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阶段,我国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平心而论,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存在的问题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留守儿童未来一生的发展。鉴于此,笔者在本文针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调查现状进行一定分析和探究,以供教育同行进行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调查;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308
引言
从概念上来讲,留守儿童通常是指父母双方或者某一方外出到城市务工、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1]。留守儿童中的大多数都是与上辈亲人,或者是与父母的其他亲戚、朋友一同生活。然而,在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们的行为习惯必然会受到诸多影响。如缺乏自信心、缺乏乐观向上的心理、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道德认知的偏差等。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系统化分析,一是家庭因素影响,二是学校因素影响,三是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新时期影响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家庭因素解析
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家庭是每一个体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同时也堪称为全面影响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微观环境。新时期大环境下,影响留守儿童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家庭因素和问题较多,并且亟待解决[2]。
(一)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缺乏完整性
经过调查发现,新时期背景下,许多留守儿童家庭都存在缺乏完整性这一明显特征。比如离异、再婚、单亲等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存在,必然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当然客观而言,并不是离异、再婚以及单亲此类家庭结构让留守儿童产生了诸多问题和不良行为,而是说此类家庭结构中必然会隐含和潜在一些消极的教养行为与不和谐的家庭氛围等因素,有专业学者曾经指出,一旦父母陷入婚姻危机,各类家庭应激事件必然会凸显出来。
(二)留守儿童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
父母自身没有受过较高的教育,那么留守儿童自身便会出现较多的问题行为。在客观上来讲,留守儿童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养成。具体来讲,我国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一般都从事收入稳定并且较为优质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出众,并且相对而言家庭矛盾冲突较少,这种情况便会为孩子提供较为优质的家庭环境,这类家长们对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会投入较多精力和时间,并且会经常保持与儿童的交流和互动。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通常自身职业的收入较低并且较为辛苦,极为容易引发挫折感和悲观情绪,结果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较为恶化,并且引发各种争执和冲突,导致父母无暇照顾孩子,严重影响儿童教育质量,这也是当前留守儿童父母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教育心态一种客观展现。
(三)留守儿童父母教育缺乏正确性
不良的教养行为会让留守儿童的问题迅速凸显。针对目前我国大部分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状况来讲,父母对孩子往往缺乏理解和关爱,并且缺少情感上的慰藉和温暖。还有部分留守儿童们的父母因为对子女有亏欠感,从而出现过渡的溺爱。无论是采取直接的惩罚与暴力,还是没有底线的满足与放任,在这种教育环境和教学模式下,留守儿童们显然无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各种行为问题也逐渐显现,并形成更大的德育问题。
二、新时期影响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学校因素解析
一名学生能否健康、积极、全面的成长与学校以及教师的教育密不可分。虽然当前阶段,我国大多数中小学学校都对“学困生”的转化采取了创新化的教育策略和方针,并且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诸多成绩,但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中却还是缺乏一定科学化、合理化的针对性,许多方面做得仍不够细致到位。具体来讲,首先,许多中小学校教师对自身的留守儿童详细情况虽然了解,但是没有较好的、系统的方式方法应对不同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们的学习状况、家庭情况以及生活状况如何,如何采取有的放矢的帮扶和引导措施,这些都并没有被明确列入到日常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之中。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留守儿童缺乏专门的培养与关注,甚至部分教师不经意间的教学态度损伤了留守儿童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留守儿童不愿敞开心扉与教师和其它学生进行沟通。再次,相当一部分学校并没有为留守儿童们创建优质的教育环境平台,所谓的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能是“一纸空谈”。教师在日常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理念过于传统,教学方式固化单一,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最后,当前阶段,由于大多数学校仍旧重视应试教育,无形中让教师承受巨大工作压力和工作量,结果导致教师想要抽出一些时间去帮助和照顾一下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在客观上也存在诸多障碍,部分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缺乏明显导向政策,结果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是空白的,且缺乏教育经验和说服力。
三、新时期影响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社会因素解析
留守儿童既是社会现象,也是社会问题,其解决关键要依赖于政府决策,政府在留守儿童教育发展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近些年,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投入了很大关注,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关爱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政策的制定发挥了政府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对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和生活处境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更需要政府出台专门的制度。在2020年6月28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拟定意见稿中对留守儿童问题提出,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与对监护人的具体要求。这些专门的法律和政策的制定能够使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获得合法化的依托,并有助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合法解决。因此,我们呼吁国家能够尽快出台更多的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专门性法律和政策。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调查现状令人担忧。留守儿童自身出现的一些不良习惯、不良倾向与家庭和学校两大因素息息相关。想要有效培养留守儿童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让留守儿童们能够健康、阳光、乐观的成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必须要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完善。家校应当携手合作,为留守儿童创建优质的教育学习生活环境,让留守儿童们能够拥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灿烂明天。
参考文献
[1]黨云皓,姚梅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 1 0(11):151 9-15 20.
