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难写之景 含不尽之情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li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评价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 的确,朱自清的散文朴素自然、缜密优美,富有诗意和情趣。《荷塘月色》便是其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必选的范文。散文写的只是一次夜游荷塘的感受,却写得委婉细密、优美动人。
   《荷塘月色》结构并不宏伟,也不复杂,但是严谨、自然。文章落笔即交代夜游荷塘的原因:想趁月明夜静的环境,排解连日烦恼的心情。于是漫步小路,沉思默想,一边勾勒出荷塘四周的轮廓,一边直抒胸臆,说出独自置身于月夜荷塘的妙处,为下文蓄积气势。然后正式描绘荷塘月色:由荷到月,由近到远,层次井然,一笔不乱。进而产生联想,从赏月想到采莲,从荷塘想到江南,思古怀乡,仍然不如人意,于是怅惘若失,匆匆回家。通篇细针密线,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潇洒自然。
   这篇散文,写景抒情,脍炙人口。作者着力描写的荷塘月色,的确如一幅风景画,生动形象,使人仿佛亲临其境,看到了密密层层的荷叶、袅娜柔美的荷花、丰姿可辨的杨柳、隐约模糊的远山……一切都沉浸在淡淡的月色之下,或笼罩于薄薄的轻雾之中。甚至使人感到微风的清凉,闻到缕缕的荷香。再听听树上的蝉鸣、水中的蛙叫,会获得“鸟鸣山更幽”般的感受。
   有人说,描绘荷塘花叶还比较容易,但要描绘月色,描绘月下之景,却不那么容易了。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确实比画画还要困难。而作者却从容不迫,描写的笔触就像工笔画那样细致、周密和精巧。从塘中的荷到荷上的月,从四周的树到树梢的山,无不刻画入微,于平淡中显出奇妙来。画中有光有影,而且光影参差,和谐协调;画中有色有香,而且色香可触,如闻如见;画中有动有静,而且以动衬静,愈显清幽;画中有形有神,而且形神兼备,形动神流。作者主张对于每事每物,“必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无论锱铢之别,淄渑之辨,总要看出而后已,正如显微镜一样。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独得的秘密!” (朱自清·《山野掇拾》)作者之所以能够写出“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样微妙的境界,应是因为通过精细的观察,辨出新异的滋味,获有独得的秘密,不但了然于心,而且了然于手。
   写景已难,写景而有情味,当然更不容易。作者当时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所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本来也很平常,为何一经作者运笔渲染着色,便如巧换新妆,顿觉光彩耀目呢?思想感情,是散文的生命和灵魂。荷塘月色写得好,主要在于它融进了作者美好的思想感情,做到了情景交融,富有浓厚的诗意。眼前无边的荷香月光,完全注入了作者的理想和感念,使描写的景物也脉脉有情了。从整个画面看,色彩的清淡素雅、气氛的安宁静穆、情调的淡远恬适、意境的惝恍迷离,无不恰到好处地体现出当时的独特感受。细加品味,就能体会到作者“偷来片刻逍遥”,暂时避开尘世纷扰,不但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精神享受的那种恬淡自适的情怀,而且还可以感受到其中不时地流露出的一丝苦味:无法摆脱的淡淡哀愁。作者暂求自适的愿望、微微沉郁的心境和美好的景物、朦胧梦幻般的境界,恰好构成了和谐的统一,使其作品显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美。
   《荷塘月色》写成于1927年7月。当时,国民党发动了反革命政变,疯狂残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大江南北尽显黑暗。这篇散文应该是有所寄托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明月,“清辉皎洁”,两者都是美好的事物,都是孤高洁净的象征。正如古诗文中用梅、菊象征傲世,松、柏象征坚贞一样。作者描写荷香月色,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饱含着对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的赞许。其所以“心里颇不宁静”,要领略“独处”的妙处,而又始终解脱不了淡淡的哀愁,应该说其中蕴涵着对丑恶的黑暗现实的失望、悲哀、不满和反抗。这种思想感情在当时难能可贵。尽管不满和反抗得有些消极,比起同时期鲁迅、闻一多的作品来,少了一些激进的呐喊。
   在黑暗的现实中,朱自清只能通过联想追忆往事,营造出理想化的“爱”和“美”的梦中世界,以抚慰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当作者还没有把荷塘月色描绘成尽善尽美的境界时,就被那富有生命活力的蝉鸣蛙鼓所打断,并感叹道:“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怅惘之中,忽然想起江南采莲的事情来了,且引述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两首诗歌,再现了古代江南采莲习俗的热闹、风流、有趣,反衬出现实生活的死寂、冷酷、无趣。想象与现实交驰,实景与虚景并举。不单在艺术上相互辉映、相得益彰,而且形象地表明:热闹毕竟胜过冷静,独处总归不如群居。朱自清赞美爱情、热颂青春,正是他在孤独、冷清的现实世界中一次快乐的精神畅游,表达了他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这与其说是思古怀乡,毋宁说是理想憧憬,寓有新意。
   散文讲究文字的优美。看来很普通的字眼,在朱自清的笔下却能放出奇异的光彩。一个“泻”字,展现出明月流光悄悄移注的光景。一个“浮”字,刻画出轻雾冉冉、微微荡漾的情态。而一个“洗”字,生动地描绘出月光如银,遍染花叶的情状。至于一个“笼”字,却把雾中看荷,不甚分明的情景贴切地表达出来。真是自然、熨贴,气韵天成,几乎不可移易一字。
   朱自清一向讲究遣词造句,连日常说话,一丝也不含糊,下笔行文,更是反复推敲。他在1934年《欧游杂记自序》中谈说“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的体会就是明证。千锤百炼,始见精纯。如果拿《荷塘月色》与旧文学比较,看看《白香词谱》中咏白莲的词,想想“杨柳堆烟”、“花香暗度”、“朦胧淡月云来去” 之类的名篇佳句,就会懂得朱自清的散文是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的。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并非做不到”(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朱自清对待写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关于《荷塘月色》的一件逸事,就是例证。抗战前,有位读者写信给他,说蝉在夜里是不叫的。他为此请教了好些人,甚至专门去问过昆虫学教授,但还是不放心,打算把它删掉。直到抗战期间,他在内地又两次听到了月夜的蝉声,才确定自己写的并没有错。
