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乐演奏艺术之发展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y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管乐艺术发展历程久,影响深远。研究西方管乐演奏艺术发展,可以感受到西方管乐演奏艺术的精华,这对于继承管乐艺术的青年音乐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乐器的分类
  西方管乐器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按发音形式,分为吹孔气鸣乐器、单簧气鸣乐器、双簧气鸣乐器和唇簧气鸣乐器。前三种乐器从历史渊源上都起源于芦管乐器,且音色缺乏金属感,因此它们统称为木管乐器。尽管现在许多乐器使用金属、橡胶,甚至以合成材料为原料。在管弦乐队和军乐队中,这一组乐器被称为木管组,相对应地,唇簧气鸣乐器被称为铜管组,实际上这类乐器也确实是铜制的。
  二、管乐器的诞生
  管乐器最初由芦苇、动物骨头、角、贝壳等制成,这就是原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来源狩猎、战斗的骨骸。这些简单的乐器经过数千年发展,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东方国家(印度、中国)的文化繁荣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非常丰富,传统乐队有将近一百种乐器,乐器的原声大都很柔和。而双弹簧板的乐器原声清晰、响亮,但使用较少。
  自14世纪以来,在某些西欧国家和地区,管乐器的发展开始以独奏或乐队的形式发展,许多作曲家开始为管乐器创作音乐作品(例如莫扎特小号音乐会,海顿小号等),特别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这是西欧音乐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西欧国家音乐除了坚持现实主义传统外,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印象派和表现主义,提出了新的主题和表现手法。由于编排的方法和风格不同,在此期间,管乐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于音乐的扩展和许多管乐器的出现,这一时期的西方管乐教学也得到了发展,在19世纪下半叶,教学体系逐渐形成。管乐艺术开始在整个欧洲地区传播。
  三、管乐器的历史
  (一)艰难发展阶段
  古罗马帝国的陷落标志着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结束,封建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国家的政治权力掌握在封建领主和教会的手中,教会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教会宣扬禁欲主义,鼓励世人放弃世俗一切,只为上帝服务。这一学说的实施不仅破坏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成就,而且限制了艺术的发展,使艺术完全服从于宗教仪式。教会严格禁音乐,并且乐器也被破坏。
  尽管中世纪的欧洲被宗教统治者所掌控,但世俗文化仍在逐步发展,有一些街头歌手受到人们的喜爱。音乐家也和舞蹈家一起演绎音乐文化,这构成了有力量的乐队。除了这些受欢迎的艺术家,绅士阶层还创造了自己的艺术。他们创造了一个非常具有抒情性的音乐诗歌分支,其中的管乐器音色明亮,声乐洪亮,象征着勇气和力量。且小号在中世纪骑士的一生中扮演着指挥战争的角色,骑士们总是伴着号角声冲锋在战场上,小号发出撤离信号时撤离战场或宣布获胜。这一时期的常见管乐器包括长笛、小号、长号等。
  (二)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开始强调节奏感,但是在宗教声乐作品中,节奏不被强调,而世俗音乐生动而节奏强烈。音乐家有意识地使用和声等来表达情感并构成张力的变化。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表达有很大变化。随着世俗音乐在不断发展,管乐器与弦乐器相结合,为著名乐团的出现奠定基础。管乐器在性能、声音、技术和结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6世纪,管乐器可以区分为高音、低音、中号和小号,音乐变成了器乐和声乐合奏的方式。同时,一些更复杂的乐器已经流行起来,大型管乐器和长号音乐已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流派和音乐形式。
  (三)巴洛克時代
  17世纪是西方国家乐团成立的时期,管乐器在乐队中的作用明显。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1567-1643)的创作为乐队的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17世纪初,新的歌剧音乐形式诞生于意大利,器乐也迅速发展。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努力恢复希腊和罗马的戏剧表演,并为当时歌剧创作了多种配乐。同时,蒙特威尔第为歌剧乐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将乐队分为弦乐组、管乐组等,细化音乐,增强了乐队的表现力,使歌剧的戏剧性设计有了新的突破。
  (四)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是古典主义的代表,其作品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自18世纪中叶以来,以它们为代表的古典音乐开始盛行。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艺术不再只是贵族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兴的中产阶级已经成为剧院和音乐厅的观众,此时涌现出大量的民间歌剧和富有浪漫气息曲调。浪漫主义音乐是19世纪初诞生于维也纳古典音乐学校的一个新流派。这个流派的艺术家的创作以对主观感受的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幻想为特征。艺术表达发生了变化,乐器演奏方式、技巧等也有了新的拓展。
  四、西方管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在技巧和意识形态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已开始向世界的高水平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许多中国音乐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乐队在德国不来梅的风车表演中获得金牌。尤其是2002年以后,北京等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组建学生乐队,许多学生乐队开始出现在全国乃至世界舞台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乐团在世界大学生音乐艺术展上获得了杰出表演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中国音乐的传播如此之快是一个奇迹,这也标志着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现代音乐艺术在中国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当然,人们还必须认识到,与西方音乐艺术相比,中国在许多方面还存在差距,这就要求音乐家们不断提高自身,从西方音乐中吸取文化精髓,打造独具一格的中国音乐风格。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吴婕妤(1999-),女,广东湛江人,本科,研究方向:音乐学。
