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20世纪“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的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家喻户晓,另一部作品《夜色温柔》却不如前者有知名度。这部描写出美国20世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祖国和社会未来的接班人——青年人却精神颓废“症状”的小说,向读者解答了“美国梦”破灭的悲剧性原因。《夜色温柔》同《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是有着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主人公与作者有颇多相似之处。本文选取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夜色温柔》中时代历史所代表的文化和文学文本之间的关联与影响。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翻译这部作品的译者少之又少,文学批评界对它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改革开放之后这一状况有所逆转,《夜色温柔》出现了数十种不同版本的中文译本,批评家们也从各种角度来对小说进行解读,如王宁先生曾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夜色温柔》的情节、主题、人物形象等,也有少数研究者如张勤分析《夜色温柔》的主题——“自我放逐”。
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现代主义思潮的衰退,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思潮从西方文坛涌现,对我国批评界也有着颠覆性的影响,有部分论文就使用以上的角度对小说进行了解读,本文将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来对《夜色温柔》进行解读。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主张恢复文学研究中的历史维度。新历史主义强调立足于当代视野,利用文学文本与历史背景、文化语境之间的互动性关系来解答过去的历史文本,从而将文学文本重构为历史客体。正是由于这种关系所带来的文学和历史的混淆引发了新历史主义的一句名言:“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这两个角度出发揭示菲茨杰拉德的创作时代与《夜色温柔》的互动和影响,深刻揭示作者身处的创作这部小说浪漫的“爵士乐时代”背后的无奈与空虚。
《夜色温柔》中,充斥着菲茨杰拉德对国家的物质生活极度丰富但国民精神倾颓的无奈之感,揭露了在金钱面前人类可以毫无人性的残酷社会状况。
一、《夜色温柔》的历史性
新历史主义于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美国,并逐步波及到欧洲其他国家,它力图矫正形式主义和有关文学批评中非历史化的弊端,目的是恢复文学研究中的历史维度,全面地展示文本的复杂内涵和文学与历史的互动关系。文学文本不仅体现着社会意识、人的意识且它还在文化语境中形成,受到文化语境的支持与挑战。与此同时,文本带有的时代特征作为特殊的历史印记,作者创作文本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政治和意识等其他上层建筑的影响,即: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定时期的历史产物。
(一)时代对《夜色温柔》的影响
菲茨杰拉德在20世纪20年代的创作到达巅峰,美國这个阶段正处于一战后,经济大萧条尚未到来的“黄金十年”,菲茨杰拉德称之为“爵士乐时代”——“这是一个奇迹的世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他的作品《夜色温柔》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一战给多数国家和人民带来无法抹去的痛苦记忆,一方面由于经历过残酷的战争,西方世界对上帝开始不再忠诚,他们追求现世享乐;另一方面由于美国依靠战争发了财,美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变得十分富足,人们开始迷失自我,崇尚金钱至上,纵情物质生活,这在年青一代中尤为显著。在这个爵士乐时代里,人们相信上帝死了、信仰崩塌了,取而代之的是金钱至上的观念。风格独特又热情的爵士乐音乐和舞蹈在这个时代迅速占领了年轻人的世界,年轻一代通过这样的方式逃避残酷的现实,向往着贵族的奢靡世界,迷失在莺歌燕舞之中。
