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板块式思路”是余映潮老师创建的一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法。它变传统阅读教学的线性思路为块状递进式思路,有助于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更清晰简明,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对余映潮的“板块式”阅读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 余映潮 板块式 阅读教学
余映潮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中学语文“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创建者,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充分、积累丰富”的代表人。其著作有《中学语文教例品系100篇》、《余映潮教学艺术50讲》、《怎样学语文》等。他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各地中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欢迎。一个语文老师要以语文教学更加重要的任务是形成、提升学生终身受用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为指向,一个人的终身受用的阅读和表达能力,主要是在课堂训练中培养出来的。就语文教学而言,无数的话题和讨论只是集中在“教懂”二字上,而不在于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教懂”课文不是目的,培养与训练能力才是语文老师的终极关切。文章是教不完的,教材也不过是一个例子,一个人有了阅读能力,才能解读无数的文章。余老师的“板块式”阅读,就是语文老师有效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教学范例。
一、“板块式”阅读教学的定义
“板块式”在这里是指“板块式教学思路”。思路,即思考问题的线索、脉络。就阅读教学来说,常用“思路”一词概括对教学进行思考、安排的过程,也用它分析已经完成的教学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走向。教学思路,是指对课堂教学所安排、设计的教学流程。即一节课如何开始,教学步骤清晰地一步一步往前走,直至收束的过程。它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策划、安排课堂教学顺序与层次的理念和要求。教学思路设计的要素是:教学线条简洁,教学步骤明朗,教学板块清晰。“板块式思路”的研究与运用,其意义在于课堂教学过程清晰而又简明,教学重点突出而又内容丰富,让学生的活动充分而又深入。
研究“板块式推进教学模式”,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以“板块”整合学习内容,形成教学流程,结构课堂教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板块式”教学模式。“板块式模式”,指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若干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
从“线条简洁”的角度进行设计。《最后一课》的教学过程,由两个重要的教学“板块”组成:课文品读之一,文意把握;课文品读之二,片段欣赏。这个创意立足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学生深深带入课文。
从“活动充分”的角度进行设计。《生物入侵者》的教学设计:课堂活动之一,整体感受课文,积累课文语汇;课堂活动之二,实践阅读方法,认识说明对象;课堂活动之三,品味课文语言,体会表达效果。这个课例鲜明地表现了“学生活动”的特点。
从“教材处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台阶》的教学思路:感受文意;认识人物;片段选读。这是十分简洁而又视点准确的教学创意。
二、“板块式”阅读教学的设计
“板块式”阅读教学的内容呈“块状”。这种“块状”设计,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能力的训练,以“教学板块”整合学习内容,形成教学流程,结构课程教学。其思路如下:
1.“块”与“块”的切分。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改变常规的备课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创意的水平。《最后一课》的教学过程,由两个教学“板块”组成:课文品读之一,文意把握;课文品读之二,片段欣赏。“文意把握”是“面”,“片段欣赏”是“点”。全文的教学点面结合,既整体了解课文内容与情节,又集中力量欣赏了最美的片段,在“块”与“块”的切分上,又能达到“点”“面”的结合。
2.“块”与“块”的合成。由于每一个板块都是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一个板块就是一个半独立的“小课”或者“微型课”。在微型话题欣赏的教学创意中,《散步》的教学合成:教学板块一,课文朗读。教学板块二,微型话题讨论,(1)标题欣赏;(2)开头之美;(3)文中的风景画;(4)文中的“波澜”;(5)美句的赏析;(6)结尾的意味。教学板块三,教师课中讲座——美句赏析。第二板块微型话题的讨论,每题都像“微型”课,切分的同时,又有机组合在一起。
3.“块”与“块”的层进。板块之间是“一块一块地落实”,是经过精心斟酌取舍的,绝无杂乱无章的布局与安排。毛泽东《七律·长征》教学分两块:活动一,铿锵地读;活动二,诗意地说。“朗读”既合乎诗歌教学的特点,又担负着一定的能力训练任务。“说话”,可以说描述的话,说品析的话,说想象的话,说欣赏的话等,板块间呈现层进关系。
4.“块”与“块”的节奏。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疏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有机安排,使课堂教学灵活生动、抑扬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都能得到鲜明的表现。教学思路的设计确保在“清晰”前提下的“重点突出”。或者是某一个教学步骤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给予更多的时间;或者是大多数的教学步骤都关涉某个教学内容,显示明确的教学目标。蒲松龄《狼》的教学设计:一读,从“屠户”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二读,从“狼”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三读,从“故事情节”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四读,从“叙议结合”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既思路清晰,又表现出重点突出的特点,教学视点集中在“课文脉络”上,“多角度反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仅体现了课堂教学节奏,更对学生进行了熏陶和阅读技能的训练。
