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中获得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g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无论是浴血沙场的战争画面,还是穷沙绝漠之地归期遥远的思乡之情,都为唐代边塞诗增加了无穷的魅力。唐代边塞诗极大地丰富了当时诗歌的创作,同时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学生由于生活经历的限制,对边塞诗的鉴赏理解比其他题材的诗稍微难一些。但是,我们和诗人同为感情丰富的人,只要能用诗人的眼睛去看待战场硝烟,用诗人的情感去捕捉生离死别,就能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这也是身为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做的工作。高二上学期讲解《唐诗宋词选读》,笔者打乱教材的编排顺序,把杨炯的《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和杜甫的《兵车行》这几首边塞诗作为一个专题来讲解,上课时引导学生自己动脑,从三个角度进行比较阅读,系统地了解这种诗体。
   一、比较作者对所写战事的态度
   课前预习时,让学生认真研究写作背景,观察作者对这场战争的态度是赞成还是反对,并在诗中找出相关的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上课时,学生作了总结:
   杨炯对战争是赞成的,从“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这一句可以看出,外敌入侵,边报传来,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他满腔自豪地高喊:“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愿投笔从戎,成就英名。
   高适则是在慷慨激昂中夹杂着对军中苦乐不均情形的批判,以及对因战争而造成的普通百姓分离的同情。他说:“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边疆战事爆发,少数民族入侵唐朝,唐朝大将率领千军万马前去讨贼。他们“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正义之师开拔时威风凛凛,跃然于读者眼前。同时学生又找到“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丑恶现实,和“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凄凉无奈。
   岑参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用更充沛的热情,更高昂的笔调来赞美前去边关讨伐侵略者的将士们:“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在岑参的心目中,将军有如神兵天降,穿着“金甲”,驱赶着“五花连钱”前去杀敌。
   这三位诗人豪情澎湃,但杜甫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看到的却是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听到的却是“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诗中字里行间的谴责,以及流露出的沉痛、抑郁之情,令人不忍卒读。学生找出这几句表达态度的诗句之后,发出了一声与他们年龄不符的沉重的叹息,随即是几秒钟的沉默。
   笔者认为,通过这一环节的比较,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情感取向,明白了如同月亮的背面是黑暗的山丘一样,胜利的代价是不可忽略的牺牲,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肉体的。最高统治者穷兵黩武,轻挑边衅,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往往掩藏在壮烈场面的背后,像一缕轻烟,在赫赫战功后袅袅而逝。学生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宝贵和平,谴责不负责任的好战分子挑起的战争。
   二、比较作者的语言特色
   笔者打了个比方:每个诗人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它就像胎记,让人一眼可以辨认。我们读得出李白的豪放飘逸,读得出苏轼的洒脱出尘,就因为他们语言特色不同。笔者设计了四个问题:这四首边塞诗,哪首最明快?哪首最豪迈?哪首最沉痛?哪首最辛酸?让学生作答,并阐述理由。
   学生对前两个问题没有争议,一致认为《从军行》节奏明快,《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最豪迈激昂。理由是:杨炯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段,又采取跳跃式结构,从而有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激情和精神面貌。结合杨炯本人的语言追求,他正是要反对当时的绮靡文风,从这首小诗看,他做到了。而岑参的诗中充满着对汉家将士的激情赞美,最后一句还明确指出,要“车师西门伫献捷”,必胜的信心跃然纸上。
   至于后两个问题,学生无法在高适和杜甫之中做出选择,觉得二者都既沉痛,又辛酸。这时笔者提示,追加问题:二者要表现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在讨论后得出结论:高适侧重赞颂普通士兵远离家乡和亲人,为了国家的和平而苦战,不要功名,正如诗中所说“死节从来岂顾勋”,并且谴责将领荒淫无度。杜甫侧重于表现穷兵黩武给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笔者问:哪种情况让你胸口发闷,想要大喊发泄?哪种情况让你落下同情之泪?学生这时做出了明确的选择:《燕歌行》沉痛,《兵车行》辛酸。
   笔者又一次提示:“高岑”是边塞诗人的代表符号,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可以很快得出答案: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都富有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但高适的诗往往充满了对士卒的深切同情,而岑参更多的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诗重描写现实,岑参诗则富浪漫色彩。同样的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由乐观的岑参写来,音节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奇语迭出,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而由沉着稳健的高适写来,则多出了一份沉痛,一份反思。
   三、比较作者的人生经历
   笔者一直强调,鉴赏诗词时,知人论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其作品风格的不同。笔者提示学生,借助参考书和网络,查询作者的人生经历,想一想,什么样的人生造就了什么样的作品。学生收集资料后发现:个性豁达者,人生顺畅者,作品激情四射;个性抑郁者,人生跌宕者,作品沉郁悲痛。他们总结出以下观点:
   杨炯“恃才凭傲,为政苛酷”,这就不难理解他诗中遮掩不住的意气风发和金铁之声。只有一个狂傲的才华横溢的人,才会这样笔力雄健,直抒壮志豪情,想要抛弃书生身份。《从军行》的风格就明显呈现出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高适一生坎坷,经历数次兵败,在边境为官的经历让他看到了更多的痛苦。殷璠评价他“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我们既读到了描绘将士艰苦作战的“杀气三时作阵云”,又读到了思妇的“欲断肠”,征人的“空回首”。这首《燕歌行》,既柔软又坚硬。
