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国际合作中跨文化身份构建与传播策略探析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in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博物馆国际合作,是促进跨文化身份在国际维度构建与传播的有效策略。当今时代,策展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博物馆秩序与知识的不确定性、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人类的普遍性与个体性”。①博物馆国际合作可以整合多元力量建立更全面的解读来协调上述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②博物馆国际合作通过解放原本局限在特定物理层面、时空范围和民族范畴的馆藏,提高了館藏所关联社群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曝光率和认可度。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传播不仅要在物理层面上走出国门,更要在效果层面上走出去。③因此,除藏品之间的跨文化对话外,博物馆国际合作还应当激励更多外部智慧参与到对馆藏文化内涵可持续性建设中来,实现国际传播从物到人的升级。本文以美国和摩洛哥博物馆链接项目为例,探析博物馆国际合作在构建和传播跨文化身份方面的作用、策略及启示。
  一、案例项目简介
  美国和摩洛哥博物馆链接项目由美国博物馆链接计划牵头,美国乔治亚州肯尼索州立大学的历史和大屠杀教育博物馆和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大学的本·姆希克社区博物馆具体承办,双方通过合作举办线上展览,促进美国南部和摩洛哥的大学生共同探索穆斯林的身份内涵。这两所博物馆在2005年正式建立伙伴关系后,借助博物馆链接计划提供的三次机会,不断促进双方合作的深入和升级。
  博物馆链接计划是由美国联盟博物馆管理,并由美国国务院教育和文化交流部进行资助的博物馆国际合作计划。该计划致力于打造一个孵化和维系博物馆之间国际伙伴关系的平台。参与项目的联盟至少要包括一个美国本土博物馆、一个外国博物馆以及它们各自有代表性的社区。
  与美国国务院开展的其他国际合作项目不同,博物馆链接计划是唯一一个在关注博物馆的同时,也鼓励相关社区(如大学)参与其中的项目,更加注重发挥民间传播主体的作用。本文选取的计划成果之一美国和摩洛哥博物馆链接项目(2011-2012),就是一个社区参与国际传播的典型案例。
  二、跨文化身份构建与传播策略解析
  1.数字化开发转化口述历史,创新跨文化交流与对话。该项目促进跨文化身份构建和传播的途径之一是合理利用数字化开发丰富叙事形式。通过在共享的虚拟空间中进行数字化储存与开发,使双方当地穆斯林的口述历史获得了存续、保持活跃和重生的理想途径。
  博物馆链接项目(2011-2012)是两家博物馆的二度合作。在此阶段,双方开始重视和利用通过线上目录收集数据的可用性。通过将第一次合作成果,即口述历史的原始资料,转化为形式多样的数字展品,这个项目创新性地开办了共享式线上展览。社区历史资料、口述历史的手抄本等内容,都被以数字信息流的形式在网络空间中储存、展示,供参观者和研究人员随时查询、浏览。这样一个由双方博物馆、合作社区和线上用户共同生产的动态化内容池,能够更加系统地调用展品,并以此为纽带,建立国际社区维度的跨文化对话。这种对话更易于打破文化差异带来的鸿沟,实现更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技术对于口述历史这样的非物质收藏有着极为重要的转化作用。而博物馆的责任之一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将记载从一种媒介转移到另一种媒介上”。④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博物馆同时存续历史资料和最新收藏,并为后世不断更新记载。因此,不同于依托实体展品并在特定物理空间展出的短期展览,该案例是相对可拓展、可持续的,增加了不同文化背景受众在未来不断探索穆斯林跨文化身份的可能性。
  此外,博物馆数字化实现了从关注藏品到关注受众的转变,给他们提供了更多参与互动的机会。展览中的数字内容正是从体验文化差异的理念出发,吸引用户以交流、商讨等更积极的态度,跨越文化折扣和地理分界,探讨和重新认识穆斯林群体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的发展样态。
