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字,铲字,壁上观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uai6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有报载,“河南政界的实权派人物”, 原郑州市委书记王有杰“出事”后被解往湖北荆州受审,河南一些地方开始忙着铲除他题写的字。这不禁使人想起前些年成克杰、胡长清之流东窗事发后,接二连三刮起的一股又一股铲字风。其中首推胡长清,数他最为“礼贤下士,平易近人”,真所谓有求必应,来者不拒,以至宾馆、饭店、酒楼、商号、夜总会、洗澡堂……上至威风体面的官衙,下至藏污纳垢的粉楼,南昌城的大街小巷里,几乎遍地都是他胡某的“墨宝”。因而南昌城的铲字风就最为“壮观”:人们仿佛狗屎封门似的,纷纷搭起台子,架起梯子,爬墙上屋,操起家伙,疯了似地又铲又刮……世人侧目,舆论不齿,纷纷讥评,这便是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
  其实,高官题字古已有之,上至封建帝王,下至朝廷文武,历代不乏好之者。大凡风景名胜之地,武备津要之所,皆可见其手迹墨渍。举凡能够流传下来的,无论章法结构,抑或骨架功底,多少都还有些看相,即使臭名昭著的如蔡京、严嵩之流的字,也还能落个百姓们“人奸字不奸”的公论。全然不像现如今的某些肉食者,要人品无人品,要学养无学养,要造诣无造诣,外不见其形体美,内不见其意境高,表不能赏心悦目,里不能陶冶情操,无论世人如何嗤之以鼻的几个孬字,只要有人张口,他就敢出手,他就敢喊价,他就敢“笑纳”那所谓的“笔润”!其脸皮之厚,其廉耻之寡,其沽钓之急,其聚敛之渴,无不令人瞠目!至于以所谓“书法家”身份自居的贪官们,那就更是前不见古人了。正因为如此,他们在“题字”之日,便已注定了铲字之时。殊不知,人格之失,便是人心之失,再加上那字原本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一旦“有事”,人们不将其“墨宝”弃之如敝屣那才叫怪呢!
  高官“题字”,往往难逃始滥终弃的悲剧性结局。既如此,又何以这般地不吸取教训,趋之若鹜呢?难道真的就是所谓“艺术情结”叫他们欲罢不能的吗?当然不是。只要看看那丰厚的“笔润”就清楚了。原来,是黄白之货叫他们朝思梦想的,是孔方兄叫他们前赴后继的,是难填的欲壑叫他们几近疯狂的!据媒体披露,胡长清的字,每个开价即使最“优惠”的也需码洋一万,高的竟索价八万!古人“一字千金”的天价与之相比,真可谓小巫见大巫矣!
  高官“题字”,多为“因公”,不是“支持工作”,便是“关心地方”,这就为行贿受贿,特别是公款行贿受贿洞开了大门。艺术品的价值连城,艺术品的无价之价,正好给行贿受贿者们送钱、收钱、洗钱、藏钱“雪中送炭”,找好托词。天生如此冠冕堂皇的幌子,外加天衣无缝的雪藏“机制”,行贿受贿的贪官污吏们,谁还会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羞答答的呢?倘若此洞不堵,此门不封,只怕是高官中的“书法家”就要雨后春笋般千军万马喽!
  高官“题字”, 南北风行,追根溯源,依旧是“上有所好,下必盛焉”。但“下有所好”也是“功”不可没的:或窝案中沆瀣一气的难兄难弟为附庸风雅,或圈外走卒为攀龙附凤,或市井无赖为招摇过市,或官场混混为狐假虎威,或部属长随为取悦上司,或百业字号为装点门面,或不法奸商为寻求庇护……总之,离开了这帮人“求字”,高官“题字”断难有如此之“盛况”空前!
  高官题字,当然也有例外,而且这个“例外”显然是绝大多数。许多洁身自好的高官,尤其是他们中的清廉耿介之士,都有自知之明,清楚世人看中的并非他们笔下的字,而是他们手中的权。字因人贵,字因权荣,字因位显。所谓的“题字”,不过是一种权钱交易的把戏而已。因而他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阿谀奉承所惑,不为不义之财所动,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这才是民之公仆应有的本色!