《夜色温柔》中的时代就是如此,迪克的人生经历和爱情际遇充分展现了上层社会的本质以及这个社会造成的人间悲剧,作者不仅对“美国梦”的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还对爵士乐时代上流社会男男女女所出现的人格分裂和精神变态给予了无情的嘲讽。身为心理学家的迪克想以真挚的爱和专业的医学知识来拯救尼克尔,恢复她身体的健康,还妄想以健康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来治疗好尼克尔及她所代表的上流社会的病态。迪克以为他把自己的善良和真诚奉献出去就可以创造出一个令人身心愉悦的新世界,可即便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个社会依然不为所动。迪克所做的一系列举动,丝毫没有动摇上流社会人士的自私冷漠的本质,他对后来作为妻子的尼克尔所做的一切在她的家人眼中只不过是一种买卖关系:他只是一个尽职的医生,只是在做他份内的事情。用世故精明的巴比(尼克尔的姐姐)的话来说:“这一切要归功于他受的教育。”巴比在迪克那里始终是有着优越感的,因为她认为迪克来自下层,而自己拥有万贯家财,只有自身家族才是这个社会的“优秀分子”。迪克最终还是治好了尼克尔的病,但他却成了一个在事业、爱情、生活、婚姻及精神状态上的失败者,连自己完整人格和美好理想都无法保全的迪克终于退出了这场“游戏”,归隐在茫茫人海中了。他的生活经历就是美国爵士乐时代青年人的真实写照,他的悲剧性结局也象征着“美国梦”的虚幻可笑及其必然破灭的预兆。
(二)人生经历对《夜色温柔》的影响
《夜色温柔》是一部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作品,重现了一种类似作者所经历过的感情与精神崩溃过程。在作者菲茨杰拉德的幼年时期,家中经济十分拮据,加上当时社会很大的贫富差距让他对贫穷产生了恐惧感。长大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就读的菲茨杰拉德又受到退学、失恋的困扰,菲茨杰拉德一生都在追求着什么,他似乎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倾诉着自己的苦闷,通过创作将个体的失败与不幸“升华”到整个人类共有的苦难。菲茨杰拉德自己曾评论过《夜色温柔》:“这部小说是描写一个天生的理想家,一个被损害的牧师,由于种种原因,信奉了上层资产阶级的理想,他到了上层社会之后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和才能,开始喝酒堕落。”小说主人公迪克和菲茨杰拉德有诸多相似之处,迪克出身卑微,但父亲是一名牧师,他的家庭背景、从小接受的伦理教育和作者幼时十分相似;迪克有良好的高等教育经历,这一点也与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的菲茨杰拉德相同;感情生活上,迪克和精神病妻子尼克尔的婚姻、与婚外萝丝玛丽之间的情感纠葛,也与作者本人的婚姻状况类同。小说中的许多情节生动展现了菲茨杰拉德所受过的各种煎熬和苦闷的心境,使得迪克的形象在读者眼中栩栩如生,故事的发生变得真实可信。 从社会历史进程发展的角度来看,《夜色温柔》这部小说是作家以自己的视角揭露了美国爵士乐时代社会各个阶层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其中不可避免的渗透着作家个体对诸多问题的看法,这也是新历史主义认为“文本是政治、文化、意识和自我的创作”的原因之一。
二、爵士乐时代的《夜色温柔》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目的当然不是研究历史。文学家也好,历史学家也好,总是想通过研究历史而有助于当代历史的健康发展。所谓“历史的文本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如果没有保存下来的文本,人们就无法了解一个社会真正的、完整的过去,这样文本就成为人们了解过去的一个窗口;二是指这些文本在转变成“文献”、成为历史学家撰写历史的基础时,他们本身将再次充当文本阐释的媒介,而人的主观性就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文本之中了。
(一)作为文本的爵士乐时代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具有文本性”,表明阅读现存文本是了解历史的重要手段。因此想要了解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爵士乐时代,就必须理解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夜色温柔》当然位列其中。
根据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的描写,爵士乐时代美国青年们只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忽视精神食粮的状况,导致了年青一代“美国梦”的破灭。《夜色温柔》的书名“Tender is the Night”来自作家喜爱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名诗《夜莺颂》。菲茨杰拉德的这一书名清晰地表达了这部小说中的“夜色”与“黑暗”、“白昼”与“光明”所具有的深刻含义。它们是相互对立的存在,在书中,“白昼”代表了现实的社会,它刺眼又残酷甚至令人为之疯狂;而“夜色”美丽又温柔,就像“美国梦”一样使人充满美好的想象。
爵士乐时代的特征大都可从《夜色温柔》这部作品中予以体现。青年们的坠落、“美国梦”的破灭变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影星萝丝玛丽如此,主人公迪克更是如此。在爵士乐时代,年轻人们过于追求物质、财富和金钱,萝丝玛丽就是这样的人,起初他对迪克是有些感情的,加上迪克当时来自于上流社会,可以带给她属于上流社会的风光,但之后看到迪克被上流社会排挤,她放弃了自己的爱情选择了另一条“捷径”——出卖自己的童贞,来换得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萝丝玛丽代表了这个时代青年们已经为了“向上爬”开始堕落、自我迷失了。可是“向上爬”,“上面”就真的很好嗎?迪克来自上层社会的妻子尼克尔患上精神疾病是因为处于上层社会的父亲性侵了她,这就是年轻人想进入的上流社会吗?答案不免让人唏嘘。我们的主人公也是自我迷失的青年代表之一,起初迪克是一名正直的青年,但当他的患者富家女尼克尔向他告白时,他有了可以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哪怕他十分清楚这种感情只是患者对医生的依赖,并不是能够构成婚姻基础的爱情,犹豫之下他还是答应了。就这样,迪克通过“努力”也进入到了上流社会中。悲剧在于他进入了上流社会,可他永远无法融入,或许是因为作为医生的他,还有一些看不惯上流社会作风的正直和责任。这些青年的堕落与美国梦的破灭揭示了在那个歌舞升平的爵士乐时代背后充斥着的空虚和无奈。