  2.共享探究扩展对话,本土社区共建激发多次传播。该项目的另一个策略是吸引本土社区参与展览叙事的共建。在双方首次合作中,两国大学生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起收集采访材料,研究社区历史,协助双方围绕对穆斯林社群的不同看法进行公共对话。具体来说,这一对话机制是通过两个环节实现的。首先,通过“共享探究”(shared inquiry),⑤激励双方学生学习和开展口述历史访谈并积累经验,进而完成对各自代表社区学生的公共历史实践教育环节。随后,通过“扩展对话”(extended conversations),在分享实践成果的环节中,“改变参与者的角度,消除刻板印象和纠正错误,提醒参与者相互的信任是缓慢建立起来,并且强调这份信任会延续到后续项目中,帮助双方建立对话,激励学生分享参与口述历史实践的心得”。⑥通过共享探究和拓展对话,在首次合作中参与数据收集工作的学生,在第二次合作中实现了从一个可供参考的外部声音升级到协商策展主体的转变。他们非官方的视角、观点和工作成果也成为构建整个展览叙事的核心力量。
  第二次合作通过为双方学生设立一个共同任务目标,即建立共享式在线展览的方式,将这种激励当地社区参与的合作策略进一步升级。在这次升级版的国际合作中,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实现了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他们互相访问彼此国家,亲身体验两国穆斯林民众在历史经历和当代生活中的异同,并以数字媒体的方式展示各自的发现和思考。线下和线上的双重共享为参与项目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和思考空间,使他们不再局限于本地化解读,甚至能够反思自身立场,在跨文化语境下重新理解、思考和构建穆斯林社群的身份内涵。
  显然,在原有社会文化语境下,参与者由于受教育和大众传播的影响,形成过对穆斯林社群的刻板印象,而这次合作项目却给参与者带来了直面文化差异的新契机。这种跨文化冲击直接刺激参与者积极进行表达,形成其二次思考和二次解读。而后,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的分享,参与者的二次解读在国际维度上实现了二次传播。之后,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再次产生思想碰撞后,极有可能形成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解读与传播。在这种往复确证、直接或间接的跨文化碰撞与传播中,穆斯林社群身份从两个社会文化语境下界限分明的概念逐渐交汇,并衍生出新的议题及意义。   3.合作主题打破民族-国家概念,实现多元化叙事传播。在后国家主义影响下,由与地方社区跨文化交往所带来的自我反思尤为重要。后国家主义的内涵是“民族-国家混合是国际政治共同体组织中的一种暂时现象,它提出了构建社会的替代方式,不是依赖于具有约束力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是基于对核心人权原则的共同承诺”。⑦因此,后国家主义框架特别适用于讨论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等的移民权利问题。
  案例项目的主题聚焦了西方移民问题,探讨在西方和阿拉伯国家中对穆斯林社群的不同解读,促进其跨文化身份的国际性建构与传播,正暗合了后国家主义中消解民族-国家绝对意义、提倡普遍人权的内涵。此外,后国家主义还倡导从微观层面调动社区成员,围绕如何按照核心人权的共同承诺更好地生活开展持续性讨论。案例项目正是采用了这种微观层级的意义构建策略,点对点链接两个具体的地方社区,以社区成员的个体参与体验为合作展览的主要内容,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疏离感,建立了根植生活的亲切感,以人文主义精神弥合了跨文化交流的隔阂。
  在该项目中,两国穆斯林民众的社群形态大不相同。首先在人口构成上,摩洛哥大部分人口信奉伊斯兰教,而美国穆斯林作为独特的、非基督教文化群体,与主流人口相分离。更重要的是,两国穆斯林在民族归属感上更是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世界上包括摩洛哥在内的大多数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民众均“感到与更广泛的伊斯兰社区存在着强烈的联系,并一直渴望在‘伊斯兰住所’内实现更大的伊斯兰政治统一”。⑧而美国穆斯林社群由于受美国多元文化影响,在语言、肤色和文化上则呈现出种族多样性和异质性,与摩洛哥穆斯林社群相比有着更加强烈的个体化趋向。显然,在缺乏平等交流机会的前提下,这种巨大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差异,会造成彼此对穆斯林社群迥异的解读,也会对穆斯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造成一定阻碍。
