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被纳入高校思政课以来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为了适应需求,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在思政课上都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措施进行探索。
【关键词】民办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措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各高校都在尝试和自身院校学生情况相结合进行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虽然各高校情况不一而同,但是在思政课改革中,面临相似的境况,一是思政课无用论。思政课不能带来直观的效益,而被边缘化,课时一再压缩,教师队伍不固定。二是授课班级以大班级为主,基本在100人以上,个别学校甚至达到了200人的规模,授课效果难保证。三是学生将现代化通信工具等带进课堂,课堂效果令人担忧。本文结合思政课之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浅析民办艺术类高校教学改革对策。
一、增加实践课的比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1](P205、216)由此可见,实践课在课程中的重要性。
实践课程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以课堂实践为主,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拉歌等比赛,还可以播放教学录像,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另外,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不同的实践形式,如在给音乐工程系的学生授课时,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抗日歌曲拉歌比赛。比赛结束后,讨论这些歌的创作背景等内容,学生回答的并未全面,此时由教师总结,再由此导入抗日战争一章,课堂效果非同一般。
课外实践形式之一是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如笔者的高校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当地很多红色资源可以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相结合。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安放着园内安葬着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在华北大地的316位团职以上革命烈士遗骨和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的灵柩,安放着640多位革命烈士、老红军的骨灰。其中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人运动领袖年仅19岁的高克谦烈士;有著名的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民族英雄马本斋;晋察冀民兵爆炸英雄李混子;著名战将楚大明;红军骑兵团创始人——第一骑兵团团长刘云彪;以及闻名全国的"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等。这些位烈士的事迹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脉络体系紧紧相连,因此在授课时,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的有利优势,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让学生边参观边听讲解中理解这些内容。
校外实践形式之二是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在暑假到来之际布置调查题目。如《家乡近现代史上的历史名人调查》、《家乡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让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查找资料、访谈等途径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开学后由教师进行批改,作为学生的实践课成绩。
总之,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不仅丰富的课堂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而且也不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气氛死板、僵硬。寓教于乐。
二、提升教师个人素养是思政课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
作为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最关键的是首先提升教师的素质。只有教师的素养提升了,才能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特色总结和归纳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素养不足,在教学中就会显得捉襟见肘。
提升教师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各高校思政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个别高校教师专业不对口或是由行政人员、辅导员兼课,毫无思政课教学经验。因此,必须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严把进人关,多引进有经验的教师,注重教师年龄层次,支撑结构,尽量达到老中青教师结构合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其次是提升教师的责任心意识。个别教师为了凑实践课的次数,竟然整节课播放电影,不仅占用了本来就不充足的理论教学时间,还会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反感。曾经有人说,教书育人是良心活,教育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出现了问题会立竿见影显现出来,检验教师的成果也许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因此提升教师的责任心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再次,教师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用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熏陶和影响学生,用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来启迪和教育学生,用开阔的视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视角来引导和启发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做到专业不同选取的案例也要相应调整,同时案例选取要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最后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加强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摒弃“艺术专业大学生不好教”的错误见解和认识。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思想特点,精选适当的案例组织课堂教学,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现在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但是他们的有些思想意识需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重视。因此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地位。在每节课上课的前10分钟左右的时间,笔者在《纲要》课堂上设置小板块——我感兴趣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同时,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时采用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的方法。针对学生对一些历史任务认识的偏颇。如针对在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比较大的李鸿章,在学生了解了课本上的基本史实后,结合这些史实,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是李鸿章,你会怎么做。通过讨论,学生慢慢理解了李鸿章当时的所作所为。当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不能用现在的价值观来做出判断。
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进行授课。在给表演系学生授課时,可以针对章节中的事例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不仅能够和学生的专业课结合起来,又锻炼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对民办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一直在继续,尽管在改革的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会不断反思、不断前行。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既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探讨历史理论和规律,又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并为学生的专业创作提供帮助。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本身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以史实说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优势。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作为一名大学生尤其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了解中国在近现代以来走过的路。作为教师要真诚地了解和关爱学生的现实需求,在遵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独特的历史事实、典型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阐释相关理论,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继续开展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寻找一条适合民办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2年河北传媒学院校级课题“民办院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课题编号:jw2012030)的最终结项成果。