(二)作为文本的菲氏人生
新历史主义认为,一方面读者和研究者通过阐述历史的文本来客观地了解历史,另一方面也知晓读者和研究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创作者主观性的影响而对历史产生误读与重新阐释。小说中所渗透着的菲茨杰拉德的个人生活经历也让读者通过一个角度来了解这段历史。
菲茨杰拉德笔下的迪克和尼克尔的经历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自己和妻子吉珊尔达的生活,前面已经提到过菲茨杰拉德与迪克不论是少年经历还是感情生活都有颇多相似之处,而小说女人公尼克尔的原型就是菲茨杰拉德的妻子吉珊尔达,这二位女子都出生于上流社会,也都在精神方面有过障碍。菲茨杰拉德和迪克有着同样的弱点,他们的苦闷和忿恨都是由妻子长期的心理依赖和压榨造成的。作者的妻子吉珊尔达在婚后讲究排场,后来又患上了精神疾病,迫使菲茨杰拉德只能拼命写作、快点赚钱来满足妻子对金钱的欲望。在《夜色温柔》中,迪克由于答应了富家女尼克尔的表白而进入了上流社会,但他并没有真正融入其中,在看到金钱至上、挥霍无度的上流社会时,迪克内心的正直与善良让他对此愤懑不平。哪怕尼克尔并没有精神病,迪克与尼克尔的婚姻也是一场悲剧,因为在那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迪克倾其所有的奉献也很难换来纯洁、坚韧的爱情。在道德、伦理沦陷的上流社会,持久的爱情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物质金钱关系,这也是为什么迪克最终被迫离开了那本就不属于他的社会,去往偏远的小镇。
迷惘时代早逝的菲茨杰拉德为迪克安排了一个比自己好些的结局,迪克离开了浮躁拜金的社会去往偏远的小镇,以一个普通医生的身份行医了结余生。但同时迪克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代表着所有相信“美国梦”的青年的最终结局——失败与破灭。
新历史主义强调文学与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文学与历史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可以相互阐释的张力结构,文本具有历史性的同时,历史也具有文本性。在美国的爵士乐时代,物质生活的奢侈与精神生活的贫瘠形成强烈的反差,菲茨杰拉德通过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来接近真实地“重现”美国这段历史,文学文本与历史就这样相互影响与阐释。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翻译这部作品的译者少之又少,文学批评界对它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改革开放之后这一状况有所逆转,《夜色温柔》出现了数十种不同版本的中文译本,批评家们也从各种角度来对小说进行解读,如王宁先生曾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夜色温柔》的情节、主题、人物形象等,也有少数研究者如张勤分析《夜色温柔》的主题——“自我放逐”。
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现代主义思潮的衰退,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思潮从西方文坛涌现,对我国批评界也有着颠覆性的影响,有部分论文就使用以上的角度对小说进行了解读,本文将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来对《夜色温柔》进行解读。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主张恢复文学研究中的历史维度。新历史主义强调立足于当代视野,利用文学文本与历史背景、文化语境之间的互动性关系来解答过去的历史文本,从而将文学文本重构为历史客体。正是由于这种关系所带来的文学和历史的混淆引发了新历史主义的一句名言:“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这两个角度出发揭示菲茨杰拉德的创作时代与《夜色温柔》的互动和影响,深刻揭示作者身处的创作这部小说浪漫的“爵士乐时代”背后的无奈与空虚。
《夜色温柔》中,充斥着菲茨杰拉德对国家的物质生活极度丰富但国民精神倾颓的无奈之感,揭露了在金钱面前人类可以毫无人性的残酷社会状况。
一、《夜色温柔》的历史性
