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地理是为高校招生选拔人才,试题结构利于区分度体现,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四项能力要求。有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需要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不足,改善教学思路,设计好教学过程,才能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达到能力要求,也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教学现状;学习目标;实施要求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4-104-1
2013年以来,笔者所在省实施新一轮高考方案,自己努力在各方面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参加了各种新高考培训,学习了《考试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但从学生的高考结果来看,自己教学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现将问题反思如下;
一、教学中教师注重普遍地理现象教学,而高考考查重视特殊现象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依次递减,这些普遍现象老师讲的多,学生学的也不错。而高考题型多考查局部降水的原因,如祁连山北坡山丹军马场的成因,就与局部的地形因素影响降水有关,但老师讲的少,学生练得也少,当然最后效果也差。针对此想象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准备一些特殊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中关注大尺度区域,而高考考查微小区域
复习区域地理时,教师重视世界十三大地理分区,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分区、四大区域地理特征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花很长时间讲练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典型国家和区域突出问题的分析等等。而高考以微小的区域进行考查,如高考题出现过的"灵渠"相关问题的考查。而中国地理学习中没有专门学习灵渠相关的知识和问题,但河流中对黄河和长江学习的内容非常多,但只是机械式的学习知识,并没有转化成能力。针对此想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如教师详细讲述东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然后让学生用分析东亚的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分析东南亚、南亚等地。同时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多寻找一些微观区域并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达到其高考要求。
三、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讲授,而高考题重视对能力的要求
在讲解洋流部分时,教师重视洋流的成因、分布规律、影响等等,要求学生记住各海区具体的洋流名称和性质这些内容。而高考题中只需要结合区域图能说出洋流的规律就可以了,而且在区域问题中洋流仅仅作为一个因素分析对区域的影响。针对此想象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重点多放在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上,区域考查中洋流往往以图例和注记的形式呈现信息,重在应用。
四、教材中的案例与考题关系没处理好
高考题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课本上的原案例考查,我们教学中对案例分析花的时间较多。地理必修(三)区域都以案例的形式呈现,高考试题中没有课本原案例的考查,这说明案例学习中有用的是方法。如关于生态环境问题课本中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为例,学习了荒漠化的自然地理背景、成因、危害、防治对策等。然后课本以活动和阅读的形式呈现了原苏联和北非的荒漠化内容。针对此想象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案例的分析方法应用于课本设计的活动内容和阅读上。
五、教学知识的僵化,拟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农业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科技、政策、劳动力等等。但考题中没有这样罗落知识考查的,而是指明具体因素的影响。如,评价具体区域地形对农业布局的影响。针对此想象,不能将知识模板化,更不能让学生套用模板去答题,高考是考查能力的设计。转变教学方式在要求学生掌握了自然和人文两大因素的前提下,认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深入分析具体影响。如气候因素,从区域判断出气候类型,确定其特征,谈其影响。更要拓展到光照、热量、降水、温差、季节性特征等对农业的影响等等。
六、教学中重视课本知识的讲解,不重视生活地理现象的分析
高考复习备考中仅仅停留在以课本为本,以复习资料为依据进行复习,从头到尾进行讲练。高考题中学生感到茫然,无从下手。许多高考题的材料来源于生活中,当然也有来自学科前沿的材料。针对此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和备考复习中将一些生活中所见的地理现象引入到教学中,利用假期外出旅游时间拍照和录制视频的方式记录地理现象,为课件制作做好素材,进入课堂供学生学习,便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七、教学中学科素养培养力度不够
党中央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要求从学科的角度去贯穿落实。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的地理教育在教育知识的同时更为注重素养和品德的培养,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眼前的分数,更重视的是满足学生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需要我们备课、授课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等角度深入,核心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高度整合和提炼,并以“地理核心素养”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地理学科塑造品格和提升能力的价值。
八、平时考试与高考的差距
高一高二考试以知识为主,与高考有一定差距。当然和未分科,学生不重视有关,也有与高二阶段面对的学业水平考试有关。高三阶段我们在选题、模拟組卷等方面依然与高考有一定的差距。陈题多,利于培养学生高考能力考查的题较少。针对此想象,今后给学生选题组卷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尽可能选取近三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和原创高考模拟试题让学生练习,努力缩小选题与高考的差距。与高考相比较,我们需要从备课、组织教学、课后辅导、作业布置等多方面去改进自己,努力实现新高考的目标要求,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余锦.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策略研究[J].才智,2015(14).