[2]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农村教育,2006(6).
[3]马多秀.农村德育论:指向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的学习德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2).
关键词: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调查;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308
引言
从概念上来讲,留守儿童通常是指父母双方或者某一方外出到城市务工、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1]。留守儿童中的大多数都是与上辈亲人,或者是与父母的其他亲戚、朋友一同生活。然而,在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们的行为习惯必然会受到诸多影响。如缺乏自信心、缺乏乐观向上的心理、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道德认知的偏差等。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系统化分析,一是家庭因素影响,二是学校因素影响,三是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新时期影响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家庭因素解析
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家庭是每一个体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同时也堪称为全面影响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微观环境。新时期大环境下,影响留守儿童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家庭因素和问题较多,并且亟待解决[2]。
(一)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缺乏完整性
经过调查发现,新时期背景下,许多留守儿童家庭都存在缺乏完整性这一明显特征。比如离异、再婚、单亲等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存在,必然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当然客观而言,并不是离异、再婚以及单亲此类家庭结构让留守儿童产生了诸多问题和不良行为,而是说此类家庭结构中必然会隐含和潜在一些消极的教养行为与不和谐的家庭氛围等因素,有专业学者曾经指出,一旦父母陷入婚姻危机,各类家庭应激事件必然会凸显出来。
(二)留守儿童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
父母自身没有受过较高的教育,那么留守儿童自身便会出现较多的问题行为。在客观上来讲,留守儿童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养成。具体来讲,我国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一般都从事收入稳定并且较为优质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出众,并且相对而言家庭矛盾冲突较少,这种情况便会为孩子提供较为优质的家庭环境,这类家长们对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会投入较多精力和时间,并且会经常保持与儿童的交流和互动。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通常自身职业的收入较低并且较为辛苦,极为容易引发挫折感和悲观情绪,结果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较为恶化,并且引发各种争执和冲突,导致父母无暇照顾孩子,严重影响儿童教育质量,这也是当前留守儿童父母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教育心态一种客观展现。
(三)留守儿童父母教育缺乏正确性
不良的教养行为会让留守儿童的问题迅速凸显。针对目前我国大部分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状况来讲,父母对孩子往往缺乏理解和关爱,并且缺少情感上的慰藉和温暖。还有部分留守儿童们的父母因为对子女有亏欠感,从而出现过渡的溺爱。无论是采取直接的惩罚与暴力,还是没有底线的满足与放任,在这种教育环境和教学模式下,留守儿童们显然无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各种行为问题也逐渐显现,并形成更大的德育问题。
二、新时期影响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学校因素解析
一名学生能否健康、积极、全面的成长与学校以及教师的教育密不可分。虽然当前阶段,我国大多数中小学学校都对“学困生”的转化采取了创新化的教育策略和方针,并且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诸多成绩,但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中却还是缺乏一定科学化、合理化的针对性,许多方面做得仍不够细致到位。具体来讲,首先,许多中小学校教师对自身的留守儿童详细情况虽然了解,但是没有较好的、系统的方式方法应对不同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们的学习状况、家庭情况以及生活状况如何,如何采取有的放矢的帮扶和引导措施,这些都并没有被明确列入到日常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之中。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留守儿童缺乏专门的培养与关注,甚至部分教师不经意间的教学态度损伤了留守儿童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留守儿童不愿敞开心扉与教师和其它学生进行沟通。再次,相当一部分学校并没有为留守儿童们创建优质的教育环境平台,所谓的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能是“一纸空谈”。教师在日常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理念过于传统,教学方式固化单一,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最后,当前阶段,由于大多数学校仍旧重视应试教育,无形中让教师承受巨大工作压力和工作量,结果导致教师想要抽出一些时间去帮助和照顾一下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在客观上也存在诸多障碍,部分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缺乏明显导向政策,结果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是空白的,且缺乏教育经验和说服力。
三、新时期影响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社会因素解析
留守儿童既是社会现象,也是社会问题,其解决关键要依赖于政府决策,政府在留守儿童教育发展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近些年,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投入了很大关注,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关爱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政策的制定发挥了政府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对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和生活处境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更需要政府出台专门的制度。在2020年6月28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拟定意见稿中对留守儿童问题提出,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与对监护人的具体要求。这些专门的法律和政策的制定能够使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获得合法化的依托,并有助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合法解决。因此,我们呼吁国家能够尽快出台更多的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专门性法律和政策。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调查现状令人担忧。留守儿童自身出现的一些不良习惯、不良倾向与家庭和学校两大因素息息相关。想要有效培养留守儿童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让留守儿童们能够健康、阳光、乐观的成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必须要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完善。家校应当携手合作,为留守儿童创建优质的教育学习生活环境,让留守儿童们能够拥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灿烂明天。
参考文献
[1]黨云皓,姚梅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 1 0(11):151 9-15 20.
[2]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农村教育,2006(6).
[3]马多秀.农村德育论:指向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的学习德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