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倾向全面化与多元化,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对孩子心理健康与道德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小学作为孩子教育的关键阶段,必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法治教育相融合,以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文章从心理健康与道德法治的重要性出发,总结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希望,但却最容易受到伤害。当今社会上不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多,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也越来越多。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孩子的知识教育,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道德法制教育,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此时是孩子养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法治教育更好的融合,帮助孩子健康发展,是每一个教育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以及教育现状
(一)小学生现阶段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对于小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起因可能来自以下几点。
第一,互联网与电子产品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互联网迅速发展,小学生接触到互联网世界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等一系列电子产品的使用,让孩子有了更多的信息来源。但是,互联网却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储藏着许多知识,还包含一些虚假有害信息。小学生正处于三观的塑造以及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难以分辨信息的优劣真假。因此好多孩子沉迷于网络小说、网络游戏或者是一些色情暴力的不良信息,这不仅伤害了他们的眼睛,还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家庭的影响。对孩子而言,父母永远是他们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当,就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一些家长过于关心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奔波在各种补习班之间,过分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喜欢以批评孩子作为教育手段,即使孩子表现的很好,但也是得不到肯定,这就容易导致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失去信心;还有一些家长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祖辈照顾,这就导致了学生缺乏父母的陪伴、安全感和爱,导致厌学心理的出现;还有一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让孩子养成任性、偏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也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三,学校教育的影响。目前学校的教育手段还比较单一,一些学校不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且缺乏相应的师资,这就难以实行相关的心理教育。此外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一些教师并未重视,导致最后发展成了严重的事故;还有一些老师并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学习,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不足,这也导致了孩子心理问题的出现。
第四,孩子自身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接触的知识越来越多,一些家长与老师错误认为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并不会存在心理问题。但是经调查显示,孩子在10岁之后其心理生理就会迅速发展,如果缺乏有效正确的引导,孩子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的自尊心越来越强,如果父母忽略掉这一点就容易导致孩子叛逆现象的出现,这也将成为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二)小学生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第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较低。对于孩子而言,其身心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一旦对他施加较大的心理压力,就很容易使其出现心理问题。特别是现在孩子有做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完的辅导班,导致其已经失去童年的乐趣,时间一长,不仅会影响其学习成绩,而且会出现抑郁、自卑、焦躁等消极情绪,这在我国不是个别现象。
第二,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不够。当今社会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干扰,学校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成绩,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且学校一般很少设立专门的心理教育老师,而是由思想品德老师兼任,这就导致教师没有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心理健康教育松松散散,无法实现理性的教育效果。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使设立也存在着内容单一、形式主义等现象,将心理教育当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副科。而且老师的教育与现实脱节,只是一味的灌输哪些心理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并且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没有掌握学生实际的心理状况,不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很难与小学生建立信任关系,这样的形式化教育對学生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二、 道德与法制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法制教育是不必要的。一方面,由于这类课程比较枯燥,孩子们难以理解,另一方面,孩子们主要接受的是文化课教育,这样会增加孩子们的学习负担。但是,由于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变得更加透明化,如果教育理念不随之进步,那么这将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有些孩子因为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导致产生自卑、自负等消极情绪,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他们往往会养成非健康的人格,这也就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对现在的孩子而言,网络世界不再是什么难以接触的事物,但是网络是虚拟的,各种信息参差不齐,加上孩子的心智并不成熟,容易受到他人的欺骗,这也就体现了道德和法制课程的必要性。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道德法治教育的边界难以把握,往往在教育过程进行了分割,特别是道德法治教育占绝大多数内容,占据了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这就让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进一步弱化,从而导致教育的结果差强人意。所以这就体现出将道德与法制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两者共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意义
健康的身心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正确的道德法制观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保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道德与法制课程有以下两点意义。 第一,这有利于孩子法制观念的养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而法律将是保护他们的最强大的武器,这体现在两方面:当孩子面对各种不良的诱惑时,法律观念将成为他们最后一道底线,避免他们误入崎岖;当孩子遇到诈骗等不法行为时,法律观念将会时时为他们敲响警钟,防止他们落入陷阱。
