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二期课改如同清新自然的风,吹绿了希望的田野,为孩子带来更深远、广阔的天空。二期课改的实施,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挑战,它冲击着我们头脑中已有的教育理念,荡涤着与我们相熟相伴的陈旧的观念,改变了许多传统的教学方式。
课改后,我在幼儿音乐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小发展起来的,音乐最能个人以想象、联想到广阔空间。因此我注重改变孩子单一盲从的模仿,培养孩子自己参与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没有很多技巧或理论背景的前提下,让他们创造自己的音乐。
一、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一)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自控能力,需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和表现音乐。如在小班音乐课“打电话”活动中,可运用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引导幼儿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让一部分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儿当接电话的娃娃,碰上道具“电话”,幼儿便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了此种歌唱方法。
(二)设计好教学语,增加音乐的情趣
1.活动组织的音乐教学语,是指在音乐活动中点缀性的音乐语言,如活动前后师幼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
2.节奏语,即用拍击身体动作来表示,用在活动中,可以使幼儿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培养幼儿节奏感,这对歌曲进行打击乐可发挥较大的作用,如在打击乐活动“瑶族舞曲”中主要节奏型是X XX,变化节奏是XX,XX,结束句的加强节奏为XX,教师可分别编上拍腿、拍肩、和碰手指的动作,以拍手代表共同演奏的节奏。
(三)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自我表达和表现
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如在学律动时,老师一遍又一遍教舞蹈动作,幼儿机械地重复学,使本来很好的音乐活动变成枯燥无味的动作训练,幼儿的兴趣随着一遍一遍的“不对”声递减,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二、让节奏引领幼儿进入音乐的大门
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的音乐必须结合语言的节奏。因此,我在为小班幼儿设计活动时选用了简单的4/4拍节奏型来做自我介绍。如:边拍手边说我叫€讇讇祝⒁加锥孀沤谧喟じ鼋樯茏约旱拿帧C幌氲接锥浅8行巳ぃ易⒁饬σ埠芗校甭值阶约核凳绷成系谋砬榛褂械悴缓靡馑寄亍K淙唬谝豢际保锥菇拥牟荒敲春茫械慕谧嘁膊缓吓模谑煜ち酥螅堑姆从δ芰涂谟锉泶锬芰Χ加辛撕艽筇岣摺T诮淌Φ钠舴⑾履谌萆弦哺臃岣涣恕H纾骸拔蚁不妒裁础薄ⅰ拔野允裁础薄ⅰ拔业呐笥咽恰痹谡庖还讨杏锥逖榈浇谧啻堑目炖趾拖硎堋5庇锥越谧嘤辛说某醪降男巳ぶ螅揖鸵加锥锤惺芎头⑾纸谧嗍怯斜浠摹T凇犊炖值囊患胰恕坊疃校椅锥瓷枨榫常肜创蟀嗟挠锥玫谰甙缪菁抑懈魅俗呗返慕谧啵⑶胗锥狄凰导胰说慕挪缴谎穑坎煌谀睦铮坑捎谟锥旧碛姓夥矫娴纳罹椋芸炀湍芩党隹臁⒙⒉豢觳宦T谡庖惶剿鹘谧啾浠墓讨谐浞值鞫擞锥亩嘀指泄佟5庇锥魃贤肥吻咨砀惺芎吞逖榻谧嗟谋浠保堑幕允悄敲吹母摺?
三、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一)情景交融
在幼儿活动中融入相应的音乐内容,使音乐、动作、意境、情感融为一体或将歌曲、乐曲情节化、游戏化。如:下大雨时,让幼儿站在走廊上看大雨学唱歌曲《下大雨》,模仿着雨点的节奏:“滴答,滴答”;玩汽车时,就学唱歌曲《小汽车》,模仿着汽车喇叭声的节奏:“嘀嘀嘀,嘀嘀嘀”;把《娃娃家》改成有情节的《娃娃上灶》。在此景、此情、此歌中的相互交融中,幼儿学歌兴趣浓,理解容易、掌握快。
(二)唱、動结合
让幼儿在唱歌时,身体的各部位,包括四肢均能自由地活动。可以与歌词匹配,也可以不匹配,只有是自己喜欢的身体动作即可,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好动不好静。因此,在听音乐、唱歌时,都带有明显的动作性的特点。如歌曲《雪花》就是让幼儿在了解歌词内容,联想漫天飞雪的景象,感受并体验用动作表达歌曲内容的欢快的情绪。在音乐实践中,我们打破传统音乐教学内容在形式上的分类,所有的曲子都可以让幼儿高兴地边哼唱边律动。幼儿通过自身艺术动作的参与,满足了好动的心理需要,感受到了音乐与动作的直接体验,在足够时间与空间中,使幼儿充分享受到了参与音乐和动作表现的“乐趣”。
(三)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利用课件的声音、图像、色彩、动画集一身的视频效果,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多种信息的刺激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歌曲《我是一只小青蛙》屏幕上出现一只小青蛙在田里跳来跳去,伸长舌头吃害虫的动态,深深吸引着幼儿,他们情不自禁地会哼唱起歌曲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学着青蛙的样子蹦蹦跳跳,伸出舌头吃害虫。这样,幼儿理解歌曲,学唱歌曲快,效果好,从而也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情感,把握歌曲的基调。