   (本文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在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国家汉办第九批赴菲律宾汉语教师志愿者)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350007)
  
其他文献
《项脊轩志》借述一轩格局之变化,寄寓了自己家世变迁、身世沉浮的深沉慨叹。对于这一点,读者在品析时往往容易忽略,实际上这恰是归有光的匠心所在。关于项脊轩格局的变迁,作者虽简言淡语,却意味深长。姚鼐曾评价“归震川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有风韵疏淡,此乃于太史公深有会处。”  一、从轩的环境变化品作者读书之喜悲  文中并未直述作者家道没落之悲慨,但从项脊轩所处的环境——归家庭院的格局变化中,我
期刊
[教学实例]  读写指导课: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一、教学目的  1.留心观察、体味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表现情感特点,写出诗情画意。  2.亲近大自然,让心灵与大自然亲密交流,丰富情感的人文内涵 。  二、教学重点  1.学习写景的方法,进行写景片断训练;  2.丰富学生情感体悟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想  1.一课时。2.讲练结合。3.多媒体辅助。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深
期刊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言的,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化传播延续的载体,因此,要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都离不开对文言文的学习。目前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文言文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对高中生来说存在着较大的学习阻碍。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素养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中生文言文学习面临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和学生的沟通交流,
期刊
钱理群先生说:“经典性的作品更是常读常新,每一次新的感悟都会带来新的发现的喜悦,文学阅读的魅力也就在于此。”(钱理群《〈雷雨〉的多重解读》)而想要收获新的阅读感受,文本细读就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大多数人关注的是文章宏大的情节,文章中看似可有可无的语句或细节,以及细微矛盾的描写,常常被忽视。其实这些“小处”,似无心而有意,寓深厚于平淡,正是作者创作的匠心所在,也恰恰是作品的教学
期刊
比照基础知识的把握,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更需要技巧的点拔。纵观2011年17套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的考点分布依然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考查形象、语言、技巧、观点、态度等。从总体来看,分值有所增加,不少省市由原来的6分增加到8分,有的甚至增加到17分。如江苏卷10分,全国新课标卷11分,辽宁卷11分,北京卷17分。尽管2011年古诗词鉴赏题有突破,有耳目一新之感,但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笔者结合近几年
期刊
在文学鉴赏中,对文学背景、环境和外因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但是绝不能以此替代对文本自身的分析和研究。文本本身就是独立存在的。文本中,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决定着该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正如伽达默尔所言:“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一个字词给出另外一个字词,这就是说每一个字词都被另外的字词所召唤,而这另外的字词本身又向继续的言说进一步开放”。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
期刊
好胜心就像一剂思维的催化剂,学生要取胜,必须要想得深,想得全,从而使自己的思维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既要全面,又要缜密,无形中,思维品质得到了提高。在讲授《群英会蒋干中计》这篇课文时,笔者尝试了充分调动学生好胜心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你和蒋干谁精干   第二课时一开始,笔者就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蒋干,你会发现周瑜在实施反间计的过程中,有哪些环节做得很高明,哪些
期刊
中学语文教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面对不同教材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论语〉选读》来说,从教材角度分析,有人以“语言文字”教,有人以“语言文章”教,也有人以“语言文化”教。可见,我们在教材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有着很大的分歧。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论基础》中,根据文本的功能类型将语文教材分为“定篇”、“样本”、“例文”、“用件”四种。要明确这四种选文功用类型的差异,我们可以从它们的体现内
期刊
从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开始独立命题至今,作文命题变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4年~2007年是第一阶段,这个阶段是高举全面的人文素养、丰厚的文化底蕴、炫目的文采大旗,以思辨性作为考查的思维方式,以套路似的“文化散文”作为主要文体,来彰显“文采”,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高度、深度、炫目、务虚、玄虚;2008年~2011年是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是高举人文精神与现实关怀的大旗,以思考多元化作为考查的思维方式
期刊
2011届高考已尘埃落定,但反思还在继续,其中江苏省语文高考平均分从去年的96降至今年的81实在叫人难以理解。个中原因是不是出在语文老师身上呢?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呼唤大语文、新理念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所改观?我们似乎很累、很忙,但事实证明,我们的眼光高度已经预先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力度,也就决定了我们的收获程度。语文成绩大幅下降,不是学生缺乏“练”,而是广泛的“学”,也就是广泛的阅读和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