  因此,在后国家主义趋势下,为打破民族-国家框架对社群身份跨文化构建与传播的限制,博物馆合作应当从微观层面调动个体体验,在当地社区和国际社区之间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案例项目恰好回应了这一需求。通过自我反思式的跨文化沟通、共享式的线上展览,共同传递出这样一个理念,即“我们生活在一个国际交流、全球经济和网络关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当地社区的人和货物都是国际贸易和移徙体系的一部分”。⑨在这种平等、包容、共享理念引导下,穆斯林社群身份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国家概念,而是向着多元化叙事发展。
  三、项目的局限性和存在不足
  1.合作主体具有局限性。参加合作项目的博物馆均附属于大学而非国家级公共博物馆。这样的合作主体虽然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民间文化交流,但也使展览的传播范围、传播受众受到一定限制。主要受众以博物馆工作人员、所属大学学生和教职工为主,无法到达更广范围的穆斯林社群,导致此次对穆斯林社群身份的跨文化沟通、协商、共建主要集中在学术层面。
  2.参与身份重构与传播的主体具有局限性。案例项目中,参与身份重构与传播的主体也仅限于当地社区学生,没有扩展到当地穆斯林主体社群。穆斯林主体的缺席,以及通过社区而非具体社群的间接化链接,从根本上限制了穆斯林社群身份构建的多元化叙事效果。因此,为将跨文化认同提高到社会实践层面,推动更深层次的传播与交流,后续项目的重点应是加深与当地穆斯林主体社群的合作共建。
  3.权力失衡影响了項目运行效率。博物馆与社区单位的附属关系,形成了不对称的权力关系,这给社区协作在具体实践中带来一定挑战性。因此,博物馆国际合作应当邀请更多外部智慧参与,特别是主体社群代表。博物馆国际合作模式应当从研究类的社区链接,升级到社群链接。只有当被诠释、被表达的对象能够参与意义共建,其身份内涵才能真正脱离物质性材料所带来的文化偏见,形成以人为本平等交流的文化景观,促进不同国家、不同社群互鉴发展,携手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四、思考与启示
  可以看出,多视角、多信息层次、多参与性等多元化叙事方式,激发博物馆通过更加开放式的对话提供更加多元的意义,在促进跨文化身份构建和国际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文中案例项目突出反映了在后国家主义解构下,博物馆发挥了推动更广泛跨文化传播的职能。通过案例剖析可以发现,主体社群的在场和参与至关重要。通过激励他们参与叙事共建,将馆藏及其关联社群从传统的民族归属和程式化的时空叙事中解放出来,赋予共享性的新内涵。唯有如此,博物馆的国际合作才能从物质性连线走向精神性融合,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谈判空间,实现更广泛的跨文化认同。
  在案例基础上改进的博物馆国际合作模式,还适用于呈现和商讨国际移民问题中的另一个群体——海外华人。在后国家主义语境中,华人社群身份也亟待通过更深层次、更有效的国际传播获得跨文化认同。通过激励华人社群参与意义共建,对相关馆藏进行再诠释、再编排和持续衍生。中国与海外博物馆开展国际合作,可以将华人社群身份的构建,纳入到文明和谐共存、文化交流互鉴的跨文化语境中,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注释」
  ①胡凯云:《浅析“后博物馆”的展示诠释》《,东南文化》2017年第4期。
  ②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第3版。
  ③南京市委外宣办:《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探析》,《对外传播》2017年第5期。
  ④Timothy Ambrose and Crispin Paine, Museum Basics Second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6),p.151.
  ⑤Richard J.W.Harker,“Museums Connect:Teaching Public History through Transnational Museum Partnerships”, Public History Review,Vol.22,2015,p.58.