三、“板块式”阅读教学的依据
1.实践依据。科学有效地制定板块,是板块式教学的核心问题,其剑锋直指传统语文教育的弊端,通过设计和进行板块式教学解决传统语文教学效益的少慢差费问题。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语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可是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法”为主。讲授法虽然有其优点,但缺乏“民主”思想,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而板块式教学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从三个板块入手:①扣词入文,感受高原恶劣;②品词析句,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③言意兼得,抒发内心感悟。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教学过程清新自然,环节之间层层推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是获得了知识,提升了情智,更是自主的体验、合作的愉悦。 (2)语文学习的审美性。有个小幽默故事:老师上语文课,到了“概括中心思想”环节,下课铃响了,他宣布下课。可没有一个学生离开,老师不解,学生齐声说“还有‘写作特点’呢!”故事是说,学生习惯于老师的“喂”,已经丧失自己探索、欣赏美的天性。板块式教学强调学生自己探寻美,打破“一讲到底”的沙锅。《清平乐·村居》,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全词46个字,创设优美的意境,表达真挚的情感,几百年来脍炙人口。教学板块设定三个:①巧解“媚”字,入境;②畅说“美”话,入情;③体悟“醉”情,入心。解“媚”字——说“美”话——悟“醉”情,不仅让学生从形象上感受美、发现美,更是激发学生对和谐美的向往和追求。
(3)语文素养的习得性。传统语文教育理念滞后,新观念依然没有确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板块式教学体现这一要求。《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按“摆出观点——列据析理——总结提升”的结构展开描述,围绕“勤学好问”,列举哥白尼和沈括两大学者的例子,循序渐进地说明做学问要从“好问”开始,并且要把勤学好问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求得真知。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三个板块:①速读课文——明理;②品读课文——明例;③内化课文——说理。教师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入手,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问题,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在板块式教学的引领下,注重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读悟、读说、读写相结合,努力简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实践运用,不能千“课”一面。根据文体的不同,语体的不同,长短的不同,深浅的不同,教学地位的不同,精心运筹,巧妙组合,使各课的教学思路各具特色与风采。
2.理论依据。人文——社会艺术研究理论,是人文主义美学思潮从阶级转向社群,从社会转向文化,从同一个文化内部转向不同文化比较的结果;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构成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不能反映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本体特点;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等于抽掉了工具性的内容和灵魂。因此,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板块式教学,以其独特的视角注重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凸显社会艺术具有一定的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
文化——身份艺术研究理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是一种文化传递的过程,同时也是身份体现的象征。板块式教学向学生传递知识,同时也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展示自己的特色。
精神——心理艺术分析理论,“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得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这是一种学生心理揣摩的过程。板块式教学,每一板块都是依据学生能否最有效地接受来设计的。
四、“板块式”阅读教学的类型
余映潮说:“板块式教学思路是我的创造(笔者认为用创建为宜),也是我的主流教学模式。”《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自序说:“我设计每一节课都要求做到贴近一线的教学。‘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是我的教学设计理念,‘重文本、重朗读、重品析、重学法、重积累’是我的教学常规。”根据他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其“板块式”阅读教学构成下列基本式:
1.活动板:学生主体。“学生主体”自钱梦龙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后,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并写入语文新课程标准,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问题的关键是学生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地,能否落实,关系到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关乎学生语文素质能否快速提升,关乎学生能否健康发展。
对此,余老师在一篇篇课例的设计、一课课的示范教学中,都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回答。他的设计,无论两个板块,还是三个板块(基本上三个板块),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无论是听、读,还是说、写,都给学生留有充分活动与思考的时间,都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都有一个清晰的目标,都有一套相应的操作方式和方法。学生的活动都与他们的接受能力、思维水准紧密结合,没有任何玄虚花哨的噱头,也没有预设的圈套,而是一步一步地前行,一层一层地推进,让学生走进文本,走向目标,并一一落实。《鹤群翔空》的示范课上,余老师把这一课确定为“学习一种自读的方法——三句话自读法”:第一句,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第二句,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第三句,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三句话,就是自读的三个板块。对其步骤和任务的内在联系,余老师在讲完课后做了明确的揭示:速读课文,整体概括;寻读课文,板块式积累;细读课文,多角度品味。
