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段时间,内地投资者买香港保险的事情激起了千层浪。
之前,有一种观点认为,香港不再“香”,这颗“东方之珠”正在衰落。不远的将来,它将被上海或者深圳取代。
我并不这么看。近年来,内地投资者不断被曝“去香港买保险”的热潮至少说明,这个地方衰落得并没有那么快。它对资金、对人、对要素资源依然有它独特的吸引力,内地城市,至少现在还做不到。
香港对资本的吸引力究竟在哪里?最流行的观点是法制环境,作为英美法系城市,它非常适合做金融中心。但在笔者看来,香港吸引资本有着三大因素,所谓“法制环境”可能根本无法放在第一位,而只能作为最后一个因素来讨论。
前面两个,一是资本流动自由化;二是低税,尤其是个税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个因素的重要性并不比所谓的法制环境低。对某些特殊的资本来说,前面两个因素的吸引力还要更大。
“去香港买保险”,为什么?这背后显然是香港的第一个吸引力,即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保险公司的运作框架很简单,即“双轮运作”,一端是负债端,一端是投资端。负债端就是保险公司卖保险产品给你,你把钱给保险公司,它们再把这些钱放在负债端进行投资,然后获取高收益,分给你。
香港和内地的保险产品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的资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而后者多数只能在内地金融市场打转。这意味着前者的可选投资地、可投资金融工具、可投资币种远远超过后者,那么自然可能获取高收益。而且,从传统的投资学理念来说,分散化的投资更安全。
这个并不复杂的逻辑,内地的普通投资者开始越来越明白,于是有了“去香港买保险”的热潮。实际上,并不是香港的保险产品更好,而在于香港作为资本自由港,它投资优势超过实行资本管制的地区太多。在这里,你买了理财产品,比如保险、基金,就等于你可以投资中东的油井、伦敦的房产和澳洲的矿山。但在内地,你还不行。
香港对资本的第二个吸引力是税率低。这个因素太重要了,但因为它涉及人性的天生逐利性,显得有些“道德不正确”,所以总是被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忽略掉。在香港投资推广署网站上,薪俸税(个人所得税)及物业税一项有这样的描述:“每名纳税人需缴纳的税款不会高于其总收入的15%。”这太重要了!
实际上,在香港的投资银行,如果年景好,即便是投行的低级职位,百万港币的年收入也太正常不过。但是,如果按照内地的税率,很多人可能被收走超过40%的年收入。因此,尽管很多香港投行家的生意来源主要在北京,但他们却是“在香港工作”。
最后,回到最流行的这个说法,即香港拥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这个说法是没有问题的,否则这里不会成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但也不用过分夸大它对香港金融业发展的作用,比如在资本市场,一些成熟市场不该有的现象,在香港也是客观存在的。
香港股市有一个特殊的“老千股”现象,“老千股”的目标也是散户。“老千股”的获利模式并不复杂,其本质和A股的那些手法大同小异,即大股东通过做空自己的公司获利。
比如,大股东先通过各种方式让股价走高,然后高价抛售。做空之后,股价下跌,大股东则通过配售等方式重新拿回售出的股权。当股价太低,大股东还会拿出合股手法,比如10股变1股,那么股价自然上升,这会再次吸引散户进入。周而复始,输的永远是散户。
一些人认为,香港之所以长期存在“老千股”的现象,原因在于宽松的监管。港股缺乏美国股市那种独特的、严酷的集体诉讼制度,因此,大股东“作恶”的成本并不高。在这个意义上讲,香港在金融的大多数领域固然有着良好的法制环境,但它并非是完美的,而且它的作用更没有必要过分夸大。
但香港,依然有它对于中国经济的独特价值。这种独特价值不仅在于其金融中心地位,更在于其对中国经济体制治理和改革的借鉴作用。
