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理性科学,源于现实生活,是人们对现实生活数量关系的深入总结,同时,现实生活中又离不开数学规律的指导,小学数学教学要顺应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数学于现实生活,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数学化”;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16-0221-02
小学数学兼具“数学化”与“生活化”双重属性,数学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同时,融入现实生活的教学也离不开数学理论的指导[1]。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能力,能够根据数学原理特点来灵活地融合现实生活,让数学教学在二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1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关系
数学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又不能局限于“数学化”本身,单纯地强调“生活化”将失去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相反,如果过于重视数学的“生活化”,则也让数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将目光放在简单的生活中,却缺少其抽象思维、逻辑运算能力的培养[2],同样,如果单纯地从科学的角度论学科,则会让数学索然无味,丧失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学习动力。总体看来,单纯地“生活化”与机械地“数学化”教学都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与“数学化”是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数学教学过程中势必要将二者相互渗透,在教学课堂中达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
2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
2.1 灵活应用教材,融入生活探究
数学如果脱离生活去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对此,则需要活用教材,灵活地应用数学原理,将看似生涩、抽象的数学逻辑关系同简单、真实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缩小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在新课标背景下,应该创新性地挖掘数学关系,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生活来应用数学原理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实用性,进而带着热情投入数学学科规律探索中。
如在学习“百分数”这一数学知识时,教师完全可以将购物商场的促销活动搬上课堂。“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对面的大超市现在打折,一切商品统一七折促销,那么,你们想去购买吗?”学生纷纷答道:“当然,因为实际商品价格比原来便宜了30%,这样就能省很多钱……”此时教师则可以列出各类物品价格表,让学生观察并
填表(如表1)。
表1 各类物品价格表
商品 书包 日记本 铅笔 鞋子 鸡蛋 --
原价(元) 90 10 ? ? 5
现价(元) ? 7 1 45 ?
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已知条件填表,完成表格中的问号处,并深入提问,如果你选择了一个书包和一本日记本,那么较原价节省了多少钱?
这种引入生活、融入生活元素的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一种已有的生活经历中认真地分析问题,科学地计算,再逐步深入,引导学生,这样学生就能科学地利用百分比解决现实问题。
2.2 生活与实践配合,深入探索
生活是数学原理的来源,数学原理的创造则在于对生活现实与规律的高度总结。数学规律既要立足于生活,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实践来发现隐藏在常见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规律,进而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更加深化对数学规律与数学原理的理解与认知。
教师:同学们,下周学校要开春季运动会了,学校要在周长为1000米的运动场上每隔5米立一面红旗,那么,总计需立多少面红旗呢?
学生听到教师的这一问题顿时兴奋起来,一些学生脱口而出200面,其他学生则答道:201面,202面等,学生的答案始终不能实现统一,一些学生甚至在图上画起了图,然而,也不能解决问题。
对此,部分学生说道:”我们何不先取10米算下?”于是,一些学生截取10米,每隔5米立一面红旗,一边画图一边得到了答案,随着学生对10m的距离有了正确答案,教师则可以进而引申到20米,30米,100米,1000米,这样就逐渐地解决了问题,师生也为之感到兴奋。
这就是结合生活、动手实践带来的效果,学生不仅能将看似生涩、难懂的数学问题化作简单的“生活化”问题,而且通过动手实践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观察现实生活,悟出数学原理
生活中处处潜藏着数学原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可探究的生活氛围,让学生能深入现实生活中,从中领悟出数学原理,并利用这些原理去解决现实問题,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如在学习“比和比例”这一知识点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选择阳光照射的天气,让学生聚集于建筑物、树木丛生的环境中,让学生观察建筑和建筑物的影子,绿色植物与绿色植物影子,学生观察到通常建筑物越高,其影子就相对较长,相反,树木低对应的影子也相对较短,对此,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树木高度和自己影子高度的比例和楼房与自身影子长短的比例是相等的,对此,问学生:怎样求得楼房的高度?
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则会自然地利用“树高︰树影长=楼高︰楼房影长”的比例关系来求得楼房的高度,这其中树影与楼房影的长度都可以在地面用尺量出,然而,树高的测量则相对有难度,对此一些学生想出了锦囊妙计,那就是找一根长竹竿,利用此竹竿来测出树木的高度,这种“生活化”的思考与动手实践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利用一切已知数据就能对应求得楼房的高度。通过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生活,利用生活中的食物来操作实践,在逐步转向数学关系、数学原理等的探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学生不仅能体会到数学学科学习的乐趣,还能找到数学科目学习的意义,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样就达到了数学学科教学的“生活化”与“数学化”的统一。
3 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是从数学学科的科学性、实践性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充分地利用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知识,同时,又能巧妙地将数学原理和规律等转移到理论学习中,让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数学理论来巧妙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利用数学原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新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赵小云,叶立军.数学化归思维论[M].科学出版社,2005.