  再看“题字”被铲。
  “题字”的高官一旦落马,“求字”的立即鸣冤叫屈,大呼上当受骗,说什么“谁知道他原来是个贪官呢”,为推脱干系制造舆论,为洗刷自己作好铺垫,为逃避追查施放烟幕弹。当然,最为行之有效的则莫过于赶紧铲字了:
  铲字,可见其觉悟之迅速,不见半点迟疑;
  铲字,可见其态度之坚决,没有丝毫的温情;
  铲字,可见其行动之果敢,没有丁点拖泥带水;
  铲字,抹去了痕迹,避免了尴尬,隐匿了马脚……
  你看,铲字有如此众多之妙,叫他何乐而不为!也由此可见,贪官题字也好,人们铲字也罢,都只跟利害有染,纯粹受利益驱动,而跟艺术及艺术追求毫不相干。
  “题字”,原本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要他的护官(身)符,他要你的金儿戈,等价交换,两厢情愿。而且,那“题字”之官贪与不贪,早在人家明码标价之时,你奉上“笔润”之前即已原形毕露,何来“上当受骗”一说?
  退一万步,就算你一时片刻识别不清,被其巧伪假象迷惑,但只要你成心甄鉴,还怕他不露马脚?
  请仔细想一想吧,贪官们谁不清楚自己屁股不干净?他们一是格外怕查。只要一查,任谁都跑不掉,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所以他们取“三十六计走为上”,成天盘算着如何卷款外逃。未逞之前,哪天不是惶惶不可终日?二是害怕“拔出萝卜带出泥”。 他们时刻都在提心吊胆,生怕同伙马失前蹄,所以一有风吹草动便惊恐不已。即使是一时大红大紫的,也难免恐惧如影随形,因而他们内心绝难踏实。终日发虚的心理,使他们在“题字”时,不可避免地在其“作品”上,为有心人留下足够的研究信息:其布局谋篇,其运气用笔,其思想活动,其情绪变化,乃至斯时之环境,举凡巨细都会留下痕迹。而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掩饰得了的。你再将诸如此类的信息筛选出来,对照其发迹史稍作研究,还怕他不乖乖现出原形?行家鉴定书画,走的便是这条路子,此即“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是也!
  因此,只要你品行高洁,心灵拒染,不成心去“上当受骗”,或以“上当受骗”为荣,你就会总有办法识别,就大可不必满街喊冤去。
其他文献
吴寿松,笔名瘦松,装帧艺术家。  瘦松先生单位电话是分机,有些人来电话说找“吴瘦松”,常被告知没有这个人,如果转而说找“吴老”,马上就给客气转接。看来大家都已习惯称他吴老,在此我也不例外。    “每逢盛宴偏馋肉,一作新诗便打油。”这是吴老的自我写照。他是天生的肉食者,拒绝绿色食物,而且饭量(应该说“肉量”)实在不小。吴老说他年轻时遇到改善伙食,曾经一顿吃下去18个馒头。吃馒头的事无从考证,但据我
期刊
“我从小就有一个作家梦”。这是很多作家在谈到自己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时经常说的话。显然,我用这句话做这篇文章的开头,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平淡。可是,当我于2007年2月27日(正月初十)这天下午薄暮十分离开北京郊区望泉寺村,看着那家家亮起的灯光和街门两侧高高悬挂的大红春联时,我的心头还是不由想起了这句话。因为,就在十几分钟前,村里文学社的农民朋友们在座谈时几乎人人都重复过这样一句话。  是啊,文艺来
期刊
很喜欢中国香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一些爱情文艺小品,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已经有了令人惊艳的起步,爱情片都是用很低的成本,认认真真地讲述情感,从技巧到构思再到风格,那么的纯粹和细腻,没有卖弄,没有矫情,很少杂质,带着犹如初夏的青草地般扑面而来的气息,有着不可言说的动人和美丽。正是在当初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香港诸多年轻的电影导演,创作出了十分出色的作品,有张婉婷的《秋天的故事》,有张艾嘉的《最
期刊