[2]丁后福.高中地理开放性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
[3] 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白瑞敏,徐宝芳.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121-123.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第一高级中学,甘肃 武山741300)
关键词:教学现状;学习目标;实施要求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4-104-1
2013年以来,笔者所在省实施新一轮高考方案,自己努力在各方面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参加了各种新高考培训,学习了《考试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但从学生的高考结果来看,自己教学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现将问题反思如下;
一、教学中教师注重普遍地理现象教学,而高考考查重视特殊现象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依次递减,这些普遍现象老师讲的多,学生学的也不错。而高考题型多考查局部降水的原因,如祁连山北坡山丹军马场的成因,就与局部的地形因素影响降水有关,但老师讲的少,学生练得也少,当然最后效果也差。针对此想象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准备一些特殊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中关注大尺度区域,而高考考查微小区域
复习区域地理时,教师重视世界十三大地理分区,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分区、四大区域地理特征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花很长时间讲练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典型国家和区域突出问题的分析等等。而高考以微小的区域进行考查,如高考题出现过的"灵渠"相关问题的考查。而中国地理学习中没有专门学习灵渠相关的知识和问题,但河流中对黄河和长江学习的内容非常多,但只是机械式的学习知识,并没有转化成能力。针对此想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如教师详细讲述东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然后让学生用分析东亚的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分析东南亚、南亚等地。同时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多寻找一些微观区域并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达到其高考要求。
三、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讲授,而高考题重视对能力的要求
在讲解洋流部分时,教师重视洋流的成因、分布规律、影响等等,要求学生记住各海区具体的洋流名称和性质这些内容。而高考题中只需要结合区域图能说出洋流的规律就可以了,而且在区域问题中洋流仅仅作为一个因素分析对区域的影响。针对此想象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重点多放在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上,区域考查中洋流往往以图例和注记的形式呈现信息,重在应用。
四、教材中的案例与考题关系没处理好
高考题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课本上的原案例考查,我们教学中对案例分析花的时间较多。地理必修(三)区域都以案例的形式呈现,高考试题中没有课本原案例的考查,这说明案例学习中有用的是方法。如关于生态环境问题课本中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为例,学习了荒漠化的自然地理背景、成因、危害、防治对策等。然后课本以活动和阅读的形式呈现了原苏联和北非的荒漠化内容。针对此想象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案例的分析方法应用于课本设计的活动内容和阅读上。
五、教学知识的僵化,拟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农业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科技、政策、劳动力等等。但考题中没有这样罗落知识考查的,而是指明具体因素的影响。如,评价具体区域地形对农业布局的影响。针对此想象,不能将知识模板化,更不能让学生套用模板去答题,高考是考查能力的设计。转变教学方式在要求学生掌握了自然和人文两大因素的前提下,认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深入分析具体影响。如气候因素,从区域判断出气候类型,确定其特征,谈其影响。更要拓展到光照、热量、降水、温差、季节性特征等对农业的影响等等。
六、教学中重视课本知识的讲解,不重视生活地理现象的分析
高考复习备考中仅仅停留在以课本为本,以复习资料为依据进行复习,从头到尾进行讲练。高考题中学生感到茫然,无从下手。许多高考题的材料来源于生活中,当然也有来自学科前沿的材料。针对此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和备考复习中将一些生活中所见的地理现象引入到教学中,利用假期外出旅游时间拍照和录制视频的方式记录地理现象,为课件制作做好素材,进入课堂供学生学习,便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七、教学中学科素养培养力度不够
党中央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要求从学科的角度去贯穿落实。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的地理教育在教育知识的同时更为注重素养和品德的培养,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眼前的分数,更重视的是满足学生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需要我们备课、授课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等角度深入,核心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高度整合和提炼,并以“地理核心素养”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地理学科塑造品格和提升能力的价值。
八、平时考试与高考的差距
高一高二考试以知识为主,与高考有一定差距。当然和未分科,学生不重视有关,也有与高二阶段面对的学业水平考试有关。高三阶段我们在选题、模拟組卷等方面依然与高考有一定的差距。陈题多,利于培养学生高考能力考查的题较少。针对此想象,今后给学生选题组卷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尽可能选取近三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和原创高考模拟试题让学生练习,努力缩小选题与高考的差距。与高考相比较,我们需要从备课、组织教学、课后辅导、作业布置等多方面去改进自己,努力实现新高考的目标要求,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余锦.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策略研究[J].才智,2015(14).
[2]丁后福.高中地理开放性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
[3] 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白瑞敏,徐宝芳.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121-123.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第一高级中学,甘肃 武山74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