第二,这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观念。当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制课程之中,也是对孩子心理素质和思想观念的一种提升。这有助于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心理状态,让孩子能够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合理宣泄不良的情绪;也可以强化孩子们的思想品质,让他们不断锤炼自己的品德,养成积极进取的性格。
四、 道德与法制课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情况
小学是孩子的启蒙阶段,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更加谨慎,在对孩子教育之前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特别是在将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道德与法制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们的状态,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都真正有所收获。一些孩子心理比较敏感,可能无意的一些举动都会引起他们的心理落差,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尽量保持公平,一视同仁。
为了将道德与法制课程更好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教师要强化自身能力。教师首先要保证自己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素养,这需要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与法制课程都有深入专业的理解,避免在课堂上出现“掉链子”的行为。第二,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要做好相关统计,了解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不是为了区别对待,而是要帮助学生更好适应课程,以便于学生进行学习。第三,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式开展教育。有的孩子活泼,有的孩子内向,而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大多数不喜欢死板枯燥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开展一些趣味教学,并在课堂中对孩子多加鼓励,让孩子自己减轻压力。
(二)深挖教材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小学生的知识大多数来源于课本,特别是现在的道德法制教材之中就有不少心理教育的内容,如果忽视将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可以利用道德与法制课本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进行学习主要依靠的是兴趣。让兴趣成为孩子们学习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动力,无形之间推动心理教育的学习,从而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比如在道德与法制课本中有一节课叫做《当冲突发生时》,老师可以以聊天的方式慢慢进入主题,告诉孩子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会与他人出现矛盾,如果出现了矛盾,我们此时的心情如何,我们该怎么做呢?”然后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讨论,让孩子们当众谈论自己当时的情绪以及做法;最后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孩子们认清怎样的做法才能对自己和他人都不造成伤害,从而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及正确的做人做事风格。
(三)利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孩子在小学期间,通常会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在教师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来进行引导。首先,教师自己应该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在学生时期,学生会对自己的老师产生敬仰之情,老师就是他们最容易模仿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课堂中,将敬畏、珍视、保护生命的思想灌输到孩子们脑海中;其次,教师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耳濡目染之中,孩子也会保持心理上的健康。
其次,教师可以在学生中树立一个榜样,由于孩子都喜欢和同龄人作比较,这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日常的表现,选择那些正能量的、能够积极面对生活的孩子给予“道德标兵”等称号,让孩子们取得一定的成就感以及荣誉感,以便在以后的日子继续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四)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由于不同的学生其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以及个人性格等都存在不同,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差异。特别是一些在道德与法制课程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同学,他们对课堂中存在的知识要点难以把握,因此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也较为吃力。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立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诱导孩子一步步了解相关知识。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等设施辅助教学,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五)掌握好道德与法制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
在教师进行课程融合的过程中,将会面对许多困难,如果找到两者合适的融合点,那么许多存在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道德与法制课程教授孩子们的是如何遵纪守法,如何在危险发生时保护自己;而心理健康教育教授孩子的是积极乐观的心态。因此老师可以设立一些没有危险性的普法小游戏,既具有趣味性,又能教导学生相应知识。这就需要老师发散自己的思维,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促进道德与法制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五、 结语
在当今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之下,孩子所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加大,因此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业问题,还需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个健康平和的心态是孩子学习生活的基础,如果孩子心理不健康,就会造成很多麻烦和问题。所以在道德与法制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应该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以及落实。
参考文献:
[1]芬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0,3(2):145.
[2]刘晓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析[J].信息周刊,2020(3):1.
[3]经靖.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及对策[J].心理月刊,2020(2):56.
[4]蒲文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工作的双向结合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0(1):275.
[5]何文清.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7):30.
[6]金红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文渊:中学版,2019(4):441.
[7]牛生才,卢义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名师在线,2019(26):8-9.
[8]曾婷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8(7):91-93.
[9]邓双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分析[J].文渊:高中版,2019(6):36.
[10]梁伏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J].教育观察,2019,8(5):107.
[11]许琴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思考[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20(3):71.