2007年元月,囊括了众多明星出演的央视历史大剧《卧薪尝胆》正在热播。其中扮演吴王夫差的著名演员胡军在此剧中的表现尤为令人惊喜,观众评价他的表演极富张力,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是该剧最大的看点之一。由此,这个被诸多影迷喜爱的成熟男星在继电影《蓝宇》《好奇害死猫》,电视剧《天龙八部》《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作品中有上佳表现后,又一次验证了他不俗的演技和无法阻挡的男性魅力。  然而,不知是因为胡军擅长饰演
期刊
有次和单位的两位女同事谈来生想成为什么,她们一个说想成为猪,一个说想成为青蛙,当然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说我想成为一棵梨树。我想我的根系被大地温暖、柔软的怀抱拥着,一定是件很惬意的事情,而且衣食无虞。再不会为文凭,为职称,为地位,为误解,为金钱而烦恼;不会为上级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而寝食不安;不会为人员调整,干部任免而坐卧不宁。我想我今生所有的痛苦,遗憾,失落,惆怅,皆是因为我是一个万物之灵的人。所以来
期刊
关于中国人的面孔,有这么一个笑话。甲:“中国人的面孔有啥特征?”乙:“好人都是英俊的,坏蛋都是丑八怪。”甲:“你怎么知道?”乙:“电影里告诉我的。”  笑话往往一针见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无论生活还是文艺都一再地告诉我们,红脸的是关公,白脸的是曹操,英俊高大的人是“好人”,形象丑陋的人是“坏人”,风度翩翩的是君子,委委琐琐的是小人……中国人的面孔早已被谱系化、格式化,抽象成一个个符号,只见树木
期刊
与朋友们在一起聊天,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诉说:在单位或在某一个群体,总会遇到那么一些人,刚刚还好好的,不知什么原因,脸色就像那六七月的天空,说变就变了,无论你怎样待见他(她),得到的却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原以为是自己倒霉碰上了坏心情的主儿,谁料想这主儿转过脸去就与别人笑逐颜开、妙趣横生了。  实际生活中,这种现象谁都遇到过,遭遇冷言冷语而不知所以然者也大有人在。这种现象并不费解,这其实都是自己不知藏
期刊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开10家餐馆就会有11家赚钱。此说虽有些夸大,但这些年来,大小餐馆遍地林立,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餐馆确是不争的事实。  前些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7年《财经蓝皮书》披露:从20世纪末以来,我国餐饮服务业营业额逐年上升,已连续15年实现持续增长,2005年又达到17.7%,2006年可超过20%,2005年营业额达8886.8亿元,2006年已逾万亿元,这实实在在的数
期刊
有幸去了一趟青海,没有乘坐最时尚、最红火的青藏铁路列车,而是先飞往西宁,看完青海湖之后,乘坐朋友的小车,前往塔里木。再从塔里木前往可可西里,走的是真正的青藏公路,是早就先于青藏铁路名扬四海的青藏公路。这是一次让人振奋的行程,因为早有耳闻,早就读过不少关于青藏公路的美文,所以把这次行程想象得十分美好。到了实际当中,才知道为自己想象力的狭窄而惭愧。  先是接触了青海湖边上的油菜花,是纯粹的柠檬黄。在画
期刊
A    我最早接触新诗,是在读中学的时候。母校北京师大附中是一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重点名校,学习空气极其浓厚。就在我们班的教室上方,有一间十分宽敞的阅览室,里面有各省市的文学刊物,还有许多新出版的各类书籍。  高中3年,我将自己的课余时间,基本上全都抛在了这里。记得就是在当时那众多的文学刊物上,我知道了李瑛这个名字。而且就是在这里读到李瑛的第一部诗作选集《红柳集》。  随着老诗人光未然在《红柳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