新历史主义于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美国,并逐步波及到欧洲其他国家,它力图矫正形式主义和有关文学批评中非历史化的弊端,目的是恢复文学研究中的历史维度,全面地展示文本的复杂内涵和文学与历史的互动关系。文学文本不仅体现着社会意识、人的意识且它还在文化语境中形成,受到文化语境的支持与挑战。与此同时,文本带有的时代特征作为特殊的历史印记,作者创作文本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政治和意识等其他上层建筑的影响,即: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定时期的历史产物。
(一)时代对《夜色温柔》的影响
菲茨杰拉德在20世纪20年代的创作到达巅峰,美國这个阶段正处于一战后,经济大萧条尚未到来的“黄金十年”,菲茨杰拉德称之为“爵士乐时代”——“这是一个奇迹的世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他的作品《夜色温柔》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一战给多数国家和人民带来无法抹去的痛苦记忆,一方面由于经历过残酷的战争,西方世界对上帝开始不再忠诚,他们追求现世享乐;另一方面由于美国依靠战争发了财,美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变得十分富足,人们开始迷失自我,崇尚金钱至上,纵情物质生活,这在年青一代中尤为显著。在这个爵士乐时代里,人们相信上帝死了、信仰崩塌了,取而代之的是金钱至上的观念。风格独特又热情的爵士乐音乐和舞蹈在这个时代迅速占领了年轻人的世界,年轻一代通过这样的方式逃避残酷的现实,向往着贵族的奢靡世界,迷失在莺歌燕舞之中。
《夜色温柔》中的时代就是如此,迪克的人生经历和爱情际遇充分展现了上层社会的本质以及这个社会造成的人间悲剧,作者不仅对“美国梦”的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还对爵士乐时代上流社会男男女女所出现的人格分裂和精神变态给予了无情的嘲讽。身为心理学家的迪克想以真挚的爱和专业的医学知识来拯救尼克尔,恢复她身体的健康,还妄想以健康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来治疗好尼克尔及她所代表的上流社会的病态。迪克以为他把自己的善良和真诚奉献出去就可以创造出一个令人身心愉悦的新世界,可即便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个社会依然不为所动。迪克所做的一系列举动,丝毫没有动摇上流社会人士的自私冷漠的本质,他对后来作为妻子的尼克尔所做的一切在她的家人眼中只不过是一种买卖关系:他只是一个尽职的医生,只是在做他份内的事情。用世故精明的巴比(尼克尔的姐姐)的话来说:“这一切要归功于他受的教育。”巴比在迪克那里始终是有着优越感的,因为她认为迪克来自下层,而自己拥有万贯家财,只有自身家族才是这个社会的“优秀分子”。迪克最终还是治好了尼克尔的病,但他却成了一个在事业、爱情、生活、婚姻及精神状态上的失败者,连自己完整人格和美好理想都无法保全的迪克终于退出了这场“游戏”,归隐在茫茫人海中了。他的生活经历就是美国爵士乐时代青年人的真实写照,他的悲剧性结局也象征着“美国梦”的虚幻可笑及其必然破灭的预兆。
(二)人生经历对《夜色温柔》的影响
《夜色温柔》是一部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作品,重现了一种类似作者所经历过的感情与精神崩溃过程。在作者菲茨杰拉德的幼年时期,家中经济十分拮据,加上当时社会很大的贫富差距让他对贫穷产生了恐惧感。长大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就读的菲茨杰拉德又受到退学、失恋的困扰,菲茨杰拉德一生都在追求着什么,他似乎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倾诉着自己的苦闷,通过创作将个体的失败与不幸“升华”到整个人类共有的苦难。菲茨杰拉德自己曾评论过《夜色温柔》:“这部小说是描写一个天生的理想家,一个被损害的牧师,由于种种原因,信奉了上层资产阶级的理想,他到了上层社会之后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和才能,开始喝酒堕落。”小说主人公迪克和菲茨杰拉德有诸多相似之处,迪克出身卑微,但父亲是一名牧师,他的家庭背景、从小接受的伦理教育和作者幼时十分相似;迪克有良好的高等教育经历,这一点也与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的菲茨杰拉德相同;感情生活上,迪克和精神病妻子尼克尔的婚姻、与婚外萝丝玛丽之间的情感纠葛,也与作者本人的婚姻状况类同。小说中的许多情节生动展现了菲茨杰拉德所受过的各种煎熬和苦闷的心境,使得迪克的形象在读者眼中栩栩如生,故事的发生变得真实可信。 从社会历史进程发展的角度来看,《夜色温柔》这部小说是作家以自己的视角揭露了美国爵士乐时代社会各个阶层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其中不可避免的渗透着作家个体对诸多问题的看法,这也是新历史主义认为“文本是政治、文化、意识和自我的创作”的原因之一。
二、爵士乐时代的《夜色温柔》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目的当然不是研究历史。文学家也好,历史学家也好,总是想通过研究历史而有助于当代历史的健康发展。所谓“历史的文本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如果没有保存下来的文本,人们就无法了解一个社会真正的、完整的过去,这样文本就成为人们了解过去的一个窗口;二是指这些文本在转变成“文献”、成为历史学家撰写历史的基础时,他们本身将再次充当文本阐释的媒介,而人的主观性就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文本之中了。
