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所利用的资源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种。信息和知识密切相关,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提炼、加工就可成为知识,因此利用信息作为资源就可培养出新一代既有活力又有智慧的劳动者。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趋深化,学科教学与多媒体优化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也成了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语文学科是最生动、形象、可感的学科,需要调动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需要借助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需要具备丰富的情感和强烈的审美欲望,才能主动地学好。而多媒体软件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上恰恰具有很强的真实感与表现力;在教学氛围、情境的营造上具有现代媒体支持下的独特条件;在联想、想象以及情感和欲望的调动方面具有极为有效的刺激手段与方法。这几年,多媒体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悄然兴起。由于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可感性、趣味性,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都参与感知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训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同时,增强了课堂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它的优势。多媒体对教育教学产生的优势功能和作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一、形象生动,激发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多媒体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使教育摆脱以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尤其是计算机的交互特性所形成的主动参与性,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学习真正体现出以学生认知为主体的知识交流过程。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而不再只是仅仅依靠“粉笔+黑板”这种简单的教学设备。生动、逼真的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例如教学《春》一文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到:小草探着头从地里钻出来,桃树张开笑脸开花,柳枝扭动着身子发芽的过程,使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初步认识春天来了,大地发生什么变化,然后教师抓住时机问:“你们还知道有哪些事物的变化说明春天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积极展开了思考,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创设情境,在欣赏中学习知识
热爱美,追求快乐是每个人的基本心理需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愉快的情境中可以产生乐观的情感,兴趣油然而生。情境教学注重激发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掘其内在潜能,唤起对知识的探究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达到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幽雅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融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统一体,改变过去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将讨论、对话、辩论等活动与多媒体有机结合,巧妙地将学生引入愉悦的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多媒体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不仅能将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临其境,而且可以艺术地表现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授《小石潭记》时,用课件展示出小石潭那“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之美景:那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飘动。令读者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使学生在欣赏中学到了知识。
三、化静为动,增强动感
传统教学手段的最大局限在于不能动态地表现运动变化的事物。动态的事物往往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则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双方始终处于“活化”的状态。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课本仅有的插图是静止的,无法表现“借箭”时紧张激烈的过程。教学时,教师通过CAI的动画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诸葛亮是怎样镇定自若地指挥军士擂鼓呐喊,利用草船借箭。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通过图像的渲染,学生很快地掌握了本课的重点,达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跨越地域,体味民风,了解自然风情
为了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了解自然现象,语文教材中必然有相当数量的描述性、介绍性内容。如课文《云南的歌会》、《吆喝》、《三峡》等,由于知识、阅历、生活的局限,地域差异、民俗之别等有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光靠教师口头讲解或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很难有具体而形象的感受,甚至觉得索然无味。如果把这些内容制作成课件,将文字、图像(或画面)配上烘托性的音乐,利用计算机,对文、图、声、像等多种信息媒体形成交互式、综合式的处理和控制,并集成一个系统。借助于这一系统,进行形象地讲解,不仅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全方位的感受,而且以图、文、声的高度和谐,营造了诗话般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审美心理的驱动下,对认知对象产生美感,进而产生认同感。语文知识等内容的教学也可通过讲解进行,即使学生体味了民俗,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穿越时空,增强视听
多媒体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带领”学生参观长城,领略它的雄伟气魄;“带领”学生“远赴”内蒙古,领略它的一碧千里;“带领”学生潜入“海底世界”,领略它的丰富物质。如在教学《观潮》一文时,教师不必为了学生想象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而作苍白无力的解释。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以其形、声、色、意、像统一的优势,产生一种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听觉体会大潮的声音——“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之声势,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非凡气势。
六、视听享受,引起求知欲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例如教学《云南的歌会》、《岳阳楼记》等文时,作为西北农村的孩子,他们对于民俗文化、民胜古迹知之甚少,利用了形、声、色俱备的课件,就能抓住学生的视听,给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一个最佳的情绪背景。播放的山歌、对歌使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到奇山异景之中,仿佛真的步入了云南,参加了对歌会。又仿佛到了湖南,登上了岳阳楼,看到了巴陵胜状、洞庭之景,陶醉其中。同时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训练就能充分到位,学生主动参与,兴趣盎然,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人机对话,提高效率
多媒体具有交互作用,信息反馈及时,人机能进行双向交流。例如:在进行期末复习时,教师可设计色彩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掌握知识的水平,自由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在人机对话中学生输入答案,如果正确,计算机发出“好极了”的声音来鼓励学生,并进入下一题的练习;如果答案错了,计算机会发出“别着急,再想想”的声音,并给出提示,让学生重新输入答案。
八、素材丰富,提供写作源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此技术,可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其中,创设轻松和谐的作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而使作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文课上学生由于受生活经历、感知水平、阅读积累的限制,面对作文题目即使是天天不睡觉不吃饭,也常常因为对作文题不理解而无言可写,难以下笔。运用多媒体按写作要求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写作资料,让学生再去观察和思维,那么“无米之炊”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如教写“介绍一种小动物”的说明文,可从网上查找并下载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并剪辑下来,制成多媒体作文素材课件,让全班学生依据“活生生的葫芦”画面、对白、介绍进行写作。学生因人而异,选择自己喜爱的动物仔细观察,行笔成文,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丰富且层次清楚,语言流畅。可见,“一张纸、一支笔、一句话”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省时、快捷、高效。
