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外两首)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_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林瓦舍依池邊,
  青山作伴几悠闲;
  日啖清气夜看月,
  不雕不琢赛花园。
  
  八哥乳燕忙来去,
  眼下正是收割时;
  哥哥妹妹语依依,
  一垅黄金一身泥。
  
  惜 别
  
  不忘儿时两相依,
  摸鱼踩藕在西堤;
  盼得来日再见时,
  梦呓黄鸡唱古稀。
  
   观农人插秧
  
  陌上踏歌坡西,
  赤脚村姑笑嘻嘻,
  壶浆没于膝。
  
  手把秧苗如织,
  一把弯弓脸向泥
  步步向后移。
其他文献
夜正深,我未眠,思绪忽入一个正在渐入佳境的“思想·创造·光明”培训班,欣喜之余予以摘录如下:  身材单薄的火柴:思想的火花来自于本身的碰撞与摩擦,但关键需要有个不惧碰撞与摩擦的头脑,哪怕再小也已足够。  未知能量的打火机:轻而易举能带来光明,关键是系统能够协调地运行。这个系统的机理无人关注,所能引起关注的只有你的肚中有没有容量,有多大容量。  敏捷迅猛的闪电:你的速度无与伦比,你的亮度无与能及。可
期刊
在大地上绣满了金黄色,秋歌便做成了。水中晃着一半金一半藍,白云在上面静静游弋。  当笑声、马达声挤沸四野,红头巾、白纱巾在金色的稻海里快乐地飘,秋歌便从年轻的、年老的、年幼的心中袅袅飞起,落在老汉的雕花烟杆上、老太的甜蜜笑纹里,落在姑娘小伙的明眸皓齿中。几个雏儿捉住歌尾,和在泥里,捏出一对新郎新娘拜天地……  裸露的土地又重新张开凝思的翅膀,就像她最初养育这片香稻一样,没有幻觉、没有梦。几只麻雀衔
期刊
终于大学毕业了,几家应聘单位还没有给我上班的通知,我回到家乡的小县城,决定抛却尘事琐屑,暂时放松一下。是啊,现在竞争太强了,即使在高校的四年,也没有我想象中那样轻松,而是为了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而继续拼命苦读,只有那样才能在毕业以后找到一个好一些的单位。  离着我的家不远,有一个天然小湖,湖中水波荡漾,湖边垂柳摇曳,环境幽雅,风光旖旎。因为正是盛夏,在午后这段炎热的时刻,我就选择了来到这里,坐在湖边柳
期刊
倒春寒。树虽然都绿了,但晨风依然有些料峭。  出了医院的大门,她不禁后退了一步,用力裹了裹衣服,然后,向着不远处的小吃摊走去。一根油条,一碗豆浆,一块六毛钱。她交出去两个一元的纸币,收回来四个一角的硬币。  她对小吃摊的服务员笑了笑,说:“麻烦你,再给加一点糖吧。”  服务员也笑一笑,点点头。  她丈夫喜欢甜食,平时喝豆浆的时候,都喜欢比别人多加一勺糖。  她拎着油条和豆浆往回走,恰好遇上临床的陪
期刊
祖国,请检阅    载着神圣,载着庄严,  东风车行进在天安门广场;  载着重托,载着荣光,  东风车行进在天安门广场。  祖国,请检阅!  祖国,请检阅!  东风车英姿勃发,步履铿锵。    载着祝愿,载着期望,  东风车行进在天安门广场;  载着喜悦,载着辉煌,  东风车行进在天安门广场。  祖国,请检阅!  祖国,请检阅!  东风车英姿勃发,步履铿锵。    光荣的东风 幸福的东风    
期刊
一    那一年,我十二岁。  县里有一户人家要结婚了。新郎官倒是长得一表人才,瘦削的脸颊,一双浓眉大眼镶嵌在上面,整个人看起来就如一尊完美的雕像。唯一不足的就是他个子不高,刚刚一米七。新娘不大出众,一般的个子,一般的眼睛,稍稍偏胖的身材,很普通的外貌。  随着一声欢天喜地的鞭炮声,新郎官黄剑、新娘子李翎结为连理。其他的事情我已经不大记得,只有那么一句,新娘子像羞答答的玫瑰一般,对新郎说了一句:“
期刊
耶稣说:“我对四件事感到可畏:传遍全城的流言蜚语,成群结队的暴徒,凭空捏造的控告——这些真比死亡还要可怕。然而女人之间的嫉妒更是令人痛心疾首,女人的舌头鞭打着每个人的耳朵。”  可惜耶稣说这话时,他没有手机。不然,他一定会说:手机短信比女人的舌头更加厉害,流言蜚语借助短信的传播,更加可畏可怕。    一    江城的夏天,虽然依旧热得汗流,但似乎没有昔日火炉般的感觉。  即便是原来火炉般的天气,对
期刊
山寺晨雾     晨起往佛堂,迷雾漫山岗。   古刹隠不见,但闻木鱼响。    咏禅竹    青青般若竹,节节空自修。  历经寒霜雪,不改禅境幽。    苞茅吟    山前茅草长,雁过影寒塘。  一片白幡举,风吹落夕阳。    晨起鸟啼    晨起闻啼鸟,竹影摇绿窗。  芒鞋踏山径,野草湿衣裳。  薄霧弥丛林,山花带露香。  云霞飞满天,古刹浴朝阳。    大兴寺过重阳    秋雨濛重阳,山野菊花
期刊
E    和顾长安描述的一模一样,山顶小盆地中,几个丑陋的球形生物尖啸跳跃,猛烈地相互碰撞着,发出类似喜极而泣,乐极而痛的呻吟。小盆地神奇而又怪异,像是天然聚焦镜,能将墨黑的天空中,那点很难说是可见的光,点滴不漏地聚拢成束,投入盆底,照得盆地宛若白昼。那生物像铸铁球般粗糙,麻拉拉的表皮好像有强烈的吸光功能,仅凭肉眼就可以看见光线射入球体,消失不见了。  “莫非……”谁问触景生情,想起在川境九顶山见
期刊
老塞不姓塞,名字里也没有塞,但是大家都这样喊他。据说,老塞是正儿八经的书香门第出身,本名特别的有书卷气,就是念起来有点拗口。虽然书香门第到了他这一辈就没落了,可是再怎么没落,也不至于把名字也给抹没了啊。   说起来,话有点长。那还得从单位派他和司机小李出差时说起。出差的地点不算远,两人商量着第二天七点碰头,一天就可以回了。小李来得有点早,六点刚过点,三月份的天气,早上还是有些冷的,小李也没找到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