语文课要告别传统的授受模式,把学生从“灌”与“填”的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自觉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自然要从观念上转变。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有序地把学生引入主动钻研探索文本的境界,让学生做清醒的学习探索者、吸纳转化者、创造实践者。他的《生物入侵者》的教学创意:课堂活动之一,整体感受课文,积累课文语汇;课堂活动之二,实践阅读方法,认识说明对象;课堂活动之三,品味课文语言,体会表达效果。课例鲜明地表现了“学生活动”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占有课堂学习的时间,并进行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学习实践活动,实实在在地表现出它的“美”和“实”。
2.积累板:“语文味”。如果说上述学生主体式“板块”教学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体现了学生活动的话,那么“语文味”式教学则是坐在老师的“板块”上,走进不一样的语文,品读真正的语文,积累知识,丰富情感。程少堂先生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只要认真细致地研究余映潮老师所设计的语文课和所上的示范课例,就能得出一个结论: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思路,目标明确,步骤简洁实用。步步不离目标,每一个目标都由学生通过自我探究的努力来完成的,其共性特征十分突出。“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使得课堂充满了“语文味”。余老师的课,每一节都会十分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经过哪些步骤学?达到什么学习目标?《口技》一课,余老师将其设计为三个板块,即“朗读、欣赏、积累”。开课伊始,就告诉学生:“朗读,读起来;欣赏,眼光进入课文深处;积累,做好智能练习,理解分类。”
余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讲程序、讲方法、讲语文知识和言语材料的积累、讲语文能力训练的质量与效率。学生活动实在、有条不紊,符合新课程关于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过程和方法”,落实“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从三个维度上体现出语文教学目标的综合要求。这样做能够让学生学有所得,既长知识,又学方法;既能保证主体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又能集中精力、实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从整体上讲,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充满了“语文味”。余老师《散步》的教学创意中,就有一个寻找“语文味”的教学设计:活动一,朗读全文,用诗的语言概括表述自己从课文中感受到的“情味”;活动二,朗读美句,体味传神词语、优美句式所表达的“韵味”;活动三,朗读精段,感受课文的情感倾向,体悟评析课文透露的“意味”。仅仅是读,充分凸显了《散步》这篇文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照顾到了“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3.追求板:语文素养。无论是“活动板”还是“积累板”都是为了追求语文素养,“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追求的境界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是合乎这一素养的规律。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像普通数理学科那样容易确定。语文课程理论专家李海林先生对语文学科的内容及性质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人类心理智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自然的智慧,一类是对自己的智慧。”
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标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失,使语文教学饱受极左思想的干扰和“科学主义”的影响,致使教学实践中将语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谐地统一起来,高效率地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仍然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对语文教学的特有规律把握不准,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一个比较宽厚的文化的底子”上所下的工夫往往不自觉、不扎实、不理性。
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设计与实践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具体地讲,一是不同的文体,学习目标也不相同,“积累”的内容自然也不能一样;二是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学法,也决定了不同的学法指导;三是不同的文体培养不同的言语感知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自然要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余老师的《我愿意是激流》的设计: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和美美地说。李海林先生给予这一课的总结性评价是:“这堂课之所以是成功的,一是教学内容把握正确,教了鉴赏教学应该教的内容;二是教学方法选择得当,教学方法适应鉴赏教学的需要。要上好一堂课,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两点。因而研究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绝不能停留在外在的教学模式(形式)上,更要深入到符合语文素质形成的语文教学(学习)的特有规律。
参考文献:
[1]于漪,刘远.余映潮讲语文[M].语文出版社,2007.
