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中心疗法在教育中的运用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1987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放牛班的春天》和《烛光里的微笑》均是讲述师生故事的电影,两部电影中的教师王双玲老师和克莱蒙·马修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都灵活而适当地运用了人本主义思想中由罗杰斯提出的当事人中心疗法,心理治疗方法与教育的结合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因此,笔者借助这两部电影,从当事人中心疗法的三个要点,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一致和移情性理解入手分析当事人中心疗法在教育中的运用。
  关键词:当事人中心疗法 放牛班的春天 烛光里的微笑
  前言
  《烛光里的微笑》于1991年上映,由吴天忍导演。影片以中国女教师王双玲为中心,讲述了体弱多病的王老师在主动接手一个乱班后秉着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信条用真诚和尊重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并让学生们明白了“我怎样长大”的人生问题。而《放牛班的春天》是于2004年上映的由克里斯托弗·巴拉蒂耶导演的一部法国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位才华无处施展的音乐家克雷蒙·马修在被称为“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担任助理教师时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马修老师面对一群难缠的问题儿童和学校施行的残暴高压政策,通过组合唱团用音乐和爱心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两部电影虽然在上映时间和国家上不同,但同以师生故事为主要内容,并且存在以下一些共同点:(1)从主题看,二者都是以教师为主角教育具有一定叛逆性的学生时所表现出来的爱的教育;(2)从结构看,虽然《放牛班的春天》采用倒叙的方式借皮埃尔·莫安琦的回忆开展情节,而《烛光里的微笑》则是以顺叙的结构展开王双玲老师的感人事迹,但是剧作结构都是比较传统的情节结构;(3)从情节看,二者都是以接手一个乱班为起点,以处理学生制造的一些问题为中点,以感化学生为终点,并且二者都是在师生相融的喜剧氛围中制造了意料之外的悲剧——马修老师因失火事件被校长解雇,王双玲老师在郊游中因帮助学生而劳累发病去世;(4)从细节看,二者细节感人,感情细腻,充分体现了艺术的真实;(5)从人物看,二者的主角都是爱学生的好教师,还有一群由叛逆走向懂事的学生,值得注意的是,二者中均有一些反面人物,但《放牛班的春天》里校长等反面人物显得更为突出,而《烛光里的微笑》中反面人物只是轻描淡写,除了用以反衬的反面人物外,两部电影中都有绿叶式的正面人物,《烛光里的微笑》中突出表现的王双玲的丈夫大刘,《放牛班的春天》里善良宽容的麦神父等。在两部电影众多的共同点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的当事人中心疗法。王双玲老师和马修老师在感化学生的过程中都灵活运用了这一心理疗法。
  罗杰斯的当事人心理疗法是基于人有一种自我实现的似本能的善良的天性,并且人格发展的关键在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的自我概念。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假设为人的自身内部有理解自己并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广阔的能源,只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氛围,这些能源就能开发出来。要有效运用当事人中心疗法关键在于治疗时的心理气氛,要营造合适的气氛要做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一致和移情性理解。
  一方面,《放牛班的春天》和《烛光里的微笑》两部电影非常恰当地说明了当事人中心疗法在教育中的运用;另一方面,电影本身与心理治疗就有一定的联系,电影可以给观众带来压抑的释放,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可能产生投射、替换、同一化等现象,将电影中的人物与情节与自身相联系,从而带来某些潜意识的情感、欲求等方面的释放和体验。故而,笔者希望通过对《放牛班的春天》和《烛光里的微笑》这两部采用较为古典技法的电影进行分析,从而吸收其剧情中教师教育中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合理运用方法为现实生活所学习、所应有。
  当事人中心疗法尊重当事人自我,这与教育中以人为本、为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是相通的。电影《烛光里的微笑》和《放牛班的春天》对人本主义思想中的当事人中心疗法有较好的实践,尤其是从教师的角度让教育者思考如何在教育中灵活而恰当地使用当事人中心疗法,使教师也能成为优秀的心理治疗师或者心理咨询师。那么,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一致和移情性理解三大运用要点在教育中如何合适应用呢?文章将主要探讨这一问题。