(一)作为文本的爵士乐时代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具有文本性”,表明阅读现存文本是了解历史的重要手段。因此想要了解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爵士乐时代,就必须理解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夜色温柔》当然位列其中。
根据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的描写,爵士乐时代美国青年们只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忽视精神食粮的状况,导致了年青一代“美国梦”的破灭。《夜色温柔》的书名“Tender is the Night”来自作家喜爱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名诗《夜莺颂》。菲茨杰拉德的这一书名清晰地表达了这部小说中的“夜色”与“黑暗”、“白昼”与“光明”所具有的深刻含义。它们是相互对立的存在,在书中,“白昼”代表了现实的社会,它刺眼又残酷甚至令人为之疯狂;而“夜色”美丽又温柔,就像“美国梦”一样使人充满美好的想象。
爵士乐时代的特征大都可从《夜色温柔》这部作品中予以体现。青年们的坠落、“美国梦”的破灭变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影星萝丝玛丽如此,主人公迪克更是如此。在爵士乐时代,年轻人们过于追求物质、财富和金钱,萝丝玛丽就是这样的人,起初他对迪克是有些感情的,加上迪克当时来自于上流社会,可以带给她属于上流社会的风光,但之后看到迪克被上流社会排挤,她放弃了自己的爱情选择了另一条“捷径”——出卖自己的童贞,来换得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萝丝玛丽代表了这个时代青年们已经为了“向上爬”开始堕落、自我迷失了。可是“向上爬”,“上面”就真的很好嗎?迪克来自上层社会的妻子尼克尔患上精神疾病是因为处于上层社会的父亲性侵了她,这就是年轻人想进入的上流社会吗?答案不免让人唏嘘。我们的主人公也是自我迷失的青年代表之一,起初迪克是一名正直的青年,但当他的患者富家女尼克尔向他告白时,他有了可以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哪怕他十分清楚这种感情只是患者对医生的依赖,并不是能够构成婚姻基础的爱情,犹豫之下他还是答应了。就这样,迪克通过“努力”也进入到了上流社会中。悲剧在于他进入了上流社会,可他永远无法融入,或许是因为作为医生的他,还有一些看不惯上流社会作风的正直和责任。这些青年的堕落与美国梦的破灭揭示了在那个歌舞升平的爵士乐时代背后充斥着的空虚和无奈。
(二)作为文本的菲氏人生
新历史主义认为,一方面读者和研究者通过阐述历史的文本来客观地了解历史,另一方面也知晓读者和研究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创作者主观性的影响而对历史产生误读与重新阐释。小说中所渗透着的菲茨杰拉德的个人生活经历也让读者通过一个角度来了解这段历史。
菲茨杰拉德笔下的迪克和尼克尔的经历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自己和妻子吉珊尔达的生活,前面已经提到过菲茨杰拉德与迪克不论是少年经历还是感情生活都有颇多相似之处,而小说女人公尼克尔的原型就是菲茨杰拉德的妻子吉珊尔达,这二位女子都出生于上流社会,也都在精神方面有过障碍。菲茨杰拉德和迪克有着同样的弱点,他们的苦闷和忿恨都是由妻子长期的心理依赖和压榨造成的。作者的妻子吉珊尔达在婚后讲究排场,后来又患上了精神疾病,迫使菲茨杰拉德只能拼命写作、快点赚钱来满足妻子对金钱的欲望。在《夜色温柔》中,迪克由于答应了富家女尼克尔的表白而进入了上流社会,但他并没有真正融入其中,在看到金钱至上、挥霍无度的上流社会时,迪克内心的正直与善良让他对此愤懑不平。哪怕尼克尔并没有精神病,迪克与尼克尔的婚姻也是一场悲剧,因为在那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迪克倾其所有的奉献也很难换来纯洁、坚韧的爱情。在道德、伦理沦陷的上流社会,持久的爱情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物质金钱关系,这也是为什么迪克最终被迫离开了那本就不属于他的社会,去往偏远的小镇。
迷惘时代早逝的菲茨杰拉德为迪克安排了一个比自己好些的结局,迪克离开了浮躁拜金的社会去往偏远的小镇,以一个普通医生的身份行医了结余生。但同时迪克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代表着所有相信“美国梦”的青年的最终结局——失败与破灭。
新历史主义强调文学与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文学与历史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可以相互阐释的张力结构,文本具有历史性的同时,历史也具有文本性。在美国的爵士乐时代,物质生活的奢侈与精神生活的贫瘠形成强烈的反差,菲茨杰拉德通过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来接近真实地“重现”美国这段历史,文学文本与历史就这样相互影响与阐释。
(天津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