[2]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关键词: 余映潮 板块式 阅读教学
余映潮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中学语文“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创建者,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充分、积累丰富”的代表人。其著作有《中学语文教例品系100篇》、《余映潮教学艺术50讲》、《怎样学语文》等。他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各地中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欢迎。一个语文老师要以语文教学更加重要的任务是形成、提升学生终身受用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为指向,一个人的终身受用的阅读和表达能力,主要是在课堂训练中培养出来的。就语文教学而言,无数的话题和讨论只是集中在“教懂”二字上,而不在于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教懂”课文不是目的,培养与训练能力才是语文老师的终极关切。文章是教不完的,教材也不过是一个例子,一个人有了阅读能力,才能解读无数的文章。余老师的“板块式”阅读,就是语文老师有效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教学范例。
一、“板块式”阅读教学的定义
“板块式”在这里是指“板块式教学思路”。思路,即思考问题的线索、脉络。就阅读教学来说,常用“思路”一词概括对教学进行思考、安排的过程,也用它分析已经完成的教学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走向。教学思路,是指对课堂教学所安排、设计的教学流程。即一节课如何开始,教学步骤清晰地一步一步往前走,直至收束的过程。它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策划、安排课堂教学顺序与层次的理念和要求。教学思路设计的要素是:教学线条简洁,教学步骤明朗,教学板块清晰。“板块式思路”的研究与运用,其意义在于课堂教学过程清晰而又简明,教学重点突出而又内容丰富,让学生的活动充分而又深入。
研究“板块式推进教学模式”,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以“板块”整合学习内容,形成教学流程,结构课堂教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板块式”教学模式。“板块式模式”,指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若干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
从“线条简洁”的角度进行设计。《最后一课》的教学过程,由两个重要的教学“板块”组成:课文品读之一,文意把握;课文品读之二,片段欣赏。这个创意立足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学生深深带入课文。
从“活动充分”的角度进行设计。《生物入侵者》的教学设计:课堂活动之一,整体感受课文,积累课文语汇;课堂活动之二,实践阅读方法,认识说明对象;课堂活动之三,品味课文语言,体会表达效果。这个课例鲜明地表现了“学生活动”的特点。
从“教材处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台阶》的教学思路:感受文意;认识人物;片段选读。这是十分简洁而又视点准确的教学创意。
二、“板块式”阅读教学的设计
“板块式”阅读教学的内容呈“块状”。这种“块状”设计,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能力的训练,以“教学板块”整合学习内容,形成教学流程,结构课程教学。其思路如下:
1.“块”与“块”的切分。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改变常规的备课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创意的水平。《最后一课》的教学过程,由两个教学“板块”组成:课文品读之一,文意把握;课文品读之二,片段欣赏。“文意把握”是“面”,“片段欣赏”是“点”。全文的教学点面结合,既整体了解课文内容与情节,又集中力量欣赏了最美的片段,在“块”与“块”的切分上,又能达到“点”“面”的结合。
2.“块”与“块”的合成。由于每一个板块都是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一个板块就是一个半独立的“小课”或者“微型课”。在微型话题欣赏的教学创意中,《散步》的教学合成:教学板块一,课文朗读。教学板块二,微型话题讨论,(1)标题欣赏;(2)开头之美;(3)文中的风景画;(4)文中的“波澜”;(5)美句的赏析;(6)结尾的意味。教学板块三,教师课中讲座——美句赏析。第二板块微型话题的讨论,每题都像“微型”课,切分的同时,又有机组合在一起。
3.“块”与“块”的层进。板块之间是“一块一块地落实”,是经过精心斟酌取舍的,绝无杂乱无章的布局与安排。毛泽东《七律·长征》教学分两块:活动一,铿锵地读;活动二,诗意地说。“朗读”既合乎诗歌教学的特点,又担负着一定的能力训练任务。“说话”,可以说描述的话,说品析的话,说想象的话,说欣赏的话等,板块间呈现层进关系。
4.“块”与“块”的节奏。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疏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有机安排,使课堂教学灵活生动、抑扬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都能得到鲜明的表现。教学思路的设计确保在“清晰”前提下的“重点突出”。或者是某一个教学步骤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给予更多的时间;或者是大多数的教学步骤都关涉某个教学内容,显示明确的教学目标。蒲松龄《狼》的教学设计:一读,从“屠户”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二读,从“狼”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三读,从“故事情节”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四读,从“叙议结合”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既思路清晰,又表现出重点突出的特点,教学视点集中在“课文脉络”上,“多角度反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仅体现了课堂教学节奏,更对学生进行了熏陶和阅读技能的训练。
三、“板块式”阅读教学的依据
