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教无定法,但学习是有规律的。一般来说,教得好的老师和他本身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所谓的教学有方,即不断钻研怎样让学生“会学”。教师非常关注所教学生的学习,应当抓住这个根本,把更多精力放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不然会事倍功半。
教学生学习语文,除了做好常规教学外,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认真领会课文预习提示,把它当做理解课文的向导
很多学生学习新课中不注意课文前面预习提示的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提示是精少设计的,和课文内容联系十分紧密。如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中《落花生》一文,有一定的难度,多数学习读几遍也把握不住中心。但如果认真地注意预习提示,情形就不一样了。
二、要教学生善于结合课后练习的思考题学习
又如《落花生》一文的课后一思考题:“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请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的它在全篇文章中的作用。”从中我们就不难领悟全文的主题了。课后“思考练习”常常交待了每篇课文学习要点、重点、难点的基本训练的范围,前后课文及单元的提示,都联系密切,能使知识面逐渐拓宽加深。因此,决不能忽视课后“思考练习”。
三、教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
在每一篇课文中,要想获得丰富的知识,比较法是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如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就可与前面学过的《老水牛爷爷》一文相比,都是写人,且用第一人称,主旨同是赞扬给人以爱、对人无所求的美德,但仅仅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更注重在于挖掘差异。其差异是:前文是围绕中心。对日常小事细致描叙,以“小”见“大”,后文则抓住名字的由来,进行粗线勾勒;两篇课文对人物外貌描写也不一样,前文分散全篇,后文集中在文章开头。这只有通过认真地比较才能得到,同类的文章也会各有特点。
学生学习语文旨在于提高表达能力。学生学会采用比较学习,强化每篇课文的特点,并在作文练习中应用,就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可避免学生作文时千篇一律的毛病。通过新旧课文的比较,是可以多方面进行的,如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比,按空间位置安排层次和按时间、按事物性质布局比,按写景和写事、写人比。不间断地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不仅能使学到的东西深化,记忆深刻,还会把分散、孤立的知识串联、组合起来,而且为形成更高层次的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尽快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可见教学生学习中会比较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四、教学生会联系的方法
第一篇课文都是由字、词、句、段、篇构成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章,一个字词,或一个句子,往往只存在上下文和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找到准确的说法(解释)。
如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又如“列车驶近了,炮兵连一匹胆小性躁的黑色驮马骤然受惊……瑟瑟打抖,死活不动。”这两句话中都出现“瑟瑟”这个词,字典上的注释是“一种弦乐器”,此种解释用在以上两段话中的“瑟瑟”显而易见是不通的,问题摆在面前了,别急,我们先看第一段,“瑟瑟”抓住了写颜色的“红”字,“半江”因为夕阳照射变“红”了,没照到的那“半红”是什么颜色呢?理应是原来的水色,显然“瑟瑟”则为“绿色”的解释了。第二段“瑟瑟”前写“驮马骤然受惊”,后面的“发抖”表示受惊的反应,中间紧挨着“发抖”的“瑟瑟”应为“哆嗦”的意思。
运用联系的方法能帮助学习者扫清难字词的障碍,课文的整体及各个部分,也只有在联系中去进行分析,才能加深理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551106贵州省息烽县养龙司小学)
教学生学习语文,除了做好常规教学外,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认真领会课文预习提示,把它当做理解课文的向导
很多学生学习新课中不注意课文前面预习提示的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提示是精少设计的,和课文内容联系十分紧密。如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中《落花生》一文,有一定的难度,多数学习读几遍也把握不住中心。但如果认真地注意预习提示,情形就不一样了。
二、要教学生善于结合课后练习的思考题学习
又如《落花生》一文的课后一思考题:“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请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的它在全篇文章中的作用。”从中我们就不难领悟全文的主题了。课后“思考练习”常常交待了每篇课文学习要点、重点、难点的基本训练的范围,前后课文及单元的提示,都联系密切,能使知识面逐渐拓宽加深。因此,决不能忽视课后“思考练习”。
三、教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
在每一篇课文中,要想获得丰富的知识,比较法是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如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就可与前面学过的《老水牛爷爷》一文相比,都是写人,且用第一人称,主旨同是赞扬给人以爱、对人无所求的美德,但仅仅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更注重在于挖掘差异。其差异是:前文是围绕中心。对日常小事细致描叙,以“小”见“大”,后文则抓住名字的由来,进行粗线勾勒;两篇课文对人物外貌描写也不一样,前文分散全篇,后文集中在文章开头。这只有通过认真地比较才能得到,同类的文章也会各有特点。
学生学习语文旨在于提高表达能力。学生学会采用比较学习,强化每篇课文的特点,并在作文练习中应用,就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可避免学生作文时千篇一律的毛病。通过新旧课文的比较,是可以多方面进行的,如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比,按空间位置安排层次和按时间、按事物性质布局比,按写景和写事、写人比。不间断地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不仅能使学到的东西深化,记忆深刻,还会把分散、孤立的知识串联、组合起来,而且为形成更高层次的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尽快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可见教学生学习中会比较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四、教学生会联系的方法
第一篇课文都是由字、词、句、段、篇构成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章,一个字词,或一个句子,往往只存在上下文和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找到准确的说法(解释)。
如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又如“列车驶近了,炮兵连一匹胆小性躁的黑色驮马骤然受惊……瑟瑟打抖,死活不动。”这两句话中都出现“瑟瑟”这个词,字典上的注释是“一种弦乐器”,此种解释用在以上两段话中的“瑟瑟”显而易见是不通的,问题摆在面前了,别急,我们先看第一段,“瑟瑟”抓住了写颜色的“红”字,“半江”因为夕阳照射变“红”了,没照到的那“半红”是什么颜色呢?理应是原来的水色,显然“瑟瑟”则为“绿色”的解释了。第二段“瑟瑟”前写“驮马骤然受惊”,后面的“发抖”表示受惊的反应,中间紧挨着“发抖”的“瑟瑟”应为“哆嗦”的意思。
运用联系的方法能帮助学习者扫清难字词的障碍,课文的整体及各个部分,也只有在联系中去进行分析,才能加深理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551106贵州省息烽县养龙司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