五个阶段,并设置三个问题小结活动过程。这类实践型微项目活动,一般是从教材中的课程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运用课程知识,在活动过程中掌握课程知识的应用经验或产生新的课程知识。
如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生活在民主国家”的“拓展空间”设置的活动为:假设你是一名政协委员,与同学合作调查所在地区存在的民生问题,试着写出你们的“提案”。这类活动,一般可按照如下策略展开教学:
环节一“计划与调研”,通过引导学生设计调研活动的问卷,为学生的预实践做准备;
环节二“统计与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对调研的情况或数据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提升或理性思考;
环节三“反思与建议”,引导学生进行建议,写出“提案”。
通过这些环节活动,学生更加关注教材,正确应用教材知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凸显教材中课程核心知识的教育价值,从而完成课程核心知识的建构,提升素养。
四、 活动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润泽育人课堂
缺少评价与反馈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对于活动型课堂来说,单一的评价方式与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显然也是不相匹配的。作为教师应该结合自评、他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帮助他们不断积累成功经验,健康自信地成长。
(一)教师评价:在学习进程中及时进行描述性反馈
教师要关注对学生活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用发展、动态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及时了解学生活动动态过程的效果,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及时获得反馈信息,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观点进行及时点评,或肯定、或指导、或补充、或激励,使活动更加顺利进行,及时发现问题。
把握好评价的目标、方法和尺度,适时调节控制,缩小教学过程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充分引领学生健康发展。
(二)学生自评:设立目标、制定计划和分享学习过程
学生自评,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参照一定的标准,关注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情况设立目标、制定计划和分享学习过程,进行反省与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我定位,了解自己在活动中的有关情况,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适时调整,及时改进思想行为,树立活动的信心,促进自身不断完善与进步。
如七年级上册《让家更美好》一课活动中,教师布置学生回家观察并行动,以自己的方式回报家人的爱。可以帮家里做事,比如扫地、擦桌子、浇花草,可以是体察家人工作的辛苦,为他们端茶送水;可以是管好自己等。学生通过参与家务活动,感受家庭责任,表达对长辈、对父母的爱。然后课堂上教师出示一棵成长树,引导学生把自己为家庭做过的事情写在树枝上。活动中,家庭作业完成得出色的学生填的越多;比较逊色的学生,懊悔的心情写在脸上。这个填写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反省评价的过程,这样的自我评价,有效地起到了鞭策和激励的作用。
(三)学生互评:反馈练习中选用好作业和中等作业作为样板和示范 教师作为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学习伙伴,是形成性评价中重要的一员。现在很多班级配有实物投影仪或希沃投屏,老师可以用来展示学生的课堂作业。好作业做示范如欣赏作品一样,学生之间有进一步完善的建议或夸奖的话语。中等类型的作业改进、完善的空间比较大,有目的地展示中等作业来促进学生反思、改进。展示活动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评价,在交流中分享彼此的快乐。
教师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也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又如学习“根本政治制度”时进行课前调查的小组汇报:寻找身边的人大代表。上课时,教师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小组汇报。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你们小组之间评一评。”“你认为谁做得好,说得好,把掌声送给他。”一节课下来,学生始终处在互比和欣赏的氛围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自主、和谐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分析原因,提升了学生的评价能力。教师在活动中,要注重引领价值取向,强化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郑国顺.道德与法治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9):120-121.
[2]朱志伟.《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建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8):19-21.
[3]田宝军,康许培.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7(28):5-8.
[4]粟远荣.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审视与反思——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9(10):47-50.
[5]王建强.基于白板环境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7(53):32.
[6]刘丽华.深化课改求发展 大胆实践谋跨越——“二师”实践“跨越式”试验,促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1):17-18.
[7]刘文.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D].寧波大学,2014.
[8]徐祥林.浅谈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时政热点的创新教学方式[J].考试周刊,2020(62):147-148.
[9]陈曼利.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研究[D].伊犁师范大学,2020.
[10]廖明旭.着眼初小衔接,着力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模式[J].教育界,2021(7):34-35.
[11]闫卫卫.素质教育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探索[J].学周刊,2021(18):91-92.
[12]卢英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议题设置及其深化——以《开放互动的世界》活动型课堂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7):81-83.
[13]虎银忠.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建构[A].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0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八期)[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0:2.
[14]窦秀艳.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中的活动教学策略[J].中国教师,2021(5):100-101.
作者简介:
陈福海,福建省福清市,福清元洪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