作者简介:
李圣毅,山东省济宁市,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新驿镇杨营小学。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希望,但却最容易受到伤害。当今社会上不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多,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也越来越多。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孩子的知识教育,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道德法制教育,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此时是孩子养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法治教育更好的融合,帮助孩子健康发展,是每一个教育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以及教育现状
(一)小学生现阶段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对于小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起因可能来自以下几点。
第一,互联网与电子产品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互联网迅速发展,小学生接触到互联网世界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等一系列电子产品的使用,让孩子有了更多的信息来源。但是,互联网却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储藏着许多知识,还包含一些虚假有害信息。小学生正处于三观的塑造以及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难以分辨信息的优劣真假。因此好多孩子沉迷于网络小说、网络游戏或者是一些色情暴力的不良信息,这不仅伤害了他们的眼睛,还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家庭的影响。对孩子而言,父母永远是他们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当,就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一些家长过于关心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奔波在各种补习班之间,过分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喜欢以批评孩子作为教育手段,即使孩子表现的很好,但也是得不到肯定,这就容易导致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失去信心;还有一些家长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祖辈照顾,这就导致了学生缺乏父母的陪伴、安全感和爱,导致厌学心理的出现;还有一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让孩子养成任性、偏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也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三,学校教育的影响。目前学校的教育手段还比较单一,一些学校不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且缺乏相应的师资,这就难以实行相关的心理教育。此外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一些教师并未重视,导致最后发展成了严重的事故;还有一些老师并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学习,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不足,这也导致了孩子心理问题的出现。
第四,孩子自身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接触的知识越来越多,一些家长与老师错误认为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并不会存在心理问题。但是经调查显示,孩子在10岁之后其心理生理就会迅速发展,如果缺乏有效正确的引导,孩子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的自尊心越来越强,如果父母忽略掉这一点就容易导致孩子叛逆现象的出现,这也将成为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二)小学生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第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较低。对于孩子而言,其身心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一旦对他施加较大的心理压力,就很容易使其出现心理问题。特别是现在孩子有做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完的辅导班,导致其已经失去童年的乐趣,时间一长,不仅会影响其学习成绩,而且会出现抑郁、自卑、焦躁等消极情绪,这在我国不是个别现象。
第二,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不够。当今社会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干扰,学校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成绩,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且学校一般很少设立专门的心理教育老师,而是由思想品德老师兼任,这就导致教师没有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心理健康教育松松散散,无法实现理性的教育效果。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使设立也存在着内容单一、形式主义等现象,将心理教育当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副科。而且老师的教育与现实脱节,只是一味的灌输哪些心理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并且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没有掌握学生实际的心理状况,不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很难与小学生建立信任关系,这样的形式化教育對学生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二、 道德与法制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法制教育是不必要的。一方面,由于这类课程比较枯燥,孩子们难以理解,另一方面,孩子们主要接受的是文化课教育,这样会增加孩子们的学习负担。但是,由于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变得更加透明化,如果教育理念不随之进步,那么这将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有些孩子因为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导致产生自卑、自负等消极情绪,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他们往往会养成非健康的人格,这也就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对现在的孩子而言,网络世界不再是什么难以接触的事物,但是网络是虚拟的,各种信息参差不齐,加上孩子的心智并不成熟,容易受到他人的欺骗,这也就体现了道德和法制课程的必要性。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道德法治教育的边界难以把握,往往在教育过程进行了分割,特别是道德法治教育占绝大多数内容,占据了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这就让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进一步弱化,从而导致教育的结果差强人意。所以这就体现出将道德与法制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两者共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意义
健康的身心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正确的道德法制观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保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道德与法制课程有以下两点意义。 第一,这有利于孩子法制观念的养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而法律将是保护他们的最强大的武器,这体现在两方面:当孩子面对各种不良的诱惑时,法律观念将成为他们最后一道底线,避免他们误入崎岖;当孩子遇到诈骗等不法行为时,法律观念将会时时为他们敲响警钟,防止他们落入陷阱。
第二,这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观念。当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制课程之中,也是对孩子心理素质和思想观念的一种提升。这有助于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心理状态,让孩子能够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合理宣泄不良的情绪;也可以强化孩子们的思想品质,让他们不断锤炼自己的品德,养成积极进取的性格。