[3]林良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M].宁波出版社,2004.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数学化”;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16-0221-02
小学数学兼具“数学化”与“生活化”双重属性,数学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同时,融入现实生活的教学也离不开数学理论的指导[1]。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能力,能够根据数学原理特点来灵活地融合现实生活,让数学教学在二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1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关系
数学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又不能局限于“数学化”本身,单纯地强调“生活化”将失去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相反,如果过于重视数学的“生活化”,则也让数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将目光放在简单的生活中,却缺少其抽象思维、逻辑运算能力的培养[2],同样,如果单纯地从科学的角度论学科,则会让数学索然无味,丧失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学习动力。总体看来,单纯地“生活化”与机械地“数学化”教学都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与“数学化”是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数学教学过程中势必要将二者相互渗透,在教学课堂中达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
2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
2.1 灵活应用教材,融入生活探究
数学如果脱离生活去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对此,则需要活用教材,灵活地应用数学原理,将看似生涩、抽象的数学逻辑关系同简单、真实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缩小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在新课标背景下,应该创新性地挖掘数学关系,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生活来应用数学原理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实用性,进而带着热情投入数学学科规律探索中。
如在学习“百分数”这一数学知识时,教师完全可以将购物商场的促销活动搬上课堂。“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对面的大超市现在打折,一切商品统一七折促销,那么,你们想去购买吗?”学生纷纷答道:“当然,因为实际商品价格比原来便宜了30%,这样就能省很多钱……”此时教师则可以列出各类物品价格表,让学生观察并
填表(如表1)。
表1 各类物品价格表
商品 书包 日记本 铅笔 鞋子 鸡蛋 --
原价(元) 90 10 ? ? 5
现价(元) ? 7 1 45 ?
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已知条件填表,完成表格中的问号处,并深入提问,如果你选择了一个书包和一本日记本,那么较原价节省了多少钱?
这种引入生活、融入生活元素的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一种已有的生活经历中认真地分析问题,科学地计算,再逐步深入,引导学生,这样学生就能科学地利用百分比解决现实问题。
2.2 生活与实践配合,深入探索
生活是数学原理的来源,数学原理的创造则在于对生活现实与规律的高度总结。数学规律既要立足于生活,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实践来发现隐藏在常见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规律,进而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更加深化对数学规律与数学原理的理解与认知。
教师:同学们,下周学校要开春季运动会了,学校要在周长为1000米的运动场上每隔5米立一面红旗,那么,总计需立多少面红旗呢?
学生听到教师的这一问题顿时兴奋起来,一些学生脱口而出200面,其他学生则答道:201面,202面等,学生的答案始终不能实现统一,一些学生甚至在图上画起了图,然而,也不能解决问题。
对此,部分学生说道:”我们何不先取10米算下?”于是,一些学生截取10米,每隔5米立一面红旗,一边画图一边得到了答案,随着学生对10m的距离有了正确答案,教师则可以进而引申到20米,30米,100米,1000米,这样就逐渐地解决了问题,师生也为之感到兴奋。
这就是结合生活、动手实践带来的效果,学生不仅能将看似生涩、难懂的数学问题化作简单的“生活化”问题,而且通过动手实践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观察现实生活,悟出数学原理
生活中处处潜藏着数学原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可探究的生活氛围,让学生能深入现实生活中,从中领悟出数学原理,并利用这些原理去解决现实問题,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如在学习“比和比例”这一知识点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选择阳光照射的天气,让学生聚集于建筑物、树木丛生的环境中,让学生观察建筑和建筑物的影子,绿色植物与绿色植物影子,学生观察到通常建筑物越高,其影子就相对较长,相反,树木低对应的影子也相对较短,对此,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树木高度和自己影子高度的比例和楼房与自身影子长短的比例是相等的,对此,问学生:怎样求得楼房的高度?
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则会自然地利用“树高︰树影长=楼高︰楼房影长”的比例关系来求得楼房的高度,这其中树影与楼房影的长度都可以在地面用尺量出,然而,树高的测量则相对有难度,对此一些学生想出了锦囊妙计,那就是找一根长竹竿,利用此竹竿来测出树木的高度,这种“生活化”的思考与动手实践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利用一切已知数据就能对应求得楼房的高度。通过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生活,利用生活中的食物来操作实践,在逐步转向数学关系、数学原理等的探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学生不仅能体会到数学学科学习的乐趣,还能找到数学科目学习的意义,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样就达到了数学学科教学的“生活化”与“数学化”的统一。
3 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是从数学学科的科学性、实践性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充分地利用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知识,同时,又能巧妙地将数学原理和规律等转移到理论学习中,让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数学理论来巧妙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利用数学原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新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赵小云,叶立军.数学化归思维论[M].科学出版社,2005.
[3]林良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M].宁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