课改后,我在幼儿音乐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小发展起来的,音乐最能个人以想象、联想到广阔空间。因此我注重改变孩子单一盲从的模仿,培养孩子自己参与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没有很多技巧或理论背景的前提下,让他们创造自己的音乐。
一、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一)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自控能力,需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和表现音乐。如在小班音乐课“打电话”活动中,可运用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引导幼儿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让一部分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儿当接电话的娃娃,碰上道具“电话”,幼儿便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了此种歌唱方法。
(二)设计好教学语,增加音乐的情趣
1.活动组织的音乐教学语,是指在音乐活动中点缀性的音乐语言,如活动前后师幼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
2.节奏语,即用拍击身体动作来表示,用在活动中,可以使幼儿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培养幼儿节奏感,这对歌曲进行打击乐可发挥较大的作用,如在打击乐活动“瑶族舞曲”中主要节奏型是X XX,变化节奏是XX,XX,结束句的加强节奏为XX,教师可分别编上拍腿、拍肩、和碰手指的动作,以拍手代表共同演奏的节奏。
(三)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自我表达和表现
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如在学律动时,老师一遍又一遍教舞蹈动作,幼儿机械地重复学,使本来很好的音乐活动变成枯燥无味的动作训练,幼儿的兴趣随着一遍一遍的“不对”声递减,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二、让节奏引领幼儿进入音乐的大门
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的音乐必须结合语言的节奏。因此,我在为小班幼儿设计活动时选用了简单的4/4拍节奏型来做自我介绍。如:边拍手边说我叫€讇讇祝⒁加锥孀沤谧喟じ鼋樯茏约旱拿帧C幌氲接锥浅8行巳ぃ易⒁饬σ埠芗校甭值阶约核凳绷成系谋砬榛褂械悴缓靡馑寄亍K淙唬谝豢际保锥菇拥牟荒敲春茫械慕谧嘁膊缓吓模谑煜ち酥螅堑姆从δ芰涂谟锉泶锬芰Χ加辛撕艽筇岣摺T诮淌Φ钠舴⑾履谌萆弦哺臃岣涣恕H纾骸拔蚁不妒裁础薄ⅰ拔野允裁础薄ⅰ拔业呐笥咽恰痹谡庖还讨杏锥逖榈浇谧啻堑目炖趾拖硎堋5庇锥越谧嘤辛说某醪降男巳ぶ螅揖鸵加锥锤惺芎头⑾纸谧嗍怯斜浠摹T凇犊炖值囊患胰恕坊疃校椅锥瓷枨榫常肜创蟀嗟挠锥玫谰甙缪菁抑懈魅俗呗返慕谧啵⑶胗锥狄凰导胰说慕挪缴谎穑坎煌谀睦铮坑捎谟锥旧碛姓夥矫娴纳罹椋芸炀湍芩党隹臁⒙⒉豢觳宦T谡庖惶剿鹘谧啾浠墓讨谐浞值鞫擞锥亩嘀指泄佟5庇锥魃贤肥吻咨砀惺芎吞逖榻谧嗟谋浠保堑幕允悄敲吹母摺?
三、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一)情景交融
在幼儿活动中融入相应的音乐内容,使音乐、动作、意境、情感融为一体或将歌曲、乐曲情节化、游戏化。如:下大雨时,让幼儿站在走廊上看大雨学唱歌曲《下大雨》,模仿着雨点的节奏:“滴答,滴答”;玩汽车时,就学唱歌曲《小汽车》,模仿着汽车喇叭声的节奏:“嘀嘀嘀,嘀嘀嘀”;把《娃娃家》改成有情节的《娃娃上灶》。在此景、此情、此歌中的相互交融中,幼儿学歌兴趣浓,理解容易、掌握快。
(二)唱、動结合
让幼儿在唱歌时,身体的各部位,包括四肢均能自由地活动。可以与歌词匹配,也可以不匹配,只有是自己喜欢的身体动作即可,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好动不好静。因此,在听音乐、唱歌时,都带有明显的动作性的特点。如歌曲《雪花》就是让幼儿在了解歌词内容,联想漫天飞雪的景象,感受并体验用动作表达歌曲内容的欢快的情绪。在音乐实践中,我们打破传统音乐教学内容在形式上的分类,所有的曲子都可以让幼儿高兴地边哼唱边律动。幼儿通过自身艺术动作的参与,满足了好动的心理需要,感受到了音乐与动作的直接体验,在足够时间与空间中,使幼儿充分享受到了参与音乐和动作表现的“乐趣”。
(三)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利用课件的声音、图像、色彩、动画集一身的视频效果,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多种信息的刺激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歌曲《我是一只小青蛙》屏幕上出现一只小青蛙在田里跳来跳去,伸长舌头吃害虫的动态,深深吸引着幼儿,他们情不自禁地会哼唱起歌曲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学着青蛙的样子蹦蹦跳跳,伸出舌头吃害虫。这样,幼儿理解歌曲,学唱歌曲快,效果好,从而也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情感,把握歌曲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