四、 道德与法制课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情况
小学是孩子的启蒙阶段,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更加谨慎,在对孩子教育之前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特别是在将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道德与法制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们的状态,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都真正有所收获。一些孩子心理比较敏感,可能无意的一些举动都会引起他们的心理落差,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尽量保持公平,一视同仁。
为了将道德与法制课程更好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教师要强化自身能力。教师首先要保证自己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素养,这需要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与法制课程都有深入专业的理解,避免在课堂上出现“掉链子”的行为。第二,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要做好相关统计,了解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不是为了区别对待,而是要帮助学生更好适应课程,以便于学生进行学习。第三,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式开展教育。有的孩子活泼,有的孩子内向,而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大多数不喜欢死板枯燥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开展一些趣味教学,并在课堂中对孩子多加鼓励,让孩子自己减轻压力。
(二)深挖教材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小学生的知识大多数来源于课本,特别是现在的道德法制教材之中就有不少心理教育的内容,如果忽视将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可以利用道德与法制课本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进行学习主要依靠的是兴趣。让兴趣成为孩子们学习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动力,无形之间推动心理教育的学习,从而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比如在道德与法制课本中有一节课叫做《当冲突发生时》,老师可以以聊天的方式慢慢进入主题,告诉孩子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会与他人出现矛盾,如果出现了矛盾,我们此时的心情如何,我们该怎么做呢?”然后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讨论,让孩子们当众谈论自己当时的情绪以及做法;最后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孩子们认清怎样的做法才能对自己和他人都不造成伤害,从而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及正确的做人做事风格。
(三)利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孩子在小学期间,通常会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在教师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来进行引导。首先,教师自己应该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在学生时期,学生会对自己的老师产生敬仰之情,老师就是他们最容易模仿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课堂中,将敬畏、珍视、保护生命的思想灌输到孩子们脑海中;其次,教师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耳濡目染之中,孩子也会保持心理上的健康。
其次,教师可以在学生中树立一个榜样,由于孩子都喜欢和同龄人作比较,这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日常的表现,选择那些正能量的、能够积极面对生活的孩子给予“道德标兵”等称号,让孩子们取得一定的成就感以及荣誉感,以便在以后的日子继续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四)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由于不同的学生其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以及个人性格等都存在不同,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差异。特别是一些在道德与法制课程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同学,他们对课堂中存在的知识要点难以把握,因此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也较为吃力。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立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诱导孩子一步步了解相关知识。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等设施辅助教学,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五)掌握好道德与法制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
在教师进行课程融合的过程中,将会面对许多困难,如果找到两者合适的融合点,那么许多存在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道德与法制课程教授孩子们的是如何遵纪守法,如何在危险发生时保护自己;而心理健康教育教授孩子的是积极乐观的心态。因此老师可以设立一些没有危险性的普法小游戏,既具有趣味性,又能教导学生相应知识。这就需要老师发散自己的思维,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促进道德与法制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五、 结语
在当今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之下,孩子所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加大,因此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业问题,还需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个健康平和的心态是孩子学习生活的基础,如果孩子心理不健康,就会造成很多麻烦和问题。所以在道德与法制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应该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以及落实。
参考文献:
[1]芬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0,3(2):145.
[2]刘晓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析[J].信息周刊,2020(3):1.
[3]经靖.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及对策[J].心理月刊,2020(2):56.
[4]蒲文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工作的双向结合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0(1):275.
[5]何文清.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7):30.
[6]金红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文渊:中学版,2019(4):441.
[7]牛生才,卢义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名师在线,2019(26):8-9.
[8]曾婷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8(7):91-93.
[9]邓双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分析[J].文渊:高中版,2019(6):36.
[10]梁伏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J].教育观察,2019,8(5):107.
[11]许琴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思考[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20(3):71.
作者简介:
李圣毅,山东省济宁市,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新驿镇杨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