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camore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 它不仅具有独立性、自然性等特点,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所以在教学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教材本身蕴涵的人文知识,适时、贴切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追求真善美、完善健全人格,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教育学生珍爱生命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它蕴涵着许多生命教育的内容,利用这些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萌芽、发育和成长的不易,进而唤起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关爱生命的情怀。比如,鸟类的繁殖,要经过选巢、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和孵卵,许多还要经过育雏的过程,无论是哪个环节失误,其后代都难以成活。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提醒学生实验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中,要用棉絮包裹鱼鳃的方法,不时加水,尽量使鱼少受伤害……。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人类对生命的关爱,在学生心中播下珍惜生命的种子,生命来之,无论植物、动物,还是人,生命都应当得到关爱。
  2 教育学生关注健康
  生命是一种载体,没有了生命,整个世界将是一片死寂和荒凉。对于人来说,生命是知识、技能、情感、爱好、理想和信念的载体,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无从谈起。健康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民族的兴旺。生物学作为医学、药学和卫生学的基础,其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增进人类的健康,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有助于更好的了解自我,珍爱生命,树立保健意识。如通过传染病和免疫基础知识的学习,知道一些医药常识,理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卫生保健,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关心和帮助别人。通过引导学生亲身参与解读药物说明书、设计旅行小药箱、模拟练习急救等活动,从而可以提高防病治病和救助他人的能力。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还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 教育学生保护环境
  人是自然界最具有影响力的生物,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以非凡的创造力改变着自然,但是也曾在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疯狂地掠夺自然资源。于是随之而来的是生活环境极度恶化:面积森林的消失,许多美丽的生物物种已经或频临灭绝,空气污染以及温室效应,尘暴与泥石流……痛定思痛,亡羊补牢,人类正在向着创造一个与其他生物共同拥有的“地球家园”的目标迈进。生物学学习中,通过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等内容的了解,通過对当地环境污染因素的调查,以及校园是我家卫生靠大家、假如我是一个环保专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养成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4 教育学生学会合作
  现代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越来越需要团结合作,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共事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生物学学习中,引导学生注意一些动物的行为,揭示合作的重要意义。比如,一只蚂蚁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一群蚂蚁可能掏空大树,摧毁大厦;一头麝遇到一只狼,可能要送命,而一群麝遇到一只狼,便安然无恙。这就是合作的力量。当今社会可以说没有一件事情是靠一个人单独完成的,所谓“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主要就是要学会与人合作。因此,在进行生物学探究、课外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团结合作,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和好处,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 教育学生尊重科学
  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有利武器,是避免挫折、少走弯路的保障。人文精神目标的正确定位——应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互相依存。生物学学习中,将生物学知识与尊重科学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批判各种歪理邪说。比如,在学习合理营养,让学生明白肥胖是由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而不应将减肥的愿望盲目的寄托在某些副作用较强的药品或保健品上。学习细胞的生活时,掌握了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后,就可以揭批“法轮功”痴迷者的荒唐和无知。
  6 教育学生实现自我
  人是万物之灵长,人生来就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还要使有限的人生富有意义。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态度和生命价值的思考是必需的。
  人在生命的历程中不可能没有困难和措折,关键是看人以什么心态对待它。人一旦用积极的心态重新审视生命、看待生活,就会发现生命的魅力所在。而在动物身上,就表现出许多的优良品质:蜜蜂不问索取,酿蜜不止;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蜘蛛网屡破屡织等等。这些动物的行为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艰辛和磨难,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他文献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专家的话给人以启迪,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激活课堂,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探索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  1 导入含活式——带着兴趣,带着思索  长期以
期刊
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各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铺天盖地地向我们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汹涌而来,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如今,“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学校发展的生命”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而语文学科在教学改革与创新这一园地中常常是开得最妍丽的一枝花。因此,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改革大潮的波谷浪尖带领自己的学生扬帆远行,我认为,抓好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能不说是素质
期刊
作为一个高中数学教师,要教好高中数学,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学会学习就是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它不仅指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学习中能克服困难并能持之以恒;更强调学习者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将思考与创新精神贯穿于具体的学习活动及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而实现有效学习和创造性学习。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
期刊
中学生学英语,是通过对教材中字、词、句的听、说、读、写的训练,逐渐熟悉英语情景会话和语言习惯,从而学会语音、语法、句式,最后达到能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目的。阅读和背诵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英语教学中的阅读和背诵,对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五种阅读方法和六种背诵方法,多年来坚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在历届学生中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期刊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时时有生活,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而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鲜明推出新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
期刊
【摘 要】 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这是过去就已经形成的定论。自从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后,我们的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即单纯追求课堂教学的容量,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无论是刘永康教授的示范课,还是成都七中的语文课堂,都告诉我们,过去经常说的语文课要“一课一得”,这种提法现在并没有过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即将全面铺开的今天,笔者认为有必要重申语文阅读教学“一课一
期刊
【摘 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针对课堂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本人以亲身的教学实践,小结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备读、演读、分读、领读四点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丰富完善,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朗读 演读 训练 感情 针对性    朗读是一门的艺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理解课文思想的重要实践渠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
期刊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
期刊
兴趣,也叫求知欲,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关爱学生,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对一门学科的兴趣往往是从这一学科的老师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起这一点,用“爱”
期刊
课堂收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尾声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一个精彩的结尾能振奋学生的精神,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富有新意、回味悠长的结尾,能使课堂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一个响亮的让人震动的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关系到新知识的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好的收尾诚如 “豹尾”之威,使学生有一种“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体验。那么,在政治课的结尾中有哪些好的方式、方法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