   岑参 “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因此对征行离别,边塞风光,都有非常深的体会。《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他写给战功赫赫的封常清将军出征时的送别之作,整篇洋溢着一股凛然之气,所以才有了“将军金甲夜不脱”的形象诞生。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饱尝人世艰辛。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股沉郁之气,挥之不去。他通过“道旁过者”的眼睛,看到了惨绝人寰的送别场面,通过“役夫”的讲述,向读者展示了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的社会现象,惹人落泪,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通过这次专题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同题材诗词的鉴赏窍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翻阅着学生主动递交的鉴赏论文,在欣慰之余,也有了把这种方法运用在以后的教学中的念头。比较,永无止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226009)
其他文献
比照基础知识的把握,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更需要技巧的点拔。纵观2011年17套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的考点分布依然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考查形象、语言、技巧、观点、态度等。从总体来看,分值有所增加,不少省市由原来的6分增加到8分,有的甚至增加到17分。如江苏卷10分,全国新课标卷11分,辽宁卷11分,北京卷17分。尽管2011年古诗词鉴赏题有突破,有耳目一新之感,但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笔者结合近几年
期刊
在文学鉴赏中,对文学背景、环境和外因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但是绝不能以此替代对文本自身的分析和研究。文本本身就是独立存在的。文本中,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决定着该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正如伽达默尔所言:“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一个字词给出另外一个字词,这就是说每一个字词都被另外的字词所召唤,而这另外的字词本身又向继续的言说进一步开放”。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
期刊
好胜心就像一剂思维的催化剂,学生要取胜,必须要想得深,想得全,从而使自己的思维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既要全面,又要缜密,无形中,思维品质得到了提高。在讲授《群英会蒋干中计》这篇课文时,笔者尝试了充分调动学生好胜心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你和蒋干谁精干   第二课时一开始,笔者就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蒋干,你会发现周瑜在实施反间计的过程中,有哪些环节做得很高明,哪些
期刊
中学语文教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面对不同教材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论语〉选读》来说,从教材角度分析,有人以“语言文字”教,有人以“语言文章”教,也有人以“语言文化”教。可见,我们在教材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有着很大的分歧。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论基础》中,根据文本的功能类型将语文教材分为“定篇”、“样本”、“例文”、“用件”四种。要明确这四种选文功用类型的差异,我们可以从它们的体现内
期刊
从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开始独立命题至今,作文命题变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4年~2007年是第一阶段,这个阶段是高举全面的人文素养、丰厚的文化底蕴、炫目的文采大旗,以思辨性作为考查的思维方式,以套路似的“文化散文”作为主要文体,来彰显“文采”,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高度、深度、炫目、务虚、玄虚;2008年~2011年是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是高举人文精神与现实关怀的大旗,以思考多元化作为考查的思维方式
期刊
2011届高考已尘埃落定,但反思还在继续,其中江苏省语文高考平均分从去年的96降至今年的81实在叫人难以理解。个中原因是不是出在语文老师身上呢?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呼唤大语文、新理念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所改观?我们似乎很累、很忙,但事实证明,我们的眼光高度已经预先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力度,也就决定了我们的收获程度。语文成绩大幅下降,不是学生缺乏“练”,而是广泛的“学”,也就是广泛的阅读和积
期刊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评价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 的确,朱自清的散文朴素自然、缜密优美,富有诗意和情趣。《荷塘月色》便是其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必选的范文。散文写的只是一次夜游荷塘的感受,却写得委婉细密、优美动人。   《荷塘月色》结构并不宏伟
期刊
一、杜甫的望月愁叹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在包含忧国忧民思想的诗作中,也有思念故土亲人的思乡情感。“月是故乡明”一句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此句千古流传,成为思念故土亲人,忧国忧民的佳句。“月是故乡明”作为苏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创新导练第三专题,体现着这一单元的整体思想倾向。   1.背景环境   安史之乱爆发后,全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老百姓为了逃避战争,四处奔逃,纷纷躲难,颠沛流离。当
期刊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当深入思考与研究的课题。传统教学活动过于注重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的参与性重视不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教学成效。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尝试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现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课堂教学活动为例,进行简要论述。   尝试一:提前
期刊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大难点,也是高中生语文成绩提升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对此,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研究,针对以往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写作技巧,并积累写作素材,有效提升作文写作能力。本文以人物描写类的作文教学为例,简要论述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一、结合阅读分析,掌握人物描写技巧   开展作文教学,离不开教材中范文的引导与启迪,部分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