1.实践依据。科学有效地制定板块,是板块式教学的核心问题,其剑锋直指传统语文教育的弊端,通过设计和进行板块式教学解决传统语文教学效益的少慢差费问题。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语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可是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法”为主。讲授法虽然有其优点,但缺乏“民主”思想,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而板块式教学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从三个板块入手:①扣词入文,感受高原恶劣;②品词析句,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③言意兼得,抒发内心感悟。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教学过程清新自然,环节之间层层推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是获得了知识,提升了情智,更是自主的体验、合作的愉悦。 (2)语文学习的审美性。有个小幽默故事:老师上语文课,到了“概括中心思想”环节,下课铃响了,他宣布下课。可没有一个学生离开,老师不解,学生齐声说“还有‘写作特点’呢!”故事是说,学生习惯于老师的“喂”,已经丧失自己探索、欣赏美的天性。板块式教学强调学生自己探寻美,打破“一讲到底”的沙锅。《清平乐·村居》,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全词46个字,创设优美的意境,表达真挚的情感,几百年来脍炙人口。教学板块设定三个:①巧解“媚”字,入境;②畅说“美”话,入情;③体悟“醉”情,入心。解“媚”字——说“美”话——悟“醉”情,不仅让学生从形象上感受美、发现美,更是激发学生对和谐美的向往和追求。
(3)语文素养的习得性。传统语文教育理念滞后,新观念依然没有确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板块式教学体现这一要求。《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按“摆出观点——列据析理——总结提升”的结构展开描述,围绕“勤学好问”,列举哥白尼和沈括两大学者的例子,循序渐进地说明做学问要从“好问”开始,并且要把勤学好问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求得真知。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三个板块:①速读课文——明理;②品读课文——明例;③内化课文——说理。教师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入手,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问题,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在板块式教学的引领下,注重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读悟、读说、读写相结合,努力简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实践运用,不能千“课”一面。根据文体的不同,语体的不同,长短的不同,深浅的不同,教学地位的不同,精心运筹,巧妙组合,使各课的教学思路各具特色与风采。
2.理论依据。人文——社会艺术研究理论,是人文主义美学思潮从阶级转向社群,从社会转向文化,从同一个文化内部转向不同文化比较的结果;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构成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不能反映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本体特点;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等于抽掉了工具性的内容和灵魂。因此,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板块式教学,以其独特的视角注重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凸显社会艺术具有一定的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
文化——身份艺术研究理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是一种文化传递的过程,同时也是身份体现的象征。板块式教学向学生传递知识,同时也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展示自己的特色。
精神——心理艺术分析理论,“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得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这是一种学生心理揣摩的过程。板块式教学,每一板块都是依据学生能否最有效地接受来设计的。
四、“板块式”阅读教学的类型
余映潮说:“板块式教学思路是我的创造(笔者认为用创建为宜),也是我的主流教学模式。”《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自序说:“我设计每一节课都要求做到贴近一线的教学。‘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是我的教学设计理念,‘重文本、重朗读、重品析、重学法、重积累’是我的教学常规。”根据他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其“板块式”阅读教学构成下列基本式:
1.活动板:学生主体。“学生主体”自钱梦龙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后,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并写入语文新课程标准,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问题的关键是学生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地,能否落实,关系到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关乎学生语文素质能否快速提升,关乎学生能否健康发展。
对此,余老师在一篇篇课例的设计、一课课的示范教学中,都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回答。他的设计,无论两个板块,还是三个板块(基本上三个板块),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无论是听、读,还是说、写,都给学生留有充分活动与思考的时间,都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都有一个清晰的目标,都有一套相应的操作方式和方法。学生的活动都与他们的接受能力、思维水准紧密结合,没有任何玄虚花哨的噱头,也没有预设的圈套,而是一步一步地前行,一层一层地推进,让学生走进文本,走向目标,并一一落实。《鹤群翔空》的示范课上,余老师把这一课确定为“学习一种自读的方法——三句话自读法”:第一句,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第二句,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第三句,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三句话,就是自读的三个板块。对其步骤和任务的内在联系,余老师在讲完课后做了明确的揭示:速读课文,整体概括;寻读课文,板块式积累;细读课文,多角度品味。