香港,依然有它对于中国经济的独特价值。这种独特价值不仅在于其金融中心地位,更在于其对中国经济体制治理和改革的借鉴作用。
之前,有一种观点认为,香港不再“香”,这颗“东方之珠”正在衰落。不远的将来,它将被上海或者深圳取代。
我并不这么看。近年来,内地投资者不断被曝“去香港买保险”的热潮至少说明,这个地方衰落得并没有那么快。它对资金、对人、对要素资源依然有它独特的吸引力,内地城市,至少现在还做不到。
香港对资本的吸引力究竟在哪里?最流行的观点是法制环境,作为英美法系城市,它非常适合做金融中心。但在笔者看来,香港吸引资本有着三大因素,所谓“法制环境”可能根本无法放在第一位,而只能作为最后一个因素来讨论。
前面两个,一是资本流动自由化;二是低税,尤其是个税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个因素的重要性并不比所谓的法制环境低。对某些特殊的资本来说,前面两个因素的吸引力还要更大。
“去香港买保险”,为什么?这背后显然是香港的第一个吸引力,即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保险公司的运作框架很简单,即“双轮运作”,一端是负债端,一端是投资端。负债端就是保险公司卖保险产品给你,你把钱给保险公司,它们再把这些钱放在负债端进行投资,然后获取高收益,分给你。
香港和内地的保险产品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的资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而后者多数只能在内地金融市场打转。这意味着前者的可选投资地、可投资金融工具、可投资币种远远超过后者,那么自然可能获取高收益。而且,从传统的投资学理念来说,分散化的投资更安全。
这个并不复杂的逻辑,内地的普通投资者开始越来越明白,于是有了“去香港买保险”的热潮。实际上,并不是香港的保险产品更好,而在于香港作为资本自由港,它投资优势超过实行资本管制的地区太多。在这里,你买了理财产品,比如保险、基金,就等于你可以投资中东的油井、伦敦的房产和澳洲的矿山。但在内地,你还不行。
香港对资本的第二个吸引力是税率低。这个因素太重要了,但因为它涉及人性的天生逐利性,显得有些“道德不正确”,所以总是被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忽略掉。在香港投资推广署网站上,薪俸税(个人所得税)及物业税一项有这样的描述:“每名纳税人需缴纳的税款不会高于其总收入的15%。”这太重要了!
实际上,在香港的投资银行,如果年景好,即便是投行的低级职位,百万港币的年收入也太正常不过。但是,如果按照内地的税率,很多人可能被收走超过40%的年收入。因此,尽管很多香港投行家的生意来源主要在北京,但他们却是“在香港工作”。
最后,回到最流行的这个说法,即香港拥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这个说法是没有问题的,否则这里不会成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但也不用过分夸大它对香港金融业发展的作用,比如在资本市场,一些成熟市场不该有的现象,在香港也是客观存在的。
香港股市有一个特殊的“老千股”现象,“老千股”的目标也是散户。“老千股”的获利模式并不复杂,其本质和A股的那些手法大同小异,即大股东通过做空自己的公司获利。
比如,大股东先通过各种方式让股价走高,然后高价抛售。做空之后,股价下跌,大股东则通过配售等方式重新拿回售出的股权。当股价太低,大股东还会拿出合股手法,比如10股变1股,那么股价自然上升,这会再次吸引散户进入。周而复始,输的永远是散户。
一些人认为,香港之所以长期存在“老千股”的现象,原因在于宽松的监管。港股缺乏美国股市那种独特的、严酷的集体诉讼制度,因此,大股东“作恶”的成本并不高。在这个意义上讲,香港在金融的大多数领域固然有着良好的法制环境,但它并非是完美的,而且它的作用更没有必要过分夸大。
但香港,依然有它对于中国经济的独特价值。这种独特价值不仅在于其金融中心地位,更在于其对中国经济体制治理和改革的借鉴作用。
香港,依然有它对于中国经济的独特价值。这种独特价值不仅在于其金融中心地位,更在于其对中国经济体制治理和改革的借鉴作用。