作者简介:
柳俪葳(1978- ),女,河北廊坊人,历史学硕士,讲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
【关键词】民办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措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各高校都在尝试和自身院校学生情况相结合进行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虽然各高校情况不一而同,但是在思政课改革中,面临相似的境况,一是思政课无用论。思政课不能带来直观的效益,而被边缘化,课时一再压缩,教师队伍不固定。二是授课班级以大班级为主,基本在100人以上,个别学校甚至达到了200人的规模,授课效果难保证。三是学生将现代化通信工具等带进课堂,课堂效果令人担忧。本文结合思政课之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浅析民办艺术类高校教学改革对策。
一、增加实践课的比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1](P205、216)由此可见,实践课在课程中的重要性。
实践课程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以课堂实践为主,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拉歌等比赛,还可以播放教学录像,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另外,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不同的实践形式,如在给音乐工程系的学生授课时,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抗日歌曲拉歌比赛。比赛结束后,讨论这些歌的创作背景等内容,学生回答的并未全面,此时由教师总结,再由此导入抗日战争一章,课堂效果非同一般。
课外实践形式之一是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如笔者的高校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当地很多红色资源可以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相结合。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安放着园内安葬着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在华北大地的316位团职以上革命烈士遗骨和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的灵柩,安放着640多位革命烈士、老红军的骨灰。其中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人运动领袖年仅19岁的高克谦烈士;有著名的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民族英雄马本斋;晋察冀民兵爆炸英雄李混子;著名战将楚大明;红军骑兵团创始人——第一骑兵团团长刘云彪;以及闻名全国的"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等。这些位烈士的事迹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脉络体系紧紧相连,因此在授课时,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的有利优势,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让学生边参观边听讲解中理解这些内容。
校外实践形式之二是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在暑假到来之际布置调查题目。如《家乡近现代史上的历史名人调查》、《家乡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让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查找资料、访谈等途径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开学后由教师进行批改,作为学生的实践课成绩。
总之,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不仅丰富的课堂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而且也不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气氛死板、僵硬。寓教于乐。
二、提升教师个人素养是思政课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
作为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最关键的是首先提升教师的素质。只有教师的素养提升了,才能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特色总结和归纳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素养不足,在教学中就会显得捉襟见肘。
提升教师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各高校思政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个别高校教师专业不对口或是由行政人员、辅导员兼课,毫无思政课教学经验。因此,必须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严把进人关,多引进有经验的教师,注重教师年龄层次,支撑结构,尽量达到老中青教师结构合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其次是提升教师的责任心意识。个别教师为了凑实践课的次数,竟然整节课播放电影,不仅占用了本来就不充足的理论教学时间,还会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反感。曾经有人说,教书育人是良心活,教育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出现了问题会立竿见影显现出来,检验教师的成果也许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因此提升教师的责任心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再次,教师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用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熏陶和影响学生,用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来启迪和教育学生,用开阔的视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视角来引导和启发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做到专业不同选取的案例也要相应调整,同时案例选取要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最后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加强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摒弃“艺术专业大学生不好教”的错误见解和认识。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思想特点,精选适当的案例组织课堂教学,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现在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但是他们的有些思想意识需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重视。因此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地位。在每节课上课的前10分钟左右的时间,笔者在《纲要》课堂上设置小板块——我感兴趣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同时,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时采用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的方法。针对学生对一些历史任务认识的偏颇。如针对在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比较大的李鸿章,在学生了解了课本上的基本史实后,结合这些史实,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是李鸿章,你会怎么做。通过讨论,学生慢慢理解了李鸿章当时的所作所为。当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不能用现在的价值观来做出判断。
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进行授课。在给表演系学生授課时,可以针对章节中的事例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不仅能够和学生的专业课结合起来,又锻炼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对民办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一直在继续,尽管在改革的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会不断反思、不断前行。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既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探讨历史理论和规律,又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并为学生的专业创作提供帮助。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本身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以史实说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优势。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作为一名大学生尤其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了解中国在近现代以来走过的路。作为教师要真诚地了解和关爱学生的现实需求,在遵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独特的历史事实、典型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阐释相关理论,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继续开展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寻找一条适合民办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2年河北传媒学院校级课题“民办院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课题编号:jw2012030)的最终结项成果。
作者简介:
柳俪葳(1978- ),女,河北廊坊人,历史学硕士,讲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