语文课要告别传统的授受模式,把学生从“灌”与“填”的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自觉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自然要从观念上转变。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有序地把学生引入主动钻研探索文本的境界,让学生做清醒的学习探索者、吸纳转化者、创造实践者。他的《生物入侵者》的教学创意:课堂活动之一,整体感受课文,积累课文语汇;课堂活动之二,实践阅读方法,认识说明对象;课堂活动之三,品味课文语言,体会表达效果。课例鲜明地表现了“学生活动”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占有课堂学习的时间,并进行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学习实践活动,实实在在地表现出它的“美”和“实”。
2.积累板:“语文味”。如果说上述学生主体式“板块”教学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体现了学生活动的话,那么“语文味”式教学则是坐在老师的“板块”上,走进不一样的语文,品读真正的语文,积累知识,丰富情感。程少堂先生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只要认真细致地研究余映潮老师所设计的语文课和所上的示范课例,就能得出一个结论: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思路,目标明确,步骤简洁实用。步步不离目标,每一个目标都由学生通过自我探究的努力来完成的,其共性特征十分突出。“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使得课堂充满了“语文味”。余老师的课,每一节都会十分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经过哪些步骤学?达到什么学习目标?《口技》一课,余老师将其设计为三个板块,即“朗读、欣赏、积累”。开课伊始,就告诉学生:“朗读,读起来;欣赏,眼光进入课文深处;积累,做好智能练习,理解分类。”
余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讲程序、讲方法、讲语文知识和言语材料的积累、讲语文能力训练的质量与效率。学生活动实在、有条不紊,符合新课程关于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过程和方法”,落实“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从三个维度上体现出语文教学目标的综合要求。这样做能够让学生学有所得,既长知识,又学方法;既能保证主体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又能集中精力、实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从整体上讲,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充满了“语文味”。余老师《散步》的教学创意中,就有一个寻找“语文味”的教学设计:活动一,朗读全文,用诗的语言概括表述自己从课文中感受到的“情味”;活动二,朗读美句,体味传神词语、优美句式所表达的“韵味”;活动三,朗读精段,感受课文的情感倾向,体悟评析课文透露的“意味”。仅仅是读,充分凸显了《散步》这篇文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照顾到了“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3.追求板:语文素养。无论是“活动板”还是“积累板”都是为了追求语文素养,“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追求的境界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是合乎这一素养的规律。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像普通数理学科那样容易确定。语文课程理论专家李海林先生对语文学科的内容及性质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人类心理智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自然的智慧,一类是对自己的智慧。”
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标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失,使语文教学饱受极左思想的干扰和“科学主义”的影响,致使教学实践中将语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谐地统一起来,高效率地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仍然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对语文教学的特有规律把握不准,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一个比较宽厚的文化的底子”上所下的工夫往往不自觉、不扎实、不理性。
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设计与实践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具体地讲,一是不同的文体,学习目标也不相同,“积累”的内容自然也不能一样;二是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学法,也决定了不同的学法指导;三是不同的文体培养不同的言语感知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自然要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余老师的《我愿意是激流》的设计: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和美美地说。李海林先生给予这一课的总结性评价是:“这堂课之所以是成功的,一是教学内容把握正确,教了鉴赏教学应该教的内容;二是教学方法选择得当,教学方法适应鉴赏教学的需要。要上好一堂课,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两点。因而研究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绝不能停留在外在的教学模式(形式)上,更要深入到符合语文素质形成的语文教学(学习)的特有规律。
参考文献:
[1]于漪,刘远.余映潮讲语文[M].语文出版社,2007.
[2]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