总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它超越时空,直观生动地展示画面,学生欢迎,教师乐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配合教学内容,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让课堂充满情趣,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落实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越性。
一、形象生动,激发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多媒体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使教育摆脱以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尤其是计算机的交互特性所形成的主动参与性,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学习真正体现出以学生认知为主体的知识交流过程。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而不再只是仅仅依靠“粉笔+黑板”这种简单的教学设备。生动、逼真的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例如教学《春》一文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到:小草探着头从地里钻出来,桃树张开笑脸开花,柳枝扭动着身子发芽的过程,使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初步认识春天来了,大地发生什么变化,然后教师抓住时机问:“你们还知道有哪些事物的变化说明春天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积极展开了思考,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创设情境,在欣赏中学习知识
热爱美,追求快乐是每个人的基本心理需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愉快的情境中可以产生乐观的情感,兴趣油然而生。情境教学注重激发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掘其内在潜能,唤起对知识的探究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达到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幽雅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融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统一体,改变过去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将讨论、对话、辩论等活动与多媒体有机结合,巧妙地将学生引入愉悦的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多媒体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不仅能将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临其境,而且可以艺术地表现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授《小石潭记》时,用课件展示出小石潭那“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之美景:那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飘动。令读者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使学生在欣赏中学到了知识。
三、化静为动,增强动感
传统教学手段的最大局限在于不能动态地表现运动变化的事物。动态的事物往往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则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双方始终处于“活化”的状态。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课本仅有的插图是静止的,无法表现“借箭”时紧张激烈的过程。教学时,教师通过CAI的动画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诸葛亮是怎样镇定自若地指挥军士擂鼓呐喊,利用草船借箭。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通过图像的渲染,学生很快地掌握了本课的重点,达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跨越地域,体味民风,了解自然风情
为了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了解自然现象,语文教材中必然有相当数量的描述性、介绍性内容。如课文《云南的歌会》、《吆喝》、《三峡》等,由于知识、阅历、生活的局限,地域差异、民俗之别等有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光靠教师口头讲解或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很难有具体而形象的感受,甚至觉得索然无味。如果把这些内容制作成课件,将文字、图像(或画面)配上烘托性的音乐,利用计算机,对文、图、声、像等多种信息媒体形成交互式、综合式的处理和控制,并集成一个系统。借助于这一系统,进行形象地讲解,不仅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全方位的感受,而且以图、文、声的高度和谐,营造了诗话般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审美心理的驱动下,对认知对象产生美感,进而产生认同感。语文知识等内容的教学也可通过讲解进行,即使学生体味了民俗,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穿越时空,增强视听
多媒体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带领”学生参观长城,领略它的雄伟气魄;“带领”学生“远赴”内蒙古,领略它的一碧千里;“带领”学生潜入“海底世界”,领略它的丰富物质。如在教学《观潮》一文时,教师不必为了学生想象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而作苍白无力的解释。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以其形、声、色、意、像统一的优势,产生一种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听觉体会大潮的声音——“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之声势,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非凡气势。
六、视听享受,引起求知欲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例如教学《云南的歌会》、《岳阳楼记》等文时,作为西北农村的孩子,他们对于民俗文化、民胜古迹知之甚少,利用了形、声、色俱备的课件,就能抓住学生的视听,给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一个最佳的情绪背景。播放的山歌、对歌使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到奇山异景之中,仿佛真的步入了云南,参加了对歌会。又仿佛到了湖南,登上了岳阳楼,看到了巴陵胜状、洞庭之景,陶醉其中。同时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训练就能充分到位,学生主动参与,兴趣盎然,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人机对话,提高效率
多媒体具有交互作用,信息反馈及时,人机能进行双向交流。例如:在进行期末复习时,教师可设计色彩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掌握知识的水平,自由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在人机对话中学生输入答案,如果正确,计算机发出“好极了”的声音来鼓励学生,并进入下一题的练习;如果答案错了,计算机会发出“别着急,再想想”的声音,并给出提示,让学生重新输入答案。
八、素材丰富,提供写作源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此技术,可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其中,创设轻松和谐的作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而使作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文课上学生由于受生活经历、感知水平、阅读积累的限制,面对作文题目即使是天天不睡觉不吃饭,也常常因为对作文题不理解而无言可写,难以下笔。运用多媒体按写作要求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写作资料,让学生再去观察和思维,那么“无米之炊”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如教写“介绍一种小动物”的说明文,可从网上查找并下载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并剪辑下来,制成多媒体作文素材课件,让全班学生依据“活生生的葫芦”画面、对白、介绍进行写作。学生因人而异,选择自己喜爱的动物仔细观察,行笔成文,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丰富且层次清楚,语言流畅。可见,“一张纸、一支笔、一句话”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省时、快捷、高效。
总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它超越时空,直观生动地展示画面,学生欢迎,教师乐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配合教学内容,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让课堂充满情趣,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落实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