  一、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据冯忠良等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所谓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指“治疗者对当事人应该表现出真诚的热情、尊重、关心、喜欢和接纳,即使在当事人叙述某些可耻的感受时,也不表示冷漠或鄙视,即无条件尊重。”在学校教育中,一般而言“治疗者”便是教师,而学生就是治疗的对象。罗杰斯认为人是具有善良的本性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本善”观点是一致的,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性格塑造期的学生善与恶的观念并不是非常强烈,倘若教师不加以适当地引导很可能使学生误入歧途,形成错误的或者歪曲的价值观、人生观。学生就像未成形的雕塑,因而教师更应该本着一颗人性善良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放大并积极引导学生“天使”的一面,而缩小并纠正学生“魔鬼”的一面。这也正是学校教育中教师进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的前提。《放牛班的春天》里皮埃尔·莫杭治是麻烦的最大制造者,前任老师评价他是“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肠”。新上任的马修老师在第一节课上不仅保护了制造恶作剧的葛贺克,而且充分肯定了莫杭治的价值,一方面“坏学生对学生最有影响力”,因而让莫杭治管理纪律——“我不在班上的时候,需要找一个认真的同学监督教室”,没有批评,却对莫杭治予以了重视;另一方面对莫杭治极尽赞美之能事——“你就是那位‘天使’”,“穿着真酷!衬衫拉好才像样”。虽然“认真”不符合莫杭治的特点,但是却表达了马修老师对莫杭治的一种期待,用这样的行为告诉莫杭治不管之前他是怎样的而在马修老师心中他就是一个认真的学生。而“天使”、“酷”则是针对莫杭治的外表发出了由衷地称赞。而莫杭治却在黑板上画画,马修老师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赞美其“画得不错”,并在黑板上画红鼻子的莫杭治让莫杭治自觉做错。可以说在第一节课上马修老师就给了莫杭治“四惊”——一惊袒护葛贺克,二惊让莫杭治监管教室,三惊称呼莫杭治为“天使”,四惊巧妙的批评。在这“四惊”中,可以想象马修老师对学生们,尤其对莫杭治的影响是巨大的。马修老师没有等莫杭治制造麻烦时再来关注,而是“先发制人”、积极关注。在与莫杭治的对话中马修老师是真诚地赞美、真诚地批评,不带有条件性。影片中这一片断展现了当事人中心治疗的一个灵活应用。   在教育中,要做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一方面要对学生充分信任,相信每位学生“天使”的本质,相信每位学生都有积极向上、追求美、追求自我价值的理想,从而做到尊重人性基础上的无条件;一方面教师要主动重视学生问题,最好能够先发制人、出奇制胜,积极地关注学生的行为,尤其是不好的行为,积极地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
  二、真诚一致
  “真诚一致”在冯忠良等编著的《教育心理学》中是这样解释的“治疗者的想法与他对当事人的态度和行为应该是相一致的,不能虚伪做作。”真诚,即真实诚恳,在心理咨询中真诚具有特定的意义——“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以‘真正的我’出现,没有防御式伪装,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后面,不带假面具,不是在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置身于与求助者的关系之中。”一定情况下,教师也需要扮演心理治疗师和咨询师的角色。《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老师和《烛光里的微笑》中的王双玲老师对待学生都是真诚的。也正是他们真诚地对待学生才会赢得学生对他们真诚的爱。《烛光里的微笑》感人的情节之一是热爱踢足球的学生陆明因被车撞伤了腿而自暴自弃,王双玲老师想到陆明训练踢球时的艰苦和陆明父亲的热切希望,独自一人跑到陆明经常踢球的地方,情不自禁地哭了。王双玲老师的流泪是发自肺腑的、真诚的,因而不仅让不经意看到的学生李小朋感动,也让其他同学深受感动。这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行为正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中以人为本的要求。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行为和道德的模范。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汉代哲学家杨雄也提到:“师者,人之模范也。”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敏的、富于敏感的,即善于窥视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可见,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所以,在教育中笔者认为“真诚一致”还应该有更为合适而灵活地应用——将真诚渗透到一言一行中。在《烛光里的微笑》中王双玲老师有一个细节性的行为,即每次上课前都会在楼梯口的穿衣镜前整理仪表,这正是在表现一种教师形象,这个细节也反映出王双玲老师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尊重。再如王双玲老师虽然体弱多病,但是在学生面前总是容光焕发。这种对学生的真诚是隐性的,却也是最为真切的。马修老师的真诚也是动人的。对待打伤麦神父的葛贺克,他没有将其送给校长惩罚,而是让葛贺克去照料麦神父从而意识到自我行为的过错,给学生以改正的机会,用一种人性的力量来唤起学生心底的善良本性。即使是对待偷了自己心爱乐谱的学生,马修老师也没有过多指责,甚至当负责暴力惩罚学生的老师出现时,他用一个“美丽的谎言”保护了自己的学生。马修老师一次又一次为学生着想的行为潜移默化中打动了这群叛逆的问题学生,这正是教育中真诚的力量。因而学生会将马修老师与其他老师区别对待,说出“马修老师和他们不一样”的话。