  ⑥ibid,p.58.
  ⑦Katherine Tonkiss,“Locating the post-national activist:migration rights,civil society and the practice of post-nationalism”,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Vol.42, No.2,2019.
  ⑧Nahid A.Kabir,Young American Muslims: Dynamics of Identit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13),p.1.
  ⑨Nick Merriman“,The Future of Collecting in‘Disciplinary’Museums:Interpret ive, Thematic,Relational”, in Conal McCarthy ed.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s of Museum StudiesⅡ(Chichester:John Wiley&Sons,Ltd.,2015),p.255.
  责编:荆江
其他文献
自2019年12月末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在全球蔓延以来,因其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位,①疫情暴发地武汉备受全球瞩目——从“封城”到“解封”,武汉多次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以武汉“解封”为例,该消息被美、英、韩、新加坡等多国媒体报道,“解封”当天“中国武汉”成为韩国最大搜索网站NAVER上排名第八的热搜词。  城市形象是“人们对
期刊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率先抗击疫情,为世界各国赢得了两个月的时间。中国与世界多个国家携手抗疫,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但在西方少数发达国家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污名化中国现象沉渣泛起,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对于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偏见,中国将如何应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报半年来在疫情报道中建构的中国形象,并针对其报道特点,探索未
期刊
国家形象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综合实力,是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集中呈现。良好的国家形象无疑会增强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国际交往,对维护好国家利益具有重要作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可以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更成为大国之间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方式。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如何有效提升国家形象,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对俄罗斯传播
期刊
2020年元旦前后,由贵州省委宣传部联合探索传媒集团、中国国际电视台共同打造的大型系列纪录片《这,就是贵州》在探索传媒集团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国家、日本和中国国际电视台以及北京、广东、湖南等多家地方卫视同步播出,获得海内外观众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近百家媒体多渠道、全方位聚焦该片播出。据权威机构统计,目前,该纪录片已共计触达受众达3.65亿人次,通过社交媒体触达受众达559万人次。  
期刊
在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一些中国公司正围绕线上销售挖掘新的增长机会。  通过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全世界现代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线上销售仍然只占整体零售额的一小部分。即使在快递已经融入城市生活的中国,官方数据显示线上实物销售只占整体零售额的近四分之一。  总体而言,这一比例有望攀升,不光是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更多的企业正在利用电商平台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销售,
期刊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国际传播格局深刻变革。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转型升级,打造“四全媒体”,实现新兴传媒产业和传统媒体的融合,是现阶段中国媒体发展的必行之路。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媒体如何转危为机,传播和构建好中国形象,值得思考与探析。  新型肺炎疫情突然来袭,是对国际公共卫生体系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各国国际传播能力的一次考验。中国媒体肩负着疫情防控宣传、与境外负面舆论斗争的使命。世界需要中国信息。
期刊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给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疫情面前,“没有哪个人或哪个国家是一座孤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①在付出巨大代价控制住国内疫情蔓延、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抗疫信息共享和合作援助,充分展现出负
期刊
近期以来,从企业家座谈会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再到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中国谋划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发广泛讨论。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各路智库机构纷纷解读,显示出海外舆论和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政策领域的高度关注。在全球经济面临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大衰退风险的当下,一些舆论解读显露出明显的担忧与怀疑:国内大循环是否意味着中国要“闭门造车
期刊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然而,国际社会面对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既有鼓掌与喝彩,亦有误读误解、甚至故意抹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近年来,专家学者探讨了政府、媒体、企业等在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效
期刊
2018年7月3日,人文清华讲坛就中美贸易战采访了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他说:“如果从贸易领域扩散到其他经济领域,带来的是经济危机。如果从经济领域向安全领域扩散,带来的是军事冲突,但是一旦蔓延到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是全方位的对抗,所谓的冷战就发生了。”并且强调:“我们要特别防止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扩散到意识形态领域。”①两年过去了,随着一系列中外所关注的事件的发生,阎学通昔日的担忧在今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