其他文献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常见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洪昇选择了戏曲这一较为通俗的文学体裁,在创作的过程中雅化了曲辞,并表露出文人士大夫的价值观与思想情感,使得原本面向普通民众以娱乐功能为主的戏剧,具有了文人化的特征。  一、对李杨感情的理想化  (一)相关作品中的杨妃形象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把原本已是寿王妃的杨玉环写成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纯真少女,用“天生丽质难自弃”描写其美貌,也用“后宫佳丽
期刊
《巫术师》是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其主人公尼古拉斯的“反英雄”和“叛逆者”形象成了英国青少年争相效仿的对象。本文主要借助过渡仪式,剖析过渡仪式中主人公成长的三个阶段的特点,揭示主人公在这三阶段的行为变化和内心嬗变,分析他在神戏仪式中不断成长的经历和过程。  一、约翰·福尔斯和《巫术师》  约翰·福尔斯(1926-2005)是英国当代出类拔萃的小说家之一,他耗尽毕生时间,反复推敲修改的《
期刊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创作的大曲将中国传统音乐推向了顶峰,无论是曲式结构,或者是演出规模,都鲜有出其右者。像唐大曲这样庞大的乐舞,在封建社会,也只能存在于宫廷贵族阶层,只有君王有权利、有能力调动如此多的艺人进行排演。同时,统治者会根据个人的喜好编排乐曲,已知著名的唐代大曲,如《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等,在产生过程中都能看到唐朝历代帝王的身影。  在中国古代音乐领域当中,
期刊
1804年6月,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出生于俄罗斯文化底蕴丰厚的斯摩棱斯克地主庄园。优越的家庭环境使格林卡有机会接触俄罗斯民间音乐。格林卡受到民间音乐的启蒙,他在幼年时期就培养出了民族情感和爱国意识,这为格林卡日后的音乐之路奠定了情感基础,也为其发扬传统音乐文化埋下种子。  一、格林卡的艺术创作  格林卡作为俄罗斯音乐的伟大创始人,先后创作出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响彻世界各个角落。其中
期刊
法国画家莫奈作为印象派的开拓者,在绘画观念和绘画的技法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尤其是在绘画中加入光色变化原理,主张通过作品传达画者的真情实感。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具有东方气韵的艺术作品受到莫奈等西方艺术家的喜爱,其开始对东方的艺术和思想进行分析、思考。本文主要探究了莫奈绘画中含有的东方元素和作品展现的东方气韵,从笔法、造型、色彩、画面四个方面分析作品,指出莫奈在对东方传统艺术进行借鉴吸收
期刊
路得·那爱德(Luther Knight),1879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曾就读并任教于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和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910年,他来到成都并任教于在四川高等学堂,1911年2月,被聘为该校地质系主任,1913年因病逝于成都北郊。那爱德在川期间拍摄了大量照片,记录了他在各地所见的风物景象及社会情况,这些影像资料不但是清末民初四川地区历史进程的写照,而且还成为中国近现代摄影史的发展佐证
期刊
漫画可以理解为是以图画形式叙事的产物。漫画与文学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一直有学者讨论漫画与文学的关系。通过漫画与文学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显示出在未来发展中漫画有着更强的文艺性与感染力。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漫画与文学结合的影响,随后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漫画中的文学都有怎样强劲的生命力,以此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对于常看漫画特别是20岁以上的漫画读者来说,漫画中或多或少体现出的文学性可以较为清楚地
期刊
后印象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代表人物有塞尚、高更及梵高等。后印象主义从印象主义的用光与用色中获得了诸多启示,但与之有本质区别,其是第一个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在19世纪末,不少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不满足于刻板而片面的地追求光和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情感,开始尝试色彩及形体的表现性。后印象主义画作作为美术史发展的新兴表达方式
期刊
美国20世纪“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的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家喻户晓,另一部作品《夜色温柔》却不如前者有知名度。这部描写出美国20世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祖国和社会未来的接班人——青年人却精神颓废“症状”的小说,向读者解答了“美国梦”破灭的悲剧性原因。《夜色温柔》同《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是有着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主人公与作者有颇多相似之处。本文选取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来分析
期刊
《使女的故事》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经典的女性主义小说。小说通过对使女、夫人的刻画和描写,以女性的独特视角描述了男权支配下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主体性的自我与“他者”的参照关系,突出女性在社会中受迫害的悲惨境况,旨在反映女性在社会中的“他者”地位,表现女性向往自由、追求自身独立的愿望。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的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是国际女权运动在文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1985年发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