  真诚是来源于内心的,在教育中,真诚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且渗透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没有真诚参与的言语和行动是很难打动学生,很难使学生受到灵魂的触动,从而深入影响学生成长的。
  三、移情性理解
  何谓“移情性理解”,冯忠良等也做了相应地解释“治疗者要深入了解当事人的感情和想法,设身处地地理解和体会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在教育中,教师了解学生的感情和想法,并能够积极地换位思考更有利于教育的开展。《烛光里的微笑》和《放牛班的春天》都不同程度地采用音乐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从而打开学生的心灵。《烛光里的微笑》中“我怎样长大”这样一个话题贯穿影片始终,同时,这个思考也将伴随着学生们的成长。王双玲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我怎样长大”时,给学生们唱了一首歌——小树问蓝天,我怎样才能长大,蓝天笑吟吟,她轻轻来回答,不怕风沙,不怕雨打,越过春夏秋冬,这样就会长大……当陆明腿受伤时读完刘海光写来的鼓励信后对老师说:“王老师,我明白人应该和小树一样长大。”除了音乐带给学生们的触动,在处理陆明这件事中,王双玲老师也是移情性理解。王双玲老师知道一味地单纯安慰陆明是无法让陆明重拾健康的心灵的,也明白像刘海光这样的足球运动员才能给陆明以鼓舞和希望,所以王双玲老师经过自己的努力让孙海光给陆明写信。这样的行动正是在深入了解陆明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渴望后才选择的,因而对陆明有很大的帮助。王双玲老师在处理李小朋、周丽萍等学生的问题时都处理得非常出色,这与其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想法、移情性理解是密不可分的。同样,《放牛班的春天》里马修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也做到了移情性理解。正如麦神父评价总做坏事的葛贺克时所说“像他,大家都说他无药可救,但这不是真的,他是个好孩子,不过要懂他”。要“懂”学生,重点就在于如何“懂”学生。马修老师知道懂学生就要尊重学生,正如人本主义思想所提出的,要相信学生是善良的,要让学生找到尊严和自我,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在合唱团中,马修老师不仅尊重具有音乐天赋的莫杭治,采用激将法,甚至“开小灶”,充分挖掘莫杭治的价值,而且会顾全每一位学生,让什么都不会的可爱而又可怜的小佩皮诺担当合唱团的指挥助理,让五音不全的郭邦担当乐谱架,甚至连被完全否定了的坏孩子孟丹马修都会肯定他的价值——“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马修老师深谙学生一颗颗渴望被珍视的心灵,因而他能够理解学生们在施行“犯罪——处罚”的“池塘之底”因忽视而扭曲的灵魂,所以他首先给了每一位学生应有的尊重和肯定。除了尊重学生,作为老师还要学会保护学生。在看到校长的暴力政策后,马修老师极力保护每一位学生,并且向校长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希望能取消集体处罚,第二让我自己处罚犯错的人,第三让我保留他的姓名”,三点要求无不从保护学生出发。保护学生免受处罚是对学生身体的保护,也是对其心灵的保护。影片中马修老师组织合唱团不但迎合了学生们对音乐的渴望,也借音乐启发心智的功能保护在暴力阴影下学生们纯洁而美好的心灵。影片中由孩子们唱出来的歌曲,宛如天籁,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孩子们纯真的脸庞仿佛就在眼前。学生们心底最深的情感和想法正是借助音乐得以飞翔。
  教育离不开感情的参与,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不仅需要一颗真诚的心,而且需要将这份真诚付诸实践,对学生进行移情性理解。作为成长中的儿童,学生渴望被尊重,渴望得到保护,因而身为教师,要真诚地感受学生内心深处的精神需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尊重学生、保护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感受到成长的温暖,找到成长正确的方向。
  任何理论在应用于实践时都需要进行合适的变通,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运用效果。同样,在教育中,教师面对的“当事人”是学生这样一群处于塑造期、未成熟的群体,因而对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一致和移情性理解需要赋予教育中新的定义和内容,影片《烛光里的微笑》和《放牛班的春天》对这三者在教育中的运用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诠释。当然,这三者也是融合在一起的,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融会贯通地运用它们,从而帮助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1.
  [2]徐光兴.中外电影名作心理案例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
  [3]邓志伟.教师一定要看的15部电影[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4]沈国芳.电影审美学[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12.
  [5]奇艺视频.放牛班的春天[M].
  [6]优酷视频.烛光里的微笑[M].
  [7]王松花.罗杰斯“当事人中心疗法”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心理科学,1998(04).
  [8]颜农秋.当事人中心疗法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研究[M].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02).
其他文献
摘 要: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言短韵深,广泛流传。“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秉烛夜游”,纵情欢乐,“及时行乐”连夜也不肯放过,今人每提及此总会冠之以“消极”二字。细细品来,其实不然。李白的“及时行乐”思想是一种物我交融所达到的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对注重生命过程而非结果的诠释。李白的“及时行乐”思想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 李白 及时行乐 物我交融 生命过程 启示  李白的《春
摘 要: 加缪的荒诞哲学深入到了其每部作品之中,《局外人》作为反映其哲学思想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故事的展开和叙述阐释了加缪的荒诞道德观。本文以《局外人》为例探索加缪荒诞哲学的本质及其独特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追求的解决荒诞的方法。  关键词: 《局外人》 加缪 荒诞 反抗  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写道:“有时候布景倒塌了。起床、电车、四小时办公室或工厂里的工作、吃饭、电车、四小时的工作、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本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的现状分析,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以“我爱社会主义”资源库建设为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
摘 要: 《庄子·大宗师》围绕“道”这个思想核心,阐发了真知、真人、生死等重要观点,说明了自由的有限性、自由的获得、自由的无奈,承接了庄子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哲学观。  关键词: 真知 真人 生死 道 自由  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两句诗说出了庄周与蝴蝶、望帝与杜鹃之间的真实与虚幻的难辨,人超越了原真与虚无的界限,获得了别样的逍遥与自由。庄周梦蝶的故事虽然取自《庄子·齐物论》
摘 要: 小说家拉德克里夫·霍尔的《孤寂深渊》被誉为女同性恋文学的“圣经”。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斯蒂芬·戈登的成长经历、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女同性恋者寻求身份认同的艰难过程。居住空间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与自我身份认同之间存在内在、深层的联系。作品居住空间的变化恰当地诠释了女同性恋者在当时社会受到的身份困惑、身份焦虑和自我的身份认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孤寂深渊》,解读斯蒂芬居住空间的转移与
摘 要: 师幼互动对于幼儿自我认识、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社会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独一代幼儿教师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他们的教育对象——“独二代”的特殊性,也使得幼儿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目前教师队伍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独一代幼儿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和独二代幼儿的特点,扬长避短,切实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二者和谐发展。  关键词: 师生互动 独一代 独二代 社会性  美国社会学
摘 要: 随着时代发展,国家先后颁布和修改了《中学语文新课标》,这使得中学语文教学的活动实施更加标准化、系统化,可操作性更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中学语文读教学目标很模糊。本文在指出中学语文阅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后,给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使中学语文教学活动效果更好、更显著,受益于广大学生。本文最后以魏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观为例,介绍了其“六步法”
摘 要: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既具有德育功能,又具有智育功能。但《形势与政策》课信息量大、时效性与现实针对性强,其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组织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难度比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大得多。如何高质量地推进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作者认为应在教育理念、管理体制、教学组织形式、师资队伍建设的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加以改进。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教育教学 高校工作研究  湖北汽
摘 要: 本研究以处在适应与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广州地区784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考察了其主观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行为的基本状况,并对社会适应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予以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密切。其中,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与社会适应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消极情感与社会适应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主观幸福感,主要是学业满意度、友谊满意度、积极情感和学校满意度四个维度
摘 要: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高职院校图书馆严格按照相关精神要求,坚持过程求实、方向求准、标准求严、效果求真的原则,重点突出,扎实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锤炼了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提高了广大党员的思想认识,又推动了